持守應許
今天,我們站在另一個應許與時機的交會點上。在過去六十年內所發生的兩起歷史事件,不但促成聖經應許的成就,也改變了列國的進程。
1. 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復國,這乃是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投票的結果。這件事是神向觀望的世人的宣告,宣布這世界將會發生重大的巨變──彌賽亞再來的日子近了。以色列回到了應許之地。神的應許和神的時機已在我們這個時代交會了。
2. 一九六七年六月的六日戰爭(Six-Day War),以色列復得耶路撒冷,這事件正是神的計畫按照預定時間進行的驚嘆號。大衛王的首都又回到以色列的手中,誠如耶穌祂自己所說的預言(參考路加福音廿一章24節)。
這兩起事件引發了其他三個現象,大大影響了我們的世界。
1. 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打開他們的心,相信耶穌的確是以色列的彌賽亞,正如以賽亞、何西阿、以西結,以及其他先知所預言的。從第一世紀以來,儘管初代教會全都是猶太人,卻沒有像當今有這麼多猶太人開始相信,耶穌就是以色列人等候已久、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
2. 對於這位猶太彌賽亞之信仰的擴張正觸及全世界,為要震動長久以來對這世界的救贖主一無所知的列國──正如保羅在寫羅馬書時所預見的、先知以西結所預言,並且也是過去四百多年來先知學生們所相信的。
3. 全世界的教會正逐漸察覺到她自己的猶太產業,以及她「接枝於」以色列家族的身分,並且正漸漸連結於她,成為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15節所說的「一個新人」。可悲的是,幾世紀以來,教會並沒有以溫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猶太人。不過,隨著我們信仰的猶太根源之新鮮啟示正觸及世界各個角落,以及教會愈發渴望肯定並祝福應許之地的百姓,昔日的光景在我們這世代正持續改變中。
在我們開始回答一些由他們所提出的疑問之前,讓我們先仔細查考每個神的應許與時機交會的事件。
……
多年來深受恐怖迫害的猶太人,怎麼會對他們的巴勒斯坦鄰居抱持如此侵略性、沒愛心的態度?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對他們的鄰舍阿拉伯人抱著和善的態度。對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雙方而言,多年生活在衝突之下的壓力深深地傷害他們之間的情感。然而,世界媒體並沒有正確報導衝突的真實面,往往很快地就把炮口對準以色列。以下幾個例子闡述這個不幸的事實。
西元二○○○年九月三十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刊登一張以色列軍人手上拿著警棍,腳踩著一個顯然遭敺打的人。照片下面的標題是「一位以色列警察和一位巴勒斯坦人在聖殿山(Temple Mount)上」。來自伊利諾州芝加哥市(Chicago, Illinois)的亞倫‧葛勞斯門博士(Dr. Aaron Grossman)看到這張照片,寫了一封信給紐約時報的編輯:
我看過了你在A5頁所刊登的那張「以色列軍人和巴勒斯坦人在聖殿山上」的照片──那巴勒斯坦人正是我的兒子圖維亞‧葛勞斯門(Tuvia Grossman),他是來自芝加哥的猶太籍學生。他與兩位朋友在耶路撒冷旅行時,被一群巴勒斯坦阿拉伯暴民拖出計程車,然後遭嚴重敺打戳傷。
西元二○○二年春天,在尼坦雅(Netanya),巴勒斯坦人在逾越節慶典謀殺無辜的猶太人,以色列軍兵派軍隊進駐葉寧(Jenin),這是個以自殺炸彈攻擊聞名的港口。在未經調查的情況之下,世界媒體開始宣稱此事件為「葉寧大屠殺」(the Jenin Massacre)。之後當聯合國進行調查時,發現根本沒有屠殺事件發生,但是新聞媒體幾乎沒有報導任何更正的信息。
