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冰鑑:曾國藩的神準識人術與面相學

79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透過雙眼可以看到整個人的精神狀態
【原典】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譯釋】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幾乎都集中表現在兩隻眼睛上。
人們常用「雙目炯炯有神」來描述一個人精力旺盛、機敏幹練。「目」與「神」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按中醫理論,眼睛與肝和腎是相通相連的。一個人肝有病變,從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徵兆。如果一個人雙目有神,精光湛然,熠熠生輝,表明腎氣旺盛,身體狀況良好;反之,則表明精神狀態不佳,缺乏活力,難以集中精神工作。
曾國藩認為,眼睛與人的感情、內心活動等都有聯繫。血氣運行為精,透過眼睛可以準確把握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痛等各種感受,都會從眼睛中流露出來,甚至人的智愚忠奸,也都能通過眼睛看出一點名堂來。
因此,眼睛是觀察一個人各種能力、品質的窗口。「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就是《冰鑑》對上述思想的一種綱領性總結。
【解讀】
關於人的眼睛,先哲孟子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觀察一個人的善惡,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為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心正,眼睛就明亮;不正則昏暗。聽一個人說話時,注意觀察他的眼睛。這個人的善惡能往哪裡隱藏呢? 」
還有人說:人在與外界事物接觸的時候,他的神情集中表現在眼睛上。心正,注意力集中,眼睛就明亮;心不正,注意力分散,眼睛就昏暗。由此看,一個人的心邪與心正是隱藏不住的。說話可以欺騙,但眼睛是沒法弄虛作假的。
觀眼神識人,是通過觀察人的眼神來認識人的內心。詩人公木在《眼睛》中這樣寫道:「嬰兒的眼睛是清澈的,青年人的眼睛是熱烈的,中年人的眼睛是嚴峻的,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會隱瞞更不會說謊。憤怒飛濺火花,哀傷傾瀉淚雨,它給笑聲鍍一層明亮的閃光。」目光是意志的體現,眼睛是心境的流露。在人際溝通中,敏銳的目光能捕捉對方的神態表情變化,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
一雙含情脈脈的眼睛,似秋水、若明星,像一汪清泉中游動著的小蝌蚪。在這雙亮閃閃的眼睛裡面,透露著靈魂深處的情與怨。
如果靜下心來,用自己的眼睛去細心地觀察另外一雙眼睛,一定不難發現這雙眼睛中透露出的正是對方內心的思想和情感。人們常常將眼睛比喻為心靈之窗,這種比喻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兩個人如果第一次見面,都要彼此打量一番。打量的目光,第一個捕捉的對象就是臉,而在臉上第一個捕捉的對象,就是那雙亮閃閃的眼睛。眼睛中的神采如何,眼光是否坦直、端正等,都可以反映出對方的心地、人品、德行、情感。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眼睛,而從眼睛中閃爍出來的光芒會帶著不同的寓意。實際上每一雙眼睛,都在無聲地敘述著自己的心聲。
躲閃對方目光的人,缺乏足夠的自信,懷有自卑感,性情懦弱。
如果是一對戀人,那麼躲閃的目光則有另一種含義,表明他(她)由於傾心於對方而感到緊張或羞怯。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旅途隨筆‧一個車夫》中寫道:「我借著燈光看小孩的臉,出乎我意料之外,那完全是一張平凡的臉,圓圓的,沒有一點特徵。但是當我的眼光無意地觸到他的眼光時,我就禁不住大吃一驚了。這世界裡存在著的一切在他的眼裡都是不存在的。在那一對眼睛裡我找不出一點承認任何權威的表示。我從沒有見過這麼驕傲,這麼倔強,這麼堅定的眼光。」巴金以作家特有的觀察力,在無意中躲開了對方的眼光,但是又在無意中觸到了對方的眼光,這個事例說明,躲閃的目光實際上是躲而不閃,躲中有閃,閃中有情,閃中更有新意。
注視的目光,依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種族與民族,是不盡相同的。比如,在我國,不大熟悉的人之間交談,目光下垂,廻避接觸,是一種禮貌的表示。而在西方則恰恰相反,被認為是一種輕視、傲慢、不尊重的表現。
目光斜視,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中國古人所云,眸子不正則心術歪也;另一種是指並不相識,或不大熟悉的人之間的一種情況。
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言」、「二拍」的《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眼孔淺時無在量,心田偏處有奸謀。」心田之偏,藏於臟腑,何以知之呢?在古人看來,兩眼歪斜,心術不正。
在作家的筆下,對眼睛的描繪就更為生動了。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在作品《一塊牛排》中出色地描述過這樣的一個人:「他簡直像個野獸,而最像野獸的部分就是他那雙眼睛。這雙眼睛看上去昏昏欲睡,跟獅子的一樣——那是一雙準備戰鬥的眼睛。」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春潮》中也描述過一雙強者的眼睛:「那雙亮得幾乎變白的大眼睛,現出冷酷的遲鈍和勝利的滿足的神色。只有鷂鷹用爪撕裂一隻落在牠爪子中的鳥兒時,才會有這樣的眼神。」
