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念頭嗎?
一九八〇年四月八日
問: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念頭嗎?在某些地方有這樣的記載:當你看到世界時,你看不到真我;相反,當你看到真我時,你看不到外在的顯現。
尼薩迦達塔:世界只不過是你自己作為「我」的能知之力所產生的影像。就好像你接到了一通電話,告訴你,你在,於是馬上世界就出現了。當你在深度睡眠中,你感覺到醒來了,於是,夢,即世界,就同時出現了。伴隨著「我在」,世界出現在醒位和夢位。
問:沒有自我的存在,人能看到世界嗎?
尼:自我何時存在呢?當你要有所作為的時候,自我就存在了。無論觀察到什麼,傳遞到你這裡時你都自動接受了。你緊緊抓住它,記掛著它,於是正是這樣,自我就介入了。你看到一些木材堆在路上,你認為你是一個木匠,然後開始琢磨如何使用這些材料;一旦起心動念,自我就出現了。如果你誰都不是,就不必為建築材料操心。你會只是看到那些木材,然後從一旁走過。一旦木材離開了視線,也就從頭腦中消失了;但是當你接收到傳遞過來的顯現時,你會對其深思熟慮,自我就已經介入了。
問:所以,當去考慮如何運用所看到的東西時,那就是自我形成的時候?
尼:是的,這就是它的本性。
問:回到我的另一個問題,當世界被看到時,真我就無法被看到;當真我被看到時,世界就無法被看到,是這樣的嗎?
尼:那是另一條路。當你知道你在,世界就在;如果你不在,你的世界也不在。
問:真我和「我」一樣嗎?我說的是「我在」和自我,即「我是個男人」這種念頭之間的區別。安住在「我在」這種「能知」中時,世界存在嗎?能看見嗎?
尼:當你剛醒來的時候,你只有存在的感覺,沒有語言,這是最初的基礎,即前提;後來,你完全知道你在、世界也在,但那是一種幻相,就像兔子的犄角一樣。而最終,世界就像夢中的世界。要非常透徹地理解這一點;你現在太關注自我了。剛才對自我的剖析,你明白了嗎?
問:我想我明白了,讓我再問一個問題,也許我就可以搞清楚。用蛇和繩子的類比(在燈光昏暗的地方看到一根繩子,而把它誤認為是蛇),如果我們用此來比喻世界,那錯誤的認同在哪裡呢?
尼:真我,就是世界。你在說的是去除真我和世界之間的認同,不是嗎?首先,弄明白真我,瞭解什麼是真我。先認識真我,然後才能認識世界。世界出現的原因正是你意識到了你在。
問:在醒位,怎麼可能完全失去對世界的感受而僅僅只是作為真我呢?
尼:你得請教太陽,問他:「你怎麼擺脫你的光?」⋯⋯光是太陽的外顯。你能把光從太陽中分離出來,或者把太陽從光中分離出來嗎?因為太陽在,光就在;因為你在,你的世界就在。
因為「見證」的狀態展現了,所以你在;因為你在,「見證」就被實在地感覺到了;因為太陽在,光就在。如果沒有「見證」本身,那見證者何在?仔細想想吧。
問:「本然」是見證者嗎?
尼:有兩個見證的階段:「本然」見證著所有的外顯;這種「本然」,以及能知之力的見證作用,是在永恆的基底,即究竟實相之上發生的。
原初一念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四日
尼薩迦達塔:只要你對這個外顯的世界感興趣,你就沒有時間去尋找源頭。源頭就是這種能知之力,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出現了。你現在從事的任何行為,其源頭就是你孩童時的那一刻。在那個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特性,是這「化學要素」,即能知之力,它記錄下了影像。從那一刻起,你開始積累知識,而在此之上,產生了你現在的行為。
大家對我的話太感興趣,以至於沒有人真正想知道那個童真的能知之力是什麼。只有在能知之力中站穩了腳跟的時候,才會知道童真的能知之力。這是唯一的辦法。
問:與成人的能知之力相比,童真的能知之力暗含著一種返璞歸真。在那種狀態下,是不會去想到什麼成人或兒童的能知之力的,有的只是如其本然,沒有進一步的作意。
尼:孩子的能知之力和成人的能知之力沒有區別。
問:如果小罐子內部的空間與大罐子內部的空間相同,又怎麼分辨出哪個才是小罐子呢?
