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平小傳
潘鳳娟譯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
多數的基督新教信徒都從世俗文化的限制承襲了一種將福音當作私人事務,而公眾生活則自動遵循世俗政權的規定。因此,如同福音和世俗價值、世界觀之間的尷尬處境一般,許多基督徒將私生活和公眾生活二分而陷入兩難。就這樣,我們把福音封閉在私人領域,而容讓公眾領域由世俗主義的力量管轄。
現在我們必須採取一些努力,以脫離這樣的綑綁。基督徒的確希望參與在公眾領域,並且表達一些意見。然而,常常在討論一些社會和公眾議題時,卻失去了聖經基礎。基督徒如何克服這種錯誤且不健康的割裂式公/私二分觀呢?整全的屬靈生命應該如何呢?潘霍華的生命、死亡和見證為今天許多試著要忠實跟隨福音要求的人提供了一個典範。
一九○六年二月四日,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生於德國布列斯盧(Breslau)一個有教養的貴族家庭。家裡八個小孩中,潘霍華與其孿生妹妹排行老么。他們並不是一個固定上教堂的家庭,但潘霍華的母親每天都會帶領他們祈禱、讀聖經和唱詩歌。一九一二年,因為他的父親獲得柏林大學精神科學和神經科學教席,所以全家遷居柏林。在那裡,潘霍華的父親融入學術領域,努力要取得好成績。他們家的信仰不是教條式的。
潘霍華很年輕時就決定踏上牧會和神學研究的路。一九二三至一九三四年間,潘霍華就讀於杜賓根大學(T晈ingen University),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在柏林大學,就學於德國自由派大師哈那克(Adolf von Harnack)和哲伯(Reinhold Seeberg)的門下,並完成第一個博士論文。在這期間內他成為巴特(Karl Barth)的忠實但卻帶點批判的信徒。一九二七年他完成博士論文答辯,題目是《聖徒相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這個有關教會的社會學研究,並於同年取得博士學位。他博士論文的重點在於強調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其關鍵用詞是:「基督以基督徒的群體存在」(Christ existing as Christian community)。然而,雖然潘霍華同時也強調有形教會,他自己卻不常上教會。
一九二九年,潘霍華開始撰寫他的升等論文:《行動與存有》(Act and Being),文中強調上帝的自由不是從人而來的自由(freedom from man),而是為了人的自由(freedom for man)。上帝可以在祂的話和祂的教會中被認識。一年之後,他在巴塞隆納成為牧師,也有一部分時間在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書,升等論文完成之後,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年他擔任柏林大學神學教師。大約同時,希特勒也開始嶄露頭角。一九三三年,在希特勒就職德國總理之後四週,納粹燒毀了柏林的議會大樓,將罪過推到共黨身上。為了強化被共黨佔領的恐懼,希特勒說服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提案非常時期法,理由是為了保護人民與國家。一個月之內,所有民主制度的權利和自由都消失殆盡,完全沒有任何明顯抵抗或是激烈抗爭。這些法令都是根據有名的「授權法」(Erm踄htigungsgesetz),所有非純正亞利安血統的人,都不能從事公職,並且歧視猶太人並剝奪他們的權益。
潘霍華,身為一位年輕牧師和神學教師,率先發現這些不同標準背後的假設。雖然當時他將自己限定在教會內事務範圍,尚未公開表達意見。一九三三年七月,教會中那些自詡為德國基督徒的納粹黨人贏得教會選舉,並且保障了他們在政府部門的公職。為了抵抗德國新教教會被納粹化,一群關心此事的牧師開會,建立一個不受他們管轄的教會,認信基督為他們的領導,而不是希特勒。一九三四年「巴門會議」開始了這個後來被稱為「認信教會」(die bekennende Kirche)的新教會。潘霍華是當中最直言不諱的一位。
在認信教會的帶領之下,潘霍華在辛格斯特(Zingst)建立一個祕密神學院,幾個月後這個神學院搬至芬根瓦得(Finkenwalde)。學生在接受半年訓練之後,可以擔任認信教會講道職務。潘霍華的書《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和《團契生活》(Life Togther),反省他在神學院的異象和靈修。他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一九三七年七月神學院被納粹關閉為止。
一九三九年,因為軍方的徵兵令,潘霍華決定前往美國。雖然美國朋友鼓勵他留在美國,但他感到德國才是他的家鄉,因此幾個月後就回到德國。在寫給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信中,他說:來到美國是個錯誤的決定。我一定要和德國的基督徒共同度過這段國家歷史中的艱困時期。如果我不能與我的同胞一起面對這個時代的試煉,我將無權參與戰後基督徒生活的重建。1
