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節錄
媽祖的十五大願
默娘十六歲那年,發生旱災,海難頻繁,同時又發生了嚴重的瘟疫,村民的生活極為艱苦。默娘看在眼底,急在心頭,面對種種人間的天災苦厄,祂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常常到小廟裡為村人祈福。
據《天妃顯聖錄》中〈窺井得符〉所載,當時默娘心中一直有強烈救度世人的善願,某日祂在廟中許願,走到廟旁的井邊時,井中突然發出金光,一股青煙冒出,由於祂內心的發願,感應到一位神人出現,其後還有兵將護衛,神人手捧「銅符」賜予默娘,令祂能以此法寶以化度人間,默娘便在「授符井」得到神人所賜的「銅符」,祂禮謝受之,返家後,燒香祈禱,小心翼翼打開此寶,銅符內有一對八卦銅鏡與符咒。
從此之後,默娘便開啟了通靈神力,只要默然靜心,便能預知吉凶禍福,不但能幫助村民倖免海難,還能鎮妖驅邪、消災解難。至今在媽祖神龕上,常可見到此法寶。其實,神人賜予媽祖的法寶銅鏡,正是一面照妖鏡,也猶如我們的「心」──意味著吉凶禍福都在一念心鏡,提醒人們應時常覺照內心,萬法不離一念心。
到底媽祖在心中默發了什麼大願力,能得到神明相助而賜予法寶呢?我們在祈禱媽祖庇佑時,曾領受過祂內在那滿滿慈悲的善願力嗎?
據《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所載,媽祖早在宿世累劫的修行中,便默默地發起化度世人的大願力,而乘願再來人間,「自今以後,如果有行商坐賈,買賣求財,或農工伎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是產難不分,或官非撓聒,或口舌所侵,多諸惱害,或疾病纏綿,無有休息,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吾常遊行天界,徧察人間,以致地府泉源江河海上,一切去處,令諸所求,悉皆遂願。」於是,天尊賜祂尊號,授命祂下凡,廣濟眾生,弘揚正道,教化世人,普令人間常得安樂。祂也正式發起十五大誓願力:
一者,誓救舟船,達於彼岸。
二者,誓護客商,咸令安樂。
三者,袪逐邪祟,永得消除。
四者,盪滅災述,家門清淨。
五者,搜捕奸盜,屏跡潛形。
六者,收斬惡人,誅鋤強梗。
七者,救民護國,民稱太平。
八者,釋罪解愆,離諸報對。
九者,扶持產難,母子安全。
十者,庇護良民,兔遭橫逆。
十一者,衛護法界,風雨順時。
十二者,凡有歸向,保佑安寧。
十三者,修學至人,功行果滿。
十四者,求官進職,爵祿亨通。
十五者,過去超生,九幽息對。
默娘發十五大願後,天尊賜予珠冠雲履、玉珮寶圭、緋衣青授、龍車鳳輦、佩劍持印等,派諸神與千里眼、順風耳等佐助祂。
日本神社裡有媽祖?
日本媽祖信仰自中日海上航運往來就已開始,據《明史•琉球傳》所載,於洪武年間,「閩人三十六姓」移入琉球時,便傳入媽祖信仰。隨著航舶商運的線路,從九州地區的長崎發展到青森等地。長崎的福濟寺、興福寺、崇福寺,屬於古老佛教寺院建築,內設有「媽祖堂(天后堂)」供奉媽祖。許多是早期華人商船往來時所建,歷史相當久遠,有些寺院更是從媽祖堂發展而來,如福濟寺的肇始(一六二八年)為福建省泉州僧人結庵而居,供奉媽祖。
不同於長崎華人多以中式習俗祭祀媽祖,日本人則多以神道儀式拜祭媽祖,習慣稱媽祖為「天妃」或「菩薩」,因為媽祖信仰結合了佛教一起傳入日本後,與在地神道融合,和海上守護神橘皇后合而為一,將橘皇后視為媽祖或兩尊合祀,成為具有在地特色的「天妃宮」或「天妃神社」,如弟橘媛神社、大間稻荷神社等,便是以日本的神道儀式來舉行天妃祭。
日本另一種媽祖信仰是船靈(船玉、船魂)信仰,為保佑船隻安全的神靈,在各地以不同神佛形象出現,這是因為船靈沒有固定的本尊,導致很多跟海有關的神佛都跟船靈拉上關係,媽祖即其中之一,尤其在十八世紀後半以後,許多船靈神的圖畫都仿似媽祖。
位於橫濱中華街媽祖廟(天后宮),由當地華僑集資修建,二○○六年落成,廟宇建築為閩臺的媽祖廟風格,號稱日本最大媽祖廟。
如何修持媽祖的法門?
