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一大群人前面,容光煥發,充滿信心,笑容滿面地與人們交通,時而放聲大笑,很顯然地,她似乎對任何事都有很高的興致,使人不覺猜想,她的人生一定非常美滿。
但是,那群人當中有幾個正好相反,他們被一種悲哀籠罩著,表情僵硬,擠不出任何笑容,也發不出一點笑聲,他們彷彿連活著的自信都沒有。很快地,女講員就注意到了這一小群人,她洞察到他們靜默的掙扎,於是,在休息時間,她特意向他們走去。
一個接著一個,這一小群人開始向她傾訴他們的故事。一位男士失去做了二十多年的工作,一位母親在照顧她愛滋病後期的兒子,另一位女士在三個月前失去了她的丈夫,還有另外一位男士長期忍受著背痛的煎熬,他四處尋醫,但沒有一個專家能找出根本的病因。
講員細心聽著這些人的故事,然後感嘆地說:「看來,我們有許多共通之處,因為我們都經歷了人生極大的創傷和低谷。」
聽到她這麼說,其中一位男士回答:「的確,『我們』這些人有很多共同點,但你不可能經歷過像我們這麼大的痛苦。今天晚上,我們看著你在台上說話的樣子,我們都知道,你絕不可能像我們那樣掙扎過。」
講員笑著回答:「你這麼說也有道理,因為當你說我『現在』沒像你們那樣掙扎的時候,你說對了,我『現在』的確沒有。但是,我『過去』有的,我完全知道那種心境是什麼。兩年前,我就處在你們現在的狀況──由於我先生不忠,我們離了婚。我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沒多久,我父親又突然心臟病發,離開了人間。我當時掉進了絕望的深淵。其實我到現在還時常在哀慟裡掙扎,嘗試從許多的失喪中漸漸恢復,只是我現在是在一個與你們不同的階段。過去,我也曾卡在你們現在的處境。反過來說,有一天你們也將到達我此刻的恢復階段。」
失去,這短短的兩個字,可以說是人生的幾個「終身伴侶」之一,只是我們很少去提它,彷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陰謀或默契,大家會自然而然地對它視而不見。然而,每當我們面臨一份失去的時候,就面臨了許多潛在的改變:生命的成長,對人生有新的洞見和了解,變得更加成熟。所有這些描述都很積極並充滿了希望,問題是,它們都在「未來」等著我們,而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哀慟中時,常常看不見那美好的遠景。世界上沒有人喜歡失去的經驗,人生應該是不斷地獲得,光是看看體育版的頭條新聞,你就知道,所有的獎金、獎牌都是頒給得勝的贏家,而不是給落敗的輸家。失去帶給我們的是疼痛,它尖銳的刀口戳進我們傷口的神經,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不管我們失去的是大是小,失去帶來的是清一色的「痛」。而如果我們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失去,那個疼痛就更具威力。我們都想作個贏家,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在周圍建立起一堵高牆,並插上一個牌子以示警告:「失去──你不准越過這個界限!」而如果它居然有膽闖進來,我們就覺得自己被什麼強盜或小偷大大地侵犯了。
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奇怪的,那些正經歷失去的人,常會成了人們指指點點的罪魁禍首:
「她大概不是個好太太,所以先生才會拋棄她。」
「他們一定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否則,那孩子留在教會裡,就不會和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了。」
「他的工作沒了,不知道他哪裡犯了錯。」
「如果他們活得像基督徒,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了。」
「他們早該知道,不能把房子蓋在那裡。」
你是否也曾經對別人或對自己產生這些責怪的想法呢?
