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拜對了嗎?拜拜的禮儀
一般進廟的拜拜,最講究的還是誠意與心意!所謂「心誠則靈」是適用於各種宗教的通理。那麼,什麼是「誠意」?廣義來說就是拜拜的禮儀,行禮如儀、進退有據,旨在展現對神明的尊敬與謙卑。什麼是「心意」,廣義來說是拜拜的供品,像是牲禮、水果、糕餅、香燭及金箔等,以此做為登門祈福的獻禮。
進廟拜拜雖然是一件常民習以為常之事,但還是有不少人對於「怎麼拜」摸不著頭緒。經常是,有門就進,點了香就拜!只在意廟堂中央最主要的神明,然後訴說自己想要什麼、求什麼;或是看到香爐就往前拜,不太在意拜的是哪位神明。心中若有疑問想請教,也不知道究竟是擲筊呢?還是求籤?或是自創一套方法,也不確定問出什麼結果,或搞不懂結論是什麼?其實,進廟拜拜是有規矩的,重點是一定要行禮如儀,好運才會降臨喔!
入山門、淨口靜心
所謂山門,最早用於佛寺或道觀,在寺院或道觀所在山頭的入山口處搭一座牌樓,或沿山路陸續搭建三座牌樓,所以也稱「三門」(三解脫門)。台灣的大廟也大多有建山門,有些做為入口的標示,有些以此區隔廟埕。
所以,進入山門後,即入解脫之境,也就是進到寺、宮、廟的範疇,自應淨口、靜心,以示尊敬!基本的禮儀是,不要惡口、粗口,大聲喧嘩;或在佛寺周遭隨手拿著葷食、邊走邊吃;或在寺廟的廟殿中抽煙、飲食,都是對佛、菩薩,對廟中神明不禮貌的行為。
進入到寺廟後,可先洗手、洗臉、漱口,以此象徵清淨。但切記,台灣多數的大廟設有洗水果的專用水槽,僅用來洗果盤、水果、整理供品,切勿在此洗手、漱口。
龍門進、虎門出
傳統寺廟的規範都是「左尊右卑」,左右的定義是以神明的坐向為準,也就是如果面對廟門的話,右手邊即是廟的左側、龍邊;左手邊即是廟的右側、虎邊。分辨龍、虎門除了以方向來看之外,也可注意一下門旁的牆堵。在龍門邊多有祥龍的石雕或彩繪,虎門則飾以猛虎。左門(龍側)即為龍門,應由此進入廟殿。龍門進、虎口出的用意何在?一是左尊右卑的概念,符合傳統「出將入相」的左右方的觀念,右出將、左入相,所以左入、右出。二是廟宇的左右門又稱「龍門」、「虎門」,所以從龍門進,可仗祥龍之勢,阻邪納祥瑞之氣;從虎門出,可仗猛虎之威,降邪化煞,宛如新生。反之,如果從虎門入,就有「入虎口」比較不吉祥之意。三者,大家如果都依左進、右出的習慣,在參拜的動線上也較統一,不致互相穿插而秩序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廟宇正面多開三門,即中、左、右,也稱「三川門」,中門為「神道」,也就是神明進出的通道,所以盡量不走,古時只有帝王可走中門,所以有些廟宇會把中門以門欄封鎖。如果只有單門的小廟,也盡量靠左、右進出。
因此,在清淨口、手之後,即可由龍門進入。一般大廟點香處多設三川殿,或中庭、拜殿兩側,可從龍門進入後再點香。規模較小、單門式的廟點香處多在廟門外,可先點香再進入。
【財神廟助你財運亨通】大溪迎富送窮廟
「迎富送窮廟」的廟名很不平常,但也清楚點明了這裡是不折不扣的財神廟。廟名源自於特殊的「送窮法門」。其實,自古就有送窮鬼的習俗,認為不送走窮鬼,財富也留不住!
