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可能只有一種唯真的宗教
一位二十四歲,住曼哈頓的女孩布萊兒(Blair)質問:「怎麼可能只有一種真實的信仰?」她認為:「宣稱你的宗教比較優越,而且嘗試去要別人歸正,是一種無理的自大。所有的宗教應該都是一樣好,也同樣可以滿足各自跟隨者的需求才是。」
傑佛瑞(Geoff)跟著補充:「宗教的排他性(exclusivity)不僅狹隘—更是危險的。」他住在紐約市,是一位二十出頭的英國人。「宗教已經導致難以化解的爭執、分裂、與衝突,它可能是世界和平最大的敵人。如果基督徒繼續堅持唯有他們才有『真理』—如果其他宗教也如是堅持—世界和平將蕩然無存!1」
在近二十年居住於紐約的這段期間,我有無數機會去問人們:「你對於基督信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這個信仰的信念與實踐之中,最困擾你的是什麼?」這些年來,最常聽到的回答,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排他性」。
有一次,我受邀以基督教代表的身分到一所當地學院的專家座談會,同台的有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與一位回教的伊瑪目(教長),台上的專家被要求去討論不同宗教間的差異。當時對談的調性是禮貌、有智識而且彼此尊重的;每位講員都主張在主要宗教間,存在明顯且無法調和的差異,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耶穌這個人。我們都同意如下陳述:「如果基督徒對於耶穌是上帝的主張是對的,那麼回教徒與猶太教徒在愛上帝的方法上,就大大錯誤;但如果回教徒與猶太教徒所持的『耶穌不是上帝,而只是一個老師或先知』的觀點是對的,那基督徒愛上帝的方式,也會是大錯特錯的。」這爭論的底線是—我們不可能在上帝的屬性這件事上,不同的宗教同樣都是對的。
當場有些同學對這種狀況感到難以接受。一位學生堅持真正重要的事,是信上帝並且讓自己成為一位有愛心的人,若要堅持某一信仰比其他信仰更正確,會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另一位學生也看著台上我們幾位宗教領袖,表達出他的挫折:「如果宗教領袖繼續做這些排他性的宣告,我們永遠不會有世界和平。」
很多人相信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宗教,特別是那些強調自己的信仰具有獨一優越性的主要傳統宗教。說來你可能不信,雖然我是一個基督教牧師,其實我同意上述觀點。宗教,一般來說,常常在人們心中創造出一個「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譯註: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每個宗教都告知其追隨者,唯有他們才有「真理」,這自然讓追隨者感到自己比那些有著不同信仰的人,更為優越。同時,一個宗教告訴它的追隨者,他們之所以被救贖並與神連結,是透過全心實踐這些真理才能達到;這會驅動信徒與那些生活上不夠敬虔或純正的人分別開來;但也因為如此,一個宗教群體很容易就會把其他宗教群體,加以刻板化或醜化。一旦這樣的情況存在,就很容易向下沉淪到貶抑別人,甚至對他人極力去壓迫、凌虐與暴力相對。
認知到宗教如何侵蝕世界和平後,我們應當做什麼呢?世界各地的民間與文化領袖通常採取三種方法來應對宗教的分歧:有人要求全面禁制宗教,或譴責宗教,或至少積極地去讓宗教變成個人化,是私領域的事情。許多人對這些方法寄予厚望,但不幸的是,我不認為這些方法有效。真的,我恐怕它們只會讓情況更形惡化。
1.禁制宗教
對付宗教分歧的一種方法是予以控制,甚至強力地禁止。在二十世紀曾有幾個這方面巨大的力量:蘇聯、中國共產黨、赤柬,以及(一種不太一樣的)納粹德國,這些政權都決心強力控制宗教行動,希望能藉此阻止宗教分裂社會,甚至侵害到國家主權。然而,其結果非僅不是和平與和諧,反而是更多的迫害。這種情況的悲劇性反諷,在牛津大學教授麥葛福(Alister McGrath)的無神論歷史一書中,曾被提出:「二十世紀興起人類歷史上最巨大與可悲的矛盾之一是:本世紀最大的不可容忍與暴力,是由那些相信宗教會引發不可容忍與暴力的人所造成的。」
