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被重新發現。真是這樣,不只在修會,而且是整個教會,甚至連教會外的各式團體,還有不是基督信仰的人士。他被視為尋求生命更深特質與意義的嚮導。
身為加爾默羅會兄弟姊妹的我們,想到他是我們當中的一位,這是個很大的喜樂。那麼,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問,是什麼引導這位聖人進入修會,及他如何度修會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幫助我們了解他的著作。然而,回答這個問題卻不是件簡單的事。他不像亞味拉的聖女大德蘭,或里修的聖女小德蘭,因為他沒有寫所謂自傳的書。在著作中,他也從不談自己。許多沒有留下的記錄,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寫下的東西,後來也被損毀了。不過,這份靜默和沉靜,反而完整地保持了聖十字若望的特質,及他整個生命的意涵:這是他內在靜默的一個面向。
教讀書寫字、不教神魂超拔
若望早年經由二條途徑接受陶成和教育:護理病人,及求學於撒拉曼加大學(Salamanca University)。他走向加爾默羅會的路並非平坦大道。因為先有醫院神職,後有耶穌會士都想拉攏他。四年求學時期過後,若望陷入一個危機。他在撒拉曼加大學中全神貫注研讀功課,覺得所學的神學理論和實際生活格格不入。當若望會晤聖女大德蘭時,他正面臨轉入加杜仙會(Carthusians)的心境。聖女大德蘭認為,他可在革新的加爾默羅會中尋獲心靈所渴慕的,她便勸服了若望繼續留在加爾默羅會。
由於我們對他的傳記所知甚少,我們易於聯想若望是個專業作家,這完全是誤解。他在修會內和會士們共度真正的團體生活。他尋求與努力度默觀生活的人交往,他的著作無非是這個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靈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觀、團體生活、教導、操作、獨居和展望遠方傳教。若望完全深入加爾默羅會生活的各個幅度。他不僅富於才幹,也常隨時待命為人服務,不僅講道理和聽神功時如此,連在花園和建築工地時也抱相同的態度。他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完全付出」、隨時待命、腳踏實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著作正是從這樣的生命抒發出來的。他確實特別關心他所認識的人,即具體的人。他沒有帶領他們進入神祕主義的神魂超拔,卻常常只教導教會的要理,例如對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們讀書寫字。
姊妹比弟兄更懂他
我們的會父,聖十字若望,是德蘭革新修會的父親、老師和嚮導。他是會母所信任的人,但他從未做過會母的長上。終其一生,甚至位居省會長時,仍有上司凌駕他。我們幾乎無法稱他是赤足加爾默羅會的協創者--這名稱其實更適於組織管理革新修會的古嵐清(Jerónimo Gracían Dantisco)--但若望是修會的告解神師、靈修嚮導、陶成者和指導者。他是加爾默羅會精神的喚醒者。由此觀之,他理當被尊為會父。他甚至稱聖女大德蘭為「我的女兒」,雖然會母比他年長許多;會母也說若望是「我靈魂的父親」。若望也稱聖女大德蘭為「我們的會母德蘭」。
每當若望接受任職,他使之變為靈修陶成和指導。他擅長口授教導。他的神恩是交談、對話。他善於長時聆聽。他的回答來自親身經驗,絕非由書本而來。因而給人確信,產生力量和果實。為這種交談,他常預備好隨時被打擾。另一方面,他總不推辭普通的日常工作。有次他擔任某會院的院長,該院前五任院長致力於供應用水毫無成效。若望僅建造一導水管即告功成。他的價值層次中,寫作確實居於最末。我們真幸運,他竟然寫了些東西,且流傳至今。像這樣的作者,即今日所謂的「神祕家」。