一般而言,宗教的修持會配合經文的讀誦,「經」代表著神明透過文字所傳達出的訊息,跟隨媽祖修行、繞境或進香時,也會誦讀經文。媽祖信仰誦讀的經文,在中國,有根據《太上老君天妃救苦靈經》編纂的《天后經懺》,在臺灣,民間後來也有自行編撰媽祖經書,主要有三個流傳版本:
◆賴玄海(日據時期明治年間人)所編《湄洲慈濟經》,採取觀音化身說:「其生也從觀音化身,立坤道之極則。」但內容兼融儒釋道三教。
◆李開章(日據時期大正年間苗栗人)所編,以三字經文體為主的《天上聖母經》,在初版的〈序文〉提及此經於道光年間,由邢州淨土寺所傳,又到媽祖為禪師馬祖道一禪師所降生,是目前臺灣流通版本。經文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精神與思想,如經云:「三教書,共一理。」經文一開始,媽祖以「女聖人」地位與孔子、關公等齊,從「孝父母,守倫規」為基礎,以做人處事為根本,說明仁義道德的重要,並略述佛教與道教的修持法要。
◆北港朝天宮沙門傳妙所編撰的《天上聖母經》。北港朝天宮沙門傳妙述的《天上聖母經》,與佛經結構非常類似,有爐香讚、淨口業真言、淨身業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養真言等。
大致而言,媽祖信仰多元豐富,融合了儒家孝道倫理、佛教思想及道教修持等內容,將三教融合為一,修持或祈福者,可以誠心誦讀《天上聖母經》。
除了《天上聖母經》之外,媽祖信仰目前最普遍誦持的還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兩部經文內容與願力非常相似,因此在法會中常常誦讀,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到:「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在經文內容中點出慈悲、清淨、智慧的心地法門。
一般媽祖繞境或進香時,除了唱誦疏文與《天上聖母經》,有些也會唱誦一些道教經典,如每月初一、十五日祈安消災拜斗法會誦《北斗經》等;有些法會則誦持佛教經典或禮拜《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等,或加入水陸法會儀軌,各地方媽祖廟因背景文化不同,會有各自組織的傳承。
讀經的目的是透過文字去了解神明的教示,《天上聖母經》三教融合,媽祖修道方式是以孝道及仁義道德作為基礎,並在生活實踐,然後進一步持戒修善、修練身心、廣發慈悲、利樂群生。媽祖信仰者的修練,就是心中常常保持善念,身常行善,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媽祖廣發十五大願,神明或佛菩薩在發願後,會依著善願力去修持,媽祖的願力是祂的護佑,也是祂內心世界的光明。
媽祖進香和遶境,意義不同別搞錯!
