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理解你的獨特:認識構成你的四大元素
第1章
你的獨特設計
如果把我想告訴你,關於「身分」這主題的所有內容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作你自己。
這個忠告看似簡單、不必多說,甚至有些陳腔濫調,但實際上它蘊含著深遠且重要的意義。原因是,沒有找到自己,你就無法找到你的人生目的。你受造是為了特定的呼召,為要成就特定的使命。而實現這個呼召,不單單要完成某些事,更要成為某個人。如果你成為不是上帝創造你要成為的那個人,將無法完成上帝創造你的目的。你的人生不僅需要你最好的才能,還需要最好的你。
這就是本書的核心信息──這個世界,需要你作自己。我想此刻你可能有些挫折,甚至感到困惑不解。作自己?我為什麼需要讀一本書才能做到這一點?如今街道上到處充斥著提醒人們要作自己的廣告詞,在車廂裡的廣播也能聽到類似的商業或公益廣告。
的確,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種觀念始於我們孩童時期收看的《芝麻街》(Sesame Street)和其他教育節目。他們說,我們是特別的;他們說,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說,只要下定決心,努力嘗試,就可以成為任何我們想成為的人,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
他們說,要作自己。
你我在人生中不斷地接收到以下訊息:寬容是一種至高的美德,因為每個人都有值得被尊重的獨特之處;不要讓任何人感到難過就能確保人人都快樂;不要將任何事物(或任何人)標籤為傑出的,因為沒有人應該感到不如別人。
作自己。你就是你!
在這些正面的肯定和鼓勵之下,我們本以為世界會變得更美好。我們以為人們會變得自信,明確知道自己是誰、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對吧?
事實並非如此。
最近的研究顯示,絕望相關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藥物濫用、自殺念頭等──正急速增加。被這些疾病纏身的人數已連續超過十年不斷上升。
2009 到2018 年間,十八歲以下年齡層的自殺傾向和行為上升了287%;這數字在短短十年內增加了三倍。而十八至三十四歲年齡層的自殺傾向和行為上升了210%。1 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數據。
不僅是自殺問題。在美國有超過四千萬的成年人深受焦慮症困擾,這幾乎占總人口的20%。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一個有十人的房間裡,那麼至少有兩人可能正在面對焦慮、憂鬱、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其他相關疾病。我無意忽略導致這些現象的心理或遺傳因素,我只是指出,在人們生活中那些未被表達和未被察覺的壓力,並沒有提供人生任何幫助。
除此之外,還有酒精成癮、藥物成癮、色情成癮、網路成癮、電子遊戲成癮等問題。許多人試圖逃避現實世界,為什麼?這些顯然都是壞消息,但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呢?當社會如此努力地告訴每個人他們都是特別的、值得被愛和尊重時,我們為何仍然被悲傷和絕望壓垮?
沒有任何答案可以回應這些問題,但我知道一個可能的原因。許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被阻止了展現真實自我的可能性。我們無法作自己,當我們不能活出受造的生命時,就會感覺自己不值得活下去。
我們無法作自己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受到外在力量的束縛。文化的聲音和比較的陷阱常壓迫我們,阻止我們真誠地活出自我。外在世界經常說:「作你自己」,但真正的意思卻是:「作我們期望你成為的人,作我們想要你成為的人。」
否則,就會有不好的後果。
適應壓力
社會不斷地向我們施加遵循常規的壓力。這種追求一致性的壓力從童年開始,通常是相當微妙的存在。我們感受到它,卻又似乎沒有真正意識到;我們被它塑造,卻未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塑造。不久,我們就被這股壓力從每個人受造的獨特性中推開。