同樣在西元二○○二年春天,《今日美國雜誌》(USA Today)用了一整頁的篇幅報導耶路撒冷的哈達薩醫院(Hadassah Hospital)。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哈達薩醫院,人人享平等之醫療」,描述一名二十歲的以色列下士山米‧拿布尼(Sammy Nabuani)接受治療,從兩個月前他就被限制在醫院的病床上,是一個巴勒斯坦人趁他夜間在伯利恆(Bethlehem)城外聖經遺址拉結的墳墓站崗時射擊他,而導致他受傷住院。他的隔床躺著一名卅一歲巴勒斯坦人,在伯利恆城的主誕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被圍攻時,被以色列士兵射傷的。從一九一二年醫院開幕起,其一貫政策就是所有病人一律平等醫治,不管他們的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種族地位。以色列士兵和其他的公民在這間醫院接受一樣的治療待遇,往往在同一間病房裡住的正是企圖謀殺他們的恐怖分子。
媒體很少刊登這類的故事(刊登在《今日美國雜誌》的這篇文章是特例)。並非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是聖人,然而以色列軍隊從來不會惡意派遣自己的軍人進入阿拉伯領土,濫殺無辜的市民,而以色列政府也沒有進攻阿拉伯村莊,為要挑釁、引起爭端。
以色列和以實瑪利之間的和平之日必定來臨。先知們已經預見這個事實了。然而,這平安不是從妥協和條約而來的──那樣的做法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和平最終會靠著彌賽亞的再來和掌權而來到。而此刻,聖地的衝突會照樣火爆進行。
……
教會是否應當慶祝猶太人節日?
我喜歡在滿月高掛的夜空下漫步。我總愛微笑地望著那一輪淺黃色的大圓球。神一年開三次大宴會:逾越節(Pesach)、五旬節以及住棚節(Sukkot)。逾越節和五旬節都是在月亮最明亮的時候,住棚節通常也是如此。神要確保有足夠的光來照明這些節慶。如果我恰好在猶太曆亞達月(Adar)觀看月亮,就會想──真好!再過一個月就是逾越節了。如果我是在以祿月(Elul)欣賞夜空,那麼我就知道下一個滿月會是猶太曆提斯利月(Tishri)第十五天,也就是住棚節的開始。
儘管外邦人在聖經節期這方面並沒有受到特別的教導,但是自初代教會他們就從希伯來聖經讀到這些節期(當時使徒的著作尚未被收集成冊)。因此,他們曉得猶太節期及其新約的意義;根據哥林多前書五章7~8節的記載,他們與猶太弟兄姊妹一起歡慶這些節期。保羅提到耶穌的復活是許多跟隨者的「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由此也可見哥林多信徒知道聖經(猶太人)的曆法。
先知撒迦利亞指示在未來彌賽亞掌權的時期,列國皆會出席耶路撒冷一年一度的住棚節,好確保他們的國土在下一年會有豐沛的雨水(參考撒迦利亞書十四章16~19節)。先知更進一步提到,那些不前來歡慶住棚節的國家將會遭受災害(參考第18節)。現在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基督徒遠從各國來到耶路撒冷歡慶住棚節,這對世人來說象徵了國際先知性的聲明,撒迦利亞的話語有朝一日必會全然應驗。
這些聖經的節期對眾信徒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耶穌在逾越節被釘十字架,並在初熟節復活。如同摩西律法是在第一個五旬節賜下,也就是以色列在埃及過逾越節後的第五十天;因此,在彌賽亞耶穌裡「生命聖靈的律」(羅馬書八章2節)也於另一個五旬節賜下了──就是我們的逾越節羔羊耶穌死後的第五十天(參考使徒行傳二章1~4節)。「Rosh Hashanah」的意思是「新年」,從這一天起便進入了秋季節期,其中包括住棚節。住棚節是在收割末了時舉行的,令人聯想起保羅提到在收割時最後的號角聲會響起,呼召神的百姓(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2節;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6節),以及耶穌提到神的號筒響起時,選民將「從天這邊到天那邊」被招聚前來(馬太福音廿四章31節)。
既然早期教會慶祝在彌賽亞耶穌裡所成就的聖經節期,末世的教會仍要歡慶這些節期;既然這些節期仍然具有意義,並宣告出關於耶穌的好消息,那麼我們外邦人現在理當更要留意聖經的曆法和節期。
……
為何你主張我們提到猶太人信主時不要用「改變信仰」這個詞?「改變信仰」這個詞不是有「轉變」的意思嗎?這不正是他們所做的嗎?
