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達尼晚宴
現在我們開始進入《若望福音》有關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若望福音》12:1)。逾越節具體的日期似乎不是很明確。但重點在於伯達尼晚宴與耶穌受難差不多間隔一個星期。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說耶穌在世上有最後一星期,那麼教會也有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因為她是耶穌的身體。因此,耶穌所活過的一切,教會也應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來。這裡所謂的「一星期」當然不是指具體的七天,而是以象徵方式表達教會在此世的最後時期。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是否是教會在世上的最後一個星期的開始?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面對教會和人類近幾十年所經歷的某些事、從未經歷過的事件,我們不得不把此問題存在心中。無論如何,耶穌光榮的來臨越來越迫近,我們應該隨時準備好。
此外,既然這裡有一個星期,那麼,可以說在聖經中有三個明顯的星期——天父的星期、子的星期和聖神的星期。天父的星期即是創世紀第一章以象徵方式所記載的:天主用一星期創造了萬物。在《若望福音》的開始,從若翰的作證到迦納婚宴,也是一個星期,即子的星期。而此處出現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同時也是聖神的星期——即耶穌的受難和復活的星期,其高峰和目的就是聖神被賜給我們,因為若望福音記載「耶穌的肋旁被刺透的時候,血和水立時流出來。」
(《若望福音》19:34),從耶穌肋旁流出的水,即是祂向撒瑪黎雅婦人所預許的活水(參照《若望福音》4),也是祂所說過的:「誰若渴,就到我這裡來喝,從他的心中會流出活水的江河,他說這話是指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若望福音》7:37-39)福音清楚地說明活水就是聖神,因此第十九章記載,從耶穌被刺透的肋旁所流出來的水,象徵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賜給我們的聖神。為我們而言,這即是聖週最深的目的:效仿佇立在十字架下的聖母,從耶穌洞開的肋旁汲取活水、領受聖神。這幾天我們特別紀念耶穌的苦難,但耶穌的苦難本身並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賜給我們活水、聖神,以充滿我們的心,並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成為新受造物。
耶穌的最後一星期是從伯達尼晚宴開始: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這是耶穌從死者中喚醒拉匝祿的地方,有人在那裡為祂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那時,瑪利亞(另一個瑪利亞,不是耶穌的母親。)拿了一斤極珍貴的「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即他的一個門徒——便說:「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了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耶穌就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祂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若望福音》12:1-11)
伯達尼晚宴與拉匝祿的復活之間有直接的關係。伯達尼晚宴是感恩的晚宴,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感謝耶穌復活了後者。雖然拉匝祿的復活是很偉大的奇蹟,但《若望福音》十一章的中心似乎不是這奇蹟而是耶穌對瑪爾大所說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我們應在「我就是復活」這句話的光照下來過聖週;因為它是從伯達尼晚宴開始,所以拉匝祿、瑪爾大和瑪利亞的臨在使我們想起耶穌極為重要的肯定: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那位準備為我們受難而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這幾天一直默默地對我們每個人說:「我就是復活!你看我被抓、山園祈禱憂悶得要死、被侮辱、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在十字架上,你必須以這種眼光注視我:被抓的我就是復活、被釘死的我就是復活!你若不這樣看我,你就會絕望、拋棄我。」我們無法確定當時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是否如此注視耶穌,但聖母瑪利亞一定是,她能站在十字架下,正是因為她一直把耶穌的話默存在心中:我就是復活。
