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遲來的心得:科學、信仰與生命的再思

79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老

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輩子,算不算永遠?――余光中

來不及寫的書
在《恩典的歲月》 一書中,筆者曾寫道:「『老人學家 』(Gerontologists) 把老人家分成三類:第一類 65歲至74歲的人,稱為『新老』 (The New Old or Young Old),第二類 75歲至84歲的人,稱為『舊老』(The Old Old),而第三類是 85歲以上的人,則稱為『真老』(The Oldest Old),這三種是不一樣的老人,他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特質,但其共同點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固然知道要為人生下半場作各種合適的預備 (少年預備升學、青年預備工作、家庭,中年預備事業……),但少有人真知道如何為老年而預備的。所以退休之後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當如何來過餘下來的這最後的人生階段。筆者今年(2013年)已滿73歲,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雖然還是不能習慣這個定位或稱呼),但是按以上專家的說法,仍然只是個新老」,不算『舊老』,應該尚有一些剩餘精力,故此深感這是動手撰寫此書的好時機。成書以後,若得有幸進入『舊老』之年,屆時發現內容有不當之處(因為現在做老人的經驗不足),再增訂修改也還來得及。」

黃宗羲 說的好:「年少雞鳴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雞鳴。轉頭三十餘年夢,不道消磨只數聲」,忽然發覺現在已經85歲了,「舊老」的10年已經如飛而去,一下子就從「新老」進入了「真老」之年,哪件「年輕」時想做的事,(就是增訂《恩典的歲月》),雖然這心願已經來不及完成,只好以此文為這本沒有寫的書,加個附註罷。

附註一,「舊老」還不老
看來老年的定義需要更正,現在的「舊老」其實不算是太老。近20年來科學對人體的了解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從人體基因及一些病體DNA的解析而歸納出全新的醫藥及治療理念,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描述人生命的不同階段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不再說下去了 ,因為那時代沒有幾個活到80歲的人。連聖經都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 」然而現在不同了,所以 75-84 歲的人應當是以後的「新老」才對。

有個這樣的故事:「有位100歲的老人想要買人壽保險,保險公司不肯賣給他,因為他太老,風險太大。但是老人說他的媽媽有人壽保險,並且他媽媽已經120歲了,那麼為什麼他不能買保險?於是公司同意賣保險給他,並要他下星期二來簽字。可是他卻說下星期二沒空,因為他需要參加他爺爺的婚禮。保險公司經理聽了大吃一驚,問他的爺爺幾歲,幹嘛要結婚?老人回答説,他爺爺150歲,但是爺爺的爸爸媽媽施壓太大,逼他要續絃!不得不再結婚」。這麼說來,才85歲的我,相對還不怎麼老(我當然還持有人壽保險囉!)

真人真事:若歌教會中有位老姐妹今年90歲,教會中的活動她幾乎都參加,同時還常加入短宣隊出國宣教,她不但能提自己的行李,還能穿短高跟鞋到處招呼張羅。她的母親今年106歲才從睡夢中忽然過世。幾年前這位逾百歲高齡的伯母去別人家參加一個團契的聚會,之後他們決定去後院烤肉。於是她請這家年輕的女主人,到前門去把她的黑色的鞋子拿過來。過了許久,女主人來說找不到,原來是因為女主人侷限於自己對百歲老人鞋樣的預想,沒曾想她穿來的鞋子竟然是雙短高跟鞋。這位百歲老姊妹還曾對她近90歲的女兒說過:「不能再給我吃補品了,吃多了死不掉怎麼辦?」這句話現已傳為百歲老姊妹的智慧名言!

筆者十年前開始成為一個「舊老」之後,宇宙光為我出版了《浮生.拾穗》,《聖靈的果子:愛的禮讚》與張德健合著,《無神論的再思:盼望的緣由》,《黃小石文集 信仰與科學–兩個世界的對話》四冊,《答非所問》,《樹下的尋思》與張德健合著,《智慧與生命》等書共十冊。這「舊老」之年的確更顯為恩典的歲月。

附註二,「舊老」的新習慣
當我步入「老老」之年的時候(75–84歲),除了讀書之外,又開始「聽書」 ,這不但省眼力,也可以在戶外邊走邊聽。所以不惜以重資購買了一副蘋果出產的「AirPods Max」,發現果然好用,並且不被風聲干擾。近年來我每年可以讀/聽10本新書。俗語說得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忖本來學的就不多,不能再退了 。

