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1身體的疾病都是起因於個性.節錄】

1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醫師

上國小一年級時,我還不會綁鞋帶。每天上學前,我都會請媽媽幫我綁好鞋帶。到了學校之後,我總是小心翼翼,唯恐鞋帶會掉,若是掉了,可就得麻煩同學幫忙。每次同學幫我綁鞋帶時,都是我站著,同學蹲下來綁;那樣的場景彷彿我是個什麼都不會的公子哥兒,感覺很冏。

後來有一天,某個同學跟我說:「綁鞋帶很簡單啊!就是這樣綁,來,我教你!」於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教我怎麼綁鞋帶,我也一次又一次地練習,而後我就學會了。

從此以後,我就不需再依賴同學幫我這個忙,也不必戰戰兢兢的,唯恐掉了鞋帶。如果我學不會自己綁鞋帶,只要鞋帶掉了,就得依靠「綁鞋帶專業人士」,也就是我的同學。

上大學之後,因為學校沒有學生宿舍,我跟三位同學合租一間公寓,四房一廳,四人各住一間房,還有共用的客廳與廚房。以往在家,都是媽媽為全家料理三餐,我從未學過任何廚藝,連煎蛋都不會