這對我們十分重要,不僅在聖週期間,而且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需要面對十字架時,無論是自己的十字架或是我們所愛之人的痛苦和死亡,一定要用耶穌的這些話來光照十字架:「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教會願意我們在復活節之前,四旬期第五主日聆聽耶穌說:我是復活,意謂著我們不需等到復活節當天才意識到耶穌是復活。我們這幾天已可將耶穌的這句話時時默存心中,以此來參與祂的苦難,並期待祂肉身的復活。在伯達尼晚宴中,
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不但感謝耶穌復活了拉匝祿,並且也因祂是復活和生命而感謝祂。瑪利亞為感謝耶穌是復活,而把極珍貴的香液倒在耶穌的腳上。
耶穌極其喜愛瑪利亞的這一舉動。聖瑪竇記載耶穌的另一句話:「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全世界,這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瑪竇福音》26:13)這句話肯定了瑪利亞的舉動和精神是福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它特別彰顯福音的核心,因為福音生活的中心永遠在於愛耶穌,且是越來越瘋狂地愛祂。同時,瑪利亞在聖神的引導下所做的這項無償瘋狂的愛之舉動乃是耶穌對天父瘋狂的愛之反映。因此「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使所有人明白人是為愛天主而受造、人的幸福在於愛耶穌,並愛天父如同耶穌愛祂一樣,因此,人可以為愛天主而奉獻最珍貴的寶藏。
如同瑪利亞對耶穌的愛反映耶穌對天父的愛,同樣,她對耶穌的感恩也顯示出耶穌對天父的感恩。瑪利亞因耶穌是我們的復活與生命而感謝祂,耶穌卻因天父是一切生命的根源而感謝祂:父將自己的神性生命傳給了祂的愛子,並派遣祂到世界上來,使我們藉祂而獲得生命。
因此,耶穌的最後一星期是感恩的星期:一整個聖週是感恩星期,因它以感恩的晚宴開始;不僅是瑪爾大的妹妹瑪利亞的感恩,更是耶穌的感恩。況且,在最後晚餐中,耶穌建立了「感恩祭」,因此不只是伯達尼晚宴充滿感恩,最後晚餐也充滿感恩。既然彌撒聖祭是耶穌的十字架之祭獻,而彌撒是感恩的祭獻,所以耶穌的十字架之祭獻即是感恩的祭獻。耶穌為感謝天父所做的一切,而在十字架上奉獻自己的整個生命,並邀請我們進入祂的感恩中。假如這幾天是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個聖週,那麼我們應該多麼感恩,萬不可錯過這個機會!讓我們與耶穌一起感謝天主為全人類所做的一切,從創造一直到耶穌光榮的來臨:無論是符合祂愛的旨意的善事、還是祂容許發生的惡事,都值得我們感恩,無一例外。聖保祿說過 :「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撒洛尼人前書》5:16-18)天主願意我們感謝祂所做的一切,因為一切都在天主手中,即便我們不明白,覺得很可怕,例如瘟疫。天主有其愛的計畫,祂知道祂在做什麼,祂容許惡事發生是由於祂會從惡中生出善來。
事事感謝對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和奉獻生活尤其重要,因為這是生活在耶穌的喜樂中的一個具體方法。神貧乃是喜樂的守護者:一個神貧的人會常常喜樂。相反的,不夠神貧的人缺乏喜樂,因每當他得不到或失去了自己想佔有的事物時,就會不高興。感恩與神貧是相連的,神貧的人時常感恩,因他什麼都不願意佔有,只願意如同小孩一樣接受天主白白給的一切,如同約伯所說的:「上主賜的,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約伯傳》1:21)為天主賞的一切而感謝、也為天主收回的一切而感謝的態度,為我們而言格外重要。往往最感恩、喜樂的人是最貧窮的人,反之,人越富有越不懂得感恩。有時你送給窮人一點小東西,他就非常感恩、喜樂,但你無論給富人什麼,他都無動於衷。有時我們面對天主的恩賜也會這樣,因為我們太富有了!感恩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意識到天主賜予的一切都是白白賞的,我們對祂的恩惠沒有任何權利,尤其是我們的聖召和在修會生活中所領受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給的。失去感恩的心會使我們日益覺得天主給予諸多恩惠是理所當然的,因而我們逐漸變得不神貧。我們越不神貧也就越不會感恩,意即惡性循環。
