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迎向新生的大能

9特價30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尋找自己的身分與呼召

人類身心成熟的過程中,必須學習的重大功課有二,這兩項功課很重要卻互相衝突。一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意即脫離有生以來塑造你、影響你的各種力量,而獨立自主。二是群體化(incorporation)意即融入群體,敏銳察覺你周遭人們的想法與意願,並予以回應。「生命成熟」的定義之一是:學習以「我們」的方式思考,而非僅以「我,我自己,我的」方式思考。這兩大功課,本質上互相對立,卻在人類身心成熟過程中交替出現,皆是青春期必須因應的任務。
  
對青少年而言,要在「獨立自主」與「身為家中一份子」這兩個角色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可能有困難。從十三歲至十五歲,父母或許仍待你如十歲大孩童,並期待你忠於家庭傳統、參與家族活動,但你耳中盡是鑼鼓喧天般的外界雜音。十八歲時,正當你骨子裡渴望獨立自主,大學校園裡的死黨卻吆喝你向同儕看齊。大約十九歲至廿一歲,你終於可做你自己了,但體內的荷爾蒙分泌就在此刻啟動,領你去尋覓佳偶—融入兩人世界。
  
「個體化」與「群體化」交替出現的生命成熟過程很重要,因為若無個體化,人就無法正常地群體化。人若不是逃避個體化(不願獨立自主、只跟著公眾認可的團體角色走),就是想要一呼百諾、主導潮流走向。唯有當人能完全自主,才有能力融入團體,並接受正常人際關係間的「施與受」。
  
本文現在就依序剖析「個體化」、「品格內化」(Internalization)與「群體化」三者的關係。群體化的任務

青少年融入社群之前,首要的任務有二。一,個體化,換句話說,必須徹底擺脫有生以來塑造自己人格的一切影響力,包括生我、育我、愛我、供我食衣住行、指導並管教我的人。二,品格內化。至目前為止,一切生活常規全來自周遭人士的教導與示範,尚未變成我個人由衷的選擇與意願。青少年既是家中成員,或許也「擁有」家中許多物質,父母可能會說:「我們一切所有,都是你的」,但卻不明瞭他有何感受;畢竟一切得來全不費工夫,他從未發自內心的選擇長大成熟。如今,他必須思索父母(與師長)一切的言教與身教,甚至玩火自焚後,才得以發現其所以然。智慧、領悟、道德與信仰、目標與抱負、習慣與習性、情誼與喜樂,一切都有待思想與情緒的考驗,而這是段內在痛苦搏鬥的過程,最後才內化為自己品格的一部分。這過程沒有捷徑可走,也無其他輕省的替代方式。正如古代水手航經義大利南方海域,必須小心翼翼地通過兩處天險:名叫「西拉」(Scylla)的巨岩,以及「查律布狄斯」(Charybdis)漩渦(註;這兩處天險皆位於義大利南方美席納(Messina)港口外不遠處,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又互相對望,是古代水手的艱難考驗。「Scylla and charybdis」引申為一成語,表示互相對峙的兩難局面。),否則必葬身海底;同理「個體化」與「品格內化」可說是青春期必須經歷的兩大難題,能否成功通過考驗,攸關成年期生命成熟的品質。

一、個體化
  
人並不是到了青春期才開始邁入獨立自主的個體化過程,而是在青春期邁入這過程的高峰期。事實上,自母腹中受孕那一刻起,人的個體化過程就展開了,因為受孕細胞開始長成為一個新個體,而不是被母體吸收。受孕細胞若被母腹吸收,就沒有新生命形成。個體化,是生命成長必付的代價。嬰兒出生,意味更進一步的個體化。剪斷臍帶,嬰兒被迫得完全倚靠自己的器官而存活。斷奶、學步(而不是被抱來抱去)、學說話、自己熟練的上廁所,這一切全是邁向個體化的步驟。任何一步驟若失敗,就使人倒退回依賴的層次,情緒上也再退回臍帶相連的層次。個體化首先顯示於外在層面,然後內在層面;首先完成於生理層面,然後擴及心智;最後深入到情緒、道德,以及心靈層面。嬰兒出生到斷奶之後,器官層面對母親的依賴就完全結束,學步、自己用餐、自己穿衣等,每完成一樣功課就更多剪斷生理上對旁人的依賴。然而,嬰兒期結束許久之後,幼兒依然在生理、情緒、心智等層面依賴旁人。入學啟動了心智層面的斷奶期,情緒層面的獨立自主也開始萌芽。但這些層面的個體化,都剛剛起步而已。至於道德、心靈等層面,仍在哺育階段、可塑性強、有賴別人導引。參加教會主日學、學校教育、考試與門徒訓練、持守教會生活、交友等,每一步驟都加強內心深層的獨立自主。
  
人類尋求獨立自主的高峰期,是在於青春期,正如火山岩漿經過長久以來的翻騰、滾燙、冒泡,有一天終於爆發。青春期難題的產生,通常來自於親子雙方的擠壓,而更加推波助瀾。一方面,父母尚未準備好如何因應,有些父母甚至不承認兒女已是青少年了。父母無法理解青春期子女的內心,而把青少年子女行為上的變化視為洪水猛獸,必須加緊管教糾正。另一方面,大多數青春期子女言行則反覆無常。前一刻表現得盡責敏銳的他,下一分鐘突然自我高漲、推脫卸責。前一刻才躍躍欲試、勇於面對現實的他,下一秒鐘卻打退堂鼓、恨不得溜回母親子宮。通常,除非接受相關訓練,否則親子雙方都不瞭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甚至茫然困惑。受到潛意識裡推力的影響,新的慾望與衝動正竭力擺脫舊模式的生活常規。它有時努力嘗試、極力掙脫,卻碰了一鼻子灰,有時則不想嘗試而壓抑著。親子雙方努力嘗試溝通,卻徒勞無功—因為無論父母或兒女,舊的生命模式已逝、正在蛻變,雖然雙方尚未領會這一點。(節錄自本書第三章「尋找自己的身分與呼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