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從易經看冰鑑:觀人術寶典

79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神骨第一

「神骨」,骨是人體中很重要的部分,人的整個皮囊就靠骨頭在裡面撐著。骨在內,表現在外的是氣,合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骨氣。有一些人有傲氣,有一些人有傲骨。骨氣,是內在的支撐起一切的東西,但是有比骨還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神」。不管怎麼講,骨還看得見,神則無形,《易經.繫辭傳》就說「陰陽不測之謂神」,〈說卦傳〉也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因為神是無形的,無定在,無所不在,故又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無體無方的東西,要怎麼掌握呢?
本篇稱「神骨」,「神」在「骨」之前,說明無形勝有形。就像《孫子兵法》所云:「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無形」才是形的最高境界,無形的東西就很難鬥。《易經》中的巽卦也是無形的,在憂患九卦中段位最高的就是巽卦。有形的就落入下乘,好對付;無形的,神乎其神,怎麼對付?巽卦稱「君子以申命行事」,「命」就是天命,天命是無形的,怎樣才能彰顯呢?就得靠後天不斷地行事,深入再深入,低調再低調,去揣摩、體會,去實踐、揮灑,才能申命。你瞭解自己嗎?瞭解別人了嗎?如果沒瞭解,就要深入、虛心,最後才能改變宿命、業障、習氣。習氣在佛教來講,是你累世積下來的,在你此世的修行中,要把積累的習氣統統改掉了,才能申命、變化氣質。

總論

語云「脫穀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語云」,俗話說。「脫穀為糠,其髓斯存」,這當然是象徵筆法。「脫穀為糠,其髓斯存」,有一點像《易經》中的剝卦上爻「碩果不食」,果皮、果肉不是最重要的,裡面的種子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創造力的源頭,也是每一個生命的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樣的地方。子女會像父母,不可能全像,跟他的兄弟姊妹也不會全像,那就是「獨」。桃仁能生成桃子,不會長成杏子。我們探到裡面的精華,會發現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可以「人同此心」,但不可能「人同此獨」。「脫穀為糠」,就是突破外面的假象,「其髓斯存」,就是看到真相。「神之謂也」,神就是這個東西,要剝極了才能復。一般人只看表象,而高手是剝到最後,探知真相。這就是《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要怎麼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需要最深奧的智慧,才可以「照見五蘊皆空」,把所有的東西都探透,看到裡面的真實,才能「度一切苦厄」。《冰鑑》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要探到神,不然一開始就會陷在形裡面。全句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俗話說:「去掉稻穀的外殼,就是沒多大用的糠,但大米這一稻穀的精髓仍然存在」,用在人身上來說,就是人的內在之神。這句話就是提醒我們識人要向深處探求。
那麼「『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呢?「騫」就是虧,剝卦就是山騫的象,岩石日漸風化。剝卦〈大象傳〉稱:「山附於地,剝。」山被不斷地風化侵蝕,但是它不會崩塌。為什麼?因為它有骨,即基本的岩石架構,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即使外表消瘦不堪,但還是有骨撐著。就像稻殼剝掉了,但是裡面最重要的米還在,那是最基本的生命力。「山騫不崩」,雖然不是青春永駐,但是基本的樣子還在。換句話說,「骨」很重要,傲骨嶙峋。「山騫不崩」,為什麼不崩?因為山是石頭構成的,哪有那麼容易垮呢?「『惟石為鎮』,骨之謂也」,山沒有那麼容易崩,因為有石頭鎮住了,就像骨骼能支撐人體一樣。這句話完整的意思就是:「山體表面的泥土雖然常會流失,但山不會崩塌,靠的就是其主體部分—岩石」,岩石就相當於人體最堅硬的骨骼部分。

「『脫穀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句廢話都沒有,提醒我們掌握本質,瞭解基本架構。所以,神骨當然無比重要,禁得住歲月的風霜,一個人只要本質存在,外面再怎樣風雲變色,都打不垮。

一個人的神骨實在是很難琢磨,但不要緊,下面開始具體講述。我們先看「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就是整體,一個人一身的精神主要集中在兩隻眼睛上。一身精神,完全表現在靈魂之窗—眼睛上。我們常常講「眼神」,一個人有沒有神采,就看眼睛。雙目炯炯有光,精神自然煥發。換句話說,精神的落腳點體現在眼睛。雖然「神無方」,但是眼睛突顯人的神。

