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聚焦於你的身分,而非行為。
1.1 為什麼你會做那些事
如果你想改變,那你得正視這個事實:你之所以會做那些你所做的事,乃是緣於你對自己的想法。
這跟為什麼你會如此看待你所做的不同,別搞混了。你可能以為自己做決定時,單單只根據:
▶權衡利弊
▶什麼會讓自己快樂
▶什麼對自己和家庭最好
非也。
其實你之所以會做那些你所做的事,乃是緣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讓我先用一個故事來解釋。
舉例一 (教會)停車場的打架
當我還是個很年輕的牧師時,生命教會也挺新的,當時我們自豪地租下了一個小小的辦公空間。老實說,也沒什麼好自豪的,因為承租的空間很小,只不過剛好夠同工辦公和開會之用。這棟建築的情況大概介於《我們的辦公室》和《貝茲旅館》兩劇之間,我們的鄰居感覺不怎麼可靠。
不過,由於生命教會剛成立時是設在車庫,也在租來的空間聚會。因此,儘管這個地方十分普通,但是當我們終於可以在真正的辦公大樓租下一個小空間時,還是感到很驕傲。
直到那天我們聽到「打架了,打架了!」
某個週末下午,羅伯牧師和我正在工作(沒錯,牧師們不是只在週日工作),發現突然間有許多輛車連成串,朝我們的停車場開過來。我們當時第一個念頭是,該不會是要舉行感謝牧師的驚喜派對吧?繼而一想,這陣仗不可能是感恩牧師派對。
從大約二、三十輛車裡湧出的全是青少年。他們圍成一圈,圓圈中間有兩個傢伙,這兩個人開始脫掉襯衫。哦,啊,哎呀,打架了!
據了解,只要有個高中生說:「放學後我們碰個頭,就這樣!」我們的停車場就成了高中生的校外聚會之地。這是我們搬來這裡之後的第一場打架,眼看大戰一觸即發。
我不記得當時我正在做什麼(或許在研究希臘文動詞,畢竟這是所有牧師平常在做的事),也不太確定當時羅伯牧師在做什麼(八成也是在研究希臘文動詞)。不過,出去看人打架顯然比我們當時在做的事情更刺激,於是我們從前門跑了出去,大叫:「打架了,打架了!」
雖然我們當時已是牧師,但畢竟是年輕人,所以,不騙你,我們就是想看這場大戰。然而到了停車場,我們倆互相看了一眼,心知肚明不能這麼做。因為身分,我們不該去看這場全武行。我們是基督徒,是牧師,是和平之子。不管我們想做什麼,都必須忠於「我們是誰」這件事。於是兩人從高呼「打架了!打架了!」變成「快住手!快住手!」
你之所以會做那些你所做的事,乃是緣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舉例二 聖經怎麼說
箴言二十三章7節,上帝說:「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他心怎樣思量」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我們會選擇自己所相信的故事版本。兩個境遇近乎相同的人卻可能發展出截然不同的自我認同。例如,兩人的人生都經歷了諸多困難,故事一的主角可能會告訴自己:「我是個受害者,壞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另一個則以完全不同的自我認同度過人生:「我是個得勝者。不論生命丟給我什麼,我總能把它痛擊回去,然後繼續前進。」
而「他為人就是怎樣」又是什麼意思?這說的是我們是誰──我們的性格──形塑了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我們的思想是「我們究竟是誰」的投射,並由此形塑了我們的人生。我們別無選擇地活出自認是誰的人生──也就是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是誰的那種人生,並且根據這樣的自我認知做出各種決策。
舉例三 心理學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反覆確認我在舉例一的停車場所經歷的事,以及舉例二,上帝在許久前透過箴言二十三章告訴我們的──你之所以會做那些你所做的事,乃是緣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史丹佛大學教授詹姆斯.馬其(James March)稱此為做決策時的認同模式。1 研究顯示,做選擇時,基本上我們會(在潛意識中)問自己三個問題:
❶ 我是誰?
❷ 現在是什麼情況?
❸ 換作別人,在我這種情況下,他會怎麼做?
你做決定時的主要根據是你的自我認同。例如,假設你工作過勞,你可能會:
▶帶著滿滿的工作壓力回家,然後喝上兩杯酒。
▶一整天工作好幾個小時,卻沒時間讀聖經。
▶連續打了好幾個小時的電玩,卻找不到時間運動。
▶為小事吼罵你的小孩。
你之所以會做那些你所做的事,乃是緣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大多時候,自我認同是一道潛藏的伏流,引導我們的決策模式和行為。有時我們能覺察那明顯可見的影響,甚至會在做出不當決策時怪罪這些影響力。
為什麼你的閨蜜老是跟一事無成的傢伙在一起?問問你的閨蜜吧。她會告訴你,她也不想這樣。但因為這就是她,她一直以來皆是如此。她很想要身邊有個伴,但總是一再吸引到不對的人。
為什麼你的某位朋友老是為錢煩惱?問問他。他會向你解釋,說自己就是不善理財。他不想亂花錢、也不想一直欠債,但他就是會這樣,這就是他。
不!你的朋友們才不是這麼回事。但如果他們一直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這信念會影響他們的人生,以至於最後他們真的成了這樣的人。他們的行為是被自己的自我認知,而不是由上帝賜予的真實自我認知所驅動和引導。
再說一次:你之所以會做那些你所做的事,乃是緣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練習二
使用你在練習一中寫下的「停止」事項,思考是什麼驅動和引導你的行為?哪一個「你對自己的看法」激發了「你所做的事」?
請仔細明確地回答。挖掘得越深,越能顯露你的心思意念,改變的機會也就更大。
運用這個練習幫助你確認,那些會讓你的人生一再重複出現某些結果的自我認知是什麼。找出會這樣做的背後理由;找出這行為背後的那個「人」是誰。
✍當我(進行練習一中的「停止」行為)時,潛在的信念是什麼?
例如:
當我(飲酒過量)時,我潛在的信念是(唯一能讓我擺脫壓力和痛苦的辦法就是喝酒)。
當我(選擇不讀聖經)時,我潛在的信念是(我不相信上帝會實現祂對我的應許)。
當我(繼續一段有害的關係)時,我潛在的信念是(這就是我應得的)。
✍請使用這個句型,在本頁空白處寫下你的答案。
當我:
我潛在的信念是:
法則二
你之所以會做那些你所做的事,
乃是緣於你如何看待自己。
耶穌看著他們,說:
「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卻不然,
因為上帝凡事都能。」
(可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