大溪的迎富送窮廟自創設以來,就以「送窮法門」幫助不少人迎財納富。每年的新春和祈福法會,都以創新的活動,吸引了大批信眾和媒體。像是改裝打地鼠的遊戲機,用來象徵打窮鬼,這些新鮮的創意,也讓前來求財的信眾,體驗不一樣的求財法門。
送窮為古代民間的傳統習俗,最具代表性的介紹是唐朝韓愈的〈送窮文〉,內容是以自己的經歷所撰寫,關於窮神和送窮鬼的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正月三十日,主人吩咐僕人以柳枝做車、捆草做船,各裝上米和乾糧,車子套上牛來拉,船則掛上帆。然後對窮鬼三鞠躬說:「聽說你們就要走了,不敢問你們往哪裡去,所以私下準備了船和車,也送上了穀米和乾糧,今天正是吉日良辰,利於行走四方。準備了一碗飯、一盅酒來為你們送行,你就帶著朋友一起離開這個舊地方,去往新的居處。駕車揚帆、風馳電掣,您應該沒有留下來的理由,而我有資助與送行之恩,你們豈有不走的道理呢?」
沒想到仔細聆聽,竟然有聲音逐漸清晰,一個窮鬼說:「我和你相伴已經四十年,也沒有要離開你的意思,今天你說知道我要走,一定是聽到別人的謠言,我孤身一人,誰是我的朋友?你如果都知道,等於揭開了這個秘密,那我怎麼能不離開!」主人說:「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你們一個叫智窮、一個叫學窮、一個叫文窮、一個叫命窮,第五個叫交窮,這五個窮鬼,是我的禍患!」話才說完,這五鬼噗哧笑了起來,接著說:「你既然道我們的名字和作為,那麼趕我們走,實在是小聰明、大糊塗。我們為你樹立名聲,因為小人和君子是不同的,你雖然被貶職到了遠地,但是我們也不願意離開你,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從詩書中找到答案。」主人聽了,最後還是燒掉紮好的船和車,無奈地請祂們上座。
韓愈的〈送窮文〉,介紹了五窮鬼和送窮鬼的做法。《金谷園記》中也記載了另一位窮神的來歷:顓頊(黃帝之後的帝王)有一個兒子叫「瘦約」,喜歡穿破衣、吃碎爛的食物,有人做了新衣給他,他就弄破、用火燒破後再穿,所以大家都叫他「窮子」。他在巷中死去的日子是正月二十九日,於是人們就做碎食、破衣,在巷中祭祀他,後來演變成「送窮鬼」。
民間對於「送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的將家中塵土掃起來後倒到屋外去,也有一種是掃起一畚箕的塵土,再用紙剪成婦人的形狀、手拿掃帚、背上有袋子,袋裡裝上乾糧,然後放在畚箕內;或是將家中塵土倒在門口,再用七塊煎餅蓋在上面等。送窮的日子各地也有不同,有的在正月初五、初六,或是正月的晦日(農曆的晦日為每月的最後一天)。
傳承古代的送窮習俗,迎富送窮廟就創制了「送窮迎富」的法門。先送走五窮鬼,再祈求五路財神賜福、賜財。也就是先掃除了貧窮的原因,財富才能滾滾而來。
天公作主,五路財神賜財
迎富送窮廟主祀玉皇大帝,同祀三官大帝與五路財神王。陪祀有觀音大士、關聖帝君、濟公禪師、九天玄女、城隍尊神、月老星君及福德正神等。既然是送窮迎富法門,敬拜的方法也有一定規矩。先是抵達正門牌樓後,沿著地上的鋪石,緩緩地走向廟門。意思是人生總有坎坷路途,雖然難行,還是要勇往直前!抵達廟前後,在「元寶轉運池」前,舀水沖洗元寶,再以雙手觸摸,再用右手劍指點眉心、人中、胸口及左右肩,同時唸口訣:「沾沾財氣、除除穢氣、淨口淨心、謝天謝地」,然後向正殿三拜,再從龍門進入拜殿。
