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與致謝
一
如果說神學是對信仰的反思,那這本書是一位中國基督徒對中國教會信仰傳統所作的一次神學反思。書中的神學反思以批判為主,但這不意味著我否定或厭棄中國教會。相反,作為中國教會的一員,我深愛中國教會,視之為自己真正的屬靈家園。因此,本書對中國教會的批判性反思不是局外人的攻擊,而是局內人的自省。美國教會歷史學家Mark Noll 在《福音派思想的醜聞》一書自序中稱自己是美國福音派「受傷的愛者」(wounded lover)。同樣,我認為自己是中國教會「受傷的愛者」。
自2003 年信主以來,我在華人教會中深受反智主義困擾,並且一直與之作鬥爭。不管在中國教會還是北美華人教會,我經常聽到神學無用論和對神學的貶低性言談。初信主時,我曾參加過「地方教會」的聚會—他們對神學思想的深刻敵意至今難忘。他們一位傳道人說:神學 (theology) 一詞本身自相矛盾;神怎能用思想研究呢?在我考慮讀神學的時候,一位國內家庭教會領袖說:神學院的教授都不信神,學神學會喪失信仰。反智主義對中國基督徒的影響可謂深入骨髓,以致我在很長時間裡排斥神學。然而,作為一個新信徒,我對許多信仰問題感到困惑,但不能得到滿意的解答,有一段時間裡甚至想放棄信仰。
後來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我開始學習Gordon-Conwell 的遠程神學課程。這次學習讓我大開眼界,並讓我最終走上全時間的神學學習之路。2008 年,我來到加拿大維真學院。維真學院是信仰與思想結合的典範,在這裡我才終於擺脫反智主義的束縛。2009 年,我獲得一個異象:在國內建立一個維真式的神學院,打破中國教會的反智傳統,讓中國教會的信仰建立在更整全的神學根基之上。這一異象約十年後在西三一大學神學院中文部得以初步實現。西三一中文部的使命是為中國及海外華人教會培養生命敬虔、學術嚴謹、視野寬廣的領袖人才,並為中國教會作處境化的神學研究。教學和研究工作使我有機會對中國教會的反智問題作出更全面深入的反思。一方面,《中國基督教思想選讀》這門課的教學讓我更清楚認識到對中國教會影響至深的基要派教會領袖—倪柝聲和王明道—思想中的反智傾向。另一方面,在「中國神學論壇」上,我和一些學者和學生一起討論對中國教會影響最大的一些問題,如反智主義。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構思本書的寫作。最初,我只寫
了緒言部分,先後在「中國神學論壇」和「富樂米論壇」上分享,並發表在《福音與當代中國》和《華人教會神學研究》上。後來我決定寫完這本書,希望用它去吶喊,喚醒中國教會去直面自己的反智劣根,最終鏟除反智主義,使我們與大公教會深厚的神學傳統聯結。這是中國教會唯一的出路。
二
教會長遠而健康的發展, 不開神學的構建。反智主義從根源上杜絕神學構建,因而在某種意義上根基性地遏止了—甚至扼殺了—中國教會的發展。在我看來,今天中國教會的發展在某些層面已經停滯,導致這種停滯的罪魁禍首是神學的匱乏,而神學匱乏的根源就是反智主義。反智主義已成為中國教會最大的絆腳石之一。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將反智主義稱為中國教會的「原罪」。中國教會要有突破,必須打破反智主義的瓶頸—這是本書的初衷。通過對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的整體反思,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中國教會追溯反智主義的淵源,以便從根基上切除這一痼疾。
在研究教父神學的過程中,我發現當代中國教會和初期教會有不少相似之處:兩者都在異教環境下經歷了巨大成長,都面臨諸多外部和內部的挑戰,都處在重大的歷史和社會轉折點上。面對外部的逼迫、異端的挑戰和教會內部的紛爭,初期教會中一批學識淵博的學者起來捍衛信仰,駁斥異端,並構建了正統神學。正是這種神學構建帶領教會進入教父時代,為之後一千多年的大公教會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今天,中國教會同樣處在歷史關鍵節點上,同樣面臨各種外部和內部的挑戰。在這種處境下,中國教會要經歷突破性發展,必須有自己的教父時代和教父式神學構建。遺憾的是,深入中國教會骨髓的反智主義阻止了這種可能。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棄絕反智主義並清除它對中國教會的毒害。但願本書能在這一方面獻上綿薄之力,為中國教會的突破與教父時代的到來鋪平道路。
為了釐清中國教會反智主義的源頭,本書對倪柝聲、王明道和宋尚節—對中國教會影響深遠的三位領袖—的神學思想作出批判性反思。毫無疑問,他們是眾多中國基督徒,包括我自己,景仰的屬靈偉人,沒有人可以否定他們對中國教會的巨大貢獻。所以,本書的批評並不是對他們的不敬,而是對他們神學的客觀評估。中國古人說,人無完人。的確,按照聖經的觀點,除主耶穌外,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這一點同樣適用於三位教會領袖。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崇高聲望而無視他們的缺陷。我們不應當讓任何人成為偶像,也必須有勇氣將任何偶像拉下神壇。儘管如此,我深知批評屬靈偉人的危險性,所以已經為可能由此引發的非議或攻擊做好了準備。但為了中國教會的未來,承受一些辱罵又算得了什麼呢?取悅神,不取悅人,不是應當的嗎?
