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懷二意的人】
〔你在想什麼,意味此刻的你是怎樣的人〕
黃弟兄有一台價格不菲的筆記型電腦,而他卻喜歡在電腦上偷偷觀看色情片和驚悚電影。當他下班回家,看到桌上這台精緻漂亮的筆記型電腦時,總會有種隱晦不安之感,好像有股陰暗不祥之氣籠罩其上。這次,他一邊打開電腦,一邊提醒自己:「作為一名基督徒,我也該看看網上有關信仰的福音節目…… 」螢幕裡,某位著名牧師正熱烈地講著道,會眾專心聆聽。黃弟兄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但他發現自己很難融入那種敬虔氛圍裡。他的腦海不時浮現之前在這個螢幕裡看過的汙穢畫面,心裡不免覺得怪怪的,彷彿此刻的屬靈畫面與這台電腦格格不入。他自覺內心混亂、良心有愧,無法繼續專注下去。最後,他懊惱地闔上電腦轉身離去。
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一段時日,黃弟兄的內心越來越不安,他覺得自己正一步一步滑進罪惡的泥淖裡,後果將不堪設想。但他每次回家,總是抵不過情欲的誘惑,他邊看邊安慰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了,明天一定不看了……」
我相信多數基督徒不會像黃弟兄一樣在家偷看色情片,但像這台筆記型電腦似的基督徒卻比比皆是。在此,我要把人可感知的精神活動部分比喻為「心靈螢幕」。螢幕裡的場景是由畫面、聲音和字幕組成,而心靈螢幕的畫面由思考、情感、意志、自我意識,以及外部世界和身體通過感官傳遞給我們的資訊和感覺組成。我的心靈螢幕裡正在播放什麼?對此,多數人都沒有自我觀察的習慣。在大部分情況下,我自己就是螢幕本身,而非觀者。
作為一個在耶穌基督的聖潔上有分的人,如果我們刻意去觀察自己的內心活動的話,肯定會大感意外。在我們的心靈螢幕裡,時常充斥著無聊、昏暗、消極,甚至汙穢的畫面:渴望錢財、思緒遊蕩、性幻想、與人攀比、推卸責任、尋找替罪羊……在這些混亂不堪的意念中,還夾雜一些憤怒、焦慮、懼怕、嫉妒、灰心、孤獨、空虛等負面情緒。連在不一定跟善惡直接掛鉤的日常生活和娛樂活動中,我們的潛在動機往往也是為了滿足私欲和貪圖感官快樂。這表明,在日常狀態下,我們的心懷意念是雜亂不堪、乏善可陳和自我中心的。
當然,我們的心靈螢幕也有光明溫馨的時候:參加禮拜時受感動、親近主的靈修時間、對家人和朋友付出愛心等等。遺憾的是,對許多基督徒而言,這樣的畫面並不多,甚至少得可憐。我們的心靈螢幕也出現了黃弟兄的筆記型電腦似的分裂!
這個現象牽扯出什麼問題呢?電腦螢幕只是承載畫面的平臺,本無好壞。螢幕中播放什麼,直接決定這台電腦的用途與價值。同樣地,心靈螢幕上播放什麼,意味著此刻的你是怎樣的人,「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23:7)當我們裡面滿了貪婪時,我們就是拜偶像的;對異性抱有赤裸裸的性幻想時,我們就是犯姦淫者;心裡怨恨親人時,我們就是殺人的(約一3:15)。因著一個念頭,我們從光明的兒女瞬間墮落成黑暗的子民;從流奶與蜜的迦南地瞬間退回到埃及。每天,我們乘坐意念飛行器來來回回,穿梭在光明與黑暗世界之間。賓根的希爾德加德在《神的作品》(Liber divinorum operum)中寫道:
「人有分辨善惡的知識,人用這知識來選擇使自己高興的,拒絕使自己不快的。神鑒察我們的心靈,如果我們心裡充滿神以外的事情時,神的目光就移開了我們。這時,我們就會馬上被交給那些幫助惡魔路西弗並試圖破壞天國的惡者們手裡。」
耶穌曾尖銳地指出法利賽人的問題:法利賽人把飯前不洗手視為打破古人遺傳的大事,卻不在乎真正汙穢他們內心的活動,諸如「惡念、凶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太15:19)。耶穌說:「(這些)從心裡發出來的,這才汙穢人。」(太15:18)注重外在聖潔,卻忽視內在聖潔就是法利賽人的特徵,這也是導致他們的信仰趨於敗壞的原因及表現。在我們身上也經常看到法利賽人的影子,我們對自己意識螢幕裡的惡念習以為常(對待日常生活中貌似平常的惡念就更加如此了)。這些惡念都是出於心靈深處的腐敗,並反過來汙穢心靈,而不易覺察的過犯比明顯的罪更具破壞力。愛德華茲.韋爾奇(Edward Welch)說:「罪從其本性來說,並不是喧嘩和公開的,而是大多安靜和隱祕的。」因此我們常把心靈的不潔當作道德層面的缺陷、情緒問題(性格問題)或思考方面的失誤,在膚淺的層面上淡化問題的性質。除此之外,我們馬虎對待自己的內心活動,忽視日常不潔意念的原因還有如下幾個:
首先,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自動反應系統,它像高級「人工智慧」(AI)一樣替我們做出反應。比如,我們該發怒時就發怒,該爭吵時就爭吵,該吃飯時就吃飯等等,這些都是人的本能反應,無須靜下心來認真考量。當這種狀態成為我們日常的常態時,我們就是屬靈上「沉睡的人」或「夢遊的人」。
其次,我們對自己太寬宏大量,我們總是自然而然地接納自己,對自己的陰暗面作粉飾化處理。那些不能接納自己而陷入痛苦的人,其實是因為太想接納自己而陷入了內心衝突當中。
最後,心靈螢幕實際上就是狹義上的自我,我與心靈螢幕往往是融為一體的,我們絕少跳出螢幕,客觀地觀察自己的內心螢幕。因此,為了從「夢遊」狀態裡醒過來,過真實的信仰生活,我們須要養成自我觀察或屬靈省察的習慣,因為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