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對於老年的概念,將對其老年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二十一世紀的老人新形象,已與前一個世紀的老人截然有別。
第1章
Chapter 1
壹 本章標
完成本章課程之後,你應該能夠──
一、 以新的眼光,來看待「老人」。
二、 告訴年長的朋友,有關「老年」的新形象。
三、 澄清在傳統的看法中,對「老年」的迷思。
四、 對自己的「老年」,和周圍親友的「老年」有更實際、準確,且合乎聖經的概念(Perception)。
五、 去除對「老年」消極、負面的心態,而能用積極與平衡的態度來看待之。
貳 生命故事
張先生和張太太退休之後,仍住在計畫改建,而遲遲未實現的公家眷村宿舍,四位兒女都已成家立業,各奔東西。
張先生一生只做一份工作,就是擔任政府機關的行政事務職員,他從年輕開始,就克勤克儉,任勞任怨,忠心耿耿地守住自己的崗位。隨著年歲增加,累積經驗,經過各種考核,終於由職員,逐步晉升到單位的中高階主管。他的資深、慇勤、為人謙和、樂於助人,使他在職涯中贏得長官和同事的賞識與信任。他在可以退休的年齡,因為單位的需要,與長官的慰留,又多做了十年。這十年,他更忠於職場。總是感覺想要留給單位和社會一個更美好的印象,當然,這也增加了他的自我滿足感。
張先生的婚姻和家庭都具典型的華人文化特質。男主外,女主內。張先生按月把薪水袋全數交給太太。張太太則賢慧理家,相夫教子。四個兒女一個接一個來到世界。張太太每天總有做不完的家事。有好幾年的時間,張太太為了幫助家庭經濟,也曾接下一些可以在家中完成,按件計酬的零工,並和一些親戚標會、跟會。雖然辛苦,但對家庭的經濟不無小補。她善於開源節流,量入為出。眼看四個子女一一成長,接受高等教育、謀得好的工作。大兒子在香港金融業略有一番成就,小兒子是軍醫院的皮膚科醫生。兩個女兒,一個學護理,一個是中學老師。各自獨立自主。張先生夫婦目前一共有九個孫子,每逢年節全家團聚,家裡擠滿了一堆人,好不熱鬧。
照說張先生夫妻應該可以安享晚年,不論在哪個兒女家住,都可以享有天倫之樂,但他們夫妻倆決定仍守住老家。
張先生一向對學習語言有濃厚的興趣,於是開始在住家附近的青年會報名學英語。每週上課三次。他也喜歡藝術,因此一週一次去學國畫。除此之外,每天在家中必抽出時間練習書法。他常將自己寫的字或比較滿意的畫,裱框贈送給親友。這使他很有成就感。
至於張太太,則因長年累月忙著在家中照顧家人生活起居,逐漸和社會及文化脫節。當兒女一一離家時,她曾度過一段充滿空虛感的歲月。她曾幾次向老伴表達,想搬去和兒女之一同住,卻因看到兒女整日在工作和生活中忙進忙出,以致不忍心常去打擾。她總感慨自己老了,什麼都學不會了,也沒興趣去學。她常以傳統的想法來看待自己的老年,偶而嘲諷老伴幾句,說他不認老,學那些東西有什麼用?還笑他老狗還能學出什麼新把戲。
張太太目前唯一的安慰是在電話中和兒女聊幾句,聽聽孫兒女的聲音。但是對於兒女和孫子女們所講的一些談話內容,她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回應,為了表達對晚輩的關懷,只能談一些有關生活起居的事情,甚至就只是寒暄問候。但這讓張太太的內心感覺到和晚輩之間似乎越來越遠,無法親密。而老伴又自得其樂,讓她常感孤單。當夜深人靜時,心裡難免埋怨子女不孝,老伴不夠體貼。隨著歲月增長,她的身體逐漸出現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症狀,每個月一定固定幾次向醫師報到、就診、拿藥。她目前最擔心的是,若自己活到很老、很老的時候,那該怎麼辦?
參 自由表達
一、 比較張先生夫婦兩人對於「老年」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二、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於「老年」的想法或感覺會怎樣?
三、 不同種族和文化對「老年」的觀念有何差異?例如:在傳統的華人文化中,長輩穿著樸素單調,西方長者穿著色彩鮮豔。為什麼會這樣?
四、 當你想到或聽到「老年」時,你的腦海中首先出現什麼樣的畫面?或什麼樣的詞句?
五、 年長有哪些益處?關於「老年」,你最感謝上帝的是什麼?