尼:宇宙的種子是無有維度的,但由於身體,能知之力出現了,並與身體認同。然而實際上,一切都是昭然的、無所不在的能知之力。那種「我愛」是昭然的。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沒有得失的問題,只有認同身體時,才會有這種問題。
當你進食的時候,是誰在吃?是「純淨我在」。食物也含有「我在」,所以當攝入食物後,你維繫了你的「我在」。雖然「我在」蘊含於食物中,但沒有人會把自己當作食物。他們說:「這是我的午餐;我不是這個」,但當食物被消耗掉並轉化為身體的一部分時,他們會說:「我就是身體」。他們搞錯了。
問:我渴望能住於智者所處的境界。
尼:那你必須得了解「明覺|我在」。智者與明覺是一體的。
問:如其本然,就可以擁有這種明覺嗎?
尼:你已經是那個了,但你必須試著瞭解你自己。
問:如果靠如是本然就能明白,那麼就不涉及任何覺知。
尼:此刻你在認同身體,所以你不知道那個奧祕。當你真正成為那個時,你會逐漸明白過來。
問:如果「我在」之中只有存在感,概念又從何而來?
尼:因為命氣,心念的流動才會存在。心念意味著語言,所以想法才會存在——它們都是概念。去看你的源頭,童真的能知之力,然後終結它。
問:事實上困難在於,能知之力都是一樣的,要如何才能找到源頭呢?
尼:「能知」就像一棵樹,但它是從一粒種子中長出來的,所以要去到種子那裡。你現在擁有的能知之力和你在孩童時的是一樣的;把握住那個,就足夠了。只要「能知」存在,那麼一切對你來說就都是如此的重要,但如果它消失了,那麼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又有什麼價值呢?知道這粒種子的人是誰?要留意這個「純淨我在」是如何出現的,然後你就會明白。只去接受這個認同:你就是這個昭然的純粹「本然」,那正是宇宙以及你所經歷的這個生命的唯一精髓,而現今,你只是披著身體這件「外衣」而已。你要好好記住這點;生活中有那麼多的事情,你都記了下來,只是為了好玩,那你為什麼不記下這一點,看看會發生什麼呢?當你仰望月亮,並知道只因你的存在月亮才存在的時候——看看這麼做會發生什麼?因為你在,月亮才在。這一偉大的見地,這種喜悅,你要直接去體驗,去享受。
問:一定有某種力量導致產生了一切萬法。
尼:這力量正是真我,蘊含於每個人的「本然存在」中——這種力量是有時間限制的。從出現「存在」那一刻,就自動地創造出一切,直到該「存在」消失。在此之前,什麼都沒有,在此之後,也什麼都沒有。只有在「存在」持續的時間裡,世界和萬法才是存在的。這種力量正是對「原初一念」,即「我在」的相信,而正是那個「原初一念」編織出了森羅萬象之網。整個顯現都只是展現在這個概念之中。
在占據這個身體之前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五日
尼薩迦達塔:當能知之力與其自身相會之時,那就是三摩地。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他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三摩地。
問:身體會變得僵硬嗎?
尼:身體變得靜止。後來,意識不到身體了。當一切都感覺不到的時候,那就是「自然三摩地」。
問:覺受是熾熱的,沸騰的,裡外皆是;它會引發出一點熱。
尼:那是很自然的。當五大元素相互混合時,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在那個階段,五大元素通過色身以各種方式展現出來。這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的,也不一定是一致的——每個身體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作出表現和反應。因此,不同的聖人有著不同的教導。所有人共同的資本是醒位、睡位,以及作為「我在」的「能知」。
問:我照馬哈拉吉說的做了。我審視了那個童真時的能知之力,也思考了種子和樹,我已經解決了這個難題。
尼:這些問題解決後還剩下什麼?對此你能做點什麼嗎?