幾個月之前,我走進一家當地的糕餅店,坐在旁邊桌子的三位婦女向我打招呼。其中二位是猶太會堂的會友,另一位是我自己教會的會友。她們招手要我過去。當我走近她們時,其中一位猶太女士不懷好意地問:「你是否正試圖改變所有猶太人的信仰嗎?」
「喔,不是的!」我輕鬆愉快地回答她。「我只是要你們承認你們自己的彌賽亞!你們是對這位獨一真神堅守信仰的民族。若非你們如此,我們現在還是敬拜木頭和石塊呢!」
沒錯,這個字嚴格來說,當我們每個人透過耶穌來到神的面前,無論是猶太人或非猶太人都算是改變信仰。使徒保羅在成為信徒的那一刻,也改變了信仰。
然而,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向來對神抱持著信心的猶太人,並不是改變信仰,也不是轉變;他們只是回到他們先祖的信仰──開始相信自己的聖經(也就是我們外邦人從他們所承襲的),承認自己的彌賽亞。
假如你認為這個觀點似乎沒有足夠的立場去避免使用「改變信仰」(convert)這個詞,讓我向你解釋為何我個人避免使用這個詞的原因。這是由於幾世紀以來當猶太人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時,教會便要求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猶太身分」,並且融入外邦基督徒的世界中。這種情況若是完全成功的話,會造成猶太人的絕種──早期的使徒和信徒絕無此意,聖經和史實中有諸多的記載。
我們不說猶太人「改變信仰」的進一步原因,是由於這個詞在猶太人心中所喚起的印象。這個詞令他們想到昔日當教會強迫改變其信仰時,猶太人的孩子會從他們的家庭中被奪走、被迫受洗,然後送到「基督徒」家庭,因為小孩已成為「基督徒」,所以就需要「基督化」的教養。
猶太信徒為何極少提到「基督」(Christ)?
誠如我們所知,最初相信耶穌的信徒是猶太人;如果希伯來語是他們的母語,提到耶穌時他們就會用祂的希伯來名字「Yeshua」,用希伯來文意指「受膏者」的「Mashiach」(彌賽亞),而不是希臘名字「Iesous」(耶穌)以及「Christos」(基督)。因為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所以我們似乎很自然地提到「耶穌」和「基督」。然而,猶太弟兄姊妹及我們當中許多與猶太信徒關係親密的人,想把好信息放回原始的經文中;於是,提到祂是「彌賽亞」,而不是「基督」,有時甚至大聲朗讀聖經也會用彌賽亞這個詞。
猶太人為何不稱自己的會眾為教會?這是文化因素嗎?