作為靈修生活的老師,無疑地,十字若望和赤足加爾默羅會隱修女有極靠近的關係。早年,他的同會弟兄幾乎將他逐出修會;透過修女們的協助,他得以繼續留在會中,且茁壯深入修會。我們已提了聖女大德蘭和她的影響。且有數位院長姆姆以財物資助他成為革新加爾默羅會士。托利多(Toledo)脫險後,加爾默羅會隱修女庇護他,照顧他的健康。珍視愛惜若望著作的也是她們,並予以出版。至於若望,他偏愛關照修女們的靈修。在降生隱院任告解神師時,他陶成了整個團體。脫離監獄後,托利多修女們首先聽到他的詩。他與貝雅斯(Beas)、革拉納達 (Granada)、塞谷維亞(Segovia)三地的修女有很溫暖的關係。他和加爾默羅隱修女的相遇,不斷賦予他靈感。甚至現今時代,當聖若望仍極不被同會兄弟熟知時,依然是修女們瞭解他、認識他且奉他為導師,如里修聖女小德蘭、狄榮的聖三麗沙 (Elizabeth of Dijon)、艾笛.思坦 (Edith Stein)。
但十字若望仍繼續不被瞭解。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沒有人情味;它們有些太難、太神祕了。(如果十字若望描述自己身體、心靈、神祕的經驗,他勢必成為今日暢銷書的作家……!)這一切是聖人靜默的一面。他確信凡內在經驗的事都有意義,並造成人從未覺察的外在效果。他不認為自己投身於某事是「為了什麼……」;他沒有「為了作見證」或「為了給人標記」,而力圖做個會士和神祕家。與基督同處的生活本身即是見證和標記。在他看來,書寫記錄是非常次要的事。若望和耶穌.安納姆姆(Mother Ana de Jesus)之間連繫著很深的信任和友誼關係。如果安納姆姆選擇講述彼此的關係,今日的她必是若望聖師內在生活的特優見證人。但她選擇了靜默;也許她必須給若望這個許諾。
他書寫祈禱,不是寫書
聖若望的著作應被視為他在修會中口述教導的延續。他自己認為寫作本身居於他價值表的末位。但他已有良好的準備從事論著。若望的文化涵養普遍廣泛,非常完整,又獲益於他在藝術和護理上有過多方經歷。他在撒拉曼加接受了極好的教育。個人的豐富經驗、修會十二年的教導和牧靈工作,使他尚未著手著作時已獲得完整豐富的陶成。他並非以教育學的觀點寫作,他的論述是他內心經驗的迸發;他的著作可謂聖三光榮頌,意即獻給天主的著作,不是為發表,也不是為了人而寫的。這是祈禱的書,而不是關於祈禱的書--或至少可說二者兼有。
一九二六年,聖十字若望被宣封為教會聖師 (Doctor of the Church)。大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前,關於聖十字若望該被稱為教會聖師或本會導師,曾掀起一場爭論。若望確實未曾寫下任何加爾默羅會生活的論著,也不曾註解《會規》或《會憲》。他同樣沒有論述其他的古典論題,如倫理道德、聖事、聖母學。由此可見,若望實在不合乎十六世紀的時潮。他那世紀偉大的作家們已逝世,業已停止著作。大德蘭亦然。當時西班牙文學作品中,有關靈修生活的著作,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合計一起的其他科學。若望不想重複別人已經說過;反之,他有意補充其缺。他總是關心那最本質的。他的大主題常是圓滿的基督徒人性生活。他看加爾默羅會士,首先是天主的子女,而不是赤足加爾默羅會士,或禁地的隱修女。不過,他常以加爾默羅會士自居,寫給加爾默羅會士。他作詩題獻給他們。但他始終考慮到所有的基督徒;眾人都被邀請閱讀和品嘗他的書。最重要的,他希望在著作中教導人如何度三超德的生活。透過信德、望德和愛德,這是天主與人之間存在性的關係。
超德生活:這是聖人的一個創新主題。尤其,他寫了許多有關信德的事。某位現代的專家曾說,只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能與他比美。但若望說的是信德,而非信仰的真理。他說的基督,是所相信的那位,是所愛的那位,是心愛的。他的神祕經驗是超德的生活。他相當保守,甚至懷疑神祕現象。聖女大德蘭逝世後,她的著作迅速流傳,她的個人神恩有被視為加爾默羅會的一般聖召的危險,傾向於製造奇特和感性的氣氛。若望必須緊急剎車。他的著作深入的主題,可稱之為,祈禱是寧靜、以愛注視天主,當時這樣的論述不僅少有,且幾乎被視為危險。