農曆三月廿三日為媽祖聖誕,臺灣人「三月瘋媽祖」,這個時期媽祖進香、遶境的活動特別熱鬧在臺灣,神明遶境和進香是十分常見的宗教活動,信徒多半都是自發參與,其身分來自各個階層──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其動機則多半是為了還願、贖罪或祈求平安,透過跋涉來感謝神恩、祈福消災。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神明在這兩個活動中都出了自家門,但是,進香和遶境在宗教信仰上有著全然不同的意義。
*媽祖進香,是聯誼也是回娘家
「進香」的原始意義,指信徒請自家媽祖一同前往祖廟或到遠處香火旺盛的寺廟進行朝聖的交流活動。在抵達朝聖對象的媽祖廟時,神像會進入廟中,放置於神殿上,用「交香」或「掬火」的方式取對方的香火。如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前往北港進香,因為一路只有單純的「徒步進香」,沿途只是路過或停轎休息,所以僅稱為「進香」,參與者稱為「香丁腳」。
至於分靈宮廟的神明和信徒到祖廟進香,則稱「謁祖」,如湄洲媽祖分香的宮廟前往湄洲媽祖祖廟朝聖進香;在臺灣,北港朝天宮也是各地分靈進香的祖廟之一。
*媽祖遶境保平安,不論境內有沒有媽祖都能遶
「遶境」指神明於每年度在轄區境內的巡視,這就如同是政府的地方官員,有其負責的行政區域,需要定期巡視。所謂「境」,即指所管的轄區範圍,因此,傳統上遶境不會任意超出該神明的轄區──相對的,進香就比較常前往拜訪或晉見「境外」的神明。
遶境的目的有二,其一是神明巡視管轄區;其二是淨化轄區並為信眾帶來福祉。信徒相信,神明遶境能保佑其轄區範圍內的子民。透過神明出巡,可以驅邪壓煞,使地方風調雨順,因此,他們會從神殿內迎請神像,安奉於神轎,自廟宇出發,巡轄區內的街道,讓民眾跟隨隊伍,沿路各家戶擺香案祭拜,祈求保佑平安。媽祖遶境的隊伍,陣頭通常很龐大,護法神將也會伴隨。
不過,媽祖「遶境」與「進香」有時候會一起舉辦,例如大甲鎮瀾宮最初也固定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但後來因分靈關係的爭議而中斷,改成─先前往新港地區各宮廟進香,返回大甲五十三庄境內時,舉辦媽祖「遶境」活動,也更名為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除此之外,據《安平縣雜記》所記載:「三月二十日,安平迎媽祖。是日,媽祖到鹿耳門進香;同時,莊民多備八管鼓樂、詩意故事,迎入遶境。」可知安平媽祖也是先到鹿耳門進香,之後才又舉行遶境儀式。
此外,無論本區是否已有「在莊媽」或「在地媽」,村民也可迎請一尊與本地有淵源的媽祖,一起參與「迓媽祖」(迎媽祖)的繞境活動。如臺中縣霧峰﹑烏日等一百多年「東保十八莊迎媽祖」(大屯十八庄迎媽祖),因村莊沒有共有廟宇,但共有「十八莊媽」,因此,每年會把附近媽祖請來參與遶境,依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請客。
媽祖只有一位,為什麼還分大媽、二媽、三媽……
媽祖只有一位,但是,一般媽祖廟裡卻通常會有許多尊媽祖像,而且似乎還有大媽、二媽、三媽等排行,其實,這是媽祖深受民眾信仰的表現……
原來,媽祖廟常會雕塑分身供信徒祭拜、迎請,於是才賦予編號或名稱,以利於辨識,其中的排行,例如大媽、二媽、三媽等,通常就是依雕塑先後來排行,而各地的媽祖廟中各排行媽祖的分工,多半大同小異。
所謂大媽,通常是廟裡最早的媽祖──「開基媽」,或是「鎮殿媽」,主要在廟裡坐鎮,不外出遶境巡視,放置於大殿讓信眾祭拜。至於二媽,雖然也長年鎮守在廟中,但由於百姓祈求的焦點多半放在鎮殿媽身上,顯得二媽沒有什麼特別的任務,祂享受人間煙火卻不太需要負什麼責任,所以二媽吃便(指撿現成便宜)。三媽救苦出戰,通常為「出巡媽」,祂主要是以任務的不同來區別。
不過,媽祖分身的情況,每一間廟多少有些不同,例如大甲鎮瀾宮「大媽坐殿、二媽吃便、三媽愛人扛、四媽閹尻川、五媽五媽會」、彰化南瑤宮「大媽四媽愛食雞、二媽五媽愛冤家、三媽六媽愛潦溪……」此外,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則是「大媽進香、二媽遊庄、三媽作客」,相較於大部分媽祖廟進香或出巡都由三媽負責,一年一度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則是由拱天宮的「大媽」(鎮殿媽)親自出門刈火的,比較罕見!