潘霍華早被列入黑名單,不准傳教也不准出版。他卻儘可能地在認信教會中工作,也撰寫他的《倫理學》(Ethics),這本書在他死後被出版。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新觀點是,既然基督掌管世界,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在世上努力,使世界更好。這樣的觀念促使潘霍華採取實際抵抗希特勒的行動。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間,潘霍華進入一個由卡那利斯將軍(Admiral Canaris)和歐斯特上校(Colonel Oster)所領導的德國反間諜活動。這是一個對抗希特勒運動的大本營。潘霍華得知一些對抗「領袖」(F梶rer)和意圖建立新政權的機密計畫,雖然這違背他擁護和平的信念,但他參加了這個行動。他躲在艾塔(Ettal)一個本篤會修道院內等候慕尼黑總部對這個抗爭行動的分派。他的首要任務是運用他的國際教會關係和盟軍搭上線,尋找成功推翻希特勒後的和平協議。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不能避免的事還是發生了。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之下,潘霍華被逮捕入獄。雖然當時龐大間諜組織並未被發現,他仍被控涉入十月七日的劫獄行動,協助一小群優秀猶太人從德國逃往瑞士。
他的牢獄生涯充滿變數而且複雜,他的《獄中書簡》(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充滿豐富的神學性短篇言論,至今仍然深具啟發性和挑戰性。那些和他一起度過牢獄生活的朋友,都說他很勇敢,並且堅毅不拔。他不僅為他的獄友,也為監督獄警提供屬靈指導。希特勒自殺前三週,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潘霍華被帶到浮洛生堡(Flossenb槀g)集中營審訊到半夜,隔天清晨,他和幾位囚犯一起被執行死刑。獄中醫生說道:
雖然執行死刑的門半開著,我看見潘霍華牧師脫下他的囚服,跪在地上熱切地向上帝祈禱。我深深被這樣一位令人敬愛的人感動,如此虔誠,而且如此堅信上帝一定聽他的禱告。行刑的剎那,他又說了一段禱詞,然後就步上刑場的階梯,勇敢而平靜。幾秒之後,他就死去。我行醫五十年,很少見到一個人可以用這樣順服上帝旨意的方式死去。2
這樣,一個信仰堅定的英雄人物結束了生命,但是,他的傳奇事蹟卻流芳後世。
潘鳳娟譯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
多數的基督新教信徒都從世俗文化的限制承襲了一種將福音當作私人事務,而公眾生活則自動遵循世俗政權的規定。因此,如同福音和世俗價值、世界觀之間的尷尬處境一般,許多基督徒將私生活和公眾生活二分而陷入兩難。就這樣,我們把福音封閉在私人領域,而容讓公眾領域由世俗主義的力量管轄。
現在我們必須採取一些努力,以脫離這樣的綑綁。基督徒的確希望參與在公眾領域,並且表達一些意見。然而,常常在討論一些社會和公眾議題時,卻失去了聖經基礎。基督徒如何克服這種錯誤且不健康的割裂式公/私二分觀呢?整全的屬靈生命應該如何呢?潘霍華的生命、死亡和見證為今天許多試著要忠實跟隨福音要求的人提供了一個典範。
一九○六年二月四日,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生於德國布列斯盧(Breslau)一個有教養的貴族家庭。家裡八個小孩中,潘霍華與其孿生妹妹排行老么。他們並不是一個固定上教堂的家庭,但潘霍華的母親每天都會帶領他們祈禱、讀聖經和唱詩歌。一九一二年,因為他的父親獲得柏林大學精神科學和神經科學教席,所以全家遷居柏林。在那裡,潘霍華的父親融入學術領域,努力要取得好成績。他們家的信仰不是教條式的。
潘霍華很年輕時就決定踏上牧會和神學研究的路。一九二三至一九三四年間,潘霍華就讀於杜賓根大學(T晈ingen University),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在柏林大學,就學於德國自由派大師哈那克(Adolf von Harnack)和哲伯(Reinhold Seeberg)的門下,並完成第一個博士論文。在這期間內他成為巴特(Karl Barth)的忠實但卻帶點批判的信徒。一九二七年他完成博士論文答辯,題目是《聖徒相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這個有關教會的社會學研究,並於同年取得博士學位。他博士論文的重點在於強調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其關鍵用詞是:「基督以基督徒的群體存在」(Christ existing as Christian community)。然而,雖然潘霍華同時也強調有形教會,他自己卻不常上教會。