我國當代著名畫家范曾在他的中國古代人物作品中,潤繪出一雙雙高傲、狂放、深沉、凝重的眼睛,觀之給人一種可敬可畏之感。這支大筆畫出了中華民族精英的風采:威嚴、神聖、不可侵犯。欣賞之餘,的確可以感受到一種激情,一種勃發衝擊、怒吼狂奔的激情。

開門見山觀文人神骨
【原典】
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譯釋】
要看清一個普通人,須先看其形骸,而觀「文人之相」就必須先觀察他的「神骨」。所以本書「開門見山」,把「神骨」問題作為第一篇。
曾國藩對讀書人極度推崇,特意將「文人」與其他人員如工、農、兵、商區別開來,明確提出「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文化人,這裡指儒士,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勤學習,愛思考,比他人智邃、細膩、敏銳,也更複雜、神秘、詭奇,這樣就有寒酸、邋遢、文弱等多種變化不定的複雜表象,思想行為上也深受儒、道、佛等多種文化的深刻影響。對於他們,「神」就顯得特別重要。
至於文化人的「骨」與常人有多大區別,是一個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概念,因此,「骨」與「神」相比,就有莫測高深的神秘感。「骨」的神俊豐逸與「神」有分割不開的關係。古代文化人輕視體力勞動、遠離體力勞動,鍛煉的機會不多,與其他人相比,文人的「骨」可能多多少少有一點兒區別。
【解讀】
曾國藩在其日記中說,人的氣質是先天生成的,本身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古時那些精通相術的人說,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骨相。讀書是否可以改變人的骨相?至今沒有人證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
有人自卑,因讀書而自信;有人浮躁,因讀書而寧靜;有人輕佻,因讀書而深沉。劉向就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也。」說的就是有人愚魯,因讀書而明達。
曾國藩說過一句極為精闢的話:「書味深者,面自粹潤。」意思是說,讀書體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純粹、滋潤。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必須觀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尤其是對事與事之間的關係有種透徹的領悟力,才說得出來。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心志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單純、潔淨,一切人世間的雜事、瑣事和煩心事都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唯一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是書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境界,這境界構成了對外物的排拒力,於是他才能夠守候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修練、陶冶或者燃燒;由於他構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因此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安靜而且祥和。
由於心志高度集中,讀書人的精神和肉體得到不斷積聚,精氣沒有一絲一毫渙散,一天比一天充實、豐沛和完善,久而久之,在他心中便養成了一股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又作用於他的身體,使他的生活有序。所以,讀書體味深的人,一定是身體健康的人。
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淡於功名的人。要使一個讀書人淡於功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多少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呢?人們讀書總有一個世俗的目的,甘於為讀書而讀書的人實在太少了。人一旦有了功名心,就難以超脫,總是有種種煩惱與憂愁。而這種情緒對一個人身體的損害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大,他又如何能「面自粹潤」呢?當然這並不是說人不能有一點功名心,問題是要「淡」於功名,要放得開,看得遠,以不影響人的心為度。
「面自粹潤」,對讀書人而言,是不可偽裝的,必須火候已到,才能有這種體驗,故意追求或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讀書人若想達到「面自粹潤」這種境界,就必須有讀書的硬功夫,要在讀書中有真心得和大體會。
曾國藩還說:「我並不希望我家世世都得富貴,但希望代代都有秀才。所謂秀才,就是讀書的種子、世家的招牌、禮義的旗幟。」由此可知,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首先看重的是學問。有了學問的成功,才會有事業及道德修養的成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