與此類似的是,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人們普遍相信在人類更加科技進步之後,宗教會逐步弱化並凋亡。這種觀點認為,宗教只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扮演某種角色,我們過去需要宗教去幫助人類,面對可怕而不可知的世界;當人類科技逐漸高度發展後,我們就越來越能瞭解並控制自己的環境,對宗教的需要就會減少,當時的人確是如此認為的。
然而這種情形並未發生,上述這種「世俗化理論」,現在也普遍失勢。事實上,近年來所有的主流宗教,在信徒人數上都是成長的。基督教的成長,特別在開發中國家,呈現爆發;如今,在奈及利亞的英國國教派信徒人數比美國信徒的七倍還多;迦納的長老會信徒,比美國與蘇格蘭加在一起的信徒還多;韓國基督徒佔人口的比例,一百年間由百分之一成長到百分之四十;而專家相信同樣的狀況將會發生在中國;如果五十年後中國有五億基督徒,這將會改變整個人類的歷史軌跡6。在多數的案例中,基督信仰並非如社會學家所預測的,走向更世俗化、淡化版的信仰;相反的,它所呈現的是一種健全、超自然主義類型的信仰,相信神蹟、聖經權威,以及個人重生。
因為世上宗教信仰本身的活力,想要去壓抑甚至控制它們的努力,往往讓信仰更加強壯。當中國共產黨在二戰後驅逐西方傳教士時,他們認為可以滅絕中國境內的基督教信仰;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只是讓中國教會的領袖們更加在地化,結果是讓教會更加強大。
宗教不只是幫助我們去適應環境的暫時工具,它是人類情境中永恆與核心的一部分。對於世俗、無宗教信仰的人而言,這個事實是一種難吞的苦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屬於主流,而非極端分子,但健全的宗教,終究主宰了世界,沒有理由顯示這狀況會改變。
2.譴責宗教
宗教不會自然消失,也沒有政府的控制可以減少其力量。但是,是否可以(透過教育與辯論)找到方法,對宣稱擁有「真理」的宗教、想要去改正別人信仰的宗教,透過社會力量來削弱它們?難道我們不能敦促所有公民(無論其信仰為何),承認並接受所有的宗教或信仰,都只是許多同等可行、殊途同歸、引導人到神的途徑;任何信仰,也都只是世界上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這種觀點創造了一個情境,認為持單一且排他性信仰的人,都是無見識且可恥的,即便在個人的對話中也不被允許。這樣的觀點,被重複來重複去地再三強調,終究似乎已成為一種普世接受的常識;背離這種常識的人,會被貼上愚蠢或危險的標籤。與第一種策略(禁制宗教)不同,這種觀點對降低宗教對立有點效果,但它也終究無法成功,因為在這個觀點的核心,存有一種致命的不一致,甚至可以說是偽善,最後這將導致此種想法的崩解,以下是幾個由這種觀點衍生出來的偽公理及其問題:「所有主要宗教都同等有用,基本上它們教的是同樣的東西。」
這是一種常見的主張。有個記者最近寫道:任何認為「存在有比較不好的宗教」的那種人,都應該被歸為右翼極端主義者。但是,你真的認為「大衛信徒教派」(BranchDavidians),或是用嬰孩來獻祭的宗教不比其他宗教差嗎?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承認,這些宗教比較差吧!
當認定所有宗教都一樣好時,人們心中想到的,可能是世界的主要宗教,而非走偏鋒的小教派。這就是我在專家座談那晚,在面對那位學生時,所遭遇的那種反對意見;他認為猶太教、回教、基督教、佛教與印度教之間的教義差異,都是表面上的、微不足道的,因為他們所信的其實是同樣一個神。但當我進一步問他那個神是誰時,他把這個神描述成一個宇宙間滿有愛心的靈。這種立場的問題是:它本身也是不一致、難以自圓其說的。一方面「每一宗教都看到屬靈真理的一部分,但沒有一個宗教可以看見全貌。」
有時主張這種觀點的人,會用「瞎子摸象」的故事來描述其主張:幾個盲人走在路上,碰到一隻願意讓他們觸摸與感覺的大象。第一個盲人抓著大象的鼻子說:「這個動物長長軟軟的像一條蛇」;「才不是!它又厚又圓像一根樹幹。」摸到象腿的第二個盲人爭論道;第三個盲人,摸到大象身體時說:「都不對,它是隻又大又平的動物。」故事中,每個盲人都能感觸到大象的一部分,但沒有人能看到整隻象。相同地,有人認為世上所有的宗教,都只感觸到屬靈真理的一部分,但沒人能窺其全貌,進而有資格可以主張,唯有自己才擁有對真理的全面認識。
這樣的比喻,對於使用者而言有其反作用力。因為故事的敘述,來自某個不瞎眼的人,唯有他看見整個經過,也才能講出這個故事;如果你不能看見整隻大象,又怎能知道每個盲人都只「看見」大象的一部分?