回想你自己的成長經歷。你生活中的大人們幾乎包辦了你的所有事。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大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叔叔和阿姨等。我們依賴照顧者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不只是生理上,也包括情感和人際關係。
那些關係如何運作?當你做了照顧者喜歡的事,他們會稱讚你、獎勵你。當你的行為讓他們高興時,你的生活會過得很輕鬆;相反地,當你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的標準時,你的生活就會變得困難。比方說,如果你太吵鬧、房間太凌亂或太爭強好勝,照顧者可能會對你皺眉頭,或者剝奪你的某些權利。
我們很快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滿足他人的期望可以使我們獲得認可,最終我們會被接納。哦,我們多麼渴望被人接納!你我都是社會性的生物,生來就需要群體。我們總是感受到一股內在的力量,驅使自己採取能得到接納而非懲罰的行為。
請聽我說。這些現實不一定都不好或太陰險,我們討論的是育兒基本原則。你生活中的大人們負責將你從無助的孩子,培育成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我們期待他們會全力以赴地履行責任。
然而,壓力是真實的,而且一直存在。這種壓力會延續到求學期和成年期。如果你接受過任何領域的訓練,你可能被要求以某種方式落實某種特定的行為模式。醫生被訓練以特定方式醫治病人;健身教練被訓練以特定方式進行指導;企業家被鼓勵以特定方式實現公司願景。我不是鼓勵你無視這些最佳實踐,我要表達的是,僅僅因為某件事對他們而言是最佳實踐,並不意味著它對你也是最好的。
我鼓勵你感激那些對你生活做出特別貢獻的照顧者;但是我想提醒你,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不是缺點。從童年過渡到成年,你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隨著社群擴大,該社群對你的期望也會隨之增加。不只是愛護我們的大人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同學、朋友、鄰居、同儕也會形塑我們。
對於年輕世代來說,這些社群已不僅局限於實體關係,還擴展到網路互動;這個圈子變得更加廣泛、深入,危險程度也大幅增加。
周遭的聲音對於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應該如何行動、應該做出什麼選擇而有所期待。即便我們並未意識到這些期待,也能感受到它們在我們肩膀上的重量,壓迫著、拉扯著、推動著我們遠離真實自我,走向別人期待的方向。
從眾、一致性、同質性。
想像自己就像河床上的一顆石頭。
你最近曾去過河邊或小溪旁嗎?如果沒有,我建議你找個機會去一趟。河流往往能展現出真正的自然之美,充滿了生命、成長和平靜。站在那裡,你會看到綠色、藍色和灰色,所有色彩巧妙地互相融合與交織著;你會聽到水流拍打岩石的潺潺聲,有時,你甚至能感受到萬物的生長。
這真是太美妙了。
不過,我要請你幫個忙。下次當你停留在河邊或小溪旁,花點時間收集一些石頭。如果可以的話,將手指浸入水中,從水底下取出幾顆石頭。你會發現每顆石頭的形狀都差不多,雖然有些顏色不同、大小各異,但是你找到的每顆石頭都有相似的樣式:圓潤、光滑、扁平。摸起來的觸感涼爽,很適合放在手掌心。
為什麼河裡的石頭幾乎都一樣?因為它們處於一個由水流主導的環境中。河水在岸邊流動,並且不斷地沖刷著石頭,有時它們在泥沙中被摩擦;有時則相互碰撞。經過長時間的模塑,石頭的稜角和特徵逐漸被磨平,最終形成一大片礫石地,每顆石頭看上去都一樣。
在石頭的世界裡,河流主導著均一性的自然規則。
這種現象同樣適用於我們所處的人際關係和社群中。無論你是否這樣想過,你也是文化洪流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在這股洪流中經歷著相同的事物:新聞頭條、輿論、網路或電視節目不斷強調某些價值觀是可接受的,而貶低其他價值觀是不道德的。人們持續被社會大眾推動,跟從意見領袖認為高尚或有益的方式行事。這股洪流既冷酷又無情。然而,衝擊、環繞我們的水流很多是特定於個人的;它來自與我們互動的人、我們選擇的娛樂方式、刻意接觸的觀念等。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一位牧師,這意味著我有幸服務各式各樣的人。在我剛開始牧會時,我並未意識到我接觸的每個人都對「牧師」這個角色有其特定的期望和想像。我的會眾、工作團隊和同儕—都期待我符合他們的優先順序和價值觀。