問:不能。種子消失成為幼苗,幼苗變成一棵樹,最後樹消失了。孩童時的種子消失成為了青少年,等等。
尼:它不是消失,而是轉變了。現在剩下的是超梵。
問:有一種兒子回歸到父親的感覺。
尼:這種感覺是產生於源頭的內部還是外部?「父母」只是名字,為了稱呼那個眾所周知的源頭所用的。當人去理解一件事時,他是沒有真正抓住要領的,除非將之命名了,這樣,他才會說自己理解了。名字啥都不是。父親、母親、孩子是三個不同的名稱,但這三個代表同一個東西。存在的,只有唯一,如是而已,而那三個名字和編號都是在命名同一個東西。普拉克瑞蒂和普魯薩的結合就是我自己;普拉克瑞蒂和普魯薩只是名字而已,他們沒有形相。這個話題只適合那些真正感興趣的人。
菠蘿蜜是一種很大的水果,有著厚厚的果皮,果皮上布滿了尖尖的突起。果肉在內部,再裡面的才是種子。食用完了果肉之後,剩下來的種子還能種出更多的果實。人類的身體也是一樣,外面的只是殼,人使用的是內在的「本然」。種子則可以用來播種,而那香甜,即「我在」的味道,珍視著自己,並想不惜一切代價地延續下去。
在占據這個身體之前,你是無形的;身體自動產生了,而當身體產生後,會有一種本能的渴望,要回歸到無形的狀態。當你想回到無形的、無所求的狀態時,你才會來到這裡,探尋你究竟是什麼。能知之力必須認識能知之力。當它明白了自己時,你才會回歸到正常。
問:來這裡的人中有誰已經成為智者了嗎?
尼:來這裡的很多人都學到了見地,但只是表面上的。沒有人真正研究過見地究竟是什麼,也沒有人真正掌握了全部含義。他們現在在幹什麼呢?他們糾纏於需求和欲望之中,這使他們忘記了見地。很少有人能正確地掌握這些見解,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一旦你瞭解到當下的動作、當下的行為活動的起源,以及欲望的原因與本質,那麼你才能回歸到真正的你。除非對此堅定不移,否則你是不會明白的。
要有能力去靜候消息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九日
尼薩迦達塔:你來了這裡,現在這麼坐著,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在這裡二十四小時日夜不停地一直坐下去,日復一日。你暫時地來過一段時間,然後你會離開,之後你會再來。就像這樣,這個身體也只是一個短暫的棲息之所。
安住在究竟實相中,就會清楚地區別「存在」和先於「存在」。
問:奧義書中提到,在古代,弟子必須緊緊跟隨在上師身邊一年,不能開口說話,只有過了一年後,他才能提問。
尼:當坐在離上師很近的地方時,他內在接受這種教導的能力,就會成熟起來。他的理解力增強了。這產生於他的內在,並非由外而來。
你必須達到一個堅定的見解。你必須忘記你是一具身體這種想法,而只是「明覺|我在」,它是無形、無名的。如是而已。當你穩定在這種「本然」中,它會把所有的智慧和祕密都給予你,當獲得了這些祕密後,你就超越了「存在」,而你——究竟實相,會知道你也不是能知之力。在獲得了所有這些智慧之後,在洞然明白一切之後,一種平靜會瀰漫開來,寧靜安然。「存在」被超越了,但「存在」依然還在。
問:那是什麼境界?