他堅持教義不重要,但在另一方面又假設教義上對神本質的不同信念,是主要宗教爭執之所在。佛教徒完全不相信有人格化的神,猶太教、基督教與回教相信有一個要人們為自己信仰與實踐行為負責任的上帝,這個上帝的本質不只是愛而已。反諷的是,堅持教義不重要這樣的觀點,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教義;它對神有一種特別的看法,比起其他主要宗教,這種教義被奉為更優越與更文明的信念;可是,支持這觀點的人,其實正在做他所禁止別人去做的事。
宣告「真理比我們任何人所認知到的都偉大」,表面上是一種謙虛的抗議;但如果只用這樣的宣告,就率爾反對其他人對真理認識的主張,事實上,反而成為一種高傲無理的宣稱,因為認為自己的知識,比其他人的更高更廣。我們必須問:「你憑藉的是什麼(絕對)優越的立場,可以讓你針砭比較,那些不同信仰所做出、絕對性的主張?」
你怎麼知道沒有信仰可以看到真理全貌?除非你自己對真理擁有更優越、全面的知識—而這樣的全備知識,你卻又認為沒有一個信仰能夠擁有。
「宗教信仰太受文化與歷史的制約,以致於不能被稱為真理。」
當我差不多二十年前第一次到紐約時,常聽到反對基督教的聲浪,說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真的;但現在我常聽到的卻是: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假的。這樣的反對者說:「所有道德與屬靈的主張,都是我們特殊時代歷史與文化的產物,因此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知道真理,因為沒人可以判定某一屬靈或道德的主張,比其他的更真實。」社會學家伯格(Peter L. Berger)說明了這種普遍被接受論點的問題。
在他《天使的謠言》(A Rumor of Angels)一書中,伯格回顧二十世紀是如何發現所謂的「知識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也就是人們相信每個人的行為,其實是受到所處身社會的制約。我們以為我們的想法是自發性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我們的想法受到我們最仰慕以及最需要的人影響;每個人所歸屬的社群會進一步強化某些理念的合理性,也排斥貶抑某些理念。伯格留意到許多人從這樣的事實中得到結論:因為我們都被捆鎖在特定的歷史與文化情境,所以不能判斷相互競爭信仰間的對錯。
但是,伯格繼續指出:絕對的相對主義(absolute relativism),只能存在於相對主義者自己沒有走偏鋒、毫無偏見的狀況下。如果你由社會制約的觀點去推論所有的宗教,然後就說「沒有一種信仰,能被每個人都接受為普遍真理」,這種說法—每個人都是社會制約下的產物—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矛盾的觀點,也不是真的。「相對理論本身就反對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伯格如是說,所以,我們不能一路到底的堅持相對主義a。是的,我們的文化偏見,使得對不同信仰做客觀比較有其困難,信仰的社會制約性是一種事實,但卻不能據以主張「所有的真理都是完全相對的」,這樣武斷的說法,等於是用同樣的邏輯,來推翻自我主張。伯格結論:我們無法用「真理是無法被發現」這種的陳腔濫調做藉口,來迴避對相互競爭的屬靈與宗教觀點做評斷,我們應該還是要努力去問:「哪些對上帝、人類本質與屬靈真理的宣告,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我們還是要對這些承載我們生命基礎的重要問題,找出答案。」
哲學家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對伯格的論點有一套自己的說法。人們對他說:「如果你生在摩洛哥,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基督徒,反而會成為回教徒。」他如此回答:假設我承認,如果我出生於摩洛哥的回教父母,而非在密西根的基督徒父母,我的信仰會變得很不一樣,但同樣的說法也可套用在多神論者身上⋯⋯如果一個多神論者出身在摩洛哥,他也可能不會成為一個多神論者。
難道我們可以因為如此,就同樣推論⋯⋯他的多神論信仰是經由一個不可靠的信仰製造程序,所產生並傳授給他的嗎?
