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8 敬拜的媒介
希西家接續他那離棄神的父王──亞哈斯作王。當年他只有廿五歲,受到虔誠的家庭教師──以賽亞的影響,使得這位新王登基一個月後立刻重開殿門。過去在其父王掌權時期,所有的聖殿敬拜都已停止,聖殿變成國王的倉庫。
因此,希西家召集祭司,挑戰他們重新建立敬拜並且潔淨聖殿。其次,他又重新整理殿內的器皿(參考歷代志下第廿九章)。
所有敬拜用的器皿──燔祭壇、銅海、金燈台、放置陳設餅的桌子、聖所內的金香壇,都重新被放置在潔淨的聖殿中。隨後,希西家又召集百姓回轉來敬拜神,歷代志作者記載說:
「希西家吩咐在壇上獻燔祭,燔祭一獻,就唱讚美耶和華的歌,用號,並用以色列王大衛的樂器相和。會眾都敬拜,歌唱的歌唱,吹號的吹號,如此直到燔祭獻完了。獻完了祭,王和一切跟隨的人都俯伏敬拜。希西家王與眾首領又吩咐利未人用大衛和先見亞薩的詩詞頌讚耶和華,他們就歡歡喜喜地頌讚耶和華,低頭敬拜。」(歷代志下廿九27~30節)
希西家恢復了以色列的敬拜。他首先重整那些用來敬拜的器皿,因為他知道缺少了這些媒介,祭司和百姓便沒有敬拜的途徑,無法向神表達他們的敬拜。這些器皿不只是儀式所需,更是用來向神敬拜的管道。因此,敬拜的媒介是重要的。
我們再來複習一下,敬拜究竟是什麼?是內心的一種態度,是對神的尋求,是把自己全人傾倒出來,代為感謝、讚美、愛慕,對這位創造我們、賜給我們一切的神表達愛意。然而,敬拜不只是如此而已。但敬拜還不僅於此。
舊約的人用看得見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心裡的態度。他們建立祭壇,獻禮物和宰殺牛羊,後來更深深投入會幕的各種敬拜儀式。這些聖徒把內心的態度轉化為敬拜的實際行動。就連從東方來的博士也俯伏在嬰孩前,獻上可見的禮物以表達內心的態度(參考馬太福音二章11節)。
基督成為被獻上的祭物,是否取消了這些行動呢?沒有,因祂所廢除的是獻祭制度而已。今日的智慧人仍然敬拜祂,而且他們都需要某些媒介來表示他們的敬拜。有人教導我們一些敬拜的行為,譬如說拍掌、舉手、在主面前跳舞、下跪、唱歌及歡呼來讚美等,但這些不過是表面而已。如今,更寬廣的敬拜層次再次出現,但事實上,這些古時就有了。
最近,有些從極端形式主義和儀式化崇拜中被釋放出來的人,通常會否定對這些媒介的需求:「我要用自己的方式,無拘無束地敬拜,我不想再回到捆綁中。」但過了不久,他們就會發現,必須藉著一些古老的媒介,或者發明一些新的規條來敬拜神。由於人是受限制的,所以,我們都需要某些憑藉來激發我們的敬拜,並引導我們內心的飢渴,進入真實的敬拜體驗。聖經提供了不少媒介方式,主耶穌也沒有否定它們。祂所指責的,只是那些用以代替公義的誇張儀式(參考馬可福音七章6節)。
在賜下主禱文和設立聖餐這兩件事上,主耶穌清楚知道,人在敬拜的事上是需要幫助的。祂不住地教導人應當把自己交給神,潔淨自己的心靈,並向神表達對祂的愛,這些都在敬拜當中表露無遺。因為神實在居住在我們心中,給我們確據、真理和能力,好透過外表的行為把心中的敬拜表現出來。
神並非要製造神祕氣氛,如果人放棄事實而一味企圖以神祕方式來尋求神,那就是過於玄奧和情緒化了。這種情形的發生,是因為人對屬靈與超自然的事沒有明確認識。神所做的每件事,在祂和祂的屬靈國度而言都是完全自然的,只是人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屬靈的事,就變成超自然的了。如果神從不違反祂的本性去行事,且祂所做的一切都是十分自然的,那麼祂也必定悅納我們這出於自然的敬拜。真正的敬拜,不會違反神所賜予我們的本性;藉此,我們反而可以表達出這樣的本性來,而不需勉強裝出屬靈的外表。聖經中最屬靈的人都是很平凡的,他們到神面前敬拜,哪怕擁有了屬靈的大能也不會使他們失去本性。就如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城所說的,當時,由於他們醫好了一個瘸腿的人,百姓把他們當作神,正當要向他們獻祭時,保羅與巴拿巴:「……跳進眾人中間,喊著說:『諸君!為什麼做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使徒行傳十四章14~15節)
