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壹、土城仔香的歷史發展

從「西港刈香」到「土城香科」
說到土城香( 鹿耳門媽香)要先從西港玉勅慶安宮的「西港刈香」談起。
西港慶安宮三年為一科的王醮,有臺灣第一香的美名,為國定民俗「西港刈香」,循例會來鹿耳門謁祖進香刈火後,才開始遶境;自咸豐6 年(1856)起,開始前來古鹿耳門媽祖宮鹿耳門溪畔請水;同治13 年(1874),鹿耳門聖母廟為洪水湮毀,土城留有二尊聖母神像在地方輪流奉祀,此後每屆科醮,西港慶安宮除來舊廟遺址謁祖請水外,並至土城爐主處請火。
土城於大正7 年(1918)迎請寄佛於海安宮的鹿耳門鎮殿大媽、佛祖眾神像回鑾土城安座,二建大廟時名「保安宮」,自第52 科(1937 年丁丑科)起,慶安宮改來保安宮恭請鹿耳門媽蒞臨主醮,並出巡遶境,為收香案,「鹿耳門媽香」於是形成。土城信眾逢香期,皆動員一二千人護駕媽祖,並自組陣頭參與遶境,其陣容的浩大,為西港仔香醮之大觀。
民國47 年(1958)戊戌科醮,慶安宮執事別請朝天宮「北港媽」為主醮,仍依往例前來土城謁祖進香,恭請聖駕。時鹿耳門媽筶示不允前往,然信眾誤解其意,強行抬舉出巡大媽聖駕前去。俟第三天遶境收香案返慶安宮後,鹿耳門媽不肯入駕王府;經西港五大老跪請,聖母顯靈起駕,直衝入王府橫掃後,連夜返駕土城。事後,土城信眾知悉聖母大鬧之原因,甚不諒解,仍停止與西港慶安宮的往來。
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自民國47 年與西港慶安宮斷香後,土城信眾於民國48 年,鹿耳門媽置天案向上蒼領「出巡16 寮」的玉旨,並擲出主壇老師為海尾朝皇宮保生大帝,鹿耳門天上聖母暨代天巡狩自民國48 至50年連續三年出香巡視安南區16寮,展開遶境巡安祈福,後於民國50 年歲次辛丑,適逢擴大慶祝民族英雄鄭成功復臺三百年紀念,自行啟建首科的「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當時的報紙都有大幅的報導,陣容浩大,非常熱鬧,展現了土城人對五王、媽祖的堅定信仰與團結。
「鹿耳門媽香」在西港香科自1937 年丁丑科,迄1958 年戊戌科,在西港香前後共舉行七科(第52科至59科,第54科因戰火停辦),再續土城香自己的香科,從1937 年丁丑科至今2024 年甲辰科也有87 年的歷史之久,鹿耳門媽撫慰了曾文溪上下游流域之信眾心靈,深入人心,源遠流長。

土城仔香:臺南民俗文化資產
「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於2013年被臺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類文化資產,登錄理由:
一、與往昔移民及信仰發展史有密切關聯性,原為西港刈香之一員,後斷香自行刈香,從民國50年迄今未曾間斷,深具傳統性。
二、香陣和儀程大抵是西港刈香的翻版,60多年來自行刈香已完全在地化,具有強烈民俗特色,為曾文溪南北兩岸出海口之大廟會。
三、三年一科,具傳統信仰之特色。結合地方發展,由王爺、媽祖信仰發展而出,以王醮為主,具歷史意義與地方特色。
四、武陣有6陣和蜈蚣陣,形成在地特色,具有文化性和藝術性,足與其他四香科媲美,已屬成熟之信仰活動。
五、活動內容整合多個村落相關民俗團體,共同營造頗具豐富性,屬有歷史、有特殊性的民俗活動。結合地方信仰與陣頭,形成龐大壯觀的香科,有凝聚地方功能,具示範作用。
……