普蘭丁格與伯格觀點一致。你不能說「只有我的觀點不是社會制約的產物,其他所有的宗教主張,都是歷史制約的結果。」如果你堅持,沒人能判定哪個信仰是對的或錯的,那為何卻要我們相信,唯有你自己說的是對的?現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做某種真理宣告,要負責任地去評斷這些不同宣告,確實不容易,但我們除了勉力為之外,別無選擇。
「堅持你的信仰是對的,並去領人歸向它,本身是一種無理的自大。」知名的宗教學者希克(John Hick)曾寫道:當你發現世上有很多同樣聰明與良善的人,與你有著不同的信仰;當你發現明明無法說服這些人,卻還要持續嘗試去改變他們,或還是認為你自己的觀點,才是較優越的真理,這就是一種自大。
再一次,這樣的說法本身也存有內在的矛盾。世上多數人並不認同希克那種「所有宗教都一樣好」的觀點,這其中也有許多像他一樣聰明與良善的人,而且他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因此,堅稱「所有認為自己觀點比較優越的宗教,都是一種自大與錯誤。」這樣的陳述,根據其希克本身的邏輯,也同樣是一種自大與錯誤。
很多人認為,宣稱我們的信仰比其他的優越,是一種「自我族群中心」,但會這樣認為的人,難道就不是自我族群中心?大多數非西方社會都會同意「他們的文化與信仰最優越」這種宣告,但對這種宣告的不安因子,卻深植在崇尚自我批判與個人主義的西方文明傳統中。用「自我族群中心」來定罪他人的作法,其實是在說:「我們文化對其他文化的觀點,比你們的優越。」此時,我們正在從事那些我們禁止別人去做的事d。歷史學家索摩維爾(John Sommerville)指出:「一種宗教只能以另一種宗教為參照的基礎,才能加以制斷。」同樣的,除非植基於某些道德標準的基礎,你無法去評估另一種宗教;而這些你所依據的道德基礎,最後就構成了每個人的自我宗教立場。
至此可見,對一般宗教、特別是對基督教,那種排他性的排斥態度,顯然本身就有其嚴重缺陷。懷疑論者相信,任何對於屬靈真理有最優越認識的宣告,都不可能是真的。但這樣的反對意見,本身就是一種宗教信仰,它假設:上帝是不可知的;上帝是慈愛但不是公義而烈怒的;上帝是一種非個人化的力量,而非一位可以透過經文說話的個人;但上述這些觀點,卻都是無法被證明的信仰假說。此外,這些觀點的擁護者,也相信在此事的看法上,他們本身擁有更優越的觀點。他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摒棄對上帝與信仰的傳統觀點,進而採信他們觀點,這世界會變得更好。因此,他們的觀點,也是一種對屬靈真理本質「排他性」的主張。如果所有排他性的主張都應被否定,這個主張也一樣;如果持有這樣的觀點並不狹隘,那麼持守傳統宗教信仰的觀點,也沒什麼根深柢固的狹隘。
芝加哥大學教授李拉(Mark Lilla)在與一位聰明又年輕的華頓商學院學生對話時,很訝異的發現,這學生竟然要在葛理翰牧師的佈道會(Billy Graham crusade)中走向台前,把他生命的主權交給了基督。李拉對此寫道:我要在他即將踏出的那一步之前,丟出一些質疑,幫助他看到還有其他的生命道路,還有其他方式可追尋知識、愛⋯⋯甚至自我轉化。我要說服他,他的尊嚴是建立在對教義保持一個自由、懷疑的態度。我想要⋯⋯去拯救他⋯⋯懷疑,如同信心,並須經由學習才能得著,它是一種技能。懷疑主義詭異的地方是:古往今來,它的追隨者通常都是一些改變了宗教信仰的人;在解讀他們時,我常想問:「你為何在意這些?」他們的懷疑無法提供好的答案;而我,也找不到答案。
一位二十四歲,住曼哈頓的女孩布萊兒(Blair)質問:「怎麼可能只有一種真實的信仰?」她認為:「宣稱你的宗教比較優越,而且嘗試去要別人歸正,是一種無理的自大。所有的宗教應該都是一樣好,也同樣可以滿足各自跟隨者的需求才是。」
傑佛瑞(Geoff)跟著補充:「宗教的排他性(exclusivity)不僅狹隘—更是危險的。」他住在紐約市,是一位二十出頭的英國人。「宗教已經導致難以化解的爭執、分裂、與衝突,它可能是世界和平最大的敵人。如果基督徒繼續堅持唯有他們才有『真理』—如果其他宗教也如是堅持—世界和平將蕩然無存!1」