關於伯達尼晚宴,還有一點很重要,即是瑪利亞的舉動涉及到我們彌撒後的謝聖體。為什麼?當時,她看得到、摸得到耶穌的身體,她可以把香液倒在耶穌的身體上;而我們再也看不到耶穌(且不應該想看到),因為耶穌已經不在我們中間,祂升天後,不願再顯現給我們,因此我們無法做瑪利亞的舉動。但是耶穌離開此之前已把自己的身體留給我們:聖體聖事。因此,我們雖然無法把最珍貴的香液「浪費」在耶穌的身體上,卻還是可以在耶穌身上——聖體,奉獻我們
的時間。此乃彌撒後謝聖體最深的意義所在:為了聖體而「浪費」我們最珍貴的香液,意即花時間默默地感謝祂把自己完全賜予我們、感謝祂和我們成為一體、感謝祂使我們與祂一起成為奉獻給天父的愛之祭品。我們雖然無法相稱地感謝天主的這份無限愛情的恩賜,但至少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奉獻一點時間(若有可能十分鐘以上),來表達我們心中對祂的無限感恩。謝聖體有時不太容易,但必須持之以恆,因耶穌特別喜歡這一瘋狂的愛的舉動。在教會內每次彌撒後刻意花時間默默謝聖體的人很少,這正是為何我們要這樣做,因為這卑微的愛之行為特別彰顯出福音的精神:「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
為愛耶穌而「浪費」我們的整個生命,原是奉獻生活最深的意義。聖若望保祿二世說過:「獻身生活不是人類能量的一種『浪費』嗎?這些能量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以追求更大的善、追求人類和教會的益處。……福音所載伯達尼晚宴的事蹟便是極生動的說明:『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拿爾多〕香液,撫摸了耶穌的腳,再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充滿了香液的氣味。』(《若望福音》12:3)猶達斯以窮人的需要為藉口,埋怨如此的浪費,耶穌則答以:『由她罷!』(《若望福音》12:7)
「這個回答,為許多人、甚至是誠實地對獻身生活的適當性所提出問題,永久是有效地。一個人不能將一生傾注給更有效、更合理的方式以改善社會嗎?耶穌的回答會是「由她罷!」有幸蒙受無價的恩賜,能更密切跟隨主耶穌的人,認為很顯然地耶穌應該享有全心之愛,自己的整個一生都可以給祂,而不只是給予祂某些行動,偶爾的機會或某些活動罷了。極珍貴的香液傾流而出是純愛之舉,超越所有的「功利」念頭:這是一個無限制的慷慨記號,表達出一個愛及侍奉上主的生命,為讓自己完全獻身於奧體。如此一個無保留『流溢』的生命,在屋中散發香氣。天主的屋子——教會,今天猶如昨日,總是由獻身生活所裝飾、所充實的。
「人們眼中視為浪費的,在深為上主之美善所吸引的人心中則是愛的回應,是表現在喜悅中的感恩,感激給與如此獨特之道以認識耶穌,並共用祂的在世使命。」(以上引述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6年頒布的《奉獻生活勸諭》104)
我舉一例,我入會時,初學院大約有六十位年輕修士,一位來做客的婦女看到了就說:「哎啊,這麼多帥哥在這裡,真是太可惜了!」但修士們都很喜樂!
因此,謝聖體對獻身者而言尤其重要,因為它會幫助我們保持對奉獻生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的意識:為愛耶穌而「浪費」我們的整個生命。我們一旦開始忽略謝聖體,我們對耶穌及奉獻生活的愛就會受到影響。重視謝聖體與否乃是對耶穌及奉獻生活愛的一個標記。「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祂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若望福音》12:9-11)司祭長的態度和瑪利亞在伯達尼晚宴的態度截然相反。耶穌復活拉匝祿一事,和耶穌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引起了兩種相反的反應:有些人明白了耶穌的愛並願意以愛還愛、以最瘋狂的愛來回應耶穌的自我給予,另有些人則相反,出於一種集體的驕傲和嫉妒而越來越恨耶穌。
有時候人在一起會彼此勉勵成聖,正常而言修會團體即是如此,我們彼此鼓勵越來越瘋狂地愛耶穌;但有時人在一起的結果卻是一種集體驕傲和嫉妒。我們都認為大司祭的態度實在太惡劣了,但他們既然會這樣,我們也有可能是如此,切勿以為我們比他們好,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需要時而反省自己和團體,免得逐漸陷入這種集體的驕傲中。耶穌把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是要我們彼此幫助成聖。梵二大公會議清楚地表示,修會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聖德:個人的聖德和團體的聖德。不過切勿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除非我們每個人渴望熱心愛天主、成聖,並對我們生活的目的保持敏銳的意識,否則我們都有可能一起敗壞。讓我們全心感謝天主所賜給我們的一切,並求祂使我們盡可能地回應祂對我們的愛之召叫。