對猶太信徒來說,「教會」這個詞就像「基督」、「基督徒」和「改變信仰」一樣,讓他們想到媒氣室、大屠殺、中世紀宗教審判(Inquisition)以及十字軍東征,有幾百萬猶太人在這些事件當中遭受痛苦,甚至死亡。猶太人的聚會,無論是彌賽亞信徒聚會或是更傳統的聚會,都選擇自稱「會眾」,甚至是「會堂」。
同時,我們要記得用「猶太」(Jew)這個詞可能會冒犯他們,聽起來彷彿猶太人即將成為受迫害的餌。「猶太人」(Jewish)這個詞就比較溫和,也更為合宜。你會注意到我極少用「猶太」(Jews)的說法,多半說「猶太人」(Jewish people)。
今天,我們站在另一個應許與時機的交會點上。在過去六十年內所發生的兩起歷史事件,不但促成聖經應許的成就,也改變了列國的進程。
1. 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復國,這乃是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聯合國投票的結果。這件事是神向觀望的世人的宣告,宣布這世界將會發生重大的巨變──彌賽亞再來的日子近了。以色列回到了應許之地。神的應許和神的時機已在我們這個時代交會了。
2. 一九六七年六月的六日戰爭(Six-Day War),以色列復得耶路撒冷,這事件正是神的計畫按照預定時間進行的驚嘆號。大衛王的首都又回到以色列的手中,誠如耶穌祂自己所說的預言(參考路加福音廿一章24節)。
這兩起事件引發了其他三個現象,大大影響了我們的世界。
1. 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打開他們的心,相信耶穌的確是以色列的彌賽亞,正如以賽亞、何西阿、以西結,以及其他先知所預言的。從第一世紀以來,儘管初代教會全都是猶太人,卻沒有像當今有這麼多猶太人開始相信,耶穌就是以色列人等候已久、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
2. 對於這位猶太彌賽亞之信仰的擴張正觸及全世界,為要震動長久以來對這世界的救贖主一無所知的列國──正如保羅在寫羅馬書時所預見的、先知以西結所預言,並且也是過去四百多年來先知學生們所相信的。
3. 全世界的教會正逐漸察覺到她自己的猶太產業,以及她「接枝於」以色列家族的身分,並且正漸漸連結於她,成為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15節所說的「一個新人」。可悲的是,幾世紀以來,教會並沒有以溫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猶太人。不過,隨著我們信仰的猶太根源之新鮮啟示正觸及世界各個角落,以及教會愈發渴望肯定並祝福應許之地的百姓,昔日的光景在我們這世代正持續改變中。
在我們開始回答一些由他們所提出的疑問之前,讓我們先仔細查考每個神的應許與時機交會的事件。
……
多年來深受恐怖迫害的猶太人,怎麼會對他們的巴勒斯坦鄰居抱持如此侵略性、沒愛心的態度?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對他們的鄰舍阿拉伯人抱著和善的態度。對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雙方而言,多年生活在衝突之下的壓力深深地傷害他們之間的情感。然而,世界媒體並沒有正確報導衝突的真實面,往往很快地就把炮口對準以色列。以下幾個例子闡述這個不幸的事實。
西元二○○○年九月三十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刊登一張以色列軍人手上拿著警棍,腳踩著一個顯然遭敺打的人。照片下面的標題是「一位以色列警察和一位巴勒斯坦人在聖殿山(Temple Mount)上」。來自伊利諾州芝加哥市(Chicago, Illinois)的亞倫‧葛勞斯門博士(Dr. Aaron Grossman)看到這張照片,寫了一封信給紐約時報的編輯:
我看過了你在A5頁所刊登的那張「以色列軍人和巴勒斯坦人在聖殿山上」的照片──那巴勒斯坦人正是我的兒子圖維亞‧葛勞斯門(Tuvia Grossman),他是來自芝加哥的猶太籍學生。他與兩位朋友在耶路撒冷旅行時,被一群巴勒斯坦阿拉伯暴民拖出計程車,然後遭嚴重敺打戳傷。
西元二○○二年春天,在尼坦雅(Netanya),巴勒斯坦人在逾越節慶典謀殺無辜的猶太人,以色列軍兵派軍隊進駐葉寧(Jenin),這是個以自殺炸彈攻擊聞名的港口。在未經調查的情況之下,世界媒體開始宣稱此事件為「葉寧大屠殺」(the Jenin Massacre)。之後當聯合國進行調查時,發現根本沒有屠殺事件發生,但是新聞媒體幾乎沒有報導任何更正的信息。