這是個挑戰!最終,我明白了這是我無法滿足的挑戰。如果我想要獲得成果—不只是作為牧師,而是作為我自己—我需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我需要根據自己的獨特身分來行事。如果我試圖成為他們期望的那個人,就無法成為上帝創造的我。
我與藝術家互動時也經常聽到類似的心聲。他們常感受到需要迎合外界期望的壓力。最近,一位音樂家朋友對我說:「兄弟,我很想做一些原創、新穎的作品—能反映出我是誰的作品。但他們只想讓我製作能暢銷大賣的熱門歌曲。」
這些情況都不是直接發生的。沒有人站在我們背後大聲指揮:「選這個!」、「這樣想!」、「那樣生活!」,但這確實發生在每天的生活中。
我們感受到一股壓力,推動我們朝著某個特定的方向移動,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有時我們會抵擋這股壓力,甚至會反抗。但你是否嘗試過在深水中逆流而行?這很困難!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最終會停止抵抗,學會順其自然、順應環境。但我想告訴你:如果隨波逐流,你就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身分。隨著時間推移,這股潮流會衝擊我們,磨平我們的棱角,直到我們變成光滑、圓潤的石頭—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樣。
你獨特設計的真實性
我現在要向你提出挑戰,希望這個啟發能在你的生活中引起革命。你的受造、被形塑和被呼召並非是為了遵循常規,而是為了改革!讓我解釋一下。
「目的」可以定義為一個事物被創造或存在的理由。你的目的,就是你在地球上應該做出的獨特貢獻。關鍵在於獨特二字,你不是任何人的翻版。上帝創造你時,是有意為之,並非偶然。祂以特定的目的創造你,那就是去改革或改變只有你能做到的事。因此,上帝在設計你的時候已有命定,你不能讓人們的觀點影響你錯過上帝賦予的使命。
換句話說,不要迎合,要改革!拒絕順應環境。如果你的生活大多時候都隨波逐流,現在是站起來的時候。與潮流抗爭吧。是的,這將是艱難的一仗。你可能要冒著失去人們認同和接納的風險,但你仍然必須付出努力。
為什麼要與潮流抗爭?因為你不是受造成為和大家一樣的人。你受造不是為了迎合,而是要在每個面向中成為你自己,你是你獨特設計的「受益人」。
本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幫助你明白自己擁有的獨特身分。正如我在前言所說的,你與眾不同,你和別人不一樣。你所擁有的身分遠遠超出你的存在、身分證字號、屬於特定種族或群體,以及其他姓名雷同但人生經歷不同的人等等這些事實。
這非常重要。你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在這個地球或其他星球上,沒有任何人和你一樣。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有第二個你。不僅如此,你的身分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精確校準的;你不是基因組裝線上隨機產生的結果。你是經過計劃而受造,你是特製的。
你擁有獨特設計。
從實際層面來看,這意味著現在的你—此時此刻正在閱讀的你—就是你被預期成為的樣子。更具體地說,你是上帝期望你成為的人。的確,你需要在某些領域中成長,我們會在本章稍後討論這個議題,但是造物主創造了你,這代表你不是一個意外或錯誤。
你是全能上帝的藝術表現。
我希望你能花點時間深思這個事實,因為它在許多層面上改變了常規。
以身材為例。多年來,流行文化不斷試圖將我們塑造成統一的樣貌:相同尺寸,相同外觀。縱使社會對「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越來越關注,但那些權力者依然努力讓你我投入到各種保健品、化妝品、手術、節食、服飾、健身房會員和其他各式各樣的產品中。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對自己的正面形象更加滿意。
這真的有效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在你試圖改變自己的同時,你仍然可以作自己。下次當你站在鏡子前,我希望你能花些時間仔細觀察自己—不是透過時尚攝影師的鏡頭,而是透過造物主慈愛的眼睛。想想這個事實:你是被刻意設計的。你的頭髮、眼睛、下巴、肩膀、手臂和腿、肌肉和骨骼、皮膚和疤痕;它們都是經過計劃、帶著目的而相融在一起。