進入正殿後,先到服務台購買「迎富送窮金紙」,然後敬拜正殿的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祈求消災、賜福、解厄,並請五路財神王禳災、賜財。之後再依序敬拜殿中的諸位神明。
在濟公禪師神龕前,先取桌上的蒲扇搧去穢氣、窮氣,再取桌上的送窮咒文,按上手印,唸咒文一遍後,在「送窮船爐」中燒化。送走窮氣後,就可以回到正殿,向天公和財神擲筊求發財金。聖筊共有6對,代表的是五路財神和玉皇大帝。誠心三拜後,一起擲筊。一筊可得58元發財金,五筊可得588元發財金,如果六筊皆為聖筊,還可獲得招財金牌一面。
【賜福滿願媽祖廟】台北市關渡宮
台北市關渡宮是北部最早建立的媽祖廟,供奉「干豆媽」。據《諸羅縣志》記載,關渡宮草創於清康熙51年(西元1712年),初稱天妃廟。清康熙54年(西元1715年)改建為木造瓦頂建築,當時的台灣府諸羅縣知縣周鍾瑄不遠千里自嘉義北上,為天妃廟題名「靈山」,還將後山及臨台北湖的埔地數十甲,授予住持招佃收租。
清康熙58年(西元1719年)因淡水河位下降,將廟向下遷移至山腰。清乾隆47年(西元1782年)以廟方位不正進行大規模重建,而此次捐建者來自福建、廣東和台灣當地的平埔族,可見當時天妃廟已成北投地區的信仰中心。後來在清嘉慶和道光年間,也有修建紀錄。一直到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因廟裡僧人參與抗日活動而遭到報復,日軍放火燒毀了大半部的廟宇。幸好當時有八里的高姓村民前來搶救,將媽祖神像藏於觀音山才得以保存。
日治時期明治30年(西元1897年),鄉民再度發起重建,但籌資困難,歷經艱辛才得以完工,落成後改名「關渡宮」。
二次戰後,關渡宮歷經戰亂已殘破不堪,歷經8年的重建工程,於民國46年(西元1957年)完工,成為前後二殿及兩側廂房的廟宇。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因為淡水河口排水不易,經常造成大雨積水,為解決水患,關渡宮所在的象鼻山被剷平。此時,信眾推舉黃平為理事長主持重建。重建的藍圖以北港朝天宮做參考,除了挑高正殿,也新設左右兩側的觀音殿與文昌殿;後殿改建為三層樓建築,頂樓設凌霄寶殿,並在後山開闢「靈山公園」,工程於民國59年(西元1970)完工。
關渡媽(干豆媽)的顯聖傳說很多,最常被提及的是二戰期間以裙擺接炸彈。傳說日治時代末期日軍在關渡宮前的中港河建水上機場,附近建有彈藥庫等設施,所以成為美軍轟炸目標。在一次轟炸行動中,出現一位古裝女子,以裙擺接炸彈並拋向河中,傳為媽祖神蹟,事後也發現媽祖的神衣下擺有焦黑的痕跡。
此外,關渡二媽在日軍燒毀關渡宮時,顯聖而毫髮無傷。相傳二媽十分靈驗,所以外縣市的信眾也經常邀請二媽去做客,最遠曾到過宜蘭和新竹。而關渡二媽坐火車也傳出神蹟,因為早年關渡二媽到遠地都搭火車,有一次要搭火車去宜蘭,站務人員以貨物來秤重,卻怎麼也秤不出重量,不僅不必買票,也讓信眾嘖嘖稱奇。
作工精細堪稱文化藝術殿堂