這種態度已經跟著人類歷史很久了,在約翰福音九章一至三節裡,當門徒看到了一個盲人,他們的反應是這樣的: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
其實,到目前為止,你的人生已經經歷了許多的失去了。你可能沒有發現到它們的存在,你也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所經歷的就是人生的失去。那些失去的經歷,有的也許才剛在二十四小時以內發生,但有許多可能已經跟著你很多年了。你對失去的反應如何,還有,你是否讓它嚴重影響到你,這些都可以決定你的未來。你無法防止人生的失去,你也不能對它們聳聳肩就算了。要知道,失去本身並不是我們的敵人,不去面對它的存在才是。很不幸的,多數人都已發展出一套很熟練的自衛系統,去否認和避免失去的痛苦,只有很少數的智者會真的去面對和接受失去的事實。即使你想要忘掉你所失去的,你在情感上所經驗到與那個人事物的關係,卻已經深植在心裡了,世界上沒有任何橡皮擦可以把它擦去。每當我們對任何人事物有所依戀,一旦關係斷裂,就難免會產生失去的感覺。因此,我們生命裡充滿了各種與人事物或夢想的斷裂關係,而在那之後,新的關係又會不斷產生。事實上,我們需要在每一次關係破裂時,就勇敢面對接踵而來的失落感。
但是,那群人當中有幾個正好相反,他們被一種悲哀籠罩著,表情僵硬,擠不出任何笑容,也發不出一點笑聲,他們彷彿連活著的自信都沒有。很快地,女講員就注意到了這一小群人,她洞察到他們靜默的掙扎,於是,在休息時間,她特意向他們走去。
一個接著一個,這一小群人開始向她傾訴他們的故事。一位男士失去做了二十多年的工作,一位母親在照顧她愛滋病後期的兒子,另一位女士在三個月前失去了她的丈夫,還有另外一位男士長期忍受著背痛的煎熬,他四處尋醫,但沒有一個專家能找出根本的病因。
講員細心聽著這些人的故事,然後感嘆地說:「看來,我們有許多共通之處,因為我們都經歷了人生極大的創傷和低谷。」
聽到她這麼說,其中一位男士回答:「的確,『我們』這些人有很多共同點,但你不可能經歷過像我們這麼大的痛苦。今天晚上,我們看著你在台上說話的樣子,我們都知道,你絕不可能像我們那樣掙扎過。」
講員笑著回答:「你這麼說也有道理,因為當你說我『現在』沒像你們那樣掙扎的時候,你說對了,我『現在』的確沒有。但是,我『過去』有的,我完全知道那種心境是什麼。兩年前,我就處在你們現在的狀況──由於我先生不忠,我們離了婚。我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沒多久,我父親又突然心臟病發,離開了人間。我當時掉進了絕望的深淵。其實我到現在還時常在哀慟裡掙扎,嘗試從許多的失喪中漸漸恢復,只是我現在是在一個與你們不同的階段。過去,我也曾卡在你們現在的處境。反過來說,有一天你們也將到達我此刻的恢復階段。」
失去,這短短的兩個字,可以說是人生的幾個「終身伴侶」之一,只是我們很少去提它,彷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陰謀或默契,大家會自然而然地對它視而不見。然而,每當我們面臨一份失去的時候,就面臨了許多潛在的改變:生命的成長,對人生有新的洞見和了解,變得更加成熟。所有這些描述都很積極並充滿了希望,問題是,它們都在「未來」等著我們,而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哀慟中時,常常看不見那美好的遠景。世界上沒有人喜歡失去的經驗,人生應該是不斷地獲得,光是看看體育版的頭條新聞,你就知道,所有的獎金、獎牌都是頒給得勝的贏家,而不是給落敗的輸家。失去帶給我們的是疼痛,它尖銳的刀口戳進我們傷口的神經,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不管我們失去的是大是小,失去帶來的是清一色的「痛」。而如果我們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失去,那個疼痛就更具威力。我們都想作個贏家,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在周圍建立起一堵高牆,並插上一個牌子以示警告:「失去──你不准越過這個界限!」而如果它居然有膽闖進來,我們就覺得自己被什麼強盜或小偷大大地侵犯了。
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奇怪的,那些正經歷失去的人,常會成了人們指指點點的罪魁禍首:
「她大概不是個好太太,所以先生才會拋棄她。」
「他們一定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否則,那孩子留在教會裡,就不會和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了。」
「他的工作沒了,不知道他哪裡犯了錯。」
「如果他們活得像基督徒,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了。」
「他們早該知道,不能把房子蓋在那裡。」
你是否也曾經對別人或對自己產生這些責怪的想法呢?
這種態度已經跟著人類歷史很久了,在約翰福音九章一至三節裡,當門徒看到了一個盲人,他們的反應是這樣的: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
其實,到目前為止,你的人生已經經歷了許多的失去了。你可能沒有發現到它們的存在,你也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所經歷的就是人生的失去。那些失去的經歷,有的也許才剛在二十四小時以內發生,但有許多可能已經跟著你很多年了。你對失去的反應如何,還有,你是否讓它嚴重影響到你,這些都可以決定你的未來。你無法防止人生的失去,你也不能對它們聳聳肩就算了。要知道,失去本身並不是我們的敵人,不去面對它的存在才是。很不幸的,多數人都已發展出一套很熟練的自衛系統,去否認和避免失去的痛苦,只有很少數的智者會真的去面對和接受失去的事實。即使你想要忘掉你所失去的,你在情感上所經驗到與那個人事物的關係,卻已經深植在心裡了,世界上沒有任何橡皮擦可以把它擦去。每當我們對任何人事物有所依戀,一旦關係斷裂,就難免會產生失去的感覺。因此,我們生命裡充滿了各種與人事物或夢想的斷裂關係,而在那之後,新的關係又會不斷產生。事實上,我們需要在每一次關係破裂時,就勇敢面對接踵而來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