尼:就像一隻鹿在樹蔭下休息。樹蔭裡既不亮,也不暗,處於過渡地帶。既不是一團烏黑也不太明亮,介於它們之間,樹蔭就像這樣。深藍色,就像雲彩,就是那種狀態。這也是自性上師的恩典。一切都是從那個境界中流出的,那就是「道」,「道」並無所求,從它之中流出的一切,它也不會捲入其中,但這個「存在」是隨處都在的。那種深沉而黝藍的狀態,自性上師之恩典,就是智者的境界,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罕見的自然三摩地的狀態,最自然的狀態,最高的境界。
你必須對此有堅定的信念。一旦確定了,就不要偏離。你靈修的成就,是要充分地瞭解自己的真實本性,安住在你的真實身分中。必須有耐心,有能力去靜候消息。
當你閉上眼睛時所看到的黑暗,那就是上師恩典的樹蔭,不要忘記,要永遠掛在心上。在上師恩典的陰涼中休息吧。無論何時你想起上師的話語,你就會身處上師恩典的樹蔭之下。
最終,一切都融入了真我。你可能會遇到重重困難,但你的勇氣應該堅定,毫不動搖地安住於真我之中。
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
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三日
尼薩迦達塔:要去熟悉你的那個沒有差別的狀態,你的真我。從未分離,但你卻有了錯覺,覺得你與它不是一體的。
我已經瞭解我的真實本性:它總是鮮活的,但不是人所想的那樣。靠對客觀世界的覺知或種種體驗而活著過一輩子,並非我所願。有人告訴我,我必須活下去,但我可不想那樣活著。我活著是因為我自己的本性:「它」在那裡,那個存在還在,我之所以還在,只是因為那個存在。我的真實狀態是一體的,無有差別,超越生死。我從不被自己的身心所束縛。我是不受限的。
我,即究竟實相,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而現在我體驗著「我活著」,靠了這個「我活著」的體驗,我正在經歷著所有這些麻煩。這種體驗是受限於時間和空間的;但當我洞然明白整件事後,我知道我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這個狀態超越了一切的體驗。
為什麼會這樣?我的上師曾明確地向我解釋過,作為「我」的能知之力出現了,這些體驗就產生了,所以你可以看到能知之力的真實本性,去到源頭,找出這個「我」是從哪裡來的。
問:我病得失去了知覺,和馬哈拉吉生病失去了知覺,這之間有什麼區別?
尼:我知道我的真實本性,我就是「那」,然而你受限於你的身心,因此你可能會覺得你現在生病了,那麼,就叫醫生來吧!他或許能做點什麼。這些都是你會有的想法,但我沒有。我在自己的真實本性中酣睡,而你卻得裹著毯子睡覺。
當你生病的時候,你難道不是滿腦子都想著自己的病嗎?你為什麼要落到這步田地?
當我對你說話的時候,不要試圖從認同身心的角度來理解。你的真實狀態一直都在;它沒有去任何地方。雖然過去你不知道它在,現在你知道了,但你什麼都未曾做過。它一直都在。
在我一體而無別的真實狀態中,剛泛起一圈小小的漣漪,就傳來了消息:「我在」。這個消息改變了一切,於是我開始知道這些差別;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真實狀態,所以說,我首先明瞭的是我的真實狀態,然後我明白這個漣漪是在我的真實狀態中出現而又消散的。然而,對你來說,你只對漣漪感興趣,而對你的真實狀態卻沒有興趣。
從本體,即我的存在中,出現了這種能感知的狀態。純一無別〔的本體〕瞭解各種屬性的遊戲,以及心念的投射,但那遊戲、那心念的投射,卻不能瞭解純一無別。一旦它試圖瞭解「它」,它和「它」就會融為一體。每個人都在努力瞭解這一切的意義。你不明白,是因為「我是這個或那個」像一件件束身衣一樣把你束縛住了。脫掉它們。
最究竟的見解是:沒什麼要去瞭解的,所以說,當我們試圖去瞭解的時候,我們只是沉溺在頭腦的各種馬戲雜耍之中。
不管你渴望知道什麼靈修上的事,都是發生在這個客體性的世界裡,發生在幻相中;你所有的活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在這場幻相中。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客體世界裡,都是不誠實的。在這場騙局中沒有真相。
問:昨晚禪修時,有一種純粹的「我|我」狀態。我認為這就是認出了真我。
尼:這就是真我的真正含義嗎?快說!不管你是怎麼理解的,都不是。你為什麼要迷失在概念裡呢?你不是你所知道的,你是那個「知者」。
一九八〇年四月八日
問: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念頭嗎?在某些地方有這樣的記載:當你看到世界時,你看不到真我;相反,當你看到真我時,你看不到外在的顯現。
尼薩迦達塔:世界只不過是你自己作為「我」的能知之力所產生的影像。就好像你接到了一通電話,告訴你,你在,於是馬上世界就出現了。當你在深度睡眠中,你感覺到醒來了,於是,夢,即世界,就同時出現了。伴隨著「我在」,世界出現在醒位和夢位。
問:沒有自我的存在,人能看到世界嗎?
