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
以寺廟為主的相關活動中,除了前述的神明生、進香、遶境、出巡、暗訪,以及典型的宗教儀式如醮典、法會之外,也常有許多規模較小、形式不一的習俗活動,常與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這些習俗常見的有安太歲、點光明燈、乞龜、制解補運、扶鸞,甚至是晚近十分熱門的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等,也在大型的慶典活動之外,更為貼近與滿足一般人消災祈福的心願。

■安太歲
寺廟或神壇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近年有些廟則仿照北京白雲觀而建有「太歲殿」,供奉斗姆及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古代中國使用干(十干)支(十二支)紀年法,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年為一周,即所謂「六十甲子」。每人出生時即以所屬干支為本命年, 漢代以來又有十二生肖的屬相配合,六十年剛好有五組。如果該年值年太歲與自己所屬的干支相同,或是相隔六年者,通稱為「犯太歲」。前者為「坐太歲」,或稱「年沖」,後者為「沖太歲」或稱「正沖」。俗諺有「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之說,為了避免沖犯而招致不利,年初時就要在所沖犯的值年太歲前,請道士代為誦經祭拜,以求消災祈福。
每一位太歲星君都有其名諱、形象及服色,在年初逛廟會時, 民眾縱使不安太歲,也會到本命所屬的太歲前祭拜,故「安太歲」成為民間的新春習俗。信眾若是未到寺廟安奉太歲者,也可在住家公媽廳的左側神案上每年固定安奉,一般在陰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或正月十五上元節時安奉太歲,而在陰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時恭送當年太歲。

‧太歲哪裡來?
在傳統漢人社會的星辰信仰中,除了日、月之外,就是與生命最貼近的木、火、土、金、水等五星,其中以木星的體積最大,古人認為它對命運的影響也最大,後來也用木星來紀年,稱為「歲星」。由於木星約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週,古人就依照木星每年在黃道的角度不同,將週天劃分為十二段,每段以一地支加以對應,形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漢代以後又以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與之相應,稱為十二生肖。
先秦時期又依照歲星所在的位置,認為在地面上有一位與歲星相對應,可以主宰各人運勢的「太歲」神。太歲神所居的位置,也根據十二地支的變化而移動,與天上的木星相對應,也影響著不同生肖人的命運,而有坐太歲、沖太歲的說法。坐太歲便是值年太歲神地支年相同的生肖,沖太歲便是與太歲神相對的生肖(相隔五年,如子鼠與午馬),隨後又有偏沖的說法(相隔兩年,如子鼠與卯兔,午馬與酉雞),統稱為犯太歲。後來又在十二地支之上加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兩兩加以組合,形成甲子、乙丑、丙寅等更為複雜的六十太歲,也形成六十年「一甲子」的紀年方式。
■乞龜
龜是長壽的象徵之一,民間在敬神、婚禮、祝壽等喜慶時都喜歡用龜做造型,經常成為向神明乞願、還願的重要表徵。乞龜是就信徒供奉或還願的龜食,向神明許願乞求並加倍還願的過程。
龜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是「四靈獸」之一,也是長壽的象徵,民間在敬神、婚禮、祝壽等喜慶時都喜歡用各類食材作成龜,以增加吉祥的氣氛。依其材料不同有米龜(紅龜粿)、麵龜、麵線龜、糕餅龜等,甚至以錢幣作成的金錢龜、以黃金打製的金龜等。
各類形的「龜」,是民間敬神時不可少的供品,經常成為向神明乞願、還願的重要表徵。乞龜的作法是就信徒供奉或還願的龜食,向神明許願乞求,擲筊獲得神明同意後將龜攜回分食以求福。一旦願望實現,則翌年必須還奉雙倍以上、甚至是十倍的龜,依信徒個人許願的情形而定,而所還的龜又成為信徒乞願的供品。龜的大小不一,通常為一、二台斤之譜,也有少數上百斤的。在早期民間物資較為缺乏時,各類龜形粿品是頗受歡迎的食品,因此乞龜習俗相當普遍。近代物資充裕之後,傳統的龜粿已較不受歡迎,取而代之的是由月餅、鳳梨酥、花生糖或是錢幣等組合而成的龜,甚至以汽車(金龜車)取代。

‧壽龜、平安龜、金錢龜
龜與鶴在傳統的神獸信仰中一向是長壽的象徵,有「鶴算龜齡」之說。古人認為長壽是五福之首(五福即壽、富、安寧、修好德、考終命,出自《尚書・禹典》),也是人在有限生命中最基本的祈求,若能「五福臨門」、「五福全歸」當然是最幸福的生命狀態,但要享福就必須先有足夠的壽命,因此祈求長壽便成為人們最普遍的心理願望,也將龜的形狀具體呈現在各種裝飾題材中,甚至是可食用的供品中。台灣民間在紅色粿品上印製龜的圖案,稱為紅龜粿(客家人稱為龜粄),以之供奉神明來求長壽,稱為壽龜,而向神明祈求所供奉的紅龜就稱為「乞龜」。這種祈壽的習俗,最早是受到三官大帝信仰中的「天官賜福」所影響,在陰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舉行,後來也普遍見於其他神明的祝壽活動中。乞龜儀式中所乞的龜,其製作的材料從最早的米、麵到晚近的花生糖、月餅、鳳梨酥、沙其瑪等,這些都是可以祈求長壽、食平安的,稱為壽龜、平安龜。後來更有以錢幣所組成甚至由金子所打造的金錢龜、黃金龜,乞龜的意義也從求壽、祈平安演變為求財富了。

■點光明燈
點光明燈為信眾在寺廟中點燈祈福的通稱,其目的主要是為信眾乞求平安,而又緣於「光明」諧音「功名」,衍生而有祈求考運之義,甚至衍生出財利燈、事業燈、婚姻燈等不同目的的點燈名目。佛教原意是在佛前加油點燈,祈求光明,故只有一盞,且不具明善信的名字。而民間俗信,每個凡間的人在天庭上都有一個「元辰」相對應,「燈」即是本命元辰的象徵,俗信元辰若光彩,就會身體健康、運途順遂。因此為了祈求來年一年的順利平安,信眾通常會在元宵前後到寺廟中點燈植福。近代寺廟則衍為一種習俗, 在建廟之時,即準備二至數座圓塔形狀,區分十數層以上,每層隔出許多點有小燈的佛龕形式,供信徒們在上頭書寫祈願者姓名, 置於神龕兩側,以期獲得神力的庇佑。

‧民俗信仰中的燈
燈在傳統漢人社會的民俗信仰中具有多重的意義。首先,燈具有指引的功能,所以在祭典儀式中常以點燈用以接引神、鬼來到,如醮典中的掛天燈與普度中的放水燈、豎燈排;其二,燈可以照耀黑夜去除幽暗,具有光明的意義,可以燈來象徵或照耀人的本命元辰,達到元辰光彩、命運亨通,而光明又有功名的諧音,對於讀書人來說即是前程祿位的象徵;其三,在閩南語系中燈又與「丁」同音,而丁就是男丁,在傳統重男輕女的社會中,添丁是家族中的大事,添丁進財也是一般百姓最基本的幸福祈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