三
這本書的完成和出版得益於很多人的幫助和支持,我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感謝!首先,感謝西三一中文部「中國神學論壇」的策劃與參與者:錢振華博士、王俊博士、范家地博士、聶文光牧師以及中文部的同學,如宋思義、姚子新、劉振榮、崔寶恆等。因著對中國教會的熱愛和關注,我們聚在一起滿懷熱情地討論中國教會的現狀和未來以及中國教會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案。正是在論壇上,我萌發了寫這本書的想法,而且在論壇上分享了前兩章。後來,范家地弟兄邀請我在「富樂米論壇」上作了〈華人教會中的反智主義〉的講座,感謝他的策劃,也感謝在講座上作回應的戴永富博士和柏雨成—你們的反饋和建議給我很多啟發。這篇講座之後分別發表在《福音與當代中國》和《華人教會神學研究》期刊上,感謝期刊編輯允許我將文章當作第一章收錄在這本書裡。同時感謝《中國基督教研究》允許我將發表在貴刊2024 年總第23 期的〈王明道基要神學中的反智主義〉收錄本書。衷心感謝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教會文化研究中心將拙著納入其「歷史文化系列」,感謝中心的編輯對本書細緻而嚴謹的編輯校對工作。也感謝西三一中文部的葉玉林、夢語心同學對書稿做出的校對。特別感謝楊慶球博士為拙著作序。感謝你們對拙著的肯定及對中國教會的衷心擺上和誠摯熱愛。最後,感謝我的妻子Tara(夏冰)和女兒Nolene(依諾)對我的學術和事業的支持。沒有你們,我不可能完成此書。
現在,我將這本書交在作為上帝邏各斯而降卑為人並為教會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手中。祂是神學的源頭,終點和守護者,是一切反智主義的對立面。願祂得一切的榮耀!
葛牧之
於溫哥華
2024年12月
一
如果說神學是對信仰的反思,那這本書是一位中國基督徒對中國教會信仰傳統所作的一次神學反思。書中的神學反思以批判為主,但這不意味著我否定或厭棄中國教會。相反,作為中國教會的一員,我深愛中國教會,視之為自己真正的屬靈家園。因此,本書對中國教會的批判性反思不是局外人的攻擊,而是局內人的自省。美國教會歷史學家Mark Noll 在《福音派思想的醜聞》一書自序中稱自己是美國福音派「受傷的愛者」(wounded lover)。同樣,我認為自己是中國教會「受傷的愛者」。
自2003 年信主以來,我在華人教會中深受反智主義困擾,並且一直與之作鬥爭。不管在中國教會還是北美華人教會,我經常聽到神學無用論和對神學的貶低性言談。初信主時,我曾參加過「地方教會」的聚會—他們對神學思想的深刻敵意至今難忘。他們一位傳道人說:神學 (theology) 一詞本身自相矛盾;神怎能用思想研究呢?在我考慮讀神學的時候,一位國內家庭教會領袖說:神學院的教授都不信神,學神學會喪失信仰。反智主義對中國基督徒的影響可謂深入骨髓,以致我在很長時間裡排斥神學。然而,作為一個新信徒,我對許多信仰問題感到困惑,但不能得到滿意的解答,有一段時間裡甚至想放棄信仰。
後來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我開始學習Gordon-Conwell 的遠程神學課程。這次學習讓我大開眼界,並讓我最終走上全時間的神學學習之路。2008 年,我來到加拿大維真學院。維真學院是信仰與思想結合的典範,在這裡我才終於擺脫反智主義的束縛。2009 年,我獲得一個異象:在國內建立一個維真式的神學院,打破中國教會的反智傳統,讓中國教會的信仰建立在更整全的神學根基之上。這一異象約十年後在西三一大學神學院中文部得以初步實現。西三一中文部的使命是為中國及海外華人教會培養生命敬虔、學術嚴謹、視野寬廣的領袖人才,並為中國教會作處境化的神學研究。教學和研究工作使我有機會對中國教會的反智問題作出更全面深入的反思。一方面,《中國基督教思想選讀》這門課的教學讓我更清楚認識到對中國教會影響至深的基要派教會領袖—倪柝聲和王明道—思想中的反智傾向。另一方面,在「中國神學論壇」上,我和一些學者和學生一起討論對中國教會影響最大的一些問題,如反智主義。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構思本書的寫作。最初,我只寫
了緒言部分,先後在「中國神學論壇」和「富樂米論壇」上分享,並發表在《福音與當代中國》和《華人教會神學研究》上。後來我決定寫完這本書,希望用它去吶喊,喚醒中國教會去直面自己的反智劣根,最終鏟除反智主義,使我們與大公教會深厚的神學傳統聯結。這是中國教會唯一的出路。
二