你的個性也是如此。最近有多少人對你使用了「太」這個詞?太嚴肅、太天真、太激烈、太自滿、太有野心、太多、太少⋯⋯。
給你一個提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你說「太」的人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標準。他們對你的評價不是基於你個性的客觀優點,而是基於他們對你個性的期望。
不要相信這些評價。相反地,要牢記你的個性是你獨特設計中奇妙多元配方的必要成分。你越是試圖改變自己個性的不同層面,就越不能以真實的自我生活。
作你自己。
別忘了天賦、恩賜和技能。你在生活中某些領域表現優異,你被設計成在這些方面格外出眾。你的天賦之所以是天賦,是因為上帝刻意地、有目的地將它們賜給你。正如我們稍後在本書中會看到的,這些天賦是為了讓你能使用它們而賦予的。
不要忽略你的家庭。我知道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五味雜陳的話題。家庭很複雜,通常是巨大快樂和巨大痛苦的混合體。在此,我不會對你的父母所做(或沒有做)的事情提出任何評判,也不談論你受到代間失功能(generational dysfunction)、詛咒或偏見影響的程度。你最清楚自己的真實情況。
我想表達的是,你的家庭是你獨特設計的一部分。更準確地說,你的家庭是你獨特設計中刻意包含的一部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如果沒有經歷過你所經歷的—無論是好是壞,你就不會成為今天的你。
我之前提過,但這值得重申:關於你,也許沒有什麼比你是被刻意設計的事實更重要了。你是被計劃的、是有意安排的存在。這個事實應該成為你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基礎。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設計。
我有時會把獨特設計的概念想像成一把鑰匙。我鼓勵你在腦海中勾勒出這個畫面—一把銅鑰匙,一端有幾個獨特且不同的齒。
看見了嗎?很好。現在想像把那些齒磨掉;想像拿出金屬銼刀來回磨擦,直到鑰匙的尾端變得圓滑。好消息是,你現在可以將這把鑰匙插入任何鎖中,它已被打磨成可以適應任何鎖孔而不會被排除在外。
壞消息是,這把鑰匙再也不能打開任何的鎖。經由磨掉它的獨特性,你已經消除了它的功能,你否定了它的目的。
你讓它變得毫無用處。
你必須抵抗迎合文化和社群的期望,因為你具有獨特的作用。你是帶著目的被設計的。正如我們在第三部將會看到,你的獨特設計意味著你是特別且刻意被創造,在這個世界上與眾不同—不僅是一種不同,而且是你的獨特不同。
第1章
你的獨特設計
如果把我想告訴你,關於「身分」這主題的所有內容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作你自己。
這個忠告看似簡單、不必多說,甚至有些陳腔濫調,但實際上它蘊含著深遠且重要的意義。原因是,沒有找到自己,你就無法找到你的人生目的。你受造是為了特定的呼召,為要成就特定的使命。而實現這個呼召,不單單要完成某些事,更要成為某個人。如果你成為不是上帝創造你要成為的那個人,將無法完成上帝創造你的目的。你的人生不僅需要你最好的才能,還需要最好的你。
這就是本書的核心信息──這個世界,需要你作自己。我想此刻你可能有些挫折,甚至感到困惑不解。作自己?我為什麼需要讀一本書才能做到這一點?如今街道上到處充斥著提醒人們要作自己的廣告詞,在車廂裡的廣播也能聽到類似的商業或公益廣告。
的確,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種觀念始於我們孩童時期收看的《芝麻街》(Sesame Street)和其他教育節目。他們說,我們是特別的;他們說,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說,只要下定決心,努力嘗試,就可以成為任何我們想成為的人,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
他們說,要作自己。
你我在人生中不斷地接收到以下訊息:寬容是一種至高的美德,因為每個人都有值得被尊重的獨特之處;不要讓任何人感到難過就能確保人人都快樂;不要將任何事物(或任何人)標籤為傑出的,因為沒有人應該感到不如別人。
作自己。你就是你!
在這些正面的肯定和鼓勵之下,我們本以為世界會變得更美好。我們以為人們會變得自信,明確知道自己是誰、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對吧?
