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正心修身,學習拜
在忙碌的工商社會,拜拜雖然仍舊舉行,但有淡化的現象,甚至逐漸消失或失傳。很多小家庭因居住空間小,甚至已不立神案,自然也就不再拜拜了。這一代人儘管還會拜拜,大都前往廟宇中參拜,或重大節日返回父母家中祭祖。
拜拜的形式逐漸改變中,不論由繁就簡或功利主義當道,拜拜的意義應當釐清,才不會有舉香跟拜的窘境,也不會因無知而失去宗教信仰安定人心的意義,拜拜是需要重新學習。了解拜拜的意義。拜拜分類與供品。金紙種類與用法。與神溝通的方式是本篇的重點。
拜拜的精神在態度上是否抱持著懺悔、虔誠、謙卑、尊重之心。祭拜祖先也是一樣,應持著感恩、思源的態度,否則將失去拜拜的意義。
祭祀文化淵源流長
台灣的拜拜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歲時節俗以及傳統信仰文化,「拜拜」成為代代相傳用來謝天、敬神、祭祖的禮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的傳統, 《周禮》記載天子所祭祀的對象包含有「天神」、「地祇」、「人鬼」、「物魅」等。從上而下,發展出淵源流長的祭祀文化。配合農業社會的二十四節氣,謝天、謝地敬拜祖先之外,融入各種神佛聖誕千秋的大拜拜,構成庶民文化重要的一環。台灣的拜拜自然是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歲時節俗以及傳統信仰文化,「拜拜」就成為代代相傳用來謝天、敬神、祭祖的禮俗。
對於台灣人而言,拜拜早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平時拜拜基於對神、祖先的崇拜, 不需要理由。當然可能也存著有燒香有庇佑的心理。遭遇困難或心中不安時,也要透過拜拜儀式,祈求消災解厄,趨吉避凶,平安發財。
◆ 拜拜的意義
年輕人跟著長輩拜拜,常常不知拜什麼及拜拜的意義。從上述歸納,拜拜至少具有下列四種意義。
‧ 敬意:對神佛敬仰的拜拜。
‧ 許願:對神佛有所祈求,如求考
運、發財、身體健康、婚
姻等所做的拜拜儀式。
‧ 謝恩: 對神佛許願祈求, 達到
願望後對神佛的謝恩還
願行為。
‧ 消災: 為化解災難所做的儀
式。
◆ 家中要請神守護嗎?
台灣在農業社會時,家家戶戶大都有神明廳的設置,用於供奉神佛及祖先,即便沒有專廳,亦設有神明桌做為供奉及祭拜祖先、神佛之用。一般而言,家中供奉神佛不會太多尊,以家中傳統祭拜的守護神為主,至於守護神為何尊神佛則因家而異,非正式調查統計,家中守護神以觀音菩薩、媽祖、關聖帝君、土地公最多。
寺廟仍然是供奉神靈的主要場所,尤其現代工商社會及都市化發展,因居住習慣及環境改變,神明桌可望不可及, 連神明桌的位置都無法提供出來,信眾大都至各地廟宇拜拜。或許,佛道教的信仰未來可能與基督教、天主教一樣,信徒是要到教堂才能做禮拜。
◆ 廟宇中神明的基本認識
台灣民間信仰融合了儒、釋、道三教而成,每座廟宇有許多神明接受信眾供奉,使拜拜呈現多元色彩,同樣讓人摸不清頭緒。
一般而言,廟宇中所奉祀的神明,主要可分為「主神」和「屬神」兩類。「主神」即該寺廟主要奉祀的神明,坐鎮於主殿中間神位;屬神則是主神以外的所有神明。屬神因身分性質又可分為「從祀」、「同祀」和「寄祀」三類。
從祀神明依其與主神關係又可分為「配偶」、「配祀」、「協侍」、「分身」和 「隸祀」。配偶如城隍廟的城隍爺夫人及土地公廟的土地婆;配祀為與主神有某種關係的配屬如,註生娘娘配十二婆姐、媽祖的千里眼順風耳等;協侍則是站在主神左右的侍童;分身是指同一神像數個並祀在主神龕前的神案上的神明;隸祀是主神們所共同有的屬神,如各寺廟的門神等。