教會長遠而健康的發展, 不開神學的構建。反智主義從根源上杜絕神學構建,因而在某種意義上根基性地遏止了—甚至扼殺了—中國教會的發展。在我看來,今天中國教會的發展在某些層面已經停滯,導致這種停滯的罪魁禍首是神學的匱乏,而神學匱乏的根源就是反智主義。反智主義已成為中國教會最大的絆腳石之一。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將反智主義稱為中國教會的「原罪」。中國教會要有突破,必須打破反智主義的瓶頸—這是本書的初衷。通過對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的整體反思,我希望本書可以幫助中國教會追溯反智主義的淵源,以便從根基上切除這一痼疾。
在研究教父神學的過程中,我發現當代中國教會和初期教會有不少相似之處:兩者都在異教環境下經歷了巨大成長,都面臨諸多外部和內部的挑戰,都處在重大的歷史和社會轉折點上。面對外部的逼迫、異端的挑戰和教會內部的紛爭,初期教會中一批學識淵博的學者起來捍衛信仰,駁斥異端,並構建了正統神學。正是這種神學構建帶領教會進入教父時代,為之後一千多年的大公教會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今天,中國教會同樣處在歷史關鍵節點上,同樣面臨各種外部和內部的挑戰。在這種處境下,中國教會要經歷突破性發展,必須有自己的教父時代和教父式神學構建。遺憾的是,深入中國教會骨髓的反智主義阻止了這種可能。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棄絕反智主義並清除它對中國教會的毒害。但願本書能在這一方面獻上綿薄之力,為中國教會的突破與教父時代的到來鋪平道路。
為了釐清中國教會反智主義的源頭,本書對倪柝聲、王明道和宋尚節—對中國教會影響深遠的三位領袖—的神學思想作出批判性反思。毫無疑問,他們是眾多中國基督徒,包括我自己,景仰的屬靈偉人,沒有人可以否定他們對中國教會的巨大貢獻。所以,本書的批評並不是對他們的不敬,而是對他們神學的客觀評估。中國古人說,人無完人。的確,按照聖經的觀點,除主耶穌外,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這一點同樣適用於三位教會領袖。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崇高聲望而無視他們的缺陷。我們不應當讓任何人成為偶像,也必須有勇氣將任何偶像拉下神壇。儘管如此,我深知批評屬靈偉人的危險性,所以已經為可能由此引發的非議或攻擊做好了準備。但為了中國教會的未來,承受一些辱罵又算得了什麼呢?取悅神,不取悅人,不是應當的嗎?
三
這本書的完成和出版得益於很多人的幫助和支持,我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感謝!首先,感謝西三一中文部「中國神學論壇」的策劃與參與者:錢振華博士、王俊博士、范家地博士、聶文光牧師以及中文部的同學,如宋思義、姚子新、劉振榮、崔寶恆等。因著對中國教會的熱愛和關注,我們聚在一起滿懷熱情地討論中國教會的現狀和未來以及中國教會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案。正是在論壇上,我萌發了寫這本書的想法,而且在論壇上分享了前兩章。後來,范家地弟兄邀請我在「富樂米論壇」上作了〈華人教會中的反智主義〉的講座,感謝他的策劃,也感謝在講座上作回應的戴永富博士和柏雨成—你們的反饋和建議給我很多啟發。這篇講座之後分別發表在《福音與當代中國》和《華人教會神學研究》期刊上,感謝期刊編輯允許我將文章當作第一章收錄在這本書裡。同時感謝《中國基督教研究》允許我將發表在貴刊2024 年總第23 期的〈王明道基要神學中的反智主義〉收錄本書。衷心感謝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教會文化研究中心將拙著納入其「歷史文化系列」,感謝中心的編輯對本書細緻而嚴謹的編輯校對工作。也感謝西三一中文部的葉玉林、夢語心同學對書稿做出的校對。特別感謝楊慶球博士為拙著作序。感謝你們對拙著的肯定及對中國教會的衷心擺上和誠摯熱愛。最後,感謝我的妻子Tara(夏冰)和女兒Nolene(依諾)對我的學術和事業的支持。沒有你們,我不可能完成此書。
現在,我將這本書交在作為上帝邏各斯而降卑為人並為教會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手中。祂是神學的源頭,終點和守護者,是一切反智主義的對立面。願祂得一切的榮耀!
葛牧之
於溫哥華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