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彌勒佛
三世輪迴未來佛
肩背布袋縮鼻肚
時時示人人不識
大笑開懷忘僧佛
彌勒佛是大胖子?
彌勒佛又稱作「彌勒菩薩」、「笑面佛」,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可說是形象巨變的神明。
我們先來認識彌勒佛。相傳釋迦牟尼跟弟子們講經,提到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並指出彌勒將在數十億年後來到人世,佛界說法意指彌勒會在「婆娑世界」成佛,成為接替釋迦牟尼的「未來佛」,而這一天一直還未到來,凡人們可放大了感官,四處找尋著彌勒的蹤跡。
在五代後梁時期,市街出現了一位名為「契此」的和尚,在他死去之前留下了一句頗令人聯想的話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此一偈文讓信奉彌勒佛的百姓、僧人認定契此和尚就是彌勒佛轉世。在地方野史《宋高僧傳》就有記載彌勒的樣子,描述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身形矮胖,皺著鼻梁,有著大肚腩。因為他在市街現身時,總是笑口常開,隨遇而安,肩背布袋從不離身,又稱作「布袋和尚」。之後彌勒佛的樣貌以此原型發展,現今廟宇皆是這番體態模樣。
然而在佛教東傳入中國之前,早期的彌勒形象並非如此。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有不少修行的菩薩出身於印度的貴族,當時貴族的相貌如何呢?相傳古印度人出生時,得受公審,如果長相太醜,得判死刑,亦不能承接皇位。古印度貴族重視外貌裝束,所雕立之佛像亦然,有不成比例的婀娜美腰,身材纖細容貌俊秀,古印度時期的彌勒佛便是如此。後來,西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帶入中亞、印北,使得古印度佛變臉,佛像面容掛上希臘式臉龐、高挺的山根、波浪捲髮、披衣、穿著涼鞋,體態更為秀美!
相形之下,臺灣的彌勒佛,從中國傳入至今,或多或少也注入了幾分臺式風格。
臺灣大佛現象
臺灣是全世界大佛神像密度最高的國家,自一九七六至一九九七年之間,完成了二十七座大佛神像。為何會形成蓋大佛的風氣?主要原因有二:
一、地方政府為了帶動觀光,找尋發大財契機。蓋大佛,能號召廣大信眾前來,人進得來,錢就進得來。為了提振經濟,發展觀光,在一九六一年,彰化縣長陳錫卿以政府之力帶頭興建八卦山大佛,而後臺灣各地開始仿效,形成一波又一波蓋大佛的風潮。
二、政府帶頭做博弈,全民瘋大家樂。當時的政府為了紓解財政困難,發行愛國獎券,卻也造成一波投機風潮。在一九八五年,「大家樂」利用愛國獎券末兩碼兌獎,依附政府獎券的背書,地下賭盤興盛,不少人為求明牌,還包車入廟求神問卜,因應需求,廟宇中各式神像林立,大佛也因應而生。在風潮退去後,產生了大量的遺棄神像,現今還無主可歸。
本無神像崇拜的佛教在臺灣跟著蓋起大佛,在彰化八卦山如來大佛之後,在新竹縣峨眉湖畔又興建起七十二公尺高的青銅彌勒大佛,一佛比一山高,大佛開不了口,信眾欲爭相獻佛,究竟大佛林立的啟示為何?
彌勒佛
三世輪迴未來佛
肩背布袋縮鼻肚
時時示人人不識
大笑開懷忘僧佛
彌勒佛是大胖子?
彌勒佛又稱作「彌勒菩薩」、「笑面佛」,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可說是形象巨變的神明。
我們先來認識彌勒佛。相傳釋迦牟尼跟弟子們講經,提到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並指出彌勒將在數十億年後來到人世,佛界說法意指彌勒會在「婆娑世界」成佛,成為接替釋迦牟尼的「未來佛」,而這一天一直還未到來,凡人們可放大了感官,四處找尋著彌勒的蹤跡。
在五代後梁時期,市街出現了一位名為「契此」的和尚,在他死去之前留下了一句頗令人聯想的話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此一偈文讓信奉彌勒佛的百姓、僧人認定契此和尚就是彌勒佛轉世。在地方野史《宋高僧傳》就有記載彌勒的樣子,描述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身形矮胖,皺著鼻梁,有著大肚腩。因為他在市街現身時,總是笑口常開,隨遇而安,肩背布袋從不離身,又稱作「布袋和尚」。之後彌勒佛的樣貌以此原型發展,現今廟宇皆是這番體態模樣。
然而在佛教東傳入中國之前,早期的彌勒形象並非如此。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有不少修行的菩薩出身於印度的貴族,當時貴族的相貌如何呢?相傳古印度人出生時,得受公審,如果長相太醜,得判死刑,亦不能承接皇位。古印度貴族重視外貌裝束,所雕立之佛像亦然,有不成比例的婀娜美腰,身材纖細容貌俊秀,古印度時期的彌勒佛便是如此。後來,西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文化帶入中亞、印北,使得古印度佛變臉,佛像面容掛上希臘式臉龐、高挺的山根、波浪捲髮、披衣、穿著涼鞋,體態更為秀美!
相形之下,臺灣的彌勒佛,從中國傳入至今,或多或少也注入了幾分臺式風格。
臺灣大佛現象
臺灣是全世界大佛神像密度最高的國家,自一九七六至一九九七年之間,完成了二十七座大佛神像。為何會形成蓋大佛的風氣?主要原因有二:
一、地方政府為了帶動觀光,找尋發大財契機。蓋大佛,能號召廣大信眾前來,人進得來,錢就進得來。為了提振經濟,發展觀光,在一九六一年,彰化縣長陳錫卿以政府之力帶頭興建八卦山大佛,而後臺灣各地開始仿效,形成一波又一波蓋大佛的風潮。
二、政府帶頭做博弈,全民瘋大家樂。當時的政府為了紓解財政困難,發行愛國獎券,卻也造成一波投機風潮。在一九八五年,「大家樂」利用愛國獎券末兩碼兌獎,依附政府獎券的背書,地下賭盤興盛,不少人為求明牌,還包車入廟求神問卜,因應需求,廟宇中各式神像林立,大佛也因應而生。在風潮退去後,產生了大量的遺棄神像,現今還無主可歸。
本無神像崇拜的佛教在臺灣跟著蓋起大佛,在彰化八卦山如來大佛之後,在新竹縣峨眉湖畔又興建起七十二公尺高的青銅彌勒大佛,一佛比一山高,大佛開不了口,信眾欲爭相獻佛,究竟大佛林立的啟示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