聖若望的著作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詩。開始時並無註解,很快即被詠唱;時至今日,在西班牙常有新創作的樂曲配以原文詩。此外,若望寫了許多簡短、實際的格言,並註明「勤加閱讀」。第三是他的大論著:《攀登加爾默羅山》(The Ascent of Mount Carmel)、《黑夜》(The Dark Night)、《愛的活焰》(The Living Flame of Love)和《靈歌》(The Spiritual Canticle)。大部分是詩的註解。一六一八年,西班牙首次出版他的作品,書名《黑夜》。或許要歸因於這個事實,若望已被視為哀傷和充滿痛苦的聖歌手,這特別和他的牢獄經驗有關。但若望不是在監獄中寫<黑夜>,他是在如花似錦的大自然、在明朗的天空下寫成<黑夜>。獄中寫的神祕愛情詩是<靈歌>。後來,聖人常以托利多的牢獄經驗作為開玩笑的題材。例如,有一次他說,他被鞭打超過三十九下,因為他不是羅馬公民(聖保祿宗徒為羅馬公民,受法律保障,鞭刑不得超過四十下。)。他從未責備或抱怨苦待他的那些人。我們必須強調,同會兄弟加給他的九個月的牢獄生活,若望所經歷的實在不是黑暗時期。聖人自己說,<靈歌>是在天主的光照影響下,也是在愛情洋溢中寫成的。
若望給我們的基本教導是什麼?什麼是他精神遺產的基石?在今日,他對榮福聖三的思想,比他的實際教導更吸引人。他常舉行特敬聖三的彌撒,有次他說:「聖三是天堂上最大的聖者。」我們也該提及他特別敬愛聖母。最重要的,他教導人如何將整個生命導向默觀。藉本性、陶成及恩寵的引導,若望是一位完全的默觀者。對他而言,默觀不是某個祈禱境界,而是根本又全方位地接納他的生命。就是有能力時常注視天主的聖容;在痛苦中注視,但不只痛苦時如此。對他而言,大自然的經驗和與人相遇,是很重要的方法。第三,聖人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善良的生活方式,散發慈善和謙虛的光輝。有次若望談及某位嚴苛的長上時說道:「在異教徒中,我們也能找到那種嚴厲。」當長上認為應當處罰時,弟兄們應設法求情,使長上慈悲為懷。由於若望的實際護理經驗,聖人常親自照顧修院中的病人,且充滿溫馨和歡喜。加爾默羅會生活方式的更深特質,若望視之為獨居的靜默、空間和時間,及在修會和教會內度團體生活。
身為加爾默羅會兄弟姊妹的我們,想到他是我們當中的一位,這是個很大的喜樂。那麼,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問,是什麼引導這位聖人進入修會,及他如何度修會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會幫助我們了解他的著作。然而,回答這個問題卻不是件簡單的事。他不像亞味拉的聖女大德蘭,或里修的聖女小德蘭,因為他沒有寫所謂自傳的書。在著作中,他也從不談自己。許多沒有留下的記錄,對今日的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寫下的東西,後來也被損毀了。不過,這份靜默和沉靜,反而完整地保持了聖十字若望的特質,及他整個生命的意涵:這是他內在靜默的一個面向。
教讀書寫字、不教神魂超拔
若望早年經由二條途徑接受陶成和教育:護理病人,及求學於撒拉曼加大學(Salamanca University)。他走向加爾默羅會的路並非平坦大道。因為先有醫院神職,後有耶穌會士都想拉攏他。四年求學時期過後,若望陷入一個危機。他在撒拉曼加大學中全神貫注研讀功課,覺得所學的神學理論和實際生活格格不入。當若望會晤聖女大德蘭時,他正面臨轉入加杜仙會(Carthusians)的心境。聖女大德蘭認為,他可在革新的加爾默羅會中尋獲心靈所渴慕的,她便勸服了若望繼續留在加爾默羅會。