關渡宮不只媽祖靈驗,以防空洞改建的古佛洞與財神洞,也讓關渡宮更顯神氣與財氣。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完工的古佛洞,入口有一座「鎮洞寶臼」,上刻文字:「甲辰年間,渡拓寬時,河底發現寶臼,經為本宮鎮洞之寶。」寶臼凹槽還擺放一顆雕刻金錢與吉祥圖案的寶珠,是設計巧妙的開運寶器。洞中以《華嚴經》觀世音菩薩顯化的故事來裝飾牆面,兩側石室內安奉觀世音菩薩二十八部眾(28位護法),洞底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約3公尺,法相莊嚴,以千手千眼觀照眾生。
財神洞於民國70年(西元1981年)開鑿、73年完工,洞底面向淡水河,可眺望對岸觀音山美景。財神洞起點為天官財神,廳堂內的牆面都是精彩的故事雕刻,雕工精細,兩側石室中供奉了萬山財神、季倫財神、文比財神和武明財神,神像都以金漆塗身,財氣十足。出口處是福德正殿,兩側石室也供奉了招財、進寶童子。這尊土地公也很華麗、貴氣,很多人都在此祈求土地公庇佑。值得一提的是,關渡宮雖然歷經多次的改建與增建,但仍保留不少文物,也新增許多精緻的木雕、石雕、剪黏或交趾陶等,呈現出大廟的恢宏氣勢。古老的石雕包括三川殿中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的龍柱、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的螭虎石雕窗與麒麟石堵,正殿前方及古佛洞底的石柱是清乾隆47年(西元1782年)留下的。關渡宮的木雕藝術也讓人嘆為觀止,正殿和三川殿的藻井和斗拱、雀替,雕工細緻,樣式多變;新建後殿的神龕,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巧工藝,令人讚嘆!
參拜過關渡宮的各個廟殿後,還可以到後山的靈山公園走走,從這裡可以俯瞰關渡宮和遠方的河岸。在凌霄寶殿正後方,可以找到開山的石碑。臨走前也不要錯過新設的媽祖神蹟牆,牆上以石刻和文字說明關渡宮的沿革及媽祖降生和顯聖的故事,十分精彩。
BOX:開運祈福小秘訣
關渡宮有許多神殿,參拜的順序是先拜1樓正殿,共4個神龕,再到正殿虎側的延平郡王三將軍殿,然後進入財神洞,於出口處敬拜福德正神。然後回到後殿,從6樓、5樓、3樓依序參拜。後殿1樓龍側為古佛洞入口處,從此進入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神殿上香,回到出口後,再參拜功德堂。
一般進廟的拜拜,最講究的還是誠意與心意!所謂「心誠則靈」是適用於各種宗教的通理。那麼,什麼是「誠意」?廣義來說就是拜拜的禮儀,行禮如儀、進退有據,旨在展現對神明的尊敬與謙卑。什麼是「心意」,廣義來說是拜拜的供品,像是牲禮、水果、糕餅、香燭及金箔等,以此做為登門祈福的獻禮。
進廟拜拜雖然是一件常民習以為常之事,但還是有不少人對於「怎麼拜」摸不著頭緒。經常是,有門就進,點了香就拜!只在意廟堂中央最主要的神明,然後訴說自己想要什麼、求什麼;或是看到香爐就往前拜,不太在意拜的是哪位神明。心中若有疑問想請教,也不知道究竟是擲筊呢?還是求籤?或是自創一套方法,也不確定問出什麼結果,或搞不懂結論是什麼?其實,進廟拜拜是有規矩的,重點是一定要行禮如儀,好運才會降臨喔!