現在我們開始進入《若望福音》有關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若望福音》12:1)。逾越節具體的日期似乎不是很明確。但重點在於伯達尼晚宴與耶穌受難差不多間隔一個星期。這意味著什麼呢?如果說耶穌在世上有最後一星期,那麼教會也有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因為她是耶穌的身體。因此,耶穌所活過的一切,教會也應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來。這裡所謂的「一星期」當然不是指具體的七天,而是以象徵方式表達教會在此世的最後時期。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是否是教會在世上的最後一個星期的開始?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面對教會和人類近幾十年所經歷的某些事、從未經歷過的事件,我們不得不把此問題存在心中。無論如何,耶穌光榮的來臨越來越迫近,我們應該隨時準備好。
此外,既然這裡有一個星期,那麼,可以說在聖經中有三個明顯的星期——天父的星期、子的星期和聖神的星期。天父的星期即是創世紀第一章以象徵方式所記載的:天主用一星期創造了萬物。在《若望福音》的開始,從若翰的作證到迦納婚宴,也是一個星期,即子的星期。而此處出現耶穌在世上的最後一星期,同時也是聖神的星期——即耶穌的受難和復活的星期,其高峰和目的就是聖神被賜給我們,因為若望福音記載「耶穌的肋旁被刺透的時候,血和水立時流出來。」
(《若望福音》19:34),從耶穌肋旁流出的水,即是祂向撒瑪黎雅婦人所預許的活水(參照《若望福音》4),也是祂所說過的:「誰若渴,就到我這裡來喝,從他的心中會流出活水的江河,他說這話是指信仰他的人將要領受的聖神」。(《若望福音》7:37-39)福音清楚地說明活水就是聖神,因此第十九章記載,從耶穌被刺透的肋旁所流出來的水,象徵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賜給我們的聖神。為我們而言,這即是聖週最深的目的:效仿佇立在十字架下的聖母,從耶穌洞開的肋旁汲取活水、領受聖神。這幾天我們特別紀念耶穌的苦難,但耶穌的苦難本身並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賜給我們活水、聖神,以充滿我們的心,並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成為新受造物。
耶穌的最後一星期是從伯達尼晚宴開始: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這是耶穌從死者中喚醒拉匝祿的地方,有人在那裡為祂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那時,瑪利亞(另一個瑪利亞,不是耶穌的母親。)拿了一斤極珍貴的「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即他的一個門徒——便說:「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了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耶穌就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祂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若望福音》12:1-11)
伯達尼晚宴與拉匝祿的復活之間有直接的關係。伯達尼晚宴是感恩的晚宴,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感謝耶穌復活了後者。雖然拉匝祿的復活是很偉大的奇蹟,但《若望福音》十一章的中心似乎不是這奇蹟而是耶穌對瑪爾大所說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我們應在「我就是復活」這句話的光照下來過聖週;因為它是從伯達尼晚宴開始,所以拉匝祿、瑪爾大和瑪利亞的臨在使我們想起耶穌極為重要的肯定: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那位準備為我們受難而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這幾天一直默默地對我們每個人說:「我就是復活!你看我被抓、山園祈禱憂悶得要死、被侮辱、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在十字架上,你必須以這種眼光注視我:被抓的我就是復活、被釘死的我就是復活!你若不這樣看我,你就會絕望、拋棄我。」我們無法確定當時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是否如此注視耶穌,但聖母瑪利亞一定是,她能站在十字架下,正是因為她一直把耶穌的話默存在心中:我就是復活。