由於我們對他的傳記所知甚少,我們易於聯想若望是個專業作家,這完全是誤解。他在修會內和會士們共度真正的團體生活。他尋求與努力度默觀生活的人交往,他的著作無非是這個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靈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觀、團體生活、教導、操作、獨居和展望遠方傳教。若望完全深入加爾默羅會生活的各個幅度。他不僅富於才幹,也常隨時待命為人服務,不僅講道理和聽神功時如此,連在花園和建築工地時也抱相同的態度。他正是我們今日所謂的「完全付出」、隨時待命、腳踏實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著作正是從這樣的生命抒發出來的。他確實特別關心他所認識的人,即具體的人。他沒有帶領他們進入神祕主義的神魂超拔,卻常常只教導教會的要理,例如對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們讀書寫字。
姊妹比弟兄更懂他
我們的會父,聖十字若望,是德蘭革新修會的父親、老師和嚮導。他是會母所信任的人,但他從未做過會母的長上。終其一生,甚至位居省會長時,仍有上司凌駕他。我們幾乎無法稱他是赤足加爾默羅會的協創者--這名稱其實更適於組織管理革新修會的古嵐清(Jerónimo Gracían Dantisco)--但若望是修會的告解神師、靈修嚮導、陶成者和指導者。他是加爾默羅會精神的喚醒者。由此觀之,他理當被尊為會父。他甚至稱聖女大德蘭為「我的女兒」,雖然會母比他年長許多;會母也說若望是「我靈魂的父親」。若望也稱聖女大德蘭為「我們的會母德蘭」。
每當若望接受任職,他使之變為靈修陶成和指導。他擅長口授教導。他的神恩是交談、對話。他善於長時聆聽。他的回答來自親身經驗,絕非由書本而來。因而給人確信,產生力量和果實。為這種交談,他常預備好隨時被打擾。另一方面,他總不推辭普通的日常工作。有次他擔任某會院的院長,該院前五任院長致力於供應用水毫無成效。若望僅建造一導水管即告功成。他的價值層次中,寫作確實居於最末。我們真幸運,他竟然寫了些東西,且流傳至今。像這樣的作者,即今日所謂的「神祕家」。
作為靈修生活的老師,無疑地,十字若望和赤足加爾默羅會隱修女有極靠近的關係。早年,他的同會弟兄幾乎將他逐出修會;透過修女們的協助,他得以繼續留在會中,且茁壯深入修會。我們已提了聖女大德蘭和她的影響。且有數位院長姆姆以財物資助他成為革新加爾默羅會士。托利多(Toledo)脫險後,加爾默羅會隱修女庇護他,照顧他的健康。珍視愛惜若望著作的也是她們,並予以出版。至於若望,他偏愛關照修女們的靈修。在降生隱院任告解神師時,他陶成了整個團體。脫離監獄後,托利多修女們首先聽到他的詩。他與貝雅斯(Beas)、革拉納達 (Granada)、塞谷維亞(Segovia)三地的修女有很溫暖的關係。他和加爾默羅隱修女的相遇,不斷賦予他靈感。甚至現今時代,當聖若望仍極不被同會兄弟熟知時,依然是修女們瞭解他、認識他且奉他為導師,如里修聖女小德蘭、狄榮的聖三麗沙 (Elizabeth of Dijon)、艾笛.思坦 (Edith Stein)。
但十字若望仍繼續不被瞭解。他的作品給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沒有人情味;它們有些太難、太神祕了。(如果十字若望描述自己身體、心靈、神祕的經驗,他勢必成為今日暢銷書的作家……!)這一切是聖人靜默的一面。他確信凡內在經驗的事都有意義,並造成人從未覺察的外在效果。他不認為自己投身於某事是「為了什麼……」;他沒有「為了作見證」或「為了給人標記」,而力圖做個會士和神祕家。與基督同處的生活本身即是見證和標記。在他看來,書寫記錄是非常次要的事。若望和耶穌.安納姆姆(Mother Ana de Jesus)之間連繫著很深的信任和友誼關係。如果安納姆姆選擇講述彼此的關係,今日的她必是若望聖師內在生活的特優見證人。但她選擇了靜默;也許她必須給若望這個許諾。
他書寫祈禱,不是寫書
聖若望的著作應被視為他在修會中口述教導的延續。他自己認為寫作本身居於他價值表的末位。但他已有良好的準備從事論著。若望的文化涵養普遍廣泛,非常完整,又獲益於他在藝術和護理上有過多方經歷。他在撒拉曼加接受了極好的教育。個人的豐富經驗、修會十二年的教導和牧靈工作,使他尚未著手著作時已獲得完整豐富的陶成。他並非以教育學的觀點寫作,他的論述是他內心經驗的迸發;他的著作可謂聖三光榮頌,意即獻給天主的著作,不是為發表,也不是為了人而寫的。這是祈禱的書,而不是關於祈禱的書--或至少可說二者兼有。