此外,有些媽祖廟的爐主或信徒,還會請神像回去供奉等,那就會有更多的媽祖編號了。有趣的是,編號不同的媽祖,有時候還各自有信徒組「後援會」,例如常見的「三媽會」,其他如「六媽會」也頗為活躍。
世界僅存唯一媽祖真髮在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內的媽祖神像,為二百七十多年前自湄洲恭請來臺,相傳所鑲的頭髮中有一撮為默娘遺世前的真髮,經過科學化驗,也證實為真人頭髮。
據說林默娘仙逝後,留有頭髮一束,後來這一束頭髮分為三等份,製作成三尊軟身媽祖。原「大媽」神尊在湄洲祖廟,已燬於文化大革命;第二尊「二媽」流向南洋,已不知去向;至於第三尊「三媽」,就是現在臺灣新竹長和宮所供奉的媽祖,又稱「湄洲祖廟正三媽」。
新竹長和宮現在還存有當初一同來臺的神轎、奏版,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和繡花荷包等,許多學者都專程前來研究考察。每年祭典或出巡之前,會先擲筊請示媽祖,媽祖同意後,封廟門、摘下帽子,為媽祖梳洗。待髮髻綁好之後,媽祖才會同意起駕出巡,否則媽祖是不給起駕聖筊的。
平埔族也拜媽祖
位在南投埔里的恆吉宮是臺灣較為罕見的「山神媽祖」,原為清道光四年自湄州天后宮恭迎的媽祖,後捐商行供奉。
相傳清光緒二十三年,埔里發生旱災,當地平埔族人隨媽祖出巡時,在媽祖牽引下,於東螺圳源頭(眉溪)發現豐沛的山泉忽然湧出,當時正好是農曆九月,地方百姓為感念媽祖恩德,各庄頭遂固定在每年農曆九月迎請媽祖於各庄頭繞境,流傳至今,成為「大埔城九月戲」,人稱「埔里九月瘋媽祖」,別具地方特色。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臺灣,東螺的平埔族就開始拜媽祖,東螺媽祖便有著「番社媽」、「番仔媽」、「平埔仔媽」之稱,經過文化融合,與漢人較熟的平埔族人,也一起準備供品在廟中祭拜東螺媽祖,「諸番漢民並集,齊備菓品酒筵豎旗設醮祭告於廟。」東螺開基天后宮內還供奉一尊罕見的「番太祖」,為平埔族的祖靈,是因為平埔族人學習漢人祭拜祖先,所以也雕了一尊自己的祖先來祭拜,民族文化融合在媽祖信仰中。
除此之外,臺中神岡社口萬興宮媽祖,民間也稱之「平埔媽祖」,這是雍正十二年,原住民岸裡社頭目阿莫與張達京奉詔同赴省城,他們回程時,轉道湄州島迎回的媽祖神像,成為萬興宮媽祖的由來。
媽祖的十五大願
默娘十六歲那年,發生旱災,海難頻繁,同時又發生了嚴重的瘟疫,村民的生活極為艱苦。默娘看在眼底,急在心頭,面對種種人間的天災苦厄,祂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常常到小廟裡為村人祈福。
據《天妃顯聖錄》中〈窺井得符〉所載,當時默娘心中一直有強烈救度世人的善願,某日祂在廟中許願,走到廟旁的井邊時,井中突然發出金光,一股青煙冒出,由於祂內心的發願,感應到一位神人出現,其後還有兵將護衛,神人手捧「銅符」賜予默娘,令祂能以此法寶以化度人間,默娘便在「授符井」得到神人所賜的「銅符」,祂禮謝受之,返家後,燒香祈禱,小心翼翼打開此寶,銅符內有一對八卦銅鏡與符咒。
從此之後,默娘便開啟了通靈神力,只要默然靜心,便能預知吉凶禍福,不但能幫助村民倖免海難,還能鎮妖驅邪、消災解難。至今在媽祖神龕上,常可見到此法寶。其實,神人賜予媽祖的法寶銅鏡,正是一面照妖鏡,也猶如我們的「心」──意味著吉凶禍福都在一念心鏡,提醒人們應時常覺照內心,萬法不離一念心。
到底媽祖在心中默發了什麼大願力,能得到神明相助而賜予法寶呢?我們在祈禱媽祖庇佑時,曾領受過祂內在那滿滿慈悲的善願力嗎?