我們並非神祕主義者,只是普通人而已。我們更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需要做一些事情,從屬世的國度中,明白神屬靈國度的一切。
為了達到這目標,我們需要某些具有形式化和物質的媒介搭起這座橋樑,它們曾出現在四福音;保羅的經歷和書信中也提及過,他不只教導,而且命令教會使用它。神並沒有讓敬拜成為一件神祕的事,反而人可以藉著某些事,使自己進入敬拜而來到神面前。
「禱告」便是這些媒介之一。主耶穌慣常以禱告作為與神相交的管道,保羅的教導也指出禱告才是敬拜的管道。人需要互相溝通才能彼此分享;基本上,禱告便是人與神之間的溝通。假如我們能夠和神說話,便能與祂相交,且向祂敬拜。夫妻缺乏溝通,婚姻便會破裂,人若不向神禱告,那麼他的敬拜也會立刻出現問題。神的國度和人所在世界之間的鴻溝,需要以禱告為橋樑。
禱告就是人的靈與神的靈之間的交通,而敬拜則是二靈之間的聯結。這交通大大地幫助了聯結。換言之,一個不禱告的人也絕對不會是一個敬拜的人。
讚美、認罪、信心的宣告也都是敬拜的媒介,在本書後面的部分,將會作更深入的探討。無可否認,讚美是敬拜當中經常被看見的一個方式,然而它並不完全是敬拜。其次,認罪本身也是敬拜的一部分;因為,那等於感謝基督在加略山上所成就的大事和恩典,既然藉著認罪可來到神面前,我們就不應再讓罪來攔阻我們。
「信心的宣告」也是敬拜的媒介,因為信心必須被釋放出來方能有效。通常信心是從言語上表達出來的,那也是敬拜的一部分。
「讀聖經」也是敬拜的管道之一,因為在個人讀經尋求主的指引之時,時常會進入敬拜的氛圍,很自然地便與神接觸。即使全會眾一起讀經也是一樣,這本來就是初代教會的敬拜方式之一(當時只有極富有的人才能擁有聖經抄本)。如果禱告和讚美是我們向神說話,那麼讀經便是神與人交通了。敬拜如同對話,其中必包括兩項行為:神的降臨及人的尋求神。好比雅各所看見的天梯,天使們有上去、有下來的。既然敬拜是與神相交,我們便應期望在祂的話語裡面遇見祂。
希西家接續他那離棄神的父王──亞哈斯作王。當年他只有廿五歲,受到虔誠的家庭教師──以賽亞的影響,使得這位新王登基一個月後立刻重開殿門。過去在其父王掌權時期,所有的聖殿敬拜都已停止,聖殿變成國王的倉庫。
因此,希西家召集祭司,挑戰他們重新建立敬拜並且潔淨聖殿。其次,他又重新整理殿內的器皿(參考歷代志下第廿九章)。
所有敬拜用的器皿──燔祭壇、銅海、金燈台、放置陳設餅的桌子、聖所內的金香壇,都重新被放置在潔淨的聖殿中。隨後,希西家又召集百姓回轉來敬拜神,歷代志作者記載說:
「希西家吩咐在壇上獻燔祭,燔祭一獻,就唱讚美耶和華的歌,用號,並用以色列王大衛的樂器相和。會眾都敬拜,歌唱的歌唱,吹號的吹號,如此直到燔祭獻完了。獻完了祭,王和一切跟隨的人都俯伏敬拜。希西家王與眾首領又吩咐利未人用大衛和先見亞薩的詩詞頌讚耶和華,他們就歡歡喜喜地頌讚耶和華,低頭敬拜。」(歷代志下廿九27~30節)
希西家恢復了以色列的敬拜。他首先重整那些用來敬拜的器皿,因為他知道缺少了這些媒介,祭司和百姓便沒有敬拜的途徑,無法向神表達他們的敬拜。這些器皿不只是儀式所需,更是用來向神敬拜的管道。因此,敬拜的媒介是重要的。
我們再來複習一下,敬拜究竟是什麼?是內心的一種態度,是對神的尋求,是把自己全人傾倒出來,代為感謝、讚美、愛慕,對這位創造我們、賜給我們一切的神表達愛意。然而,敬拜不只是如此而已。但敬拜還不僅於此。
舊約的人用看得見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心裡的態度。他們建立祭壇,獻禮物和宰殺牛羊,後來更深深投入會幕的各種敬拜儀式。這些聖徒把內心的態度轉化為敬拜的實際行動。就連從東方來的博士也俯伏在嬰孩前,獻上可見的禮物以表達內心的態度(參考馬太福音二章11節)。
基督成為被獻上的祭物,是否取消了這些行動呢?沒有,因祂所廢除的是獻祭制度而已。今日的智慧人仍然敬拜祂,而且他們都需要某些媒介來表示他們的敬拜。有人教導我們一些敬拜的行為,譬如說拍掌、舉手、在主面前跳舞、下跪、唱歌及歡呼來讚美等,但這些不過是表面而已。如今,更寬廣的敬拜層次再次出現,但事實上,這些古時就有了。