尼:自我何時存在呢?當你要有所作為的時候,自我就存在了。無論觀察到什麼,傳遞到你這裡時你都自動接受了。你緊緊抓住它,記掛著它,於是正是這樣,自我就介入了。你看到一些木材堆在路上,你認為你是一個木匠,然後開始琢磨如何使用這些材料;一旦起心動念,自我就出現了。如果你誰都不是,就不必為建築材料操心。你會只是看到那些木材,然後從一旁走過。一旦木材離開了視線,也就從頭腦中消失了;但是當你接收到傳遞過來的顯現時,你會對其深思熟慮,自我就已經介入了。
問:所以,當去考慮如何運用所看到的東西時,那就是自我形成的時候?
尼:是的,這就是它的本性。
問:回到我的另一個問題,當世界被看到時,真我就無法被看到;當真我被看到時,世界就無法被看到,是這樣的嗎?
尼:那是另一條路。當你知道你在,世界就在;如果你不在,你的世界也不在。
問:真我和「我」一樣嗎?我說的是「我在」和自我,即「我是個男人」這種念頭之間的區別。安住在「我在」這種「能知」中時,世界存在嗎?能看見嗎?
尼:當你剛醒來的時候,你只有存在的感覺,沒有語言,這是最初的基礎,即前提;後來,你完全知道你在、世界也在,但那是一種幻相,就像兔子的犄角一樣。而最終,世界就像夢中的世界。要非常透徹地理解這一點;你現在太關注自我了。剛才對自我的剖析,你明白了嗎?
問:我想我明白了,讓我再問一個問題,也許我就可以搞清楚。用蛇和繩子的類比(在燈光昏暗的地方看到一根繩子,而把它誤認為是蛇),如果我們用此來比喻世界,那錯誤的認同在哪裡呢?
尼:真我,就是世界。你在說的是去除真我和世界之間的認同,不是嗎?首先,弄明白真我,瞭解什麼是真我。先認識真我,然後才能認識世界。世界出現的原因正是你意識到了你在。
問:在醒位,怎麼可能完全失去對世界的感受而僅僅只是作為真我呢?
尼:你得請教太陽,問他:「你怎麼擺脫你的光?」⋯⋯光是太陽的外顯。你能把光從太陽中分離出來,或者把太陽從光中分離出來嗎?因為太陽在,光就在;因為你在,你的世界就在。
因為「見證」的狀態展現了,所以你在;因為你在,「見證」就被實在地感覺到了;因為太陽在,光就在。如果沒有「見證」本身,那見證者何在?仔細想想吧。
問:「本然」是見證者嗎?
尼:有兩個見證的階段:「本然」見證著所有的外顯;這種「本然」,以及能知之力的見證作用,是在永恆的基底,即究竟實相之上發生的。
原初一念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四日
尼薩迦達塔:只要你對這個外顯的世界感興趣,你就沒有時間去尋找源頭。源頭就是這種能知之力,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出現了。你現在從事的任何行為,其源頭就是你孩童時的那一刻。在那個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特性,是這「化學要素」,即能知之力,它記錄下了影像。從那一刻起,你開始積累知識,而在此之上,產生了你現在的行為。
大家對我的話太感興趣,以至於沒有人真正想知道那個童真的能知之力是什麼。只有在能知之力中站穩了腳跟的時候,才會知道童真的能知之力。這是唯一的辦法。
問:與成人的能知之力相比,童真的能知之力暗含著一種返璞歸真。在那種狀態下,是不會去想到什麼成人或兒童的能知之力的,有的只是如其本然,沒有進一步的作意。
尼:孩子的能知之力和成人的能知之力沒有區別。
問:如果小罐子內部的空間與大罐子內部的空間相同,又怎麼分辨出哪個才是小罐子呢?