同祀則是所祀之神明與主神並無宗教上的關係,只是為寺廟所祭祀的神而已。如媽祖廟同祀開漳聖王; 恩主公廟中也有註生娘娘、土地公等入祀。目前台灣廟宇同祀情形普遍而多元,廟宇規模愈大同祀神明愈多。
主神前神桌上有許多祭祀的神,不另設殿,有屬廢廟的神或民眾家中的神以及流轉無主的神這都屬寄祀。
◆ 拜拜的正確心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拜拜的傳統,經過幾千年來的傳承,衍生出一套繁文縟節,複雜專業的拜拜文化, 並因對神明的敬畏, 拜拜時從來都是小心謹慎,深怕說錯話及不當的行為觸怒神明,使拜拜成了心理的負擔。並有多拜多錯,不如不拜的心理。
加上社會生活型態由農業社會過度到工商社會,民眾生活不如農業社會般悠閒,每人每天過著緊張忙碌的生活,遇有節慶鮮能全心準備祭典,拜拜對某些現代人反而成為一種負擔。拜現代科技之賜,甚至出現線上拜拜、線上掃墓,不管你要什麼供品都有,甚至燒香、燒紙錢樣樣不缺。連拜媽祖也可以利用手機來拜。
相反的,二十一世紀科學昌明的社會,卻仍存在一些依賴神明為生的神棍,他們抓住人性對宗教的迷惑及敬畏對信眾施以詐術,騙財騙色的宗教新聞經常可見。
台灣民間信仰淵源流長,以古代自然精靈信仰為基礎,融合儒、釋、道三教,供奉神靈眾多。眾神明屬性不同,道教廟宇和佛寺的儀規不同,相關禁忌也有所差別, 拜拜自然需要學習。完全遵照傳統,
正心修身,學習拜
在忙碌的工商社會,拜拜雖然仍舊舉行,但有淡化的現象,甚至逐漸消失或失傳。很多小家庭因居住空間小,甚至已不立神案,自然也就不再拜拜了。這一代人儘管還會拜拜,大都前往廟宇中參拜,或重大節日返回父母家中祭祖。
拜拜的形式逐漸改變中,不論由繁就簡或功利主義當道,拜拜的意義應當釐清,才不會有舉香跟拜的窘境,也不會因無知而失去宗教信仰安定人心的意義,拜拜是需要重新學習。了解拜拜的意義。拜拜分類與供品。金紙種類與用法。與神溝通的方式是本篇的重點。
拜拜的精神在態度上是否抱持著懺悔、虔誠、謙卑、尊重之心。祭拜祖先也是一樣,應持著感恩、思源的態度,否則將失去拜拜的意義。
祭祀文化淵源流長
台灣的拜拜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歲時節俗以及傳統信仰文化,「拜拜」成為代代相傳用來謝天、敬神、祭祖的禮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的傳統, 《周禮》記載天子所祭祀的對象包含有「天神」、「地祇」、「人鬼」、「物魅」等。從上而下,發展出淵源流長的祭祀文化。配合農業社會的二十四節氣,謝天、謝地敬拜祖先之外,融入各種神佛聖誕千秋的大拜拜,構成庶民文化重要的一環。台灣的拜拜自然是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歲時節俗以及傳統信仰文化,「拜拜」就成為代代相傳用來謝天、敬神、祭祖的禮俗。
對於台灣人而言,拜拜早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平時拜拜基於對神、祖先的崇拜, 不需要理由。當然可能也存著有燒香有庇佑的心理。遭遇困難或心中不安時,也要透過拜拜儀式,祈求消災解厄,趨吉避凶,平安發財。
◆ 拜拜的意義
年輕人跟著長輩拜拜,常常不知拜什麼及拜拜的意義。從上述歸納,拜拜至少具有下列四種意義。
‧ 敬意:對神佛敬仰的拜拜。
‧ 許願:對神佛有所祈求,如求考
運、發財、身體健康、婚
姻等所做的拜拜儀式。
‧ 謝恩: 對神佛許願祈求, 達到
願望後對神佛的謝恩還
願行為。
‧ 消災: 為化解災難所做的儀
式。
◆ 家中要請神守護嗎?