同樣在西元二○○二年春天,《今日美國雜誌》(USA Today)用了一整頁的篇幅報導耶路撒冷的哈達薩醫院(Hadassah Hospital)。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哈達薩醫院,人人享平等之醫療」,描述一名二十歲的以色列下士山米‧拿布尼(Sammy Nabuani)接受治療,從兩個月前他就被限制在醫院的病床上,是一個巴勒斯坦人趁他夜間在伯利恆(Bethlehem)城外聖經遺址拉結的墳墓站崗時射擊他,而導致他受傷住院。他的隔床躺著一名卅一歲巴勒斯坦人,在伯利恆城的主誕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被圍攻時,被以色列士兵射傷的。從一九一二年醫院開幕起,其一貫政策就是所有病人一律平等醫治,不管他們的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種族地位。以色列士兵和其他的公民在這間醫院接受一樣的治療待遇,往往在同一間病房裡住的正是企圖謀殺他們的恐怖分子。
媒體很少刊登這類的故事(刊登在《今日美國雜誌》的這篇文章是特例)。並非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是聖人,然而以色列軍隊從來不會惡意派遣自己的軍人進入阿拉伯領土,濫殺無辜的市民,而以色列政府也沒有進攻阿拉伯村莊,為要挑釁、引起爭端。
以色列和以實瑪利之間的和平之日必定來臨。先知們已經預見這個事實了。然而,這平安不是從妥協和條約而來的──那樣的做法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和平最終會靠著彌賽亞的再來和掌權而來到。而此刻,聖地的衝突會照樣火爆進行。
……
教會是否應當慶祝猶太人節日?
我喜歡在滿月高掛的夜空下漫步。我總愛微笑地望著那一輪淺黃色的大圓球。神一年開三次大宴會:逾越節(Pesach)、五旬節以及住棚節(Sukkot)。逾越節和五旬節都是在月亮最明亮的時候,住棚節通常也是如此。神要確保有足夠的光來照明這些節慶。如果我恰好在猶太曆亞達月(Adar)觀看月亮,就會想──真好!再過一個月就是逾越節了。如果我是在以祿月(Elul)欣賞夜空,那麼我就知道下一個滿月會是猶太曆提斯利月(Tishri)第十五天,也就是住棚節的開始。
儘管外邦人在聖經節期這方面並沒有受到特別的教導,但是自初代教會他們就從希伯來聖經讀到這些節期(當時使徒的著作尚未被收集成冊)。因此,他們曉得猶太節期及其新約的意義;根據哥林多前書五章7~8節的記載,他們與猶太弟兄姊妹一起歡慶這些節期。保羅提到耶穌的復活是許多跟隨者的「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由此也可見哥林多信徒知道聖經(猶太人)的曆法。
先知撒迦利亞指示在未來彌賽亞掌權的時期,列國皆會出席耶路撒冷一年一度的住棚節,好確保他們的國土在下一年會有豐沛的雨水(參考撒迦利亞書十四章16~19節)。先知更進一步提到,那些不前來歡慶住棚節的國家將會遭受災害(參考第18節)。現在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基督徒遠從各國來到耶路撒冷歡慶住棚節,這對世人來說象徵了國際先知性的聲明,撒迦利亞的話語有朝一日必會全然應驗。
這些聖經的節期對眾信徒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耶穌在逾越節被釘十字架,並在初熟節復活。如同摩西律法是在第一個五旬節賜下,也就是以色列在埃及過逾越節後的第五十天;因此,在彌賽亞耶穌裡「生命聖靈的律」(羅馬書八章2節)也於另一個五旬節賜下了──就是我們的逾越節羔羊耶穌死後的第五十天(參考使徒行傳二章1~4節)。「Rosh Hashanah」的意思是「新年」,從這一天起便進入了秋季節期,其中包括住棚節。住棚節是在收割末了時舉行的,令人聯想起保羅提到在收割時最後的號角聲會響起,呼召神的百姓(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2節;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6節),以及耶穌提到神的號筒響起時,選民將「從天這邊到天那邊」被招聚前來(馬太福音廿四章31節)。
既然早期教會慶祝在彌賽亞耶穌裡所成就的聖經節期,末世的教會仍要歡慶這些節期;既然這些節期仍然具有意義,並宣告出關於耶穌的好消息,那麼我們外邦人現在理當更要留意聖經的曆法和節期。
……
為何你主張我們提到猶太人信主時不要用「改變信仰」這個詞?「改變信仰」這個詞不是有「轉變」的意思嗎?這不正是他們所做的嗎?
