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

9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不安與孤獨的原因

1.失去與所有人事物的關聯

日本最近接二連三發生讓人陷入不安的事件。像是歹徒趁家長在超市購物時,持刀刺進嬰兒的頭部將其殺害;或是歹徒闖入校園,殺傷老師。

這些事件,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加害者的動機不明;使得人們在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時,不知道到底應該要如何因應,也無法找到答案。甚至還有小學生殺害同學的事件。

這些事件,都會引起人們的不安。

於是會接到家長打來詢問「我的孩子會不會出問題?」的電話。但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有家長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成為「加害者」,而打電話來諮詢。

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從前的父母擁有自信,認為「我家的孩子一定沒問題」,雖然過度的信任有時會讓人困擾;但現在情況卻完全相反,困擾反而是來自愈來愈多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這也就表示,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出狀況,多數日本人還是懷有某種莫名的不安,並且受其威脅,所以一旦有事件發生,不安的意識就會被觸動,而陷入更強烈的不安狀態。

大眾傳媒的論調也具有這樣的傾向──挑起不安的內容似乎比較容易被接受;強調安心或安全的內容反而被敬而遠之。

即使告訴大眾,日本的犯罪率雖然增加了,但遠低於美國,而且日本依然擁有傲視全球的都市安全性等等,大眾也聽不進去。我想這是因為這些觀點,與每一位國民所感受到的「莫名不安」並不一致的關係。

我認為這種普遍性的不安有一部分源自於「喪失關係性」。人們一回過神來突然發現,自己與任何人事物都沒有連結,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存在。換句話說,自己既沒有日本式的關係性,也沒有歐美式的關係性,是全然地孤獨。

過著日本傳統生活方式的人,一直以來都無意識地生活在與家庭、社會、地域的連結當中,與自己周遭的事物也保有關係性。

雖然就安心感而言這是理想的關係,但一考慮到「個人的自由」,就會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束縛」。

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受歐美思想的影響,希望擺脫這樣的「束縛」,獲得自由。然而,擺脫了「束縛」後,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變得徹底地孤獨。

這是因為日本人自以為引進了歐美的文化,卻對存在於個人主義背後的基督信仰置之不理。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才從基督信仰的文化圈中誕生,歐美即使產生了尊重個人的思想,也沒有喪失個人與神的關係性。

個人與神的連結,能夠防止個人主義變成利己主義,而每個人也能透過「神」連結在一起。話雖如此,基督信仰的力量在現代的歐美也沒有像從前那麼強大,因此也有一些歐美人與日本人擁有同樣的問題,但在此先不討論這一塊。

事到如今,日本人也不可能認為過去那種束縛的狀態比較好,那麼現在的日本人,不就只能在強調個人重要性的同時,在沒有任何關係性與支持的情況下,懷著不安活下去嗎?

2.發現「自己的樹」

仔細想想,這個世界上有「我」這個人存在,是一件極為不可思議的事情。沒有一個人是基於自己的希望或意志誕生到這個世界,但在個人意識到的時候,「我」就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

無論是出生的國家、出生的家庭,還是手足之間的關係,全部都是人無法選擇的既定事實,儘管如此,孩子們把這些都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接受,並且就這樣活下去。

但是,他們到了四歲左右,就會開始察覺到自己會「死亡」。

孩子們雖然不說──或許他們知道,說了也不能怎麼樣──但他們其實出乎意料地清楚自己總有一天會死。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難受的事情。

到了十歲左右,孩子開始認知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與其他所有事物都不一樣。這個存在於世上的「唯一的自己」,與父母不同、與手足不同,也與朋友不同。這樣的認知,既可怕又難以形容。

察覺到這點之後,孩子開始覺得不安,原本明明都是自己一個人睡覺,卻突然對「獨自睡覺」感到恐懼,或是害怕半夜自己一個人上廁所。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包容不責備,孩子就能在不知不覺間恢復原本的樣子。

似乎很少人在長大成人之後,仍記得這段兒時經歷。不過,如果去問國、高中生,他們多數都還記得。

仔細想想,人要活下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存在,到底靠著什麼支撐?而且既然一定會死,死了以後又會變得如何?每一個人,都抱著這種根本的疑問活著。

人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發展出各種宗教,各地所謂的習俗中,也意外地融入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每個人一路走來,都透過這些來保持內心的「平穩」。但許多現代人都試圖在人生中擺脫這些傳統,尤其日本人不更是如此嗎?大家拚了命賺錢,享受方便舒適的生活。這樣的人生看似幸福,但如果被人當面問到「支持你的是什麼?」你回答得出來嗎?