台灣在農業社會時,家家戶戶大都有神明廳的設置,用於供奉神佛及祖先,即便沒有專廳,亦設有神明桌做為供奉及祭拜祖先、神佛之用。一般而言,家中供奉神佛不會太多尊,以家中傳統祭拜的守護神為主,至於守護神為何尊神佛則因家而異,非正式調查統計,家中守護神以觀音菩薩、媽祖、關聖帝君、土地公最多。
寺廟仍然是供奉神靈的主要場所,尤其現代工商社會及都市化發展,因居住習慣及環境改變,神明桌可望不可及, 連神明桌的位置都無法提供出來,信眾大都至各地廟宇拜拜。或許,佛道教的信仰未來可能與基督教、天主教一樣,信徒是要到教堂才能做禮拜。
◆ 廟宇中神明的基本認識
台灣民間信仰融合了儒、釋、道三教而成,每座廟宇有許多神明接受信眾供奉,使拜拜呈現多元色彩,同樣讓人摸不清頭緒。
一般而言,廟宇中所奉祀的神明,主要可分為「主神」和「屬神」兩類。「主神」即該寺廟主要奉祀的神明,坐鎮於主殿中間神位;屬神則是主神以外的所有神明。屬神因身分性質又可分為「從祀」、「同祀」和「寄祀」三類。
從祀神明依其與主神關係又可分為「配偶」、「配祀」、「協侍」、「分身」和 「隸祀」。配偶如城隍廟的城隍爺夫人及土地公廟的土地婆;配祀為與主神有某種關係的配屬如,註生娘娘配十二婆姐、媽祖的千里眼順風耳等;協侍則是站在主神左右的侍童;分身是指同一神像數個並祀在主神龕前的神案上的神明;隸祀是主神們所共同有的屬神,如各寺廟的門神等。
同祀則是所祀之神明與主神並無宗教上的關係,只是為寺廟所祭祀的神而已。如媽祖廟同祀開漳聖王; 恩主公廟中也有註生娘娘、土地公等入祀。目前台灣廟宇同祀情形普遍而多元,廟宇規模愈大同祀神明愈多。
主神前神桌上有許多祭祀的神,不另設殿,有屬廢廟的神或民眾家中的神以及流轉無主的神這都屬寄祀。
◆ 拜拜的正確心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拜拜的傳統,經過幾千年來的傳承,衍生出一套繁文縟節,複雜專業的拜拜文化, 並因對神明的敬畏, 拜拜時從來都是小心謹慎,深怕說錯話及不當的行為觸怒神明,使拜拜成了心理的負擔。並有多拜多錯,不如不拜的心理。
加上社會生活型態由農業社會過度到工商社會,民眾生活不如農業社會般悠閒,每人每天過著緊張忙碌的生活,遇有節慶鮮能全心準備祭典,拜拜對某些現代人反而成為一種負擔。拜現代科技之賜,甚至出現線上拜拜、線上掃墓,不管你要什麼供品都有,甚至燒香、燒紙錢樣樣不缺。連拜媽祖也可以利用手機來拜。
相反的,二十一世紀科學昌明的社會,卻仍存在一些依賴神明為生的神棍,他們抓住人性對宗教的迷惑及敬畏對信眾施以詐術,騙財騙色的宗教新聞經常可見。
台灣民間信仰淵源流長,以古代自然精靈信仰為基礎,融合儒、釋、道三教,供奉神靈眾多。眾神明屬性不同,道教廟宇和佛寺的儀規不同,相關禁忌也有所差別, 拜拜自然需要學習。完全遵照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