在近二十年居住於紐約的這段期間,我有無數機會去問人們:「你對於基督信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這個信仰的信念與實踐之中,最困擾你的是什麼?」這些年來,最常聽到的回答,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排他性」。
有一次,我受邀以基督教代表的身分到一所當地學院的專家座談會,同台的有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與一位回教的伊瑪目(教長),台上的專家被要求去討論不同宗教間的差異。當時對談的調性是禮貌、有智識而且彼此尊重的;每位講員都主張在主要宗教間,存在明顯且無法調和的差異,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耶穌這個人。我們都同意如下陳述:「如果基督徒對於耶穌是上帝的主張是對的,那麼回教徒與猶太教徒在愛上帝的方法上,就大大錯誤;但如果回教徒與猶太教徒所持的『耶穌不是上帝,而只是一個老師或先知』的觀點是對的,那基督徒愛上帝的方式,也會是大錯特錯的。」這爭論的底線是—我們不可能在上帝的屬性這件事上,不同的宗教同樣都是對的。
當場有些同學對這種狀況感到難以接受。一位學生堅持真正重要的事,是信上帝並且讓自己成為一位有愛心的人,若要堅持某一信仰比其他信仰更正確,會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另一位學生也看著台上我們幾位宗教領袖,表達出他的挫折:「如果宗教領袖繼續做這些排他性的宣告,我們永遠不會有世界和平。」
很多人相信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宗教,特別是那些強調自己的信仰具有獨一優越性的主要傳統宗教。說來你可能不信,雖然我是一個基督教牧師,其實我同意上述觀點。宗教,一般來說,常常在人們心中創造出一個「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譯註: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每個宗教都告知其追隨者,唯有他們才有「真理」,這自然讓追隨者感到自己比那些有著不同信仰的人,更為優越。同時,一個宗教告訴它的追隨者,他們之所以被救贖並與神連結,是透過全心實踐這些真理才能達到;這會驅動信徒與那些生活上不夠敬虔或純正的人分別開來;但也因為如此,一個宗教群體很容易就會把其他宗教群體,加以刻板化或醜化。一旦這樣的情況存在,就很容易向下沉淪到貶抑別人,甚至對他人極力去壓迫、凌虐與暴力相對。
認知到宗教如何侵蝕世界和平後,我們應當做什麼呢?世界各地的民間與文化領袖通常採取三種方法來應對宗教的分歧:有人要求全面禁制宗教,或譴責宗教,或至少積極地去讓宗教變成個人化,是私領域的事情。許多人對這些方法寄予厚望,但不幸的是,我不認為這些方法有效。真的,我恐怕它們只會讓情況更形惡化。
1.禁制宗教
對付宗教分歧的一種方法是予以控制,甚至強力地禁止。在二十世紀曾有幾個這方面巨大的力量:蘇聯、中國共產黨、赤柬,以及(一種不太一樣的)納粹德國,這些政權都決心強力控制宗教行動,希望能藉此阻止宗教分裂社會,甚至侵害到國家主權。然而,其結果非僅不是和平與和諧,反而是更多的迫害。這種情況的悲劇性反諷,在牛津大學教授麥葛福(Alister McGrath)的無神論歷史一書中,曾被提出:「二十世紀興起人類歷史上最巨大與可悲的矛盾之一是:本世紀最大的不可容忍與暴力,是由那些相信宗教會引發不可容忍與暴力的人所造成的。」
與此類似的是,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人們普遍相信在人類更加科技進步之後,宗教會逐步弱化並凋亡。這種觀點認為,宗教只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扮演某種角色,我們過去需要宗教去幫助人類,面對可怕而不可知的世界;當人類科技逐漸高度發展後,我們就越來越能瞭解並控制自己的環境,對宗教的需要就會減少,當時的人確是如此認為的。