入山門、淨口靜心
所謂山門,最早用於佛寺或道觀,在寺院或道觀所在山頭的入山口處搭一座牌樓,或沿山路陸續搭建三座牌樓,所以也稱「三門」(三解脫門)。台灣的大廟也大多有建山門,有些做為入口的標示,有些以此區隔廟埕。
所以,進入山門後,即入解脫之境,也就是進到寺、宮、廟的範疇,自應淨口、靜心,以示尊敬!基本的禮儀是,不要惡口、粗口,大聲喧嘩;或在佛寺周遭隨手拿著葷食、邊走邊吃;或在寺廟的廟殿中抽煙、飲食,都是對佛、菩薩,對廟中神明不禮貌的行為。
進入到寺廟後,可先洗手、洗臉、漱口,以此象徵清淨。但切記,台灣多數的大廟設有洗水果的專用水槽,僅用來洗果盤、水果、整理供品,切勿在此洗手、漱口。
龍門進、虎門出
傳統寺廟的規範都是「左尊右卑」,左右的定義是以神明的坐向為準,也就是如果面對廟門的話,右手邊即是廟的左側、龍邊;左手邊即是廟的右側、虎邊。分辨龍、虎門除了以方向來看之外,也可注意一下門旁的牆堵。在龍門邊多有祥龍的石雕或彩繪,虎門則飾以猛虎。左門(龍側)即為龍門,應由此進入廟殿。龍門進、虎口出的用意何在?一是左尊右卑的概念,符合傳統「出將入相」的左右方的觀念,右出將、左入相,所以左入、右出。二是廟宇的左右門又稱「龍門」、「虎門」,所以從龍門進,可仗祥龍之勢,阻邪納祥瑞之氣;從虎門出,可仗猛虎之威,降邪化煞,宛如新生。反之,如果從虎門入,就有「入虎口」比較不吉祥之意。三者,大家如果都依左進、右出的習慣,在參拜的動線上也較統一,不致互相穿插而秩序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廟宇正面多開三門,即中、左、右,也稱「三川門」,中門為「神道」,也就是神明進出的通道,所以盡量不走,古時只有帝王可走中門,所以有些廟宇會把中門以門欄封鎖。如果只有單門的小廟,也盡量靠左、右進出。
因此,在清淨口、手之後,即可由龍門進入。一般大廟點香處多設三川殿,或中庭、拜殿兩側,可從龍門進入後再點香。規模較小、單門式的廟點香處多在廟門外,可先點香再進入。
【財神廟助你財運亨通】大溪迎富送窮廟
「迎富送窮廟」的廟名很不平常,但也清楚點明了這裡是不折不扣的財神廟。廟名源自於特殊的「送窮法門」。其實,自古就有送窮鬼的習俗,認為不送走窮鬼,財富也留不住!
大溪的迎富送窮廟自創設以來,就以「送窮法門」幫助不少人迎財納富。每年的新春和祈福法會,都以創新的活動,吸引了大批信眾和媒體。像是改裝打地鼠的遊戲機,用來象徵打窮鬼,這些新鮮的創意,也讓前來求財的信眾,體驗不一樣的求財法門。
送窮為古代民間的傳統習俗,最具代表性的介紹是唐朝韓愈的〈送窮文〉,內容是以自己的經歷所撰寫,關於窮神和送窮鬼的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正月三十日,主人吩咐僕人以柳枝做車、捆草做船,各裝上米和乾糧,車子套上牛來拉,船則掛上帆。然後對窮鬼三鞠躬說:「聽說你們就要走了,不敢問你們往哪裡去,所以私下準備了船和車,也送上了穀米和乾糧,今天正是吉日良辰,利於行走四方。準備了一碗飯、一盅酒來為你們送行,你就帶著朋友一起離開這個舊地方,去往新的居處。駕車揚帆、風馳電掣,您應該沒有留下來的理由,而我有資助與送行之恩,你們豈有不走的道理呢?」
沒想到仔細聆聽,竟然有聲音逐漸清晰,一個窮鬼說:「我和你相伴已經四十年,也沒有要離開你的意思,今天你說知道我要走,一定是聽到別人的謠言,我孤身一人,誰是我的朋友?你如果都知道,等於揭開了這個秘密,那我怎麼能不離開!」主人說:「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你們一個叫智窮、一個叫學窮、一個叫文窮、一個叫命窮,第五個叫交窮,這五個窮鬼,是我的禍患!」話才說完,這五鬼噗哧笑了起來,接著說:「你既然道我們的名字和作為,那麼趕我們走,實在是小聰明、大糊塗。我們為你樹立名聲,因為小人和君子是不同的,你雖然被貶職到了遠地,但是我們也不願意離開你,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從詩書中找到答案。」主人聽了,最後還是燒掉紮好的船和車,無奈地請祂們上座。