尼:宇宙的種子是無有維度的,但由於身體,能知之力出現了,並與身體認同。然而實際上,一切都是昭然的、無所不在的能知之力。那種「我愛」是昭然的。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沒有得失的問題,只有認同身體時,才會有這種問題。
當你進食的時候,是誰在吃?是「純淨我在」。食物也含有「我在」,所以當攝入食物後,你維繫了你的「我在」。雖然「我在」蘊含於食物中,但沒有人會把自己當作食物。他們說:「這是我的午餐;我不是這個」,但當食物被消耗掉並轉化為身體的一部分時,他們會說:「我就是身體」。他們搞錯了。
問:我渴望能住於智者所處的境界。
尼:那你必須得了解「明覺|我在」。智者與明覺是一體的。
問:如其本然,就可以擁有這種明覺嗎?
尼:你已經是那個了,但你必須試著瞭解你自己。
問:如果靠如是本然就能明白,那麼就不涉及任何覺知。
尼:此刻你在認同身體,所以你不知道那個奧祕。當你真正成為那個時,你會逐漸明白過來。
問:如果「我在」之中只有存在感,概念又從何而來?
尼:因為命氣,心念的流動才會存在。心念意味著語言,所以想法才會存在——它們都是概念。去看你的源頭,童真的能知之力,然後終結它。
問:事實上困難在於,能知之力都是一樣的,要如何才能找到源頭呢?
尼:「能知」就像一棵樹,但它是從一粒種子中長出來的,所以要去到種子那裡。你現在擁有的能知之力和你在孩童時的是一樣的;把握住那個,就足夠了。只要「能知」存在,那麼一切對你來說就都是如此的重要,但如果它消失了,那麼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又有什麼價值呢?知道這粒種子的人是誰?要留意這個「純淨我在」是如何出現的,然後你就會明白。只去接受這個認同:你就是這個昭然的純粹「本然」,那正是宇宙以及你所經歷的這個生命的唯一精髓,而現今,你只是披著身體這件「外衣」而已。你要好好記住這點;生活中有那麼多的事情,你都記了下來,只是為了好玩,那你為什麼不記下這一點,看看會發生什麼呢?當你仰望月亮,並知道只因你的存在月亮才存在的時候——看看這麼做會發生什麼?因為你在,月亮才在。這一偉大的見地,這種喜悅,你要直接去體驗,去享受。
問:一定有某種力量導致產生了一切萬法。
尼:這力量正是真我,蘊含於每個人的「本然存在」中——這種力量是有時間限制的。從出現「存在」那一刻,就自動地創造出一切,直到該「存在」消失。在此之前,什麼都沒有,在此之後,也什麼都沒有。只有在「存在」持續的時間裡,世界和萬法才是存在的。這種力量正是對「原初一念」,即「我在」的相信,而正是那個「原初一念」編織出了森羅萬象之網。整個顯現都只是展現在這個概念之中。
在占據這個身體之前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五日
尼薩迦達塔:當能知之力與其自身相會之時,那就是三摩地。當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他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三摩地。
問:身體會變得僵硬嗎?
尼:身體變得靜止。後來,意識不到身體了。當一切都感覺不到的時候,那就是「自然三摩地」。
問:覺受是熾熱的,沸騰的,裡外皆是;它會引發出一點熱。
尼:那是很自然的。當五大元素相互混合時,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在那個階段,五大元素通過色身以各種方式展現出來。這不是所有人都一樣的,也不一定是一致的——每個身體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作出表現和反應。因此,不同的聖人有著不同的教導。所有人共同的資本是醒位、睡位,以及作為「我在」的「能知」。
問:我照馬哈拉吉說的做了。我審視了那個童真時的能知之力,也思考了種子和樹,我已經解決了這個難題。
尼:這些問題解決後還剩下什麼?對此你能做點什麼嗎?