然而這種情形並未發生,上述這種「世俗化理論」,現在也普遍失勢。事實上,近年來所有的主流宗教,在信徒人數上都是成長的。基督教的成長,特別在開發中國家,呈現爆發;如今,在奈及利亞的英國國教派信徒人數比美國信徒的七倍還多;迦納的長老會信徒,比美國與蘇格蘭加在一起的信徒還多;韓國基督徒佔人口的比例,一百年間由百分之一成長到百分之四十;而專家相信同樣的狀況將會發生在中國;如果五十年後中國有五億基督徒,這將會改變整個人類的歷史軌跡6。在多數的案例中,基督信仰並非如社會學家所預測的,走向更世俗化、淡化版的信仰;相反的,它所呈現的是一種健全、超自然主義類型的信仰,相信神蹟、聖經權威,以及個人重生。
因為世上宗教信仰本身的活力,想要去壓抑甚至控制它們的努力,往往讓信仰更加強壯。當中國共產黨在二戰後驅逐西方傳教士時,他們認為可以滅絕中國境內的基督教信仰;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只是讓中國教會的領袖們更加在地化,結果是讓教會更加強大。
宗教不只是幫助我們去適應環境的暫時工具,它是人類情境中永恆與核心的一部分。對於世俗、無宗教信仰的人而言,這個事實是一種難吞的苦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屬於主流,而非極端分子,但健全的宗教,終究主宰了世界,沒有理由顯示這狀況會改變。
2.譴責宗教
宗教不會自然消失,也沒有政府的控制可以減少其力量。但是,是否可以(透過教育與辯論)找到方法,對宣稱擁有「真理」的宗教、想要去改正別人信仰的宗教,透過社會力量來削弱它們?難道我們不能敦促所有公民(無論其信仰為何),承認並接受所有的宗教或信仰,都只是許多同等可行、殊途同歸、引導人到神的途徑;任何信仰,也都只是世界上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這種觀點創造了一個情境,認為持單一且排他性信仰的人,都是無見識且可恥的,即便在個人的對話中也不被允許。這樣的觀點,被重複來重複去地再三強調,終究似乎已成為一種普世接受的常識;背離這種常識的人,會被貼上愚蠢或危險的標籤。與第一種策略(禁制宗教)不同,這種觀點對降低宗教對立有點效果,但它也終究無法成功,因為在這個觀點的核心,存有一種致命的不一致,甚至可以說是偽善,最後這將導致此種想法的崩解,以下是幾個由這種觀點衍生出來的偽公理及其問題:「所有主要宗教都同等有用,基本上它們教的是同樣的東西。」
這是一種常見的主張。有個記者最近寫道:任何認為「存在有比較不好的宗教」的那種人,都應該被歸為右翼極端主義者。但是,你真的認為「大衛信徒教派」(BranchDavidians),或是用嬰孩來獻祭的宗教不比其他宗教差嗎?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承認,這些宗教比較差吧!
當認定所有宗教都一樣好時,人們心中想到的,可能是世界的主要宗教,而非走偏鋒的小教派。這就是我在專家座談那晚,在面對那位學生時,所遭遇的那種反對意見;他認為猶太教、回教、基督教、佛教與印度教之間的教義差異,都是表面上的、微不足道的,因為他們所信的其實是同樣一個神。但當我進一步問他那個神是誰時,他把這個神描述成一個宇宙間滿有愛心的靈。這種立場的問題是:它本身也是不一致、難以自圓其說的。一方面「每一宗教都看到屬靈真理的一部分,但沒有一個宗教可以看見全貌。」
有時主張這種觀點的人,會用「瞎子摸象」的故事來描述其主張:幾個盲人走在路上,碰到一隻願意讓他們觸摸與感覺的大象。第一個盲人抓著大象的鼻子說:「這個動物長長軟軟的像一條蛇」;「才不是!它又厚又圓像一根樹幹。」摸到象腿的第二個盲人爭論道;第三個盲人,摸到大象身體時說:「都不對,它是隻又大又平的動物。」故事中,每個盲人都能感觸到大象的一部分,但沒有人能看到整隻象。相同地,有人認為世上所有的宗教,都只感觸到屬靈真理的一部分,但沒人能窺其全貌,進而有資格可以主張,唯有自己才擁有對真理的全面認識。
這樣的比喻,對於使用者而言有其反作用力。因為故事的敘述,來自某個不瞎眼的人,唯有他看見整個經過,也才能講出這個故事;如果你不能看見整隻大象,又怎能知道每個盲人都只「看見」大象的一部分?
