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夢想成真――亞伯拉罕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1-3
我們都知道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這就代表信心是我們進入卓越之前需要建立的第一個品格。信心非常重要,幾乎所有成功人士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很有自信。而沒有信心幾乎什麼事都做不成,現代驚恐症就是極端缺乏信心的表現。然而,信心如何建立呢?信心與夢想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呢?
仇敵撒但第一個工作就是讓人不信神,但當我們信主之後,它就專注在阻攔我們進入神給我們每一個人所預備的榮耀命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我們失去夢想,不再相信神曾經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的美好應許,正如當年在加低斯.巴尼亞攔阻以色列人一樣。當我們失去異象、失去夢想時,我們自然就失去方向,從而失去動力和熱情。
職場上的基督徒會有一個錯誤觀念,就是認為工作是世俗的,是屬世界的,認為在工作上努力勤奮等同於追求物質的享受,在工作上禱告祈求就是貪愛世界,以致於我們最大的夢想就是賺夠錢,退休後可以去教會全職服侍主,這種想法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殊不知要想服侍主隨時隨地都可以,不用等。
信主前,我曾經有過十年修佛的經歷。佛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禁欲,他們覺得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所求,求而不得,就產生痛苦,所以若想避免痛苦就是不求。亞洲的職場基督徒不知不覺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正如西方教會受古希臘哲學二元論的影響一樣,覺得要想聖潔就得遠離世俗,成為離世的宗教。我們剛信主時,都會祈求並經歷神大能的拯救,漸漸地當神沒有回應我們時,就以為神不喜悅我們求世俗的東西,於是就學習把欲望壓到最低來討神喜悅,誰知卻陷入宗教的牢籠裡。這就是為什麼法利賽人無法接納耶穌的教導,因為耶穌全是用法利賽人眼中所謂世俗的人和事來教導天國的真理。
另一種情況就是覺得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於是慢慢降低我們的期望。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年紀越大,夢想越來越少,我們變得越來越「現實」,以致於不再夢想。我們的夢想死了!
我在職場上看見最多的就是不祈求的基督徒。雖然他們在團契中有禱告,卻都是求天上的事,殊不知主禱文正好相反,「願你(神)的國降臨(在地上),願你(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很少為工作祈求、為客戶禱告,因為我們在工作中進入了無欲的狀態,以致於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這種狀態是無法在職場上彰顯神榮耀的。
「有些人死了卻還活著,而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只是還沒有埋葬罷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夢想都死了。這是絕大多數職場基督徒的處境。
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曾經說過,一個人年輕與否和歲數無關,而是用你的夢想減去你的成就,如果大於零,代表你還年輕,而且數字越大越年輕。這確實是有道理。
而在四千多年前信心之父亞伯拉罕身上,也是如此。他雖然稱為信心之父,起先也如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般完全沒有信心,以致於他在七十五歲時卻仍無子,妻子撒萊月經已經斷絕,就連最基本的夢想—傳宗接代生兒子的夢想都不可能了。他的夢想已死了!然而我們的神是使無變有,死而復活的神!
神向亞伯蘭顯現了,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亞伯蘭的夢想甦醒並賜下一個大夢想,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從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神賜福的應許並止於死後在天堂的美好,同時也是地上的名、利、權。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希伯來信仰中,名、利、權本身是中性的,對名、利、權等美好事物的渴望是人的天性,不是罪。那什麼是罪呢?聖經裡指出「貪心」是萬惡之源。
什麼是貪心呢?讓我們先來看看自然人本性的夢想和從神而來屬天的理想或使命有什麼不同。
亞伯蘭的夢想代表著典型自然人夢想的局限,就是不敢想,是小小的夢想。亞伯蘭的名字意為多子之父,似乎他人生的目的就是傳宗接代而已。然而夢想能否實現與大小無關,甚至剛好相反:不敢想,反而會限制我們的思維,以致於限制了神的作為,使成就更小。
記得當年我在香港接任法國某保險公司總裁的位置,在制定下一年業務成長預算時,我提交了增長 15% 的目標,並且提供詳細的執行方案。誰知老闆很快就打回來,並要求目標成長改為增長 18%。我當時很生氣地跟他辯了很久,想盡方法說服他這個目標太高不可能達到,但他仍然堅持。回到家我跪在書房禱告,在神面前控訴老闆是如何如何貪婪和苛刻。突然我感到有聲音問我說:「15% 增長,你有多大的信心?」我說:「九成把握。」那聲音又說:「那就是說你只有一成信靠神囉!」我忽然愣在那裡多時,才發現我控訴老闆貪婪,實際上是因為我自己貪心,覺得目標低容易達到,甚至超額可以多拿獎金;耶穌說你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因為我們自己所行的,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我慚愧地在神面前認罪,於是說:「與其跟老闆花時間證明他錯,還不如多點時間禱告求神,我要親眼看見『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從此目標大小高低、困難多少,不再是一個障礙,而是尋求神的幫助和拯救,踏上與神同行的天路,親眼見證神大能的膀臂,真正相信在神真的沒有難成的事。