從古到今的美人,她的眼睛起碼不會難看,光那眼神就勾魂奪魄,再不然就水汪汪,很多文人看了直說要淹死在那一汪水裡。這就是整體的精神突顯在眼光的流動中。有的人心性不正,眼睛看起來不是色瞇瞇,就是渾濁無光;有的人感覺就不一樣,目光如電,懾人心魂。「一身精神,具乎兩目」,說明神是無形的,但也能表現出來,主要表現於兩目。如果兩目之中有一些缺陷,人的精神肯定就差很多。孟子觀人的時候,為什麼要說觀其眸?因為眼神太重要了。《孟子》中提到一個名叫北宮黝的人如何養他的勇氣—養勇,就是「不膚撓,不目逃」,肌膚被刺不退縮,眼睛被人瞪著不逃避。也就是說,心底坦蕩,眼睛可以直視別人。一般人如果遇到一些不敢直視的情況,通常就氣餒了,不敢直視。小孩子就敢直視,眼光清澈,完全不會畏懼。眼神一旦不是很寧定,人就開始躲閃、逃避,甚至墮落。嗜欲漸深,天機漸淺。《易經》中的睽卦之「睽」,不也是眼睛出問題了嗎?其上爻「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看到很多奇怪的東西,不是看到滿身泥巴的豬拉車子,就是看到載了一車子的鬼。也就是看到別人都覺得是壞人,看到的只有老牛破車,這就是你的欲望、憤恨蒙蔽了理智,讓你的神都有問題。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個人的骨相,主要體現在他的一張面孔上。面部就等於是全身骨相的縮影,分析骨相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看你那一張臉。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人的身體各個部分都息息相關。像看人的耳朵、舌頭,就能知道人體的某個部位有何毛病。神骨是最重要的,它體現了內在的實質。讀書讀得心醉神迷,最後還是要問,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所讀的書該如何與實踐結合起來?如果無法落實,那對這書真該打一個問號了。儒、釋、道,它們都要面臨操作性的考驗,就是要落實。《金剛經》很多人都喜歡念,念了心裡很舒服,怎麼操作呢?這是要問自己的問題。經典當然是可以落實的,它不是空泛的理論。《冰鑑》同樣告訴你如何操作,就如「一身精神,具乎兩目」,是不是把焦點告訴你了?還有「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面部也有骨,那是最重要的,也是具體而微的。研究面部就可以瞭解全身整體的骨架了。
「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冰鑑》的作者認為面相學裡面有百家學說,高手如雲。他們會「兼論形骸」,討論這個,也討論那個,但是討論了半天,就不像他這個「高級知識分子」「先觀神骨」。「文人」,完全是正面的意思。他覺得自己才是文人,不去討論鼻子、耳朵,也不去討論臀部或者手腳,直接從觀神骨開始。神骨才是面相的精髓,才是要點中的要點。那些看相的人,一看到那些肥頭大耳的,就說他會發財,即所謂的「十肥九富」,這就有一點「兼論形骸」,不是究竟。文人的做法是「先觀神骨」,這才是高級的。

「開門見山,此為第一」,文章的做法很重要,包括做事也是如此,首先就要懂得開門見山,把要點在簡短的總論中寫出來,讓人家知道文章的主旨在哪裡。不要東扯西拉,讓人看完文章,還茫然不知你在說什麼。「開門見山」是最重要的。不要迂迴又迂迴,繞彎又繞彎,不如開門見山,把重要的東西先揭示出來,開宗明義。《易經.繫辭傳》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易簡」的重要,整個〈繫辭傳》通篇都在講「易簡」。「易簡」就是《易經》的開門見山,以此為第一,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氣色第七

《冰鑑》最後一篇是「氣色章」。「氣色」就是要察言觀色,「色」可能還比較好看,「氣」就要進行動態的掌握了。「氣」和「色」是中國古代哲學獨有的概念。「氣」是指生命體內流轉無息的生命力,在體內如血液一樣流動不息,氣旺可外現,能為人所見。「色」是「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顯現於人體表面,如膚色。中國哲學和醫學都認為,「氣」與「色」密不可分,「氣」為「色」之根,「色」為「氣」之苗。「氣」又分為兩種,一為先天所稟,一為後天所養,如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色」也有先天和後天之分。「氣」和「色」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總論

面部如命,氣色如運。大命固宜整齊,小運亦當亨泰。光焰不發,珠玉與瓦礫同觀;藻繪未揚,明光與布葛齊價。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主三月吉凶。

「面部如命,氣色如運」,面部象徵並體現著人的命,氣色則象徵並體現著人的運。這種運可以很長,也可能很短。不測風雲,旦夕禍福,絕對影響氣色。看氣色,是看運,不是看基本格局的命。命體現在面部,生下來就定了,是一種先天稟賦,一種先天獲得的生命力。這種力量不可抗拒,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是,氣色是在變的,因為運一直在變,在不同的機遇或遭際中會變化。

「大命固宜整齊,小運亦當亨泰」,人的大命固然應該保持均衡,小運也應該始終保持順暢。一張臉長得很規整,跟命格有關。小運也要講究,隨時留意你的氣色,留意別人的氣色。有的人有時面色很灰暗,有時就神采飛揚,一定是遇到壞事或好事了。人的運途,往往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孫子兵法》有「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的說法,掌握了這個,對於最大限度發揮士氣有極大的作用,從而改變戰爭的局勢。暮色時分,人心思歸,士兵都想回家,打起仗來也會沒勁。