這對我們十分重要,不僅在聖週期間,而且也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需要面對十字架時,無論是自己的十字架或是我們所愛之人的痛苦和死亡,一定要用耶穌的這些話來光照十字架:「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教會願意我們在復活節之前,四旬期第五主日聆聽耶穌說:我是復活,意謂著我們不需等到復活節當天才意識到耶穌是復活。我們這幾天已可將耶穌的這句話時時默存心中,以此來參與祂的苦難,並期待祂肉身的復活。在伯達尼晚宴中,
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不但感謝耶穌復活了拉匝祿,並且也因祂是復活和生命而感謝祂。瑪利亞為感謝耶穌是復活,而把極珍貴的香液倒在耶穌的腳上。
耶穌極其喜愛瑪利亞的這一舉動。聖瑪竇記載耶穌的另一句話:「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在全世界,這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瑪竇福音》26:13)這句話肯定了瑪利亞的舉動和精神是福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它特別彰顯福音的核心,因為福音生活的中心永遠在於愛耶穌,且是越來越瘋狂地愛祂。同時,瑪利亞在聖神的引導下所做的這項無償瘋狂的愛之舉動乃是耶穌對天父瘋狂的愛之反映。因此「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使所有人明白人是為愛天主而受造、人的幸福在於愛耶穌,並愛天父如同耶穌愛祂一樣,因此,人可以為愛天主而奉獻最珍貴的寶藏。
如同瑪利亞對耶穌的愛反映耶穌對天父的愛,同樣,她對耶穌的感恩也顯示出耶穌對天父的感恩。瑪利亞因耶穌是我們的復活與生命而感謝祂,耶穌卻因天父是一切生命的根源而感謝祂:父將自己的神性生命傳給了祂的愛子,並派遣祂到世界上來,使我們藉祂而獲得生命。
因此,耶穌的最後一星期是感恩的星期:一整個聖週是感恩星期,因它以感恩的晚宴開始;不僅是瑪爾大的妹妹瑪利亞的感恩,更是耶穌的感恩。況且,在最後晚餐中,耶穌建立了「感恩祭」,因此不只是伯達尼晚宴充滿感恩,最後晚餐也充滿感恩。既然彌撒聖祭是耶穌的十字架之祭獻,而彌撒是感恩的祭獻,所以耶穌的十字架之祭獻即是感恩的祭獻。耶穌為感謝天父所做的一切,而在十字架上奉獻自己的整個生命,並邀請我們進入祂的感恩中。假如這幾天是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個聖週,那麼我們應該多麼感恩,萬不可錯過這個機會!讓我們與耶穌一起感謝天主為全人類所做的一切,從創造一直到耶穌光榮的來臨:無論是符合祂愛的旨意的善事、還是祂容許發生的惡事,都值得我們感恩,無一例外。聖保祿說過 :「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撒洛尼人前書》5:16-18)天主願意我們感謝祂所做的一切,因為一切都在天主手中,即便我們不明白,覺得很可怕,例如瘟疫。天主有其愛的計畫,祂知道祂在做什麼,祂容許惡事發生是由於祂會從惡中生出善來。
事事感謝對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和奉獻生活尤其重要,因為這是生活在耶穌的喜樂中的一個具體方法。神貧乃是喜樂的守護者:一個神貧的人會常常喜樂。相反的,不夠神貧的人缺乏喜樂,因每當他得不到或失去了自己想佔有的事物時,就會不高興。感恩與神貧是相連的,神貧的人時常感恩,因他什麼都不願意佔有,只願意如同小孩一樣接受天主白白給的一切,如同約伯所說的:「上主賜的,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約伯傳》1:21)為天主賞的一切而感謝、也為天主收回的一切而感謝的態度,為我們而言格外重要。往往最感恩、喜樂的人是最貧窮的人,反之,人越富有越不懂得感恩。有時你送給窮人一點小東西,他就非常感恩、喜樂,但你無論給富人什麼,他都無動於衷。有時我們面對天主的恩賜也會這樣,因為我們太富有了!感恩會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意識到天主賜予的一切都是白白賞的,我們對祂的恩惠沒有任何權利,尤其是我們的聖召和在修會生活中所領受的一切都是天主白白給的。失去感恩的心會使我們日益覺得天主給予諸多恩惠是理所當然的,因而我們逐漸變得不神貧。我們越不神貧也就越不會感恩,意即惡性循環。
關於伯達尼晚宴,還有一點很重要,即是瑪利亞的舉動涉及到我們彌撒後的謝聖體。為什麼?當時,她看得到、摸得到耶穌的身體,她可以把香液倒在耶穌的身體上;而我們再也看不到耶穌(且不應該想看到),因為耶穌已經不在我們中間,祂升天後,不願再顯現給我們,因此我們無法做瑪利亞的舉動。但是耶穌離開此之前已把自己的身體留給我們:聖體聖事。因此,我們雖然無法把最珍貴的香液「浪費」在耶穌的身體上,卻還是可以在耶穌身上——聖體,奉獻我們