韓愈的〈送窮文〉,介紹了五窮鬼和送窮鬼的做法。《金谷園記》中也記載了另一位窮神的來歷:顓頊(黃帝之後的帝王)有一個兒子叫「瘦約」,喜歡穿破衣、吃碎爛的食物,有人做了新衣給他,他就弄破、用火燒破後再穿,所以大家都叫他「窮子」。他在巷中死去的日子是正月二十九日,於是人們就做碎食、破衣,在巷中祭祀他,後來演變成「送窮鬼」。
民間對於「送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的將家中塵土掃起來後倒到屋外去,也有一種是掃起一畚箕的塵土,再用紙剪成婦人的形狀、手拿掃帚、背上有袋子,袋裡裝上乾糧,然後放在畚箕內;或是將家中塵土倒在門口,再用七塊煎餅蓋在上面等。送窮的日子各地也有不同,有的在正月初五、初六,或是正月的晦日(農曆的晦日為每月的最後一天)。
傳承古代的送窮習俗,迎富送窮廟就創制了「送窮迎富」的法門。先送走五窮鬼,再祈求五路財神賜福、賜財。也就是先掃除了貧窮的原因,財富才能滾滾而來。
天公作主,五路財神賜財
迎富送窮廟主祀玉皇大帝,同祀三官大帝與五路財神王。陪祀有觀音大士、關聖帝君、濟公禪師、九天玄女、城隍尊神、月老星君及福德正神等。既然是送窮迎富法門,敬拜的方法也有一定規矩。先是抵達正門牌樓後,沿著地上的鋪石,緩緩地走向廟門。意思是人生總有坎坷路途,雖然難行,還是要勇往直前!抵達廟前後,在「元寶轉運池」前,舀水沖洗元寶,再以雙手觸摸,再用右手劍指點眉心、人中、胸口及左右肩,同時唸口訣:「沾沾財氣、除除穢氣、淨口淨心、謝天謝地」,然後向正殿三拜,再從龍門進入拜殿。
進入正殿後,先到服務台購買「迎富送窮金紙」,然後敬拜正殿的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祈求消災、賜福、解厄,並請五路財神王禳災、賜財。之後再依序敬拜殿中的諸位神明。
在濟公禪師神龕前,先取桌上的蒲扇搧去穢氣、窮氣,再取桌上的送窮咒文,按上手印,唸咒文一遍後,在「送窮船爐」中燒化。送走窮氣後,就可以回到正殿,向天公和財神擲筊求發財金。聖筊共有6對,代表的是五路財神和玉皇大帝。誠心三拜後,一起擲筊。一筊可得58元發財金,五筊可得588元發財金,如果六筊皆為聖筊,還可獲得招財金牌一面。
【賜福滿願媽祖廟】台北市關渡宮
台北市關渡宮是北部最早建立的媽祖廟,供奉「干豆媽」。據《諸羅縣志》記載,關渡宮草創於清康熙51年(西元1712年),初稱天妃廟。清康熙54年(西元1715年)改建為木造瓦頂建築,當時的台灣府諸羅縣知縣周鍾瑄不遠千里自嘉義北上,為天妃廟題名「靈山」,還將後山及臨台北湖的埔地數十甲,授予住持招佃收租。
清康熙58年(西元1719年)因淡水河位下降,將廟向下遷移至山腰。清乾隆47年(西元1782年)以廟方位不正進行大規模重建,而此次捐建者來自福建、廣東和台灣當地的平埔族,可見當時天妃廟已成北投地區的信仰中心。後來在清嘉慶和道光年間,也有修建紀錄。一直到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因廟裡僧人參與抗日活動而遭到報復,日軍放火燒毀了大半部的廟宇。幸好當時有八里的高姓村民前來搶救,將媽祖神像藏於觀音山才得以保存。
日治時期明治30年(西元1897年),鄉民再度發起重建,但籌資困難,歷經艱辛才得以完工,落成後改名「關渡宮」。