幾個月之前,我走進一家當地的糕餅店,坐在旁邊桌子的三位婦女向我打招呼。其中二位是猶太會堂的會友,另一位是我自己教會的會友。她們招手要我過去。當我走近她們時,其中一位猶太女士不懷好意地問:「你是否正試圖改變所有猶太人的信仰嗎?」
「喔,不是的!」我輕鬆愉快地回答她。「我只是要你們承認你們自己的彌賽亞!你們是對這位獨一真神堅守信仰的民族。若非你們如此,我們現在還是敬拜木頭和石塊呢!」
沒錯,這個字嚴格來說,當我們每個人透過耶穌來到神的面前,無論是猶太人或非猶太人都算是改變信仰。使徒保羅在成為信徒的那一刻,也改變了信仰。
然而,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向來對神抱持著信心的猶太人,並不是改變信仰,也不是轉變;他們只是回到他們先祖的信仰──開始相信自己的聖經(也就是我們外邦人從他們所承襲的),承認自己的彌賽亞。
假如你認為這個觀點似乎沒有足夠的立場去避免使用「改變信仰」(convert)這個詞,讓我向你解釋為何我個人避免使用這個詞的原因。這是由於幾世紀以來當猶太人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時,教會便要求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猶太身分」,並且融入外邦基督徒的世界中。這種情況若是完全成功的話,會造成猶太人的絕種──早期的使徒和信徒絕無此意,聖經和史實中有諸多的記載。
我們不說猶太人「改變信仰」的進一步原因,是由於這個詞在猶太人心中所喚起的印象。這個詞令他們想到昔日當教會強迫改變其信仰時,猶太人的孩子會從他們的家庭中被奪走、被迫受洗,然後送到「基督徒」家庭,因為小孩已成為「基督徒」,所以就需要「基督化」的教養。
猶太信徒為何極少提到「基督」(Christ)?
誠如我們所知,最初相信耶穌的信徒是猶太人;如果希伯來語是他們的母語,提到耶穌時他們就會用祂的希伯來名字「Yeshua」,用希伯來文意指「受膏者」的「Mashiach」(彌賽亞),而不是希臘名字「Iesous」(耶穌)以及「Christos」(基督)。因為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所以我們似乎很自然地提到「耶穌」和「基督」。然而,猶太弟兄姊妹及我們當中許多與猶太信徒關係親密的人,想把好信息放回原始的經文中;於是,提到祂是「彌賽亞」,而不是「基督」,有時甚至大聲朗讀聖經也會用彌賽亞這個詞。
猶太人為何不稱自己的會眾為教會?這是文化因素嗎?
對猶太信徒來說,「教會」這個詞就像「基督」、「基督徒」和「改變信仰」一樣,讓他們想到媒氣室、大屠殺、中世紀宗教審判(Inquisition)以及十字軍東征,有幾百萬猶太人在這些事件當中遭受痛苦,甚至死亡。猶太人的聚會,無論是彌賽亞信徒聚會或是更傳統的聚會,都選擇自稱「會眾」,甚至是「會堂」。
同時,我們要記得用「猶太」(Jew)這個詞可能會冒犯他們,聽起來彷彿猶太人即將成為受迫害的餌。「猶太人」(Jewish)這個詞就比較溫和,也更為合宜。你會注意到我極少用「猶太」(Jews)的說法,多半說「猶太人」(Jewish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