最近,有些從極端形式主義和儀式化崇拜中被釋放出來的人,通常會否定對這些媒介的需求:「我要用自己的方式,無拘無束地敬拜,我不想再回到捆綁中。」但過了不久,他們就會發現,必須藉著一些古老的媒介,或者發明一些新的規條來敬拜神。由於人是受限制的,所以,我們都需要某些憑藉來激發我們的敬拜,並引導我們內心的飢渴,進入真實的敬拜體驗。聖經提供了不少媒介方式,主耶穌也沒有否定它們。祂所指責的,只是那些用以代替公義的誇張儀式(參考馬可福音七章6節)。
在賜下主禱文和設立聖餐這兩件事上,主耶穌清楚知道,人在敬拜的事上是需要幫助的。祂不住地教導人應當把自己交給神,潔淨自己的心靈,並向神表達對祂的愛,這些都在敬拜當中表露無遺。因為神實在居住在我們心中,給我們確據、真理和能力,好透過外表的行為把心中的敬拜表現出來。
神並非要製造神祕氣氛,如果人放棄事實而一味企圖以神祕方式來尋求神,那就是過於玄奧和情緒化了。這種情形的發生,是因為人對屬靈與超自然的事沒有明確認識。神所做的每件事,在祂和祂的屬靈國度而言都是完全自然的,只是人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屬靈的事,就變成超自然的了。如果神從不違反祂的本性去行事,且祂所做的一切都是十分自然的,那麼祂也必定悅納我們這出於自然的敬拜。真正的敬拜,不會違反神所賜予我們的本性;藉此,我們反而可以表達出這樣的本性來,而不需勉強裝出屬靈的外表。聖經中最屬靈的人都是很平凡的,他們到神面前敬拜,哪怕擁有了屬靈的大能也不會使他們失去本性。就如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城所說的,當時,由於他們醫好了一個瘸腿的人,百姓把他們當作神,正當要向他們獻祭時,保羅與巴拿巴:「……跳進眾人中間,喊著說:『諸君!為什麼做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使徒行傳十四章14~15節)
我們並非神祕主義者,只是普通人而已。我們更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需要做一些事情,從屬世的國度中,明白神屬靈國度的一切。
為了達到這目標,我們需要某些具有形式化和物質的媒介搭起這座橋樑,它們曾出現在四福音;保羅的經歷和書信中也提及過,他不只教導,而且命令教會使用它。神並沒有讓敬拜成為一件神祕的事,反而人可以藉著某些事,使自己進入敬拜而來到神面前。
「禱告」便是這些媒介之一。主耶穌慣常以禱告作為與神相交的管道,保羅的教導也指出禱告才是敬拜的管道。人需要互相溝通才能彼此分享;基本上,禱告便是人與神之間的溝通。假如我們能夠和神說話,便能與祂相交,且向祂敬拜。夫妻缺乏溝通,婚姻便會破裂,人若不向神禱告,那麼他的敬拜也會立刻出現問題。神的國度和人所在世界之間的鴻溝,需要以禱告為橋樑。
禱告就是人的靈與神的靈之間的交通,而敬拜則是二靈之間的聯結。這交通大大地幫助了聯結。換言之,一個不禱告的人也絕對不會是一個敬拜的人。
讚美、認罪、信心的宣告也都是敬拜的媒介,在本書後面的部分,將會作更深入的探討。無可否認,讚美是敬拜當中經常被看見的一個方式,然而它並不完全是敬拜。其次,認罪本身也是敬拜的一部分;因為,那等於感謝基督在加略山上所成就的大事和恩典,既然藉著認罪可來到神面前,我們就不應再讓罪來攔阻我們。
「信心的宣告」也是敬拜的媒介,因為信心必須被釋放出來方能有效。通常信心是從言語上表達出來的,那也是敬拜的一部分。
「讀聖經」也是敬拜的管道之一,因為在個人讀經尋求主的指引之時,時常會進入敬拜的氛圍,很自然地便與神接觸。即使全會眾一起讀經也是一樣,這本來就是初代教會的敬拜方式之一(當時只有極富有的人才能擁有聖經抄本)。如果禱告和讚美是我們向神說話,那麼讀經便是神與人交通了。敬拜如同對話,其中必包括兩項行為:神的降臨及人的尋求神。好比雅各所看見的天梯,天使們有上去、有下來的。既然敬拜是與神相交,我們便應期望在祂的話語裡面遇見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