「光焰不發,珠玉與瓦礫同觀」,如果光彩不能煥發出來,就算是珍珠、寶玉,和碎磚、爛瓦都是一樣的。「光焰不發」,說明氣色不好,沒有光彩,感覺很晦暗。可能他的命是不錯,但是被一時的背運蒙住了。就是珠玉,只要沒有好的氣色,都不會吸引人。可見,當下的運勢有時決定人的外觀,人家才不管你長得怎麼樣、你的命是什麼格。運是變動的,如果你命好,運不好,那就對不起了;「珠玉與瓦礫同觀」,就像一個人負了一大堆債時,哪個銀行還會借錢給你?能不能還錢還是個未知數呢。

「藻繪未揚,明光與布葛齊價」。「藻繪」,彩色的繡紋。「明光」,色彩明豔的絲織品。「布葛」,布是棉製粗布,葛為粗糙的麻織品。如果彩色的繡紋不能呈現出來,即使是綾羅和錦繡這等光輝燦爛的東西,和一般的粗布衣服也沒有任何不同,都是一樣的價。你的命再光華四射,如果你的運被壓住,表現在氣色上,就是灰灰暗暗的,也只能明珠蒙塵。「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主三月吉凶」。「三月」,指一段不太長的時間,而非確數。大命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禍福,小運也能夠決定一個人幾個月的吉凶。「大者主一生」,命再好,也是未實現的秘密。「小者主三月」,運對人來說,就是人生的起有伏。人生在世,有時候升,有時候沉,最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自強不息、自昭明德。不然就完全是浮沉,被命運擺佈,一點自主性都沒有了。

氣色類型

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明、壯豔、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赤、秋黃、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是也。有一日之氣色,早清、晝滿、晚停、暮靜是也。

「人以氣為主,於內為精神,於外為氣色」。人以氣為主宰,在內體現為人的精神,在外則表現為人的氣色。人的精氣神很重要,《易經.繫辭傳》稱「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凝聚就是生,魂魄遊蕩就是死。精氣聚則活,精氣散則不活,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有終身之氣色,少淡、長明、壯豔、老素是也」。人有一輩子的氣色,少年時氣色純而薄,青年時氣色光而明,壯年時氣色豐而豔,老年時氣色樸而實。這就要長期觀察了,由「淡、明、豔」最後歸於「素」,鉛華落盡,返璞歸真。少年時候是淡的氣色,還在發育中;長大的時候就光明大增,明的感覺就像火一樣;壯年的時候就是豔麗外放的氣色高峰;老了就素,回歸素樸。由淡而明而豔再歸於素,這就是正常人的一生之氣色運行。如果是反常的就要小心,那不是有福,可能代表命運不好。如年少時氣色不淡還是素的,糟糕了;長成後氣色不是明反而變淡了,活回去了;壯年時氣色不豔反明的話,跟實際的年齡不匹配;年老氣色不素反而豔,就有一點像妖精了。「少淡、長明、壯豔、老素」,這是正常的氣色,當然每個人的生命長度不一樣,但是大致按照淡、明、豔、素的順序變化,是比較合乎自然的。如果反常了,就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我們不鼓勵兒童讀佛道的東西,應該提供一些正面的經典,如果小孩子念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豈不荒唐?少年就要像少年,赤子就要像赤子,老頭老嫗就要像老頭老嫗,絕對要跟年齡搭配,不然氣就不通。
「有一年之氣色,春青、夏赤、秋黃、冬白是也」。有貫穿一年的氣色,即春季氣色宜青,夏季氣色宜紅,秋季氣色宜黃,冬季氣色宜白。「春青、夏赤、秋黃、冬白」,從五行來講,春青屬木,木色尚青;夏紅屬火,火色尚紅;秋黃屬金,但土生金,故宜屬土,土色尚黃;冬白屬水,水色尚黑,但以金生水,故宜屬金,金色尚白。人的氣色隨四季之色而變化。

「有一月之氣色,朔後森發、望後隱躍是也」。有貫穿一個月的氣色,朔日之後如枝葉盛發,望日之後則若隱若現,就是這種氣色。氣色的變化是不停的,大循環中有小循環。每個月也有氣色,每個月的氣色多少跟月亮有關,即跟陰曆有關。「朔後」,是初一以後,「望後」是十五以後。朔日,月亮其實幾乎是看不見的,新的一個月開始了。剛開始如森林茂盛生長,要捲起袖子好好幹,可是到望日之後走下坡了,就如月有陰晴圓缺,月亮至此漸趨於隱,若隱若現。在一月之中,氣色也是隨著月亮的消息、盈虛而變。

「有一日之氣色,早清、晝滿、晚停、暮靜是也」,有貫穿一天的氣色,早晨氣色清朗,白天氣色充盈飽滿,傍晚氣色漸趨遲鈍,夜間氣色安寧平靜。一天的氣色,「早清、晝滿、晚停、暮靜」,是正常的,如果人晝夜顛倒,就沒有好氣色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