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看懂一貫道

9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二單元 「一貫道」的歷史

 

一、「一貫道」的「道統源流」

要了解「一貫道」的歷史,就要閱讀《道統寶鑑》、《性理題釋》和《一貫道簡介》。

《道統寶鑑》是自古代流傳下來的「道統源流」,這是記載「一貫道」源流和歷代傳承的一本重要著作。但是,《道統寶鑑》的「作者」及「成書的年代」,已經難以考證,很可能是道中代代相承沿襲而來,恐非成於一人一時之作。在《道統寶鑑》一書中,將「一貫道」的「道統源流」,上推至「伏羲一畫開天」,一直到民國的十八祖「張天然、孫素貞」,共計有六十四代祖師的詳細介紹。

《性理題釋》是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濟公活佛」降鸞,將道中各類疑問,分別出題,再分別解答,命「郭廷棟」先生加以整理而成書。書中的「大道之沿革」,有敍述「道統源流」。

《一貫道簡介》是由「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在民國七十七年(公元一九八八年)印行的,書中的「一貫道的源流」,也有簡介「道統源流」。

《一貫道簡介》裡的「一貫道的源流」原文如下:

自「伏羲」見「龍馬負圖」,創造「八卦」,揭開天地奧祕,是為「大道」降世之始。

「伏羲」為第一代道統祖師,其後聖聖相緒,「神農」為第二代,第三代「軒轅黃帝」,第四代「少昊(ㄏㄠˋ)」,第五代「顓頊(ㄓㄨㄢ ㄒㄩ)」,第六代「帝嚳(ㄎㄨˋ)」,第七代「帝堯」,第八代「帝舜」,第九代「夏禹」,第十代「伊尹」,第十一代「商湯」,第十二代「姜尙」,第十三代「文王、武王、周公」,第十四代「老子」,第十五代「孔子」,第十六代「顏子、曾子」,第十七代「子思」,第十八代「孟子」,是為「東方十八代」。

「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儒道道脈」泯滅,究未得繼續道統,良以「孔子」時,業經盤轉「西域」,「釋門」接衍,「釋迦牟尼」得道後,眞法傳大弟子「摩訶迦葉」為「禪宗初祖」,單傳至二十八代「達摩尊者」。

「梁武帝」時,「達摩」西來中土,眞機妙法,復還於「中國」,是謂「老水還潮」。自「達摩」入「中國」,「眞道」乃一脈相傳,「達摩」為初祖,單傳給「神光」二祖,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六祖」之後衣缽不傳,道降「火宅」,「白馬」續為七祖,「羅尉群」繼任八祖。

「羅八祖」歸後,「道根」祕隱公案,「道統」懸虛「八百載」。其間雖無「天命祖師」接衍道統,惟自「宋代」融合「儒、佛、道」三家的「理學」及倡導「三教合一」的「全眞教」驟然興起。

降及「明代」又產生了一種以「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為主要教義之新興三教合一「俗家教團」。雖然「全眞教」及部分「新興宗教」如「黃天道、夏教等,具有龐大教勢,且信徒遍佈各地,奈因天時未至,所傳多為枝葉,根本「心印大法」或失傳或瞬即止傳,故亦未續「天命之祖派」。然彼等為「大道」之經義策論,做了薪傳的工作,「大道」之奧旨得賴以昌明。

迨至「淸順治」年間,天時已至,「元始天尊」化身之「黃德輝」在「江西廬山」,受「天命」,遙接「羅八祖」,緒為第九代祖。「黃九祖」融匯「天命心法」及「新舊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全眞教「修煉金丹」教義為精髓,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教義為佐義,正式開創「先天道」。故,《皇極金丹寶卷》云:「金丹大道最為奇,元始臨凡墜玉梯;眞機默演無為理,九玄泄漏造皇極」,又云:「西天四七傳燈轉,東土三三立教門」。

「黃九祖」以前為「接緒道統」,「祖派、道脈」在「儒佛道三教」,「大道」係教門中之眞傳,在「三教」中遞傳。自「黃九祖」以降,係屬「開創道統」,乃為因應「三期末劫、原人返本還原」,所特設之「授有無上法、專辦普度收圓」道門,而為「大道教團結社」之開端。