事實並非如此。
最近的研究顯示,絕望相關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藥物濫用、自殺念頭等──正急速增加。被這些疾病纏身的人數已連續超過十年不斷上升。
2009 到2018 年間,十八歲以下年齡層的自殺傾向和行為上升了287%;這數字在短短十年內增加了三倍。而十八至三十四歲年齡層的自殺傾向和行為上升了210%。1 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數據。
不僅是自殺問題。在美國有超過四千萬的成年人深受焦慮症困擾,這幾乎占總人口的20%。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一個有十人的房間裡,那麼至少有兩人可能正在面對焦慮、憂鬱、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其他相關疾病。我無意忽略導致這些現象的心理或遺傳因素,我只是指出,在人們生活中那些未被表達和未被察覺的壓力,並沒有提供人生任何幫助。
除此之外,還有酒精成癮、藥物成癮、色情成癮、網路成癮、電子遊戲成癮等問題。許多人試圖逃避現實世界,為什麼?這些顯然都是壞消息,但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呢?當社會如此努力地告訴每個人他們都是特別的、值得被愛和尊重時,我們為何仍然被悲傷和絕望壓垮?
沒有任何答案可以回應這些問題,但我知道一個可能的原因。許多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被阻止了展現真實自我的可能性。我們無法作自己,當我們不能活出受造的生命時,就會感覺自己不值得活下去。
我們無法作自己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受到外在力量的束縛。文化的聲音和比較的陷阱常壓迫我們,阻止我們真誠地活出自我。外在世界經常說:「作你自己」,但真正的意思卻是:「作我們期望你成為的人,作我們想要你成為的人。」
否則,就會有不好的後果。
適應壓力
社會不斷地向我們施加遵循常規的壓力。這種追求一致性的壓力從童年開始,通常是相當微妙的存在。我們感受到它,卻又似乎沒有真正意識到;我們被它塑造,卻未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塑造。不久,我們就被這股壓力從每個人受造的獨特性中推開。
回想你自己的成長經歷。你生活中的大人們幾乎包辦了你的所有事。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大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叔叔和阿姨等。我們依賴照顧者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不只是生理上,也包括情感和人際關係。
那些關係如何運作?當你做了照顧者喜歡的事,他們會稱讚你、獎勵你。當你的行為讓他們高興時,你的生活會過得很輕鬆;相反地,當你的行為不符合他們的標準時,你的生活就會變得困難。比方說,如果你太吵鬧、房間太凌亂或太爭強好勝,照顧者可能會對你皺眉頭,或者剝奪你的某些權利。
我們很快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滿足他人的期望可以使我們獲得認可,最終我們會被接納。哦,我們多麼渴望被人接納!你我都是社會性的生物,生來就需要群體。我們總是感受到一股內在的力量,驅使自己採取能得到接納而非懲罰的行為。
請聽我說。這些現實不一定都不好或太陰險,我們討論的是育兒基本原則。你生活中的大人們負責將你從無助的孩子,培育成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我們期待他們會全力以赴地履行責任。
然而,壓力是真實的,而且一直存在。這種壓力會延續到求學期和成年期。如果你接受過任何領域的訓練,你可能被要求以某種方式落實某種特定的行為模式。醫生被訓練以特定方式醫治病人;健身教練被訓練以特定方式進行指導;企業家被鼓勵以特定方式實現公司願景。我不是鼓勵你無視這些最佳實踐,我要表達的是,僅僅因為某件事對他們而言是最佳實踐,並不意味著它對你也是最好的。
我鼓勵你感激那些對你生活做出特別貢獻的照顧者;但是我想提醒你,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不是缺點。從童年過渡到成年,你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隨著社群擴大,該社群對你的期望也會隨之增加。不只是愛護我們的大人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同學、朋友、鄰居、同儕也會形塑我們。