肆、五府千歲醮

舉辦王醮的機緣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因有拾得王船,本身即有舉辦王醮之淵源,但從日治大正2年(1913)拾得王船後,近50年都未曾舉辦王醮,直至民國47年(1958),鹿耳門聖母廟退出西港香,才有了舉辦王醮的機緣。退出西港香的鹿耳門聖母廟,於民國48至50年(1959 ~ 1961)連續3 年舉行了熱鬧的出巡遶境,民國50年(1961)的第三年遶境,為慶祝鄭成功復臺300 年,除將出巡遶境擴大為3 天外,也同時啟建禳災祈安醮(王醮),形成了「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的型式,是為首科的土城香醮,俗稱「土城香」。
自此這樣的香、醮合一慶典,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辦一次,至今都不曾中斷。本章節主要是以「香醮」當中的五府千歲醮為主,詳述其祭典內容的王船相關儀式、火醮、請王儀式、王府行儀、三朝禳災祈安醮等。

Ⅰ王船儀式
大正2年(1913),土城仔庄民在西爿湖仔撿到一艘從海上漂流而來的王船,船內奉有五府千歲、銅製湄洲聖母3尊、純銅製成的統兵元帥1尊、七王爺1 尊、金府三千歲1 尊、管船大王1尊、過水夫人1尊、夫人媽5尊、打頭將1尊、打波將2尊,侍衛將士36尊、水手爺等40餘尊。據耆老相傳,此船由福建漂至澎湖馬公港海靈殿附近停泊,海靈殿境眾想迎入廟奉祀,但神意表示:「是受鹿耳門聖母邀請來臺保境安民」,於是海靈殿在建醮祀王後,又將王船恭送出海,這也是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與海靈殿兩廟,雖相隔臺、澎兩地確有交陪的緣由。
早期每年吳府千歲聖誕前一日,也就是農曆9月14日,土城信眾會恭請王船出塢,送王船出海任其隨風浪漂遊,此王船巡海的盛況,直至皇民化運動後被禁才不復見。今時滄海桑田,王船已無法像昔日出海任其隨風浪漂遊,但還是會於吳府千歲聖誕前恭請王船出塢,停於五王殿拜庭上供信眾參拜。在土城香醮期間,五王殿成為莊嚴的王府,於是王船便移至王府衙門旁停泊,供信眾參拜、添載、杯請王船神像聖物等。
聖母廟的五府千歲醮雖是禳災祈安的王醮,與鄰近地方舉行王醮最大的不同處,就是無造王船與送(燒)王船儀式,但廟中所拾獲的這艘百年王船,在香醮期間仍然有相關重要的儀式要進行,例如:王船清艙、神像開光、取水與出塢、點艙添載等。

Ⅱ王船清艙
在明清時代來往臺閩兩岸的官船或商船中,大都以福船型式為主,傳統上會於船內規劃13 個空間,來存放行船時所需的各種物品與生活用品,俗稱「13艙」。而民間信仰中的王船也大都是仿照福船型式建造,同樣保留著「13艙」的觀念,但是王船的大小往往不及實際的官船、商船,無法規畫有13 艙的空間,故大多是將行船時所需的各種物資,造冊分成13個單位,也就是「十三艙艙簿」,再將艙簿所載行船所需的物品一一點明,不詳分位置通通置於船艙之內,稱為「點艙添載」。
聖母廟王船之船艙內,亦添載有行船所需之各種物品與生活用品,這當中也包含柴、米、油、鹽、五穀雜糧、日常生活用品等,這些物品尤以食物最易會腐敗產生臭味,故香醮之前一個月,王船組人員會擇日進行「清艙」,用手慢慢伸入艙內將一項一項的添載物品取出,清空船艙,並對王船的船身、船桅、船帆等進行清潔與維護,以利香醮之進行。

王船重光與神像開光
聖母的王船在清艙後進行了清潔與維護,在香醮時,將恭請管船大王、天上聖母及五府千歲安座於王船上,供信徒膜拜,但當初隨船而來的湄州媽祖會參加遶境,而開基五府千歲須坐鎮王府,故聖母廟會重新雕塑神像,並擇日為神像開光。
開光儀式是由當科香醮主法道長主持,除了重新為經過清潔與維護的王船開光,付予神聖靈力外,也為天上聖母、五府千歲、鯉魚公等神像,統兵大元帥、五府千歲、天上聖母等王令,還有王船上換新的一條龍千歲旗、王船綵、五色旗、蝴蝶旗、順風旗、龍目燈等聖物開光。同時一併為先鋒官及蜈蚣陣,榮封的旨牌、劍、印等信物,以朱砂筆點紅付予神聖性,整個儀式最後將這些新的神像、王令、聖物,依序過淨油火,進行潔淨除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