問:不能。種子消失成為幼苗,幼苗變成一棵樹,最後樹消失了。孩童時的種子消失成為了青少年,等等。
尼:它不是消失,而是轉變了。現在剩下的是超梵。
問:有一種兒子回歸到父親的感覺。
尼:這種感覺是產生於源頭的內部還是外部?「父母」只是名字,為了稱呼那個眾所周知的源頭所用的。當人去理解一件事時,他是沒有真正抓住要領的,除非將之命名了,這樣,他才會說自己理解了。名字啥都不是。父親、母親、孩子是三個不同的名稱,但這三個代表同一個東西。存在的,只有唯一,如是而已,而那三個名字和編號都是在命名同一個東西。普拉克瑞蒂和普魯薩的結合就是我自己;普拉克瑞蒂和普魯薩只是名字而已,他們沒有形相。這個話題只適合那些真正感興趣的人。
菠蘿蜜是一種很大的水果,有著厚厚的果皮,果皮上布滿了尖尖的突起。果肉在內部,再裡面的才是種子。食用完了果肉之後,剩下來的種子還能種出更多的果實。人類的身體也是一樣,外面的只是殼,人使用的是內在的「本然」。種子則可以用來播種,而那香甜,即「我在」的味道,珍視著自己,並想不惜一切代價地延續下去。
在占據這個身體之前,你是無形的;身體自動產生了,而當身體產生後,會有一種本能的渴望,要回歸到無形的狀態。當你想回到無形的、無所求的狀態時,你才會來到這裡,探尋你究竟是什麼。能知之力必須認識能知之力。當它明白了自己時,你才會回歸到正常。
問:來這裡的人中有誰已經成為智者了嗎?
尼:來這裡的很多人都學到了見地,但只是表面上的。沒有人真正研究過見地究竟是什麼,也沒有人真正掌握了全部含義。他們現在在幹什麼呢?他們糾纏於需求和欲望之中,這使他們忘記了見地。很少有人能正確地掌握這些見解,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一旦你瞭解到當下的動作、當下的行為活動的起源,以及欲望的原因與本質,那麼你才能回歸到真正的你。除非對此堅定不移,否則你是不會明白的。
要有能力去靜候消息
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九日
尼薩迦達塔:你來了這裡,現在這麼坐著,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在這裡二十四小時日夜不停地一直坐下去,日復一日。你暫時地來過一段時間,然後你會離開,之後你會再來。就像這樣,這個身體也只是一個短暫的棲息之所。
安住在究竟實相中,就會清楚地區別「存在」和先於「存在」。
問:奧義書中提到,在古代,弟子必須緊緊跟隨在上師身邊一年,不能開口說話,只有過了一年後,他才能提問。
尼:當坐在離上師很近的地方時,他內在接受這種教導的能力,就會成熟起來。他的理解力增強了。這產生於他的內在,並非由外而來。
你必須達到一個堅定的見解。你必須忘記你是一具身體這種想法,而只是「明覺|我在」,它是無形、無名的。如是而已。當你穩定在這種「本然」中,它會把所有的智慧和祕密都給予你,當獲得了這些祕密後,你就超越了「存在」,而你——究竟實相,會知道你也不是能知之力。在獲得了所有這些智慧之後,在洞然明白一切之後,一種平靜會瀰漫開來,寧靜安然。「存在」被超越了,但「存在」依然還在。
問:那是什麼境界?