對於年輕世代來說,這些社群已不僅局限於實體關係,還擴展到網路互動;這個圈子變得更加廣泛、深入,危險程度也大幅增加。
周遭的聲音對於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應該如何行動、應該做出什麼選擇而有所期待。即便我們並未意識到這些期待,也能感受到它們在我們肩膀上的重量,壓迫著、拉扯著、推動著我們遠離真實自我,走向別人期待的方向。
從眾、一致性、同質性。
想像自己就像河床上的一顆石頭。
你最近曾去過河邊或小溪旁嗎?如果沒有,我建議你找個機會去一趟。河流往往能展現出真正的自然之美,充滿了生命、成長和平靜。站在那裡,你會看到綠色、藍色和灰色,所有色彩巧妙地互相融合與交織著;你會聽到水流拍打岩石的潺潺聲,有時,你甚至能感受到萬物的生長。
這真是太美妙了。
不過,我要請你幫個忙。下次當你停留在河邊或小溪旁,花點時間收集一些石頭。如果可以的話,將手指浸入水中,從水底下取出幾顆石頭。你會發現每顆石頭的形狀都差不多,雖然有些顏色不同、大小各異,但是你找到的每顆石頭都有相似的樣式:圓潤、光滑、扁平。摸起來的觸感涼爽,很適合放在手掌心。
為什麼河裡的石頭幾乎都一樣?因為它們處於一個由水流主導的環境中。河水在岸邊流動,並且不斷地沖刷著石頭,有時它們在泥沙中被摩擦;有時則相互碰撞。經過長時間的模塑,石頭的稜角和特徵逐漸被磨平,最終形成一大片礫石地,每顆石頭看上去都一樣。
在石頭的世界裡,河流主導著均一性的自然規則。
這種現象同樣適用於我們所處的人際關係和社群中。無論你是否這樣想過,你也是文化洪流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在這股洪流中經歷著相同的事物:新聞頭條、輿論、網路或電視節目不斷強調某些價值觀是可接受的,而貶低其他價值觀是不道德的。人們持續被社會大眾推動,跟從意見領袖認為高尚或有益的方式行事。這股洪流既冷酷又無情。然而,衝擊、環繞我們的水流很多是特定於個人的;它來自與我們互動的人、我們選擇的娛樂方式、刻意接觸的觀念等。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一位牧師,這意味著我有幸服務各式各樣的人。在我剛開始牧會時,我並未意識到我接觸的每個人都對「牧師」這個角色有其特定的期望和想像。我的會眾、工作團隊和同儕—都期待我符合他們的優先順序和價值觀。
這是個挑戰!最終,我明白了這是我無法滿足的挑戰。如果我想要獲得成果—不只是作為牧師,而是作為我自己—我需要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我需要根據自己的獨特身分來行事。如果我試圖成為他們期望的那個人,就無法成為上帝創造的我。
我與藝術家互動時也經常聽到類似的心聲。他們常感受到需要迎合外界期望的壓力。最近,一位音樂家朋友對我說:「兄弟,我很想做一些原創、新穎的作品—能反映出我是誰的作品。但他們只想讓我製作能暢銷大賣的熱門歌曲。」
這些情況都不是直接發生的。沒有人站在我們背後大聲指揮:「選這個!」、「這樣想!」、「那樣生活!」,但這確實發生在每天的生活中。
我們感受到一股壓力,推動我們朝著某個特定的方向移動,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有時我們會抵擋這股壓力,甚至會反抗。但你是否嘗試過在深水中逆流而行?這很困難!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最終會停止抵抗,學會順其自然、順應環境。但我想告訴你:如果隨波逐流,你就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身分。隨著時間推移,這股潮流會衝擊我們,磨平我們的棱角,直到我們變成光滑、圓潤的石頭—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樣。
你獨特設計的真實性
我現在要向你提出挑戰,希望這個啟發能在你的生活中引起革命。你的受造、被形塑和被呼召並非是為了遵循常規,而是為了改革!讓我解釋一下。
「目的」可以定義為一個事物被創造或存在的理由。你的目的,就是你在地球上應該做出的獨特貢獻。關鍵在於獨特二字,你不是任何人的翻版。上帝創造你時,是有意為之,並非偶然。祂以特定的目的創造你,那就是去改革或改變只有你能做到的事。因此,上帝在設計你的時候已有命定,你不能讓人們的觀點影響你錯過上帝賦予的使命。
換句話說,不要迎合,要改革!拒絕順應環境。如果你的生活大多時候都隨波逐流,現在是站起來的時候。與潮流抗爭吧。是的,這將是艱難的一仗。你可能要冒著失去人們認同和接納的風險,但你仍然必須付出努力。
為什麼要與潮流抗爭?因為你不是受造成為和大家一樣的人。你受造不是為了迎合,而是要在每個面向中成為你自己,你是你獨特設計的「受益人」。