一九二九年,潘霍華開始撰寫他的升等論文:《行動與存有》(Act and Being),文中強調上帝的自由不是從人而來的自由(freedom from man),而是為了人的自由(freedom for man)。上帝可以在祂的話和祂的教會中被認識。一年之後,他在巴塞隆納成為牧師,也有一部分時間在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書,升等論文完成之後,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年他擔任柏林大學神學教師。大約同時,希特勒也開始嶄露頭角。一九三三年,在希特勒就職德國總理之後四週,納粹燒毀了柏林的議會大樓,將罪過推到共黨身上。為了強化被共黨佔領的恐懼,希特勒說服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提案非常時期法,理由是為了保護人民與國家。一個月之內,所有民主制度的權利和自由都消失殆盡,完全沒有任何明顯抵抗或是激烈抗爭。這些法令都是根據有名的「授權法」(Erm踄htigungsgesetz),所有非純正亞利安血統的人,都不能從事公職,並且歧視猶太人並剝奪他們的權益。
潘霍華,身為一位年輕牧師和神學教師,率先發現這些不同標準背後的假設。雖然當時他將自己限定在教會內事務範圍,尚未公開表達意見。一九三三年七月,教會中那些自詡為德國基督徒的納粹黨人贏得教會選舉,並且保障了他們在政府部門的公職。為了抵抗德國新教教會被納粹化,一群關心此事的牧師開會,建立一個不受他們管轄的教會,認信基督為他們的領導,而不是希特勒。一九三四年「巴門會議」開始了這個後來被稱為「認信教會」(die bekennende Kirche)的新教會。潘霍華是當中最直言不諱的一位。
在認信教會的帶領之下,潘霍華在辛格斯特(Zingst)建立一個祕密神學院,幾個月後這個神學院搬至芬根瓦得(Finkenwalde)。學生在接受半年訓練之後,可以擔任認信教會講道職務。潘霍華的書《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和《團契生活》(Life Togther),反省他在神學院的異象和靈修。他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一九三七年七月神學院被納粹關閉為止。
一九三九年,因為軍方的徵兵令,潘霍華決定前往美國。雖然美國朋友鼓勵他留在美國,但他感到德國才是他的家鄉,因此幾個月後就回到德國。在寫給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信中,他說:來到美國是個錯誤的決定。我一定要和德國的基督徒共同度過這段國家歷史中的艱困時期。如果我不能與我的同胞一起面對這個時代的試煉,我將無權參與戰後基督徒生活的重建。1
潘霍華早被列入黑名單,不准傳教也不准出版。他卻儘可能地在認信教會中工作,也撰寫他的《倫理學》(Ethics),這本書在他死後被出版。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新觀點是,既然基督掌管世界,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在世上努力,使世界更好。這樣的觀念促使潘霍華採取實際抵抗希特勒的行動。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間,潘霍華進入一個由卡那利斯將軍(Admiral Canaris)和歐斯特上校(Colonel Oster)所領導的德國反間諜活動。這是一個對抗希特勒運動的大本營。潘霍華得知一些對抗「領袖」(F梶rer)和意圖建立新政權的機密計畫,雖然這違背他擁護和平的信念,但他參加了這個行動。他躲在艾塔(Ettal)一個本篤會修道院內等候慕尼黑總部對這個抗爭行動的分派。他的首要任務是運用他的國際教會關係和盟軍搭上線,尋找成功推翻希特勒後的和平協議。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不能避免的事還是發生了。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之下,潘霍華被逮捕入獄。雖然當時龐大間諜組織並未被發現,他仍被控涉入十月七日的劫獄行動,協助一小群優秀猶太人從德國逃往瑞士。
他的牢獄生涯充滿變數而且複雜,他的《獄中書簡》(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充滿豐富的神學性短篇言論,至今仍然深具啟發性和挑戰性。那些和他一起度過牢獄生活的朋友,都說他很勇敢,並且堅毅不拔。他不僅為他的獄友,也為監督獄警提供屬靈指導。希特勒自殺前三週,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潘霍華被帶到浮洛生堡(Flossenb槀g)集中營審訊到半夜,隔天清晨,他和幾位囚犯一起被執行死刑。獄中醫生說道:
雖然執行死刑的門半開著,我看見潘霍華牧師脫下他的囚服,跪在地上熱切地向上帝祈禱。我深深被這樣一位令人敬愛的人感動,如此虔誠,而且如此堅信上帝一定聽他的禱告。行刑的剎那,他又說了一段禱詞,然後就步上刑場的階梯,勇敢而平靜。幾秒之後,他就死去。我行醫五十年,很少見到一個人可以用這樣順服上帝旨意的方式死去。2
這樣,一個信仰堅定的英雄人物結束了生命,但是,他的傳奇事蹟卻流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