他堅持教義不重要,但在另一方面又假設教義上對神本質的不同信念,是主要宗教爭執之所在。佛教徒完全不相信有人格化的神,猶太教、基督教與回教相信有一個要人們為自己信仰與實踐行為負責任的上帝,這個上帝的本質不只是愛而已。反諷的是,堅持教義不重要這樣的觀點,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教義;它對神有一種特別的看法,比起其他主要宗教,這種教義被奉為更優越與更文明的信念;可是,支持這觀點的人,其實正在做他所禁止別人去做的事。
宣告「真理比我們任何人所認知到的都偉大」,表面上是一種謙虛的抗議;但如果只用這樣的宣告,就率爾反對其他人對真理認識的主張,事實上,反而成為一種高傲無理的宣稱,因為認為自己的知識,比其他人的更高更廣。我們必須問:「你憑藉的是什麼(絕對)優越的立場,可以讓你針砭比較,那些不同信仰所做出、絕對性的主張?」
你怎麼知道沒有信仰可以看到真理全貌?除非你自己對真理擁有更優越、全面的知識—而這樣的全備知識,你卻又認為沒有一個信仰能夠擁有。
「宗教信仰太受文化與歷史的制約,以致於不能被稱為真理。」
當我差不多二十年前第一次到紐約時,常聽到反對基督教的聲浪,說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真的;但現在我常聽到的卻是: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假的。這樣的反對者說:「所有道德與屬靈的主張,都是我們特殊時代歷史與文化的產物,因此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知道真理,因為沒人可以判定某一屬靈或道德的主張,比其他的更真實。」社會學家伯格(Peter L. Berger)說明了這種普遍被接受論點的問題。
在他《天使的謠言》(A Rumor of Angels)一書中,伯格回顧二十世紀是如何發現所謂的「知識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也就是人們相信每個人的行為,其實是受到所處身社會的制約。我們以為我們的想法是自發性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我們的想法受到我們最仰慕以及最需要的人影響;每個人所歸屬的社群會進一步強化某些理念的合理性,也排斥貶抑某些理念。伯格留意到許多人從這樣的事實中得到結論:因為我們都被捆鎖在特定的歷史與文化情境,所以不能判斷相互競爭信仰間的對錯。
但是,伯格繼續指出:絕對的相對主義(absolute relativism),只能存在於相對主義者自己沒有走偏鋒、毫無偏見的狀況下。如果你由社會制約的觀點去推論所有的宗教,然後就說「沒有一種信仰,能被每個人都接受為普遍真理」,這種說法—每個人都是社會制約下的產物—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矛盾的觀點,也不是真的。「相對理論本身就反對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伯格如是說,所以,我們不能一路到底的堅持相對主義a。是的,我們的文化偏見,使得對不同信仰做客觀比較有其困難,信仰的社會制約性是一種事實,但卻不能據以主張「所有的真理都是完全相對的」,這樣武斷的說法,等於是用同樣的邏輯,來推翻自我主張。伯格結論:我們無法用「真理是無法被發現」這種的陳腔濫調做藉口,來迴避對相互競爭的屬靈與宗教觀點做評斷,我們應該還是要努力去問:「哪些對上帝、人類本質與屬靈真理的宣告,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我們還是要對這些承載我們生命基礎的重要問題,找出答案。」
哲學家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對伯格的論點有一套自己的說法。人們對他說:「如果你生在摩洛哥,你就不會成為一個基督徒,反而會成為回教徒。」他如此回答:假設我承認,如果我出生於摩洛哥的回教父母,而非在密西根的基督徒父母,我的信仰會變得很不一樣,但同樣的說法也可套用在多神論者身上⋯⋯如果一個多神論者出身在摩洛哥,他也可能不會成為一個多神論者。
難道我們可以因為如此,就同樣推論⋯⋯他的多神論信仰是經由一個不可靠的信仰製造程序,所產生並傳授給他的嗎?