本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幫助你明白自己擁有的獨特身分。正如我在前言所說的,你與眾不同,你和別人不一樣。你所擁有的身分遠遠超出你的存在、身分證字號、屬於特定種族或群體,以及其他姓名雷同但人生經歷不同的人等等這些事實。
這非常重要。你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在這個地球或其他星球上,沒有任何人和你一樣。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有第二個你。不僅如此,你的身分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精確校準的;你不是基因組裝線上隨機產生的結果。你是經過計劃而受造,你是特製的。
你擁有獨特設計。
從實際層面來看,這意味著現在的你—此時此刻正在閱讀的你—就是你被預期成為的樣子。更具體地說,你是上帝期望你成為的人。的確,你需要在某些領域中成長,我們會在本章稍後討論這個議題,但是造物主創造了你,這代表你不是一個意外或錯誤。
你是全能上帝的藝術表現。
我希望你能花點時間深思這個事實,因為它在許多層面上改變了常規。
以身材為例。多年來,流行文化不斷試圖將我們塑造成統一的樣貌:相同尺寸,相同外觀。縱使社會對「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越來越關注,但那些權力者依然努力讓你我投入到各種保健品、化妝品、手術、節食、服飾、健身房會員和其他各式各樣的產品中。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對自己的正面形象更加滿意。
這真的有效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在你試圖改變自己的同時,你仍然可以作自己。下次當你站在鏡子前,我希望你能花些時間仔細觀察自己—不是透過時尚攝影師的鏡頭,而是透過造物主慈愛的眼睛。想想這個事實:你是被刻意設計的。你的頭髮、眼睛、下巴、肩膀、手臂和腿、肌肉和骨骼、皮膚和疤痕;它們都是經過計劃、帶著目的而相融在一起。
你的個性也是如此。最近有多少人對你使用了「太」這個詞?太嚴肅、太天真、太激烈、太自滿、太有野心、太多、太少⋯⋯。
給你一個提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你說「太」的人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標準。他們對你的評價不是基於你個性的客觀優點,而是基於他們對你個性的期望。
不要相信這些評價。相反地,要牢記你的個性是你獨特設計中奇妙多元配方的必要成分。你越是試圖改變自己個性的不同層面,就越不能以真實的自我生活。
作你自己。
別忘了天賦、恩賜和技能。你在生活中某些領域表現優異,你被設計成在這些方面格外出眾。你的天賦之所以是天賦,是因為上帝刻意地、有目的地將它們賜給你。正如我們稍後在本書中會看到的,這些天賦是為了讓你能使用它們而賦予的。
不要忽略你的家庭。我知道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五味雜陳的話題。家庭很複雜,通常是巨大快樂和巨大痛苦的混合體。在此,我不會對你的父母所做(或沒有做)的事情提出任何評判,也不談論你受到代間失功能(generational dysfunction)、詛咒或偏見影響的程度。你最清楚自己的真實情況。
我想表達的是,你的家庭是你獨特設計的一部分。更準確地說,你的家庭是你獨特設計中刻意包含的一部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如果沒有經歷過你所經歷的—無論是好是壞,你就不會成為今天的你。
我之前提過,但這值得重申:關於你,也許沒有什麼比你是被刻意設計的事實更重要了。你是被計劃的、是有意安排的存在。這個事實應該成為你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基礎。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設計。
我有時會把獨特設計的概念想像成一把鑰匙。我鼓勵你在腦海中勾勒出這個畫面—一把銅鑰匙,一端有幾個獨特且不同的齒。
看見了嗎?很好。現在想像把那些齒磨掉;想像拿出金屬銼刀來回磨擦,直到鑰匙的尾端變得圓滑。好消息是,你現在可以將這把鑰匙插入任何鎖中,它已被打磨成可以適應任何鎖孔而不會被排除在外。
壞消息是,這把鑰匙再也不能打開任何的鎖。經由磨掉它的獨特性,你已經消除了它的功能,你否定了它的目的。
你讓它變得毫無用處。
你必須抵抗迎合文化和社群的期望,因為你具有獨特的作用。你是帶著目的被設計的。正如我們在第三部將會看到,你的獨特設計意味著你是特別且刻意被創造,在這個世界上與眾不同—不僅是一種不同,而且是你的獨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