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世繆:獨眼牧師,並非無淚〉
《熱蘭遮之淚》(前衛出版社)配合去年(2024)荷蘭人來台400週年的時機出版,不但為這個歷史週年增添價值,也為台灣宣教歷史補上一片重要的拼圖。書的副題是「17世紀荷蘭牧師溫世繆在福爾摩沙的生命故事」,原作者是一對荷蘭父子,正是溫世繆的後代子孫。本書雖是日記體的歷史小說,但根據學者專家江樹生在「審訂序」的判斷,「這是一本相當接近史實,令人感動的歷史小說。」
本書直譯為中文應該是《並非無淚》,此語出自一份由巴達維亞當局撰寫,關於鄭成功奪取熱蘭遮城、驅逐荷蘭人的報告:「如此悲慘的災難和變化,讓我們心煩意亂,心腸俱裂,我們握筆,並非無淚,驚心動魄,顫抖不能自已地在紙上寫這災難。」中譯本未採直譯,而以《熱蘭遮之淚》為書名,更有在地的感覺,相當適切。
日記從主角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1634-1661)17歲生日開始,到27歲在台灣殉道,涵蓋10年時間,共有600多則,以最後在台灣生活6年所佔的比重最高。
溫世繆出發前,一面接受尤羅伯牧師的教導,一面和瑪麗耶(Marietje)談戀愛。尤羅伯是從福爾摩沙回荷蘭的宣教前輩,他在那裡工作十多年,留下令人驚奇的成果。他不但教溫世繆新港語,也告訴他許多當地的風俗人情,讓他做好心理準備。
瑪麗耶是一個美麗、樂觀、堅強的女性,她像聖經中的路得一樣,對婆婆拿俄米說出那句動人的承諾:「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這也是1654年5月在他們的婚禮上,主禮牧師所引用勉勵他們的經文。雖然婆婆改成丈夫,猶大國改成福爾摩沙,但瑪麗耶的堅貞跟隨是可以與路得比美的。
1655年9月,這一對年輕夫婦帶著未滿一歲的兒子抵達福爾摩沙,被安排到新港社(今台南新市一帶)任職。1657年1月,溫世繆參與村民的獵鹿活動,被一把射中樹幹反彈回來的鏢槍傷及右眼,最後不得不將眼球摘除,成為獨眼牧師。
當時荷蘭牧師與家人在台灣的存活率很低,溫世繆也不例外,他在台灣不過6年時間,卻連續因病失去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和摯愛的妻子瑪麗耶,最後自己與許多荷蘭人一起被鄭成功處死,年僅27歲。
《熱蘭遮之淚》(前衛出版社)配合去年(2024)荷蘭人來台400週年的時機出版,不但為這個歷史週年增添價值,也為台灣宣教歷史補上一片重要的拼圖。書的副題是「17世紀荷蘭牧師溫世繆在福爾摩沙的生命故事」,原作者是一對荷蘭父子,正是溫世繆的後代子孫。本書雖是日記體的歷史小說,但根據學者專家江樹生在「審訂序」的判斷,「這是一本相當接近史實,令人感動的歷史小說。」
本書直譯為中文應該是《並非無淚》,此語出自一份由巴達維亞當局撰寫,關於鄭成功奪取熱蘭遮城、驅逐荷蘭人的報告:「如此悲慘的災難和變化,讓我們心煩意亂,心腸俱裂,我們握筆,並非無淚,驚心動魄,顫抖不能自已地在紙上寫這災難。」中譯本未採直譯,而以《熱蘭遮之淚》為書名,更有在地的感覺,相當適切。
日記從主角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1634-1661)17歲生日開始,到27歲在台灣殉道,涵蓋10年時間,共有600多則,以最後在台灣生活6年所佔的比重最高。
溫世繆出發前,一面接受尤羅伯牧師的教導,一面和瑪麗耶(Marietje)談戀愛。尤羅伯是從福爾摩沙回荷蘭的宣教前輩,他在那裡工作十多年,留下令人驚奇的成果。他不但教溫世繆新港語,也告訴他許多當地的風俗人情,讓他做好心理準備。
瑪麗耶是一個美麗、樂觀、堅強的女性,她像聖經中的路得一樣,對婆婆拿俄米說出那句動人的承諾:「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這也是1654年5月在他們的婚禮上,主禮牧師所引用勉勵他們的經文。雖然婆婆改成丈夫,猶大國改成福爾摩沙,但瑪麗耶的堅貞跟隨是可以與路得比美的。
1655年9月,這一對年輕夫婦帶著未滿一歲的兒子抵達福爾摩沙,被安排到新港社(今台南新市一帶)任職。1657年1月,溫世繆參與村民的獵鹿活動,被一把射中樹幹反彈回來的鏢槍傷及右眼,最後不得不將眼球摘除,成為獨眼牧師。
當時荷蘭牧師與家人在台灣的存活率很低,溫世繆也不例外,他在台灣不過6年時間,卻連續因病失去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和摯愛的妻子瑪麗耶,最後自己與許多荷蘭人一起被鄭成功處死,年僅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