身體的功能也是一樣,需要刺激才能維持功能,於是決定更改了一些作息習慣。比方:4年前開始「間斷禁食」 。先是採用所謂16-8模式(每天16小時禁食,8小時進食),基本上是從晚上8點鐘後就不進食,直到次日中午12點再開始進食。午餐是每天的主餐,到晚上再稍微吃些東西後就不再進食了。隔了兩年,我開始採用18-6模式,每天的第一頓飯在中午12點進食,傍晚6點以後就不再吃東西了。我維持這習慣已經有快三年多了,自覺精神不錯,體重、血壓、關節炎都控制得很好,尤其是後者,從前常有的風濕痛現在基本上都好了,並且晚上少吃,睡得也好。我一般維持晚上10:30上床,早上7點起來,根據我的蘋果手錶紀錄,平均每天睡7個半小時。不禁想起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在他總統敗選後對訪問他的電視主持人荷伯 說:「我選敗了之後睡得像個嬰孩一樣,睡兩小時就起來哭一陣子,再睡兩小時又起來哭一陣子。」

附註三,「舊老」更要多動
當我還是個「新老」的時候,我竭力每天走一萬步。進入「舊老」之後,決定每天多走幾步以便抵銷老化,心想若不多動動就越來越不會動了。所以就刻意試著多走走。過去兩年每天平均走約15000步 (見圖2),風雨無阻。當天氣實在太壞就去健身房的走步機上走。一邊走一邊禱告,或默想,或聽書,一天早晚各出去走一趟,我們所住的老人社區相當大,環境非常合適走步,不知不覺一小時就過去了。專家們告知,老人不但要多走走,還要輕量舉重,游泳,打太極拳,做瑜伽……,自忖沒有這麼多時間(和力氣),就選一項簡單的努力去做就好了。

附註四,不去找病
再者,我看病的哲學是「我不去找病,讓病來找我」。我想沒病找病的人,遲早會變成「疑病症」者(hypochondriac)。我相信大部分的病是身體把自己醫好的。身體本是神奇妙的創造,詩人說:「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醫生許多時候就只是幫助身體來「醫」好自己。中國古人說:「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醒世恒言·卷十》)這句話深得我心。只是我這個不去找病的「哲學」連妻也不信。孩子中有兩個是醫學院的教授醫生 ,我也就知趣的沒有跟他們分享這個心得。當他們問我好不好的時候,答道:「蠻好」。(學問就在這個「蠻」字上)

我的看病哲學倒不知到省了我多少時間,(不是看病的時間,而是等醫生來看我病的時間),也省了我不少金錢。這不是我憑空建立的哲學,我也從小是被帶去(抱去,拉去,命令去)看過病。古人 說:「三折肱為良醫」,發現病大半是自己會好的。雖然說「藥醫不死病」,不過本來是「不死病」會不會給「醫死」了,卻是有些難講。近來有個報導 ,就是當美國洛杉磯郡的醫生罷工時 ,市民的死亡率不升反降。看來有些毛病不急急忙忙去找醫生,讓身體自己有機會恢復,可能是個老人可以考慮的選項。這不是「醫學指南」,以上僅僅個人經驗之談,連筆者的妻子及孩子們,都不同意。但是當「病來找我時」,我也是知道的,也會立時去看醫生。而少讓病來找我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忌口」,中國人說「病從口入」這話是大有智慧的。

附註五,「真老」是老了
進入「真老」之年發現短期記憶顯著變差,尤其是生人的名字,我聽完就忘。為了要記得久一點(起碼在分手之前還能記著),我總得問他的名字是怎麼寫的。所以當人告訴我他的名字是張三,不免十分尷尬,但若不問一下怎麼寫,停一停,記一記,轉頭還是會忘記的。所以我的考慮是:「請問丁一先生您的名字是怎麼寫的?」,壞。但是比起再隔一下又問他說:「您說您的名字是什麼來的?」,更壞!壞還是比更壞好一些。

附註六,「What’s New?」
What’s new 是個在美國常用,但是能難準確翻譯的詞彙,也許可以勉強用「有什麼新鮮的事兒?」愛爾蘭文學家蕭伯納 說的好:「我們不是因為變老才停止玩遊戲;我們是因為停止玩遊戲才變老的。」好奇是孩子的特色,是我們最先具有,也當是最後失去的本能。

我想知道我最小的孫女 將會上那間大學?套句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話:「我想知道,我會知道。 」真的是這樣嗎?那還要5年呢。五年後AI會帶來什麼影響?物理學家會不會進一步了解「暗物質」是不是存在?暗能量是不是的確與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無關?量子力學是不是真的弄錯了?全球的氣候會怎麼了?若歌教會將會是什麼光景?

附註七,不再寫這個議題了
有關這個「老」的議題,不打算再有什麼續集了。雖然詩人說「千古艱難唯一死」 ,然而每個人都會死,看來似乎還不比學物理更「艱難」呢。活著的人既然都沒有死過,所以這雖然不是一個實驗科學的議題,卻是一個最切身的議題。唯有那死而復活者才能告訴我們「死」是什麼。你也認識祂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