肆 核心概念
與你有益的老年新觀念
每個人對於年齡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對於「老年」的態度與看法,足以影響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年生涯。若心中對「老年」充滿了消極、負面、悲觀的心態,常發出嘆息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又常遺憾所剩年日不多,體力漸衰,無所作為,則必因自己對「老年」的認知和心態而產生負面的情緒。但反過來,若有積極、正面的心態和眼光,不僅能有正面的情緒反應,更且還能產生動力。以下是一些有益於我們的新觀念。
一、老年可以跟任何年齡層中的人一樣,擁有滿足的喜樂
即使我們在人生過程中曾經蒙受極大的損失和痛苦,到了人生這最後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階段,我們仍可以讓它與其他任何時段一樣,充滿意義與成就感。
老年並不一定就是軟弱無力的階段,許多年長者仍能健康的活動。也就是說,假如你願意修正你的期盼,和使用一些外來的幫助(如助聽器、拐杖等),你就能做大部分你想做的事,只是速度可能比年輕時緩慢一些罷了。大部分年長者最關心的是健康問題,因此你必須了解因疾病或因年紀的關係,而形成的身體變化。但疾病並非年長者不可或缺的一環,並且它是可以避免的。很多人將癡呆症或腦部功能退化歸咎於年長的原因,其實不然,很多是因營養不良,或腫瘤(可手術治療),或濫用,或錯用藥物而造成的。情緒沮喪,生活枯燥無聊,環境汙染,或感覺人生毫無盼望等等,也都是可能的因素之一。一個人的身體、心理、靈魂是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這些引起腦神經喪失部分功能的部分原因,均是可加以預防的。
貧窮不是老年人的專有問題,在美國,老年人所佔的貧窮比率,與其他年齡階段的比率相近。更多數的兒童,比年長者貧苦,其他地區也大致如此,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出生的嬰兒潮,在全球各處正邁入老年階段。這些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雖然年幼時曾歷經千辛萬苦,但因在青壯年時趕上科技、工商時代,進入高度和快速開發的階段,因此,這些人在進入老年期時,將是人類歷史中屬於長壽又同時能擁有財富的族群。貧窮的老人大都終身生活在貧窮中,而非老了才忽然變窮。
老年也不一定指著一段孤單的歲月,事實上,世界各處大部分的華人長者均與家人或親戚同住,或至少居住在附近,總有些親友固定關懷著他們。中國文化看重家庭觀念,相對於西方文化看重個人獨立自主的觀念,使得華人老人大半不像西方社會的老人,陷入全然孤單的情境。當然也有一些人真是孤單無援,這些人是我們需要關懷的對象。
二、老年可以成為繼續學習的階段
老人並非一定會失去記憶力,老年人的記憶力是稍有改變。隨者歲月漸增,你的腦海資料庫中累積更多資訊,腦神經的傳導速度漸緩。在回溯記憶和識記過程中,都會漸趨緩慢,但記憶能力並未喪失。另一個不同的是,你因著對人生長年累月的經歷產生疲乏之緣故,因此對所遭遇的事,就不再那麼費神關注了,也不會特意想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換句話說,你已經學會選擇性的不用心,例如:當人家介紹你認識新人時,如果你意識中認為沒有記憶的必要,自然就不會特意記住其姓名或相關資訊,而事實上你仍然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有很多年長者仍學習新的語言,學習如何操作電腦、玩新遊戲、彈奏樂器,和新的藝術技能。有些年長者學習繪畫或編織,閱讀自己有興趣的書籍,聆聽講座或去上課。對於多年前學過的資訊或技能,在歷經多年之後,仍可在老人期再來學習。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針對老人腦部之循環功能和新陳代謝作用的改變進行研究,發現健康的老人腦部循環和代謝,與年輕人相較之下,並無明顯的差異,也因此老年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較緩慢,但仍然可繼續學習新的事物。(Birren & Schroots,2000, P.51)
三、老年可以成為繼續創作的時光
成熟的晚年可以成為繼續創造、生產和為未來的世代開拓領域的時期。你可以繼續參與這世界的改進,藉著寫作或和別人的接觸,仍能有不同的貢獻和影響。
下列長者便是在晚年時仍擁有創造成就的榜樣:
6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六十五歲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封為最有效率的領袖。
6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六十六歲時,完成在羅馬西斯汀大教堂的聖壇壁畫──最後的審判。
6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六十七歲時寫《自我與本我》一書。
6美國前總統卡特的母親莉蓮恩(Lillian Carter)在六十八歲加入和平使團,用二年的時間,在印度孟買附近的醫院擔任護理師。