普蘭丁格與伯格觀點一致。你不能說「只有我的觀點不是社會制約的產物,其他所有的宗教主張,都是歷史制約的結果。」如果你堅持,沒人能判定哪個信仰是對的或錯的,那為何卻要我們相信,唯有你自己說的是對的?現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做某種真理宣告,要負責任地去評斷這些不同宣告,確實不容易,但我們除了勉力為之外,別無選擇。
「堅持你的信仰是對的,並去領人歸向它,本身是一種無理的自大。」知名的宗教學者希克(John Hick)曾寫道:當你發現世上有很多同樣聰明與良善的人,與你有著不同的信仰;當你發現明明無法說服這些人,卻還要持續嘗試去改變他們,或還是認為你自己的觀點,才是較優越的真理,這就是一種自大。
再一次,這樣的說法本身也存有內在的矛盾。世上多數人並不認同希克那種「所有宗教都一樣好」的觀點,這其中也有許多像他一樣聰明與良善的人,而且他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因此,堅稱「所有認為自己觀點比較優越的宗教,都是一種自大與錯誤。」這樣的陳述,根據其希克本身的邏輯,也同樣是一種自大與錯誤。
很多人認為,宣稱我們的信仰比其他的優越,是一種「自我族群中心」,但會這樣認為的人,難道就不是自我族群中心?大多數非西方社會都會同意「他們的文化與信仰最優越」這種宣告,但對這種宣告的不安因子,卻深植在崇尚自我批判與個人主義的西方文明傳統中。用「自我族群中心」來定罪他人的作法,其實是在說:「我們文化對其他文化的觀點,比你們的優越。」此時,我們正在從事那些我們禁止別人去做的事d。歷史學家索摩維爾(John Sommerville)指出:「一種宗教只能以另一種宗教為參照的基礎,才能加以制斷。」同樣的,除非植基於某些道德標準的基礎,你無法去評估另一種宗教;而這些你所依據的道德基礎,最後就構成了每個人的自我宗教立場。
至此可見,對一般宗教、特別是對基督教,那種排他性的排斥態度,顯然本身就有其嚴重缺陷。懷疑論者相信,任何對於屬靈真理有最優越認識的宣告,都不可能是真的。但這樣的反對意見,本身就是一種宗教信仰,它假設:上帝是不可知的;上帝是慈愛但不是公義而烈怒的;上帝是一種非個人化的力量,而非一位可以透過經文說話的個人;但上述這些觀點,卻都是無法被證明的信仰假說。此外,這些觀點的擁護者,也相信在此事的看法上,他們本身擁有更優越的觀點。他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摒棄對上帝與信仰的傳統觀點,進而採信他們觀點,這世界會變得更好。因此,他們的觀點,也是一種對屬靈真理本質「排他性」的主張。如果所有排他性的主張都應被否定,這個主張也一樣;如果持有這樣的觀點並不狹隘,那麼持守傳統宗教信仰的觀點,也沒什麼根深柢固的狹隘。
芝加哥大學教授李拉(Mark Lilla)在與一位聰明又年輕的華頓商學院學生對話時,很訝異的發現,這學生竟然要在葛理翰牧師的佈道會(Billy Graham crusade)中走向台前,把他生命的主權交給了基督。李拉對此寫道:我要在他即將踏出的那一步之前,丟出一些質疑,幫助他看到還有其他的生命道路,還有其他方式可追尋知識、愛⋯⋯甚至自我轉化。我要說服他,他的尊嚴是建立在對教義保持一個自由、懷疑的態度。我想要⋯⋯去拯救他⋯⋯懷疑,如同信心,並須經由學習才能得著,它是一種技能。懷疑主義詭異的地方是:古往今來,它的追隨者通常都是一些改變了宗教信仰的人;在解讀他們時,我常想問:「你為何在意這些?」他們的懷疑無法提供好的答案;而我,也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