據《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所載,媽祖早在宿世累劫的修行中,便默默地發起化度世人的大願力,而乘願再來人間,「自今以後,如果有行商坐賈,買賣求財,或農工伎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是產難不分,或官非撓聒,或口舌所侵,多諸惱害,或疾病纏綿,無有休息,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吾常遊行天界,徧察人間,以致地府泉源江河海上,一切去處,令諸所求,悉皆遂願。」於是,天尊賜祂尊號,授命祂下凡,廣濟眾生,弘揚正道,教化世人,普令人間常得安樂。祂也正式發起十五大誓願力:
一者,誓救舟船,達於彼岸。
二者,誓護客商,咸令安樂。
三者,袪逐邪祟,永得消除。
四者,盪滅災述,家門清淨。
五者,搜捕奸盜,屏跡潛形。
六者,收斬惡人,誅鋤強梗。
七者,救民護國,民稱太平。
八者,釋罪解愆,離諸報對。
九者,扶持產難,母子安全。
十者,庇護良民,兔遭橫逆。
十一者,衛護法界,風雨順時。
十二者,凡有歸向,保佑安寧。
十三者,修學至人,功行果滿。
十四者,求官進職,爵祿亨通。
十五者,過去超生,九幽息對。
默娘發十五大願後,天尊賜予珠冠雲履、玉珮寶圭、緋衣青授、龍車鳳輦、佩劍持印等,派諸神與千里眼、順風耳等佐助祂。
日本神社裡有媽祖?
日本媽祖信仰自中日海上航運往來就已開始,據《明史•琉球傳》所載,於洪武年間,「閩人三十六姓」移入琉球時,便傳入媽祖信仰。隨著航舶商運的線路,從九州地區的長崎發展到青森等地。長崎的福濟寺、興福寺、崇福寺,屬於古老佛教寺院建築,內設有「媽祖堂(天后堂)」供奉媽祖。許多是早期華人商船往來時所建,歷史相當久遠,有些寺院更是從媽祖堂發展而來,如福濟寺的肇始(一六二八年)為福建省泉州僧人結庵而居,供奉媽祖。
不同於長崎華人多以中式習俗祭祀媽祖,日本人則多以神道儀式拜祭媽祖,習慣稱媽祖為「天妃」或「菩薩」,因為媽祖信仰結合了佛教一起傳入日本後,與在地神道融合,和海上守護神橘皇后合而為一,將橘皇后視為媽祖或兩尊合祀,成為具有在地特色的「天妃宮」或「天妃神社」,如弟橘媛神社、大間稻荷神社等,便是以日本的神道儀式來舉行天妃祭。
日本另一種媽祖信仰是船靈(船玉、船魂)信仰,為保佑船隻安全的神靈,在各地以不同神佛形象出現,這是因為船靈沒有固定的本尊,導致很多跟海有關的神佛都跟船靈拉上關係,媽祖即其中之一,尤其在十八世紀後半以後,許多船靈神的圖畫都仿似媽祖。
位於橫濱中華街媽祖廟(天后宮),由當地華僑集資修建,二○○六年落成,廟宇建築為閩臺的媽祖廟風格,號稱日本最大媽祖廟。
如何修持媽祖的法門?
一般而言,宗教的修持會配合經文的讀誦,「經」代表著神明透過文字所傳達出的訊息,跟隨媽祖修行、繞境或進香時,也會誦讀經文。媽祖信仰誦讀的經文,在中國,有根據《太上老君天妃救苦靈經》編纂的《天后經懺》,在臺灣,民間後來也有自行編撰媽祖經書,主要有三個流傳版本:
◆賴玄海(日據時期明治年間人)所編《湄洲慈濟經》,採取觀音化身說:「其生也從觀音化身,立坤道之極則。」但內容兼融儒釋道三教。
◆李開章(日據時期大正年間苗栗人)所編,以三字經文體為主的《天上聖母經》,在初版的〈序文〉提及此經於道光年間,由邢州淨土寺所傳,又到媽祖為禪師馬祖道一禪師所降生,是目前臺灣流通版本。經文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精神與思想,如經云:「三教書,共一理。」經文一開始,媽祖以「女聖人」地位與孔子、關公等齊,從「孝父母,守倫規」為基礎,以做人處事為根本,說明仁義道德的重要,並略述佛教與道教的修持法要。
◆北港朝天宮沙門傳妙所編撰的《天上聖母經》。北港朝天宮沙門傳妙述的《天上聖母經》,與佛經結構非常類似,有爐香讚、淨口業真言、淨身業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養真言等。
大致而言,媽祖信仰多元豐富,融合了儒家孝道倫理、佛教思想及道教修持等內容,將三教融合為一,修持或祈福者,可以誠心誦讀《天上聖母經》。
除了《天上聖母經》之外,媽祖信仰目前最普遍誦持的還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兩部經文內容與願力非常相似,因此在法會中常常誦讀,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到:「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在經文內容中點出慈悲、清淨、智慧的心地法門。
一般媽祖繞境或進香時,除了唱誦疏文與《天上聖母經》,有些也會唱誦一些道教經典,如每月初一、十五日祈安消災拜斗法會誦《北斗經》等;有些法會則誦持佛教經典或禮拜《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等,或加入水陸法會儀軌,各地方媽祖廟因背景文化不同,會有各自組織的傳承。
讀經的目的是透過文字去了解神明的教示,《天上聖母經》三教融合,媽祖修道方式是以孝道及仁義道德作為基礎,並在生活實踐,然後進一步持戒修善、修練身心、廣發慈悲、利樂群生。媽祖信仰者的修練,就是心中常常保持善念,身常行善,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媽祖廣發十五大願,神明或佛菩薩在發願後,會依著善願力去修持,媽祖的願力是祂的護佑,也是祂內心世界的光明。
媽祖進香和遶境,意義不同別搞錯!