6耶魯‧以利戶(Elihu Yale),六十九歲時,致贈書籍和捐款給一間新成立的學院,該學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後來成為耶魯大學。
6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七十一歲時,投入設計時裝業,使香奈兒成為世界時裝業的主力軍。
6達爾文(Charles Darwin),七十二歲時,出版他所寫的最後一本書。
6莫內(Claude Monet),七十七歲時,開始畫院子中的睡蓮,成為印象派藝術先驅。
6美國摩西奶奶(Grandma Moses),八十歲時,開第一次畫展,並繼續二十年的創作生涯。
古今中外還有許多難以計數的長者,他們的創作、貢獻、成就,都可以成為我們羨慕和學習的榜樣。
四、老年人是得勝的存活者
每個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有高低起伏,陰晴圓缺,或順境,或逆境的時候,在順利時,有享受的感覺,在困境中有忍受,甚至受不了的感覺,而不論情境如何,總得接受。人生中充滿喜怒哀樂,就如四季之變化。你能享受歡樂時光,也需面對艱難困苦。歷史中有時昇平繁榮,有時戰亂流離;大自然界中有時春光明媚,充滿溫馨和舒適之感,有時狂風暴雨,有如猛獸反撲。單就這些無常的變化來說,能一一度過,存活至今,在人類的族群中,身為老年人,你已經是一位得勝的存活者(Victorious Survivor)。
要知道,即使你活得非常小心謹慎,也可能因意外事件喪失健康,甚或已不在人世,或失去所愛或所依靠的人;即使非常重視養生保健,仍有可能因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罹患致命之疾病。而這些事件都可能發生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這是所有活著的人類,不單是老年人所面臨的危險。因此,能存活至今,不論經過如何,你已經證明你是一位得勝的存活者了。試著從年長和退休的生活中發現一些真正的好處。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發掘老年生活的優勢。因為,相對於其他的年齡,老年也有其優越之處,是別的年齡所沒有的。
五、老年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的,擁有神的形象,使人的生命具有寶貴的價值
人的價值在乎他是按神的形象被造的事實(創一 26),不在乎年齡。老年人就像年輕人,或中壯年人,或孩童一樣,是神所鍾愛的孩子。你能存活到今天,已經證明神賜福與你。在聖經中,長壽是神賜福的表達之一。例如列王紀上三章 14 節神對所羅門王說:「你若效法你父親大衛,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律例、誡命,我必使你長壽。」(參詩25卅四 12 ,九一 16 ;箴三 16 ;弗六 3)事實上,不論你活到多長壽,你永遠是上帝所創造的傑作,因為你、我都擁有神的形象,這個真實而寶貴的事實,使你我成為擁有尊貴和榮耀的人。正如大衛在詩篇八篇 3_5節所說的:「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或譯: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老年人是神所眷顧的,因為擁有神的形象。
六、老年可以成為靈命成長和邁進成熟的歲月
哥林多後書四章 16 節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因此老年人可以繼續成長,使內在生命日新又新、日日更新,持續地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參弗四 20_24)。事實上,因著年齡,你可能與神建立較長久的關係,可以在主裡有更成熟的屬靈生活。在箴言十八章 24 節說:「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耶穌基督就是你我最好的朋友。上帝看亞伯拉罕和摩西如同朋友(參賽四一 18 ;出卅三 11)。只要信靠神的長者,一生一世便是神的朋友,這份親密的朋友關係,隨著年歲增長,與日俱增,就如美酒越久越香醇一樣。因此,老年人可以讓自己在主裡的生命,繼續不斷地成長,邁向更成熟的境地。
伍 聖經學習
很多有關老人學的研究,都指向一件事實,那就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老年」這件事,對於自己老年時期的生活情況有很大的影響。若看「老年」是衰弱、無用、沒有盼望,也沒有價值時,則其老年生活將可能充滿怨嘆、悔恨、無可奈何、空虛、孤單、無聊。反之,若看「老年」是人生必經的發展過程,就像人生有幼年,有中壯年等不同階段時,且各有其優缺點和利弊,以此健康和積極的心態來預備或處理,則其老年生活必可以像其他人生階段一樣,充滿了價值、意義、富有挑戰、變化和生動有趣的一面。聖經是創造主賜給人類,使之在人生各種情況中皆有極其智慧的指引。因此,讓我們回到這裡,看神藉著聖經要教導我們當如何看待老年這個人生的最後階段。
一、人生不同階段,有如季節之變化,極其美好。老年是自然的過程
傳道書三章 1_11 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