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陰影中的講台
我們都知道,有數不完的輿論法庭已針對講道作出裁定與判刑,而這本小書期望法庭暫緩執行,直到我們聽見另一位證人的聲音。這人不是為了營造戲劇性的一刻而姍姍來遲,是因為他總是害怕博學的好友嘲笑自己起身捍衛的事情而變得怯懦。此外,人要為了不完全無罪的被告發聲會深感躊躇。
外頭街上傳出噪音,大眾的厭惡和譏諷堆滿講台,而我們這些依然在乎講道的人感到憂心並非只是對此作出回應。講道者反而大多擅長將這種批評翻譯成「我們要背的十字架」,將某些經文的祝福套用在自己身上,例如「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這些論調不是最近才出現;講道者大致上早在第一世紀之時,就已收到各類的負評(林後十9-10)。要解釋這種普遍的反應或許不用埋頭尋找深奧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這些批評者聽過我們講道!
證道者的本質與品格更令人不安。越來越常見的情況是,對著講台皺眉頭的人不只聰明也有神學知識,他們往往也深切關心基督教的使命。我們不能總以為他們對講道的評價,是不關心宗教的冷漠反應;也不能以為他們只是照常批判講台上熟悉的荒誕劇碼,認為講道者在彩繪玻璃的陪襯下單調地日日苟活,佯裝自己深信不有趣、不重要、不真實的事情。因為,有些批評者本身就在教會講道。簡言之,令人憂心的主因不是公眾的砲火,也不是班上的神射手開槍狙擊,而是有越來越多人離開講台成了逃兵。有些人換成對於講章不抱任何期待的服事型態,或者乾脆退出事工。此外,無數的人繼續講道,不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教會有效的工具,而是因為專業氣勢結合會眾需求所產生的力道。
許多憂心忡忡的基督徒,包括講道跟聽道的人在內,他們嚴正地主張講道已經過時了!當然,這些批評者都同意講道者曾在其他的世代有力且有效地見證福音,開創了個人與社會的改變。因此,他們認為教會應當以符合感激之情的方式,禮讚緬懷講道的記憶,也應當將這招牌固定在老舊的講台上,以供參訪教會的人欣賞。可是,教會卻不能僅依賴美好回憶的這類輕食來苟且偷生。服事的新型態在夜晚形塑而成,以此因應早晨的需求。而且這些事工彷彿用不到講台。
我們只要看神學院就知道講道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些神學院只提供一點點或者頂多只有最低限度的講道學課程。不過我也要立刻幫這項缺失講話,一些有智慧的神學院認真重新審視,將講道視為個別課程項目來教導。加以重新評估的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意識到講道的複雜性,也意識到講道跟其他學科的關係密不可分。約瑟夫.斯特勒(Joseph Sittler)帶著這種心情寫下:
「因此,除了審慎明確地教導聲音、步調、結構等項目,我們根本不該對於教導講道這種教會的生動藝術抱持期待。我們能夠教授跟講道相關的學科,可是講道作為一種見證的行動是教不來的。」
(*摘錄自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