農曆三月廿三日為媽祖聖誕,臺灣人「三月瘋媽祖」,這個時期媽祖進香、遶境的活動特別熱鬧在臺灣,神明遶境和進香是十分常見的宗教活動,信徒多半都是自發參與,其身分來自各個階層──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其動機則多半是為了還願、贖罪或祈求平安,透過跋涉來感謝神恩、祈福消災。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神明在這兩個活動中都出了自家門,但是,進香和遶境在宗教信仰上有著全然不同的意義。
*媽祖進香,是聯誼也是回娘家
「進香」的原始意義,指信徒請自家媽祖一同前往祖廟或到遠處香火旺盛的寺廟進行朝聖的交流活動。在抵達朝聖對象的媽祖廟時,神像會進入廟中,放置於神殿上,用「交香」或「掬火」的方式取對方的香火。如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前往北港進香,因為一路只有單純的「徒步進香」,沿途只是路過或停轎休息,所以僅稱為「進香」,參與者稱為「香丁腳」。
至於分靈宮廟的神明和信徒到祖廟進香,則稱「謁祖」,如湄洲媽祖分香的宮廟前往湄洲媽祖祖廟朝聖進香;在臺灣,北港朝天宮也是各地分靈進香的祖廟之一。
*媽祖遶境保平安,不論境內有沒有媽祖都能遶
「遶境」指神明於每年度在轄區境內的巡視,這就如同是政府的地方官員,有其負責的行政區域,需要定期巡視。所謂「境」,即指所管的轄區範圍,因此,傳統上遶境不會任意超出該神明的轄區──相對的,進香就比較常前往拜訪或晉見「境外」的神明。
遶境的目的有二,其一是神明巡視管轄區;其二是淨化轄區並為信眾帶來福祉。信徒相信,神明遶境能保佑其轄區範圍內的子民。透過神明出巡,可以驅邪壓煞,使地方風調雨順,因此,他們會從神殿內迎請神像,安奉於神轎,自廟宇出發,巡轄區內的街道,讓民眾跟隨隊伍,沿路各家戶擺香案祭拜,祈求保佑平安。媽祖遶境的隊伍,陣頭通常很龐大,護法神將也會伴隨。
不過,媽祖「遶境」與「進香」有時候會一起舉辦,例如大甲鎮瀾宮最初也固定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但後來因分靈關係的爭議而中斷,改成─先前往新港地區各宮廟進香,返回大甲五十三庄境內時,舉辦媽祖「遶境」活動,也更名為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除此之外,據《安平縣雜記》所記載:「三月二十日,安平迎媽祖。是日,媽祖到鹿耳門進香;同時,莊民多備八管鼓樂、詩意故事,迎入遶境。」可知安平媽祖也是先到鹿耳門進香,之後才又舉行遶境儀式。
此外,無論本區是否已有「在莊媽」或「在地媽」,村民也可迎請一尊與本地有淵源的媽祖,一起參與「迓媽祖」(迎媽祖)的繞境活動。如臺中縣霧峰﹑烏日等一百多年「東保十八莊迎媽祖」(大屯十八庄迎媽祖),因村莊沒有共有廟宇,但共有「十八莊媽」,因此,每年會把附近媽祖請來參與遶境,依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請客。
媽祖只有一位,為什麼還分大媽、二媽、三媽……
媽祖只有一位,但是,一般媽祖廟裡卻通常會有許多尊媽祖像,而且似乎還有大媽、二媽、三媽等排行,其實,這是媽祖深受民眾信仰的表現……
原來,媽祖廟常會雕塑分身供信徒祭拜、迎請,於是才賦予編號或名稱,以利於辨識,其中的排行,例如大媽、二媽、三媽等,通常就是依雕塑先後來排行,而各地的媽祖廟中各排行媽祖的分工,多半大同小異。