二次戰後,關渡宮歷經戰亂已殘破不堪,歷經8年的重建工程,於民國46年(西元1957年)完工,成為前後二殿及兩側廂房的廟宇。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因為淡水河口排水不易,經常造成大雨積水,為解決水患,關渡宮所在的象鼻山被剷平。此時,信眾推舉黃平為理事長主持重建。重建的藍圖以北港朝天宮做參考,除了挑高正殿,也新設左右兩側的觀音殿與文昌殿;後殿改建為三層樓建築,頂樓設凌霄寶殿,並在後山開闢「靈山公園」,工程於民國59年(西元1970)完工。
關渡媽(干豆媽)的顯聖傳說很多,最常被提及的是二戰期間以裙擺接炸彈。傳說日治時代末期日軍在關渡宮前的中港河建水上機場,附近建有彈藥庫等設施,所以成為美軍轟炸目標。在一次轟炸行動中,出現一位古裝女子,以裙擺接炸彈並拋向河中,傳為媽祖神蹟,事後也發現媽祖的神衣下擺有焦黑的痕跡。
此外,關渡二媽在日軍燒毀關渡宮時,顯聖而毫髮無傷。相傳二媽十分靈驗,所以外縣市的信眾也經常邀請二媽去做客,最遠曾到過宜蘭和新竹。而關渡二媽坐火車也傳出神蹟,因為早年關渡二媽到遠地都搭火車,有一次要搭火車去宜蘭,站務人員以貨物來秤重,卻怎麼也秤不出重量,不僅不必買票,也讓信眾嘖嘖稱奇。
作工精細堪稱文化藝術殿堂
關渡宮不只媽祖靈驗,以防空洞改建的古佛洞與財神洞,也讓關渡宮更顯神氣與財氣。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完工的古佛洞,入口有一座「鎮洞寶臼」,上刻文字:「甲辰年間,渡拓寬時,河底發現寶臼,經為本宮鎮洞之寶。」寶臼凹槽還擺放一顆雕刻金錢與吉祥圖案的寶珠,是設計巧妙的開運寶器。洞中以《華嚴經》觀世音菩薩顯化的故事來裝飾牆面,兩側石室內安奉觀世音菩薩二十八部眾(28位護法),洞底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約3公尺,法相莊嚴,以千手千眼觀照眾生。
財神洞於民國70年(西元1981年)開鑿、73年完工,洞底面向淡水河,可眺望對岸觀音山美景。財神洞起點為天官財神,廳堂內的牆面都是精彩的故事雕刻,雕工精細,兩側石室中供奉了萬山財神、季倫財神、文比財神和武明財神,神像都以金漆塗身,財氣十足。出口處是福德正殿,兩側石室也供奉了招財、進寶童子。這尊土地公也很華麗、貴氣,很多人都在此祈求土地公庇佑。值得一提的是,關渡宮雖然歷經多次的改建與增建,但仍保留不少文物,也新增許多精緻的木雕、石雕、剪黏或交趾陶等,呈現出大廟的恢宏氣勢。古老的石雕包括三川殿中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的龍柱、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的螭虎石雕窗與麒麟石堵,正殿前方及古佛洞底的石柱是清乾隆47年(西元1782年)留下的。關渡宮的木雕藝術也讓人嘆為觀止,正殿和三川殿的藻井和斗拱、雀替,雕工細緻,樣式多變;新建後殿的神龕,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巧工藝,令人讚嘆!
參拜過關渡宮的各個廟殿後,還可以到後山的靈山公園走走,從這裡可以俯瞰關渡宮和遠方的河岸。在凌霄寶殿正後方,可以找到開山的石碑。臨走前也不要錯過新設的媽祖神蹟牆,牆上以石刻和文字說明關渡宮的沿革及媽祖降生和顯聖的故事,十分精彩。
BOX:開運祈福小秘訣
關渡宮有許多神殿,參拜的順序是先拜1樓正殿,共4個神龕,再到正殿虎側的延平郡王三將軍殿,然後進入財神洞,於出口處敬拜福德正神。然後回到後殿,從6樓、5樓、3樓依序參拜。後殿1樓龍側為古佛洞入口處,從此進入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神殿上香,回到出口後,再參拜功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