一九二六年,聖十字若望被宣封為教會聖師 (Doctor of the Church)。大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前,關於聖十字若望該被稱為教會聖師或本會導師,曾掀起一場爭論。若望確實未曾寫下任何加爾默羅會生活的論著,也不曾註解《會規》或《會憲》。他同樣沒有論述其他的古典論題,如倫理道德、聖事、聖母學。由此可見,若望實在不合乎十六世紀的時潮。他那世紀偉大的作家們已逝世,業已停止著作。大德蘭亦然。當時西班牙文學作品中,有關靈修生活的著作,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合計一起的其他科學。若望不想重複別人已經說過;反之,他有意補充其缺。他總是關心那最本質的。他的大主題常是圓滿的基督徒人性生活。他看加爾默羅會士,首先是天主的子女,而不是赤足加爾默羅會士,或禁地的隱修女。不過,他常以加爾默羅會士自居,寫給加爾默羅會士。他作詩題獻給他們。但他始終考慮到所有的基督徒;眾人都被邀請閱讀和品嘗他的書。最重要的,他希望在著作中教導人如何度三超德的生活。透過信德、望德和愛德,這是天主與人之間存在性的關係。
超德生活:這是聖人的一個創新主題。尤其,他寫了許多有關信德的事。某位現代的專家曾說,只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能與他比美。但若望說的是信德,而非信仰的真理。他說的基督,是所相信的那位,是所愛的那位,是心愛的。他的神祕經驗是超德的生活。他相當保守,甚至懷疑神祕現象。聖女大德蘭逝世後,她的著作迅速流傳,她的個人神恩有被視為加爾默羅會的一般聖召的危險,傾向於製造奇特和感性的氣氛。若望必須緊急剎車。他的著作深入的主題,可稱之為,祈禱是寧靜、以愛注視天主,當時這樣的論述不僅少有,且幾乎被視為危險。
聖若望的著作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詩。開始時並無註解,很快即被詠唱;時至今日,在西班牙常有新創作的樂曲配以原文詩。此外,若望寫了許多簡短、實際的格言,並註明「勤加閱讀」。第三是他的大論著:《攀登加爾默羅山》(The Ascent of Mount Carmel)、《黑夜》(The Dark Night)、《愛的活焰》(The Living Flame of Love)和《靈歌》(The Spiritual Canticle)。大部分是詩的註解。一六一八年,西班牙首次出版他的作品,書名《黑夜》。或許要歸因於這個事實,若望已被視為哀傷和充滿痛苦的聖歌手,這特別和他的牢獄經驗有關。但若望不是在監獄中寫<黑夜>,他是在如花似錦的大自然、在明朗的天空下寫成<黑夜>。獄中寫的神祕愛情詩是<靈歌>。後來,聖人常以托利多的牢獄經驗作為開玩笑的題材。例如,有一次他說,他被鞭打超過三十九下,因為他不是羅馬公民(聖保祿宗徒為羅馬公民,受法律保障,鞭刑不得超過四十下。)。他從未責備或抱怨苦待他的那些人。我們必須強調,同會兄弟加給他的九個月的牢獄生活,若望所經歷的實在不是黑暗時期。聖人自己說,<靈歌>是在天主的光照影響下,也是在愛情洋溢中寫成的。
若望給我們的基本教導是什麼?什麼是他精神遺產的基石?在今日,他對榮福聖三的思想,比他的實際教導更吸引人。他常舉行特敬聖三的彌撒,有次他說:「聖三是天堂上最大的聖者。」我們也該提及他特別敬愛聖母。最重要的,他教導人如何將整個生命導向默觀。藉本性、陶成及恩寵的引導,若望是一位完全的默觀者。對他而言,默觀不是某個祈禱境界,而是根本又全方位地接納他的生命。就是有能力時常注視天主的聖容;在痛苦中注視,但不只痛苦時如此。對他而言,大自然的經驗和與人相遇,是很重要的方法。第三,聖人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善良的生活方式,散發慈善和謙虛的光輝。有次若望談及某位嚴苛的長上時說道:「在異教徒中,我們也能找到那種嚴厲。」當長上認為應當處罰時,弟兄們應設法求情,使長上慈悲為懷。由於若望的實際護理經驗,聖人常親自照顧修院中的病人,且充滿溫馨和歡喜。加爾默羅會生活方式的更深特質,若望視之為獨居的靜默、空間和時間,及在修會和教會內度團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