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面觀音:歲月的神秘饋贈〉
蘇永延/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紅面觀音被發現以後,引發無數關注的目光,人們對祂的出現作種種猜測,似乎有理,但難有佐證。這是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如何理解這一形象,我們最好從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來源談起。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一位法力無邊、慈悲無盡的菩薩,在我國的民間信仰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兩千年的歲月流駛,觀世音菩薩與文殊、普賢、地藏菩薩被並稱為中華民族信仰中的四大菩薩之一。據佛經所載,覺悟成佛者之多,十方世界有如恆河沙數。釋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不過我們尊祂為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號為世尊。菩薩是比佛低的果位,自然數量亦遠勝於無數倍的恆河沙數。為何觀世音菩薩會得到大眾的信賴,並形成廣泛的觀音崇拜呢?這是首先要釐清的問題。這個問題清楚之後,對於為什麼會出現紅面觀音?究竟是對或是錯?等諸多疑問皆可迎刃而解。
觀音菩薩的法力有多高?是否如西遊記所描寫的那樣,尚有達不到的地步呢?這是民間之說,佛經裡並不是這樣的。觀音雖為菩薩,其實乃是古佛再來。據《楞嚴經》卷六所載,觀音菩薩自陳圓通時這樣說的:
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是觀世音菩薩介紹自己修煉過程的真實描繪,祂一樣也有導師,那就是觀世音如來。修習方法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與世尊所提倡亦是符合的。這個法門,直到今天依然沿襲了下來。依此不斷增進,達到十方圓明的境界。因此,祂不僅具有佛一般的法力,而且與六道眾生之心息息相通。這是觀音菩薩的偉大之處,祂將自己化為溝通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樑,引導眾生不斷地上進,臻於無上菩提。因此,觀音菩薩的形象是千變萬化的,依祂自己所說,有三十二應,能入諸國土。根據不同的情況和修習者的境界,祂能隨時變化相應加以引導。這三十二應就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四天王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摩呼羅伽身、人身、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身。從佛身到非人身,祂都可以變化相應,為每一個階層的眾生說法,引導他們成就。這些文字不僅出現於《楞嚴經》,在《觀音普門品》裡也有類似的文字。「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大自然的一切,無時不在敷演著佛法,只是有人能感悟得到,有人不能感悟到,或者感悟的程度有多少之別罷了。
總而言之,觀音菩薩根據眾生的不同需要,就以不同的方式來渡化眾生,可謂不辭勞苦。因此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早期的印度佛教裡,觀音菩薩是偉男子形象,剛傳入中國時,也依然是男身,在莆田廣化寺還有一尊男性觀音的塑像,這就是明證。不過,隨著信眾隊伍越來越多,婦女信佛者所見觀音形象亦多為女身,故觀音菩薩形象自然漸漸被定型為女身了。而且,觀音菩薩的形象不僅在性別上有變化,其顯現在世人面前,也是多種多樣的。
蘇永延/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紅面觀音被發現以後,引發無數關注的目光,人們對祂的出現作種種猜測,似乎有理,但難有佐證。這是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如何理解這一形象,我們最好從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來源談起。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一位法力無邊、慈悲無盡的菩薩,在我國的民間信仰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兩千年的歲月流駛,觀世音菩薩與文殊、普賢、地藏菩薩被並稱為中華民族信仰中的四大菩薩之一。據佛經所載,覺悟成佛者之多,十方世界有如恆河沙數。釋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不過我們尊祂為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號為世尊。菩薩是比佛低的果位,自然數量亦遠勝於無數倍的恆河沙數。為何觀世音菩薩會得到大眾的信賴,並形成廣泛的觀音崇拜呢?這是首先要釐清的問題。這個問題清楚之後,對於為什麼會出現紅面觀音?究竟是對或是錯?等諸多疑問皆可迎刃而解。
觀音菩薩的法力有多高?是否如西遊記所描寫的那樣,尚有達不到的地步呢?這是民間之說,佛經裡並不是這樣的。觀音雖為菩薩,其實乃是古佛再來。據《楞嚴經》卷六所載,觀音菩薩自陳圓通時這樣說的:
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是觀世音菩薩介紹自己修煉過程的真實描繪,祂一樣也有導師,那就是觀世音如來。修習方法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與世尊所提倡亦是符合的。這個法門,直到今天依然沿襲了下來。依此不斷增進,達到十方圓明的境界。因此,祂不僅具有佛一般的法力,而且與六道眾生之心息息相通。這是觀音菩薩的偉大之處,祂將自己化為溝通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樑,引導眾生不斷地上進,臻於無上菩提。因此,觀音菩薩的形象是千變萬化的,依祂自己所說,有三十二應,能入諸國土。根據不同的情況和修習者的境界,祂能隨時變化相應加以引導。這三十二應就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四天王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摩呼羅伽身、人身、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身。從佛身到非人身,祂都可以變化相應,為每一個階層的眾生說法,引導他們成就。這些文字不僅出現於《楞嚴經》,在《觀音普門品》裡也有類似的文字。「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大自然的一切,無時不在敷演著佛法,只是有人能感悟得到,有人不能感悟到,或者感悟的程度有多少之別罷了。
總而言之,觀音菩薩根據眾生的不同需要,就以不同的方式來渡化眾生,可謂不辭勞苦。因此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早期的印度佛教裡,觀音菩薩是偉男子形象,剛傳入中國時,也依然是男身,在莆田廣化寺還有一尊男性觀音的塑像,這就是明證。不過,隨著信眾隊伍越來越多,婦女信佛者所見觀音形象亦多為女身,故觀音菩薩形象自然漸漸被定型為女身了。而且,觀音菩薩的形象不僅在性別上有變化,其顯現在世人面前,也是多種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