創世記第 15 章中,神親自教導亞伯蘭何謂屬天的夢想時,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天上星、海邊沙代表大和多之外,還有遠。也就是說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人因夢想而偉大。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需要信心?為什麼需要大的信心?其實信心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照著神的話去行,然後成就看似不可能的大夢想。作為領袖的第一個工作就是領受一個遠大的夢想並且真正地相信神會帶領。有夢想才可以激勵人、帶領人,不畏艱難險阻,離開現在的環境,去到那更加美好的應許之地。
然而,有遠大的目標理想是不是就可以了?不是的!僅僅追求大而多的名、利、權,很容易讓我們迷失在貪婪的沼澤泥潭之中,所以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名、利、權,本身是中性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我們人的貪心不是因為多大多少來衡量,而是動機。我們所求的是利己還是利他。其實一個人真正需要的不多,衣食無憂就夠了,而神之所以要多賜福給你,就是要通過你來祝福更多的人,使你成為神祝福的管道,這就是「因你得福」的意義。所以屬天與屬地的最大差別是前者是利他,而後者是利己。
經常有弟兄姊妹問我,基督徒需不需要定目標。我會說,目標本身是中性的,就如一個里程碑一樣來告訴你旅程的進度。但最重要的是目的地在哪?我們定的目的是自己獲得的名、利、權,還是能給客戶帶來什麼?能為公司帶來什麼?給同事帶來什麼幫助?
記得幾年前,中國有一位首富講了一句網紅的話:「要想成為首富,先定一個小目標,就是賺一個億。」當時我就在教會中分享說,如果基於這樣的價值觀,即使成了首富也會成為首負(債),沒想到真讓我說中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定目標是基於如何能賺一個億,再賺百億,千億,如此會想盡辦法把你口袋裡的錢放進他的口袋!
與之不同的是我所知道的首富,他們擁有「地上的萬族因你得福」的夢想。安德魯.卡內基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夢想是讓每一個人都有稱心的工作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杜甫詩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的理想,因此他成為鋼鐵大王。他建造了許多高樓大廈,改變了人們的居住和工作環境;比爾.蓋茲亦是出生在浸信會家庭,他的夢想是有一天每個人桌上都有一台電腦,使人們的工作方式更加有效,於是他創建了微軟;迪士尼兄弟的夢想是把快樂帶給所有人,創建了迪士尼樂園;山姆.沃爾頓(Samuel Moore Walton)夢想要讓所有人都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時,曾一度為蘋果公司該選擇哪種發展戰略而苦惱,後來事實證明,蘋果的確選擇了一條與別的大公司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他們帶著祝福全人類的遠大夢想,在祝福萬人的過程當中也成就了自己;他們獲得的只是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一小部分而已。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講過:「其實,錢,並不是賺來的;錢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後給你的回報;你應該想,我能為別人解決什麼問題。」所以,我們每年定目標應該以此為靈魂之問,我應該如何為別人創造更多的價值。曾經有一位前輩語重心長地對我講:錢有四個角(腳),人有兩個腳,兩個腳的追四個腳的永遠追不上,但如果讓四個腳的來追兩個腳的,那就很容易了。他雖然沒有告訴我具體該怎麼做,也沒有告訴我如何能做到。但當我讀到詩篇上寫著「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詩 23:6),我突然明白了,我只要專注在讓更多的人得祝福上,神的恩惠和慈愛一定會追隨著我。
所以,我們在工作中首先要明白「你為了什麼而做?」(Why?)目標除了要「遠」「大」之外,還要利他,這就是使命。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會享受工作、快樂生活,並且發揮影響力來改變世界,尤其是基督徒,我們可以藉此重新奪回「職場七山」,讓神的旨意通過我們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個決定「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1-3
我們都知道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這就代表信心是我們進入卓越之前需要建立的第一個品格。信心非常重要,幾乎所有成功人士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很有自信。而沒有信心幾乎什麼事都做不成,現代驚恐症就是極端缺乏信心的表現。然而,信心如何建立呢?信心與夢想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呢?