「黃九祖」掌道後,歷經數十年之風霜,開荒闡化「江西饒州府」等地,門風曾鼎盛一時,門徒分成「八卦九宮」,惟自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歸西後,其教漸呈式微之態勢。

半世紀後,至「乾隆」年間,「吳紫祥」始出,在「有緣寺」受命為第十代祖,闡化「廣信府」,重振「先天道脈」。

迄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了道後,「何若」再繼續為第十一祖,續開道「洪都(南昌)、鄱陽」一帶。嘉慶初年,「何十一祖」遭風考,充軍貴州龍里縣,大道始入「黔省」。

嘉慶七年(一八○二年),「袁志謙」續任十二祖,至十五年(一八一○年),由「黔省」入「滇省」,自此道開「雲南」。

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袁祖」自「雲南」開道「四川」,在「成都」設立「西乾

堂」,以此為中心,積極向各地開展道務。

此後人才輩出,「尹正、黃謙、楊守一、劉曰湖」及「方運泓」續闡「四川」;「陳玉賢、安依成、宋土道」等開道「兩湖」;「滇黔」方面在「嘉慶」年間已有「楊二姑、夏致溫」之經營,「道光」後續有「冰淸」等之調度;「三江(江蘇、安徽)」則有「李六合」之籌辦;「福建」則屬「李道生」等。彼等均為一時之俊彥,「先天道」隨其足跡所至,漸風行大江南北。

道光(一八二六年),「楊守一、徐吉南」繼任第十三代祖,至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了道歸西,「袁十二祖」復出視事,惟以年邁難於任事,交地任「陳彬」代理,三年後「陳彬」遭風考充軍,「袁祖」無奈復出掌盤,稱「退安老人」。

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袁祖」歸西,續由「五行」掌道。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一八四三年)「先天道場」遭受大風考,至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乙己,火行「陳依精」、木行「安依成」、土行「宋土道」在「湖北漢陽」捨身了道,道場岌岌可危。風雨飄搖之際,幸賴十地「彭德源(依法)」臨危受命,晉任「水行」,出掌道盤。「彭水祖」掌道,重建道場,制定條規,嚴立佛綱,數年之後,頹廢之道場,乃再度復甦。

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年)十二月,「水祖」歸西,「金祕祖(林芳華)」接續之。「金祕祖」才高心細,仗義輸財,以普渡為心,以收圓為念,「先天道」大宏開,蓬勃景象再現。

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金祕祖」歸西,歸前將道盤交付「素玉、素陽」掌理,並曉諭「西乾堂」弟子嗣後「稱師不稱祖」,自此「西乾道脈」移轉。

良以「道光」年間,老⊙已將「十四代祖位」祕授山西「姚鶴天」接掌,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姚祖」始歸。

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老⊙降臨山東靑州「東震堂」,令「王覺一」繼任「十五代祖」。「王祖」掌道後,奉命以「儒教」來闡揚「先天道義」,廢除了入道時「茹素」、「絕欲」之規定,以較高層次的「理天法」取代「氣天法」,將「先天道之」「指出玄關」,改為「點開玄關」,又廢除了「黃九祖」開道以來所創的「九節內功」,不再「修煉金丹」,只教人「格物致知、涵養心性」,使「天道」之修持,由「全眞」化轉趨「儒教化」。

迄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王祖」歸空時,其道已傳遍大江南北,其後由十六祖「劉淸虛」接掌道盤。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續由「路中一」掌道,稱十七代祖。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路祖」歸空,由其妹「路師姑太」代掌道盤。

至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始由「張天然」繼任十八代祖,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張祖」歸空,續由「孫慧明」掌理道盤,辦理收圓大任。

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由「香港」遷居「台灣」。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農曆二月二十三日歸空於「台北市」,享年八十一歲。歸後,老⊙封「中華聖母」。

 

 

以上內容節錄自《看懂一貫道》呂冬倪◎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686.pdf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