尼:就像一隻鹿在樹蔭下休息。樹蔭裡既不亮,也不暗,處於過渡地帶。既不是一團烏黑也不太明亮,介於它們之間,樹蔭就像這樣。深藍色,就像雲彩,就是那種狀態。這也是自性上師的恩典。一切都是從那個境界中流出的,那就是「道」,「道」並無所求,從它之中流出的一切,它也不會捲入其中,但這個「存在」是隨處都在的。那種深沉而黝藍的狀態,自性上師之恩典,就是智者的境界,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罕見的自然三摩地的狀態,最自然的狀態,最高的境界。
你必須對此有堅定的信念。一旦確定了,就不要偏離。你靈修的成就,是要充分地瞭解自己的真實本性,安住在你的真實身分中。必須有耐心,有能力去靜候消息。
當你閉上眼睛時所看到的黑暗,那就是上師恩典的樹蔭,不要忘記,要永遠掛在心上。在上師恩典的陰涼中休息吧。無論何時你想起上師的話語,你就會身處上師恩典的樹蔭之下。
最終,一切都融入了真我。你可能會遇到重重困難,但你的勇氣應該堅定,毫不動搖地安住於真我之中。
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
一九八〇年四月二十三日
尼薩迦達塔:要去熟悉你的那個沒有差別的狀態,你的真我。從未分離,但你卻有了錯覺,覺得你與它不是一體的。
我已經瞭解我的真實本性:它總是鮮活的,但不是人所想的那樣。靠對客觀世界的覺知或種種體驗而活著過一輩子,並非我所願。有人告訴我,我必須活下去,但我可不想那樣活著。我活著是因為我自己的本性:「它」在那裡,那個存在還在,我之所以還在,只是因為那個存在。我的真實狀態是一體的,無有差別,超越生死。我從不被自己的身心所束縛。我是不受限的。
我,即究竟實相,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而現在我體驗著「我活著」,靠了這個「我活著」的體驗,我正在經歷著所有這些麻煩。這種體驗是受限於時間和空間的;但當我洞然明白整件事後,我知道我從未有過「我活著」的體驗。這個狀態超越了一切的體驗。
為什麼會這樣?我的上師曾明確地向我解釋過,作為「我」的能知之力出現了,這些體驗就產生了,所以你可以看到能知之力的真實本性,去到源頭,找出這個「我」是從哪裡來的。
問:我病得失去了知覺,和馬哈拉吉生病失去了知覺,這之間有什麼區別?
尼:我知道我的真實本性,我就是「那」,然而你受限於你的身心,因此你可能會覺得你現在生病了,那麼,就叫醫生來吧!他或許能做點什麼。這些都是你會有的想法,但我沒有。我在自己的真實本性中酣睡,而你卻得裹著毯子睡覺。
當你生病的時候,你難道不是滿腦子都想著自己的病嗎?你為什麼要落到這步田地?
當我對你說話的時候,不要試圖從認同身心的角度來理解。你的真實狀態一直都在;它沒有去任何地方。雖然過去你不知道它在,現在你知道了,但你什麼都未曾做過。它一直都在。
在我一體而無別的真實狀態中,剛泛起一圈小小的漣漪,就傳來了消息:「我在」。這個消息改變了一切,於是我開始知道這些差別;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真實狀態,所以說,我首先明瞭的是我的真實狀態,然後我明白這個漣漪是在我的真實狀態中出現而又消散的。然而,對你來說,你只對漣漪感興趣,而對你的真實狀態卻沒有興趣。
從本體,即我的存在中,出現了這種能感知的狀態。純一無別〔的本體〕瞭解各種屬性的遊戲,以及心念的投射,但那遊戲、那心念的投射,卻不能瞭解純一無別。一旦它試圖瞭解「它」,它和「它」就會融為一體。每個人都在努力瞭解這一切的意義。你不明白,是因為「我是這個或那個」像一件件束身衣一樣把你束縛住了。脫掉它們。
最究竟的見解是:沒什麼要去瞭解的,所以說,當我們試圖去瞭解的時候,我們只是沉溺在頭腦的各種馬戲雜耍之中。
不管你渴望知道什麼靈修上的事,都是發生在這個客體性的世界裡,發生在幻相中;你所有的活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在這場幻相中。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客體世界裡,都是不誠實的。在這場騙局中沒有真相。
問:昨晚禪修時,有一種純粹的「我|我」狀態。我認為這就是認出了真我。
尼:這就是真我的真正含義嗎?快說!不管你是怎麼理解的,都不是。你為什麼要迷失在概念裡呢?你不是你所知道的,你是那個「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