仇敵撒但第一個工作就是讓人不信神,但當我們信主之後,它就專注在阻攔我們進入神給我們每一個人所預備的榮耀命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我們失去夢想,不再相信神曾經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的美好應許,正如當年在加低斯.巴尼亞攔阻以色列人一樣。當我們失去異象、失去夢想時,我們自然就失去方向,從而失去動力和熱情。
職場上的基督徒會有一個錯誤觀念,就是認為工作是世俗的,是屬世界的,認為在工作上努力勤奮等同於追求物質的享受,在工作上禱告祈求就是貪愛世界,以致於我們最大的夢想就是賺夠錢,退休後可以去教會全職服侍主,這種想法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殊不知要想服侍主隨時隨地都可以,不用等。
信主前,我曾經有過十年修佛的經歷。佛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禁欲,他們覺得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所求,求而不得,就產生痛苦,所以若想避免痛苦就是不求。亞洲的職場基督徒不知不覺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正如西方教會受古希臘哲學二元論的影響一樣,覺得要想聖潔就得遠離世俗,成為離世的宗教。我們剛信主時,都會祈求並經歷神大能的拯救,漸漸地當神沒有回應我們時,就以為神不喜悅我們求世俗的東西,於是就學習把欲望壓到最低來討神喜悅,誰知卻陷入宗教的牢籠裡。這就是為什麼法利賽人無法接納耶穌的教導,因為耶穌全是用法利賽人眼中所謂世俗的人和事來教導天國的真理。
另一種情況就是覺得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於是慢慢降低我們的期望。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年紀越大,夢想越來越少,我們變得越來越「現實」,以致於不再夢想。我們的夢想死了!
我在職場上看見最多的就是不祈求的基督徒。雖然他們在團契中有禱告,卻都是求天上的事,殊不知主禱文正好相反,「願你(神)的國降臨(在地上),願你(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很少為工作祈求、為客戶禱告,因為我們在工作中進入了無欲的狀態,以致於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這種狀態是無法在職場上彰顯神榮耀的。
「有些人死了卻還活著,而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只是還沒有埋葬罷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夢想都死了。這是絕大多數職場基督徒的處境。
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曾經說過,一個人年輕與否和歲數無關,而是用你的夢想減去你的成就,如果大於零,代表你還年輕,而且數字越大越年輕。這確實是有道理。
而在四千多年前信心之父亞伯拉罕身上,也是如此。他雖然稱為信心之父,起先也如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般完全沒有信心,以致於他在七十五歲時卻仍無子,妻子撒萊月經已經斷絕,就連最基本的夢想—傳宗接代生兒子的夢想都不可能了。他的夢想已死了!然而我們的神是使無變有,死而復活的神!
神向亞伯蘭顯現了,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亞伯蘭的夢想甦醒並賜下一個大夢想,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從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神賜福的應許並止於死後在天堂的美好,同時也是地上的名、利、權。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希伯來信仰中,名、利、權本身是中性的,對名、利、權等美好事物的渴望是人的天性,不是罪。那什麼是罪呢?聖經裡指出「貪心」是萬惡之源。
什麼是貪心呢?讓我們先來看看自然人本性的夢想和從神而來屬天的理想或使命有什麼不同。
亞伯蘭的夢想代表著典型自然人夢想的局限,就是不敢想,是小小的夢想。亞伯蘭的名字意為多子之父,似乎他人生的目的就是傳宗接代而已。然而夢想能否實現與大小無關,甚至剛好相反:不敢想,反而會限制我們的思維,以致於限制了神的作為,使成就更小。
記得當年我在香港接任法國某保險公司總裁的位置,在制定下一年業務成長預算時,我提交了增長 15% 的目標,並且提供詳細的執行方案。誰知老闆很快就打回來,並要求目標成長改為增長 18%。我當時很生氣地跟他辯了很久,想盡方法說服他這個目標太高不可能達到,但他仍然堅持。回到家我跪在書房禱告,在神面前控訴老闆是如何如何貪婪和苛刻。突然我感到有聲音問我說:「15% 增長,你有多大的信心?」我說:「九成把握。」那聲音又說:「那就是說你只有一成信靠神囉!」我忽然愣在那裡多時,才發現我控訴老闆貪婪,實際上是因為我自己貪心,覺得目標低容易達到,甚至超額可以多拿獎金;耶穌說你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因為我們自己所行的,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我慚愧地在神面前認罪,於是說:「與其跟老闆花時間證明他錯,還不如多點時間禱告求神,我要親眼看見『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從此目標大小高低、困難多少,不再是一個障礙,而是尋求神的幫助和拯救,踏上與神同行的天路,親眼見證神大能的膀臂,真正相信在神真的沒有難成的事。
