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死亡無法消滅一種思想(idea)。思想比死亡強大,比人類活得更久,絕對無法被消滅。事實上,思想產生了一切,一切都始於思想,且是思想形成的結果。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思想的結果,用來印出這本書的紙張曾是一種思想。你穿在腳上的鞋子、穿在身上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開的車、用來喝東西的杯子以及湯匙,都只是人類的努力所傳達的思想。
留意一件有趣的事,而歷史也證明了這件事:思想無法被摧毀。事實上,任何嘗試摧毀思想的努力似乎只會助長思想。那些被壓制、或被迫消失在一個世代之中的思想,彷彿會在另一個世代浮現,並且影響著未來的世代。
最難反抗的就是思想!就哲學而言,有形的武器─例如劍、槍、坦克、核子武器、生化武器等,絕對無法摧毀思想。思想或許有一個保存期限,但絕不會消失。為什麼?因為它們是在一個武器所不能及的地方被醞釀,而這地方就是心。當你殺死一個人,你並沒有殺死他的思想。思想可以被轉移,一代一代地存留下去。
就因為如此,意識形態繼續存在著,不管你對它們的看法為何。帝國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獨裁政治和君主政體都是無法被摧毀的思想,即使它們的創始人已經死去。這一點解釋了為什麼嘗試回應恐怖主義的幽靈是如此困難!恐怖主義是一種極端份子所散播的思想;這個思想被賣出、被交易、被轉移到其他人的思想裡,變成一種毀滅性行為的哲學基礎,而這種行為已經變成廿一世紀最大的安全威脅。你如何反抗恐怖主義?一顆子彈是否可以殺死一種思想?恐怖主義是否隨著一個恐怖份子被殺死而銷聲匿跡?你如何打贏一場對抗思想的戰爭?我相信擊敗壞思想的惟一途徑,就是更好的思想。思想可以摧毀思想。
我深信,為地球而發起的戰爭就是一場思想的戰爭,而且永遠是一場思想的戰爭。在歷史上,人類曾經為思想而發動戰爭。冷戰是思想衝突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思想衝突的結果;韓戰是思想衝突的結果。種族隔離政策是一種壓制人類尊嚴、高舉某些人、歧視其他人的思想,而基本上,它是一種有關種族、種族特質和人類價值在觀念上衝突。中國和西方文化之間的緊張關係,正是思想所引起的。這些歷史問題和事件都是意識形態的戰爭。
在這個時候,由於我們已經討論過許多有關思想的問題,或許將注意力轉向思想這個概念的定義是有助益的。為了徹底了解何謂思想,我們必須以precept這個英文字作為開始。這個英文字是一個文法上的構成字,結合了字首pre,即「在……之前」,以及詞幹-cept,即「思想、想法」。因此,precept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在想法之前」,或「想法之前的想法」。基本上,precept這個字是指作為基礎思想的「原始想法」。當一個precept形成了,就被稱為「思想」。因此,思想就是指「構想出來的想法」,這個想法成為一個觀念的基礎,而這個觀念發展成一個心裡的形象,並製造出一個產品。因此,思想可能而且經常是創造的來源。創造是一種彰顯出來的思想。
當一個思想或想法被構想出來,它可以發展成理論,並且成為一種哲學。就是在這個思想可能變成哲學的階段,思想形成了一種信仰體系的基礎。然後,信仰體系變成了所有行為的動力以及對於生命和環境的回應。信仰也變成一副用來觀看並詮釋所有生命問題的有色眼鏡。基本上,思想是哲學的基礎,而哲學變成我們的思想模式、變成我們對於真理的看法,以及我們的信仰體系,而信仰體系則產生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狀態。
沒有一樣東西比哲學更有力量,而哲學的來源是precepts,亦即我們構想出來且接受的思想。思想控制著這個世界,而我們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思想。在這個前提下,三千多年前的所羅門王說:「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言廿三章7節)你無法活在你的哲學和信仰體系之外。惟有當你的哲學改變時,你才會改變;而惟有當你的思想改變時,你的哲學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