所謂大媽,通常是廟裡最早的媽祖──「開基媽」,或是「鎮殿媽」,主要在廟裡坐鎮,不外出遶境巡視,放置於大殿讓信眾祭拜。至於二媽,雖然也長年鎮守在廟中,但由於百姓祈求的焦點多半放在鎮殿媽身上,顯得二媽沒有什麼特別的任務,祂享受人間煙火卻不太需要負什麼責任,所以二媽吃便(指撿現成便宜)。三媽救苦出戰,通常為「出巡媽」,祂主要是以任務的不同來區別。
不過,媽祖分身的情況,每一間廟多少有些不同,例如大甲鎮瀾宮「大媽坐殿、二媽吃便、三媽愛人扛、四媽閹尻川、五媽五媽會」、彰化南瑤宮「大媽四媽愛食雞、二媽五媽愛冤家、三媽六媽愛潦溪……」此外,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則是「大媽進香、二媽遊庄、三媽作客」,相較於大部分媽祖廟進香或出巡都由三媽負責,一年一度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則是由拱天宮的「大媽」(鎮殿媽)親自出門刈火的,比較罕見!
此外,有些媽祖廟的爐主或信徒,還會請神像回去供奉等,那就會有更多的媽祖編號了。有趣的是,編號不同的媽祖,有時候還各自有信徒組「後援會」,例如常見的「三媽會」,其他如「六媽會」也頗為活躍。
世界僅存唯一媽祖真髮在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內的媽祖神像,為二百七十多年前自湄洲恭請來臺,相傳所鑲的頭髮中有一撮為默娘遺世前的真髮,經過科學化驗,也證實為真人頭髮。
據說林默娘仙逝後,留有頭髮一束,後來這一束頭髮分為三等份,製作成三尊軟身媽祖。原「大媽」神尊在湄洲祖廟,已燬於文化大革命;第二尊「二媽」流向南洋,已不知去向;至於第三尊「三媽」,就是現在臺灣新竹長和宮所供奉的媽祖,又稱「湄洲祖廟正三媽」。
新竹長和宮現在還存有當初一同來臺的神轎、奏版,鳳冠霞披、錦繡袍裙、三寸金蓮履和繡花荷包等,許多學者都專程前來研究考察。每年祭典或出巡之前,會先擲筊請示媽祖,媽祖同意後,封廟門、摘下帽子,為媽祖梳洗。待髮髻綁好之後,媽祖才會同意起駕出巡,否則媽祖是不給起駕聖筊的。
平埔族也拜媽祖
位在南投埔里的恆吉宮是臺灣較為罕見的「山神媽祖」,原為清道光四年自湄州天后宮恭迎的媽祖,後捐商行供奉。
相傳清光緒二十三年,埔里發生旱災,當地平埔族人隨媽祖出巡時,在媽祖牽引下,於東螺圳源頭(眉溪)發現豐沛的山泉忽然湧出,當時正好是農曆九月,地方百姓為感念媽祖恩德,各庄頭遂固定在每年農曆九月迎請媽祖於各庄頭繞境,流傳至今,成為「大埔城九月戲」,人稱「埔里九月瘋媽祖」,別具地方特色。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臺灣,東螺的平埔族就開始拜媽祖,東螺媽祖便有著「番社媽」、「番仔媽」、「平埔仔媽」之稱,經過文化融合,與漢人較熟的平埔族人,也一起準備供品在廟中祭拜東螺媽祖,「諸番漢民並集,齊備菓品酒筵豎旗設醮祭告於廟。」東螺開基天后宮內還供奉一尊罕見的「番太祖」,為平埔族的祖靈,是因為平埔族人學習漢人祭拜祖先,所以也雕了一尊自己的祖先來祭拜,民族文化融合在媽祖信仰中。
除此之外,臺中神岡社口萬興宮媽祖,民間也稱之「平埔媽祖」,這是雍正十二年,原住民岸裡社頭目阿莫與張達京奉詔同赴省城,他們回程時,轉道湄州島迎回的媽祖神像,成為萬興宮媽祖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