創世記第 15 章中,神親自教導亞伯蘭何謂屬天的夢想時,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天上星、海邊沙代表大和多之外,還有遠。也就是說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人因夢想而偉大。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需要信心?為什麼需要大的信心?其實信心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照著神的話去行,然後成就看似不可能的大夢想。作為領袖的第一個工作就是領受一個遠大的夢想並且真正地相信神會帶領。有夢想才可以激勵人、帶領人,不畏艱難險阻,離開現在的環境,去到那更加美好的應許之地。
然而,有遠大的目標理想是不是就可以了?不是的!僅僅追求大而多的名、利、權,很容易讓我們迷失在貪婪的沼澤泥潭之中,所以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名、利、權,本身是中性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我們人的貪心不是因為多大多少來衡量,而是動機。我們所求的是利己還是利他。其實一個人真正需要的不多,衣食無憂就夠了,而神之所以要多賜福給你,就是要通過你來祝福更多的人,使你成為神祝福的管道,這就是「因你得福」的意義。所以屬天與屬地的最大差別是前者是利他,而後者是利己。
經常有弟兄姊妹問我,基督徒需不需要定目標。我會說,目標本身是中性的,就如一個里程碑一樣來告訴你旅程的進度。但最重要的是目的地在哪?我們定的目的是自己獲得的名、利、權,還是能給客戶帶來什麼?能為公司帶來什麼?給同事帶來什麼幫助?
記得幾年前,中國有一位首富講了一句網紅的話:「要想成為首富,先定一個小目標,就是賺一個億。」當時我就在教會中分享說,如果基於這樣的價值觀,即使成了首富也會成為首負(債),沒想到真讓我說中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定目標是基於如何能賺一個億,再賺百億,千億,如此會想盡辦法把你口袋裡的錢放進他的口袋!
與之不同的是我所知道的首富,他們擁有「地上的萬族因你得福」的夢想。安德魯.卡內基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夢想是讓每一個人都有稱心的工作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杜甫詩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的理想,因此他成為鋼鐵大王。他建造了許多高樓大廈,改變了人們的居住和工作環境;比爾.蓋茲亦是出生在浸信會家庭,他的夢想是有一天每個人桌上都有一台電腦,使人們的工作方式更加有效,於是他創建了微軟;迪士尼兄弟的夢想是把快樂帶給所有人,創建了迪士尼樂園;山姆.沃爾頓(Samuel Moore Walton)夢想要讓所有人都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時,曾一度為蘋果公司該選擇哪種發展戰略而苦惱,後來事實證明,蘋果的確選擇了一條與別的大公司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他們帶著祝福全人類的遠大夢想,在祝福萬人的過程當中也成就了自己;他們獲得的只是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一小部分而已。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講過:「其實,錢,並不是賺來的;錢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後給你的回報;你應該想,我能為別人解決什麼問題。」所以,我們每年定目標應該以此為靈魂之問,我應該如何為別人創造更多的價值。曾經有一位前輩語重心長地對我講:錢有四個角(腳),人有兩個腳,兩個腳的追四個腳的永遠追不上,但如果讓四個腳的來追兩個腳的,那就很容易了。他雖然沒有告訴我具體該怎麼做,也沒有告訴我如何能做到。但當我讀到詩篇上寫著「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詩 23:6),我突然明白了,我只要專注在讓更多的人得祝福上,神的恩惠和慈愛一定會追隨著我。
所以,我們在工作中首先要明白「你為了什麼而做?」(Why?)目標除了要「遠」「大」之外,還要利他,這就是使命。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會享受工作、快樂生活,並且發揮影響力來改變世界,尤其是基督徒,我們可以藉此重新奪回「職場七山」,讓神的旨意通過我們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個決定「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