人們之所以會生活在不斷的「忙碌」當中,不就是因為如果稍微閒下來,心裡就會浮現這些根本的疑問,因此才勉強自己創造出「忙碌」的狀態嗎?可以說這簡直就是不斷透支的人生。

「世界和平」或「人類的幸福」等等值得感激的事物,意外地不足以成為支撐一個人的力量。

雖然偶爾也會有人把這些當成作支撐的力量,但這種力量的性質過於普通,尤其對於「獨一無二的我」而言,力量相當薄弱。反而有時就旁觀者看來帶點傻氣的事物,對某位個人來說,卻是強而有力的支持。

我有一位個案,他連續遭遇意想不到的不幸,因此丟了工作,與他人的連結也急遽變得薄弱,幾乎讓人覺得他與這個世界上的幸福完全無緣。

雖然一直沒有找到對未來的希望,這位個案仍持續找我面談,有一天,他一臉開心地跑來,說自己在附近公園的樹林散步時,發現了「自己的樹」。

他在樹林裡走著走著,憑直覺找到了「自己的樹」。從此之後,他每天都會去探望那棵樹,而他也覺得自己的人生從這時開始改變了。

我感到非常欣慰,而且立刻聯想到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大江健三郎所寫的《在「自己的樹」下》。

大江先生在這本書中寫到,在他的故鄉,森林裡必定有一棵「自己的樹」。他在小時候去看這棵樹時,出現了自己年老之後的身影;而現在去看這棵樹的話,出現的卻是自己小時候的樣子。這段描述讓我印象深刻。

一棵樹支撐著一個人的生命,這個人的一生,就圍繞著這棵樹展開。

那位說他發現「自己的樹」的個案,完全沒有聽說過大江先生的這本書。但支撐人類的故事,卻有著不可思議的普遍性。所以被認為是荒誕無稽的神話故事或民間故事、傳說等,才能超越時代,流傳給許許多多的人。

我身為心理治療師,非常清楚自己無法成為苦惱者的支持。我只能在這種情況下,耐心地、不失去希望地陪他們一起苦惱,這樣,支持他們的力量才會誕生。

一棵樹,比我更能充分發揮支持一個人的功能。而這樣的體驗雖然極為個人,但也具有某種共通的普遍性。

3.現代人為「關係喪失病」所苦為什麼現代人容易陷入孤獨呢?思考這個問題時,有一個重要的觀點──「科學的認知與神話的認知」。哲學家中村雄二郎在《哲學的現在》中提到關於這一點的明確論述,接下來就參考他的論述進行探討。

現在的科學技術發達,許多人類在過去想都沒想過的事情,現在都成為可能。人類能夠離開地球飛向月球,也能不斷地取得關於生命現象與基因的新知。

從前無論是仰賴宗教的力量、還是向神祈禱都沒有效果的難題,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都能夠有效解決。大家想想疾病的例子就很清楚,譬如鼠疫之類造成許多人死亡的傳染病,現在已經可以靠著醫學的力量治癒。

因此人們開始仰賴科學技術,不再被「迷信」耍得團團轉。人們或許也認為,自己能夠靠著科學技術的力量達成一切,除了科學以外,其他所有的事物都不再必要。

我們現在仰賴的科學與技術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必須無關。因為排除兩者之間的關係,才能找出具「普遍性」的法則。

這就是科學的偉大之處。人類能夠運用這些「科學認知」,隨心所欲地控制、操縱各種事物。

但人類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斬斷自己與所有事物之間的關聯。

舉例來說,有人因為意外而失去了自己的摯愛,導致情緒低落,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面對「她為什麼會死」的問題時,即便以「科學的認知」做出「出血過多」之類的說明,也絕對無法滿足這個人的心靈。

科學的認知描述的,是與自己無關的人的死亡。但這個人想知道的,卻是關於這個「獨一無二」與自己有關的她,為什麼會死的答案。

中村雄二郎對「神話的認知」描述如下:「神話的認知在基本上,有著人們根本的欲望──希望自己周遭的事物,以及這些事物所組成的世界,在宇宙當中擁有深刻的意義。」

「我」與我周遭的人事物,因為「神話的認知」而在宇宙的秩序當中產生意義。「我」不會變得孤獨,因為具有強烈意義的網絡,確實支持著我。

從前的人,在這樣的支撐當中安心生活,而「神話的認知」也對死後的去處提供解答。有不少人在活著的時候,非常努力地為死後做準備。這些人不需要恐懼死亡,而能夠平靜地活下去。

但如果只依賴「神話的認知」,人類的生活將全部都由神決定,這當中既不會發生變化,也沒有人類的自由意志。當人類開始尊重自己的自由意志,尤其在考慮到「進步」的時候,就會覺得「神話的認知」是一種束縛。到了近代,「進步」在人們的心目中愈來愈重要,於是人們漸漸捨棄從前「神話的認知」,開始依賴「科學的認知」。

這樣的過程,在歐洲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歐洲人在這段時間當中,透過探索多樣的道路逐漸進步,因此他們雖然重視「科學的認知」,也沒有完全切斷人類與「神話的認知」之間的連結,他們至今仍保留了各種維繫「關係」的方法。

相對地,日本是在近代科學的體系相當明確之後,一口氣將其引進日本,因此「科學的認知」逐漸破壞了「神話的認知」,所以才會有愈來愈多現代的日本人為先前提到的「關係喪失病」所苦。

「神話的認知」消失,也使得這個世界逐漸失去「聖域」。

小學生或純潔的嬰兒,在從前的日本就是一種「聖域」,就連罪犯也不會粗暴地對他們出手,所以即使不特別具備保護他們的意識,他們也是安全的。

但現在的暴徒,能夠旁若無人地闖入這樣的「聖域」。人類必須意識到,當自己打著「進步」的旗幟取得各種事物的同時,也付出了許多相對應的代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