的時間。此乃彌撒後謝聖體最深的意義所在:為了聖體而「浪費」我們最珍貴的香液,意即花時間默默地感謝祂把自己完全賜予我們、感謝祂和我們成為一體、感謝祂使我們與祂一起成為奉獻給天父的愛之祭品。我們雖然無法相稱地感謝天主的這份無限愛情的恩賜,但至少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奉獻一點時間(若有可能十分鐘以上),來表達我們心中對祂的無限感恩。謝聖體有時不太容易,但必須持之以恆,因耶穌特別喜歡這一瘋狂的愛的舉動。在教會內每次彌撒後刻意花時間默默謝聖體的人很少,這正是為何我們要這樣做,因為這卑微的愛之行為特別彰顯出福音的精神:「福音無論傳到哪裡,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
為愛耶穌而「浪費」我們的整個生命,原是奉獻生活最深的意義。聖若望保祿二世說過:「獻身生活不是人類能量的一種『浪費』嗎?這些能量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以追求更大的善、追求人類和教會的益處。……福音所載伯達尼晚宴的事蹟便是極生動的說明:『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拿爾多〕香液,撫摸了耶穌的腳,再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充滿了香液的氣味。』(《若望福音》12:3)猶達斯以窮人的需要為藉口,埋怨如此的浪費,耶穌則答以:『由她罷!』(《若望福音》12:7)
「這個回答,為許多人、甚至是誠實地對獻身生活的適當性所提出問題,永久是有效地。一個人不能將一生傾注給更有效、更合理的方式以改善社會嗎?耶穌的回答會是「由她罷!」有幸蒙受無價的恩賜,能更密切跟隨主耶穌的人,認為很顯然地耶穌應該享有全心之愛,自己的整個一生都可以給祂,而不只是給予祂某些行動,偶爾的機會或某些活動罷了。極珍貴的香液傾流而出是純愛之舉,超越所有的「功利」念頭:這是一個無限制的慷慨記號,表達出一個愛及侍奉上主的生命,為讓自己完全獻身於奧體。如此一個無保留『流溢』的生命,在屋中散發香氣。天主的屋子——教會,今天猶如昨日,總是由獻身生活所裝飾、所充實的。
「人們眼中視為浪費的,在深為上主之美善所吸引的人心中則是愛的回應,是表現在喜悅中的感恩,感激給與如此獨特之道以認識耶穌,並共用祂的在世使命。」(以上引述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6年頒布的《奉獻生活勸諭》104)
我舉一例,我入會時,初學院大約有六十位年輕修士,一位來做客的婦女看到了就說:「哎啊,這麼多帥哥在這裡,真是太可惜了!」但修士們都很喜樂!
因此,謝聖體對獻身者而言尤其重要,因為它會幫助我們保持對奉獻生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的意識:為愛耶穌而「浪費」我們的整個生命。我們一旦開始忽略謝聖體,我們對耶穌及奉獻生活的愛就會受到影響。重視謝聖體與否乃是對耶穌及奉獻生活愛的一個標記。「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祂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若望福音》12:9-11)司祭長的態度和瑪利亞在伯達尼晚宴的態度截然相反。耶穌復活拉匝祿一事,和耶穌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引起了兩種相反的反應:有些人明白了耶穌的愛並願意以愛還愛、以最瘋狂的愛來回應耶穌的自我給予,另有些人則相反,出於一種集體的驕傲和嫉妒而越來越恨耶穌。
有時候人在一起會彼此勉勵成聖,正常而言修會團體即是如此,我們彼此鼓勵越來越瘋狂地愛耶穌;但有時人在一起的結果卻是一種集體驕傲和嫉妒。我們都認為大司祭的態度實在太惡劣了,但他們既然會這樣,我們也有可能是如此,切勿以為我們比他們好,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需要時而反省自己和團體,免得逐漸陷入這種集體的驕傲中。耶穌把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是要我們彼此幫助成聖。梵二大公會議清楚地表示,修會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聖德:個人的聖德和團體的聖德。不過切勿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除非我們每個人渴望熱心愛天主、成聖,並對我們生活的目的保持敏銳的意識,否則我們都有可能一起敗壞。讓我們全心感謝天主所賜給我們的一切,並求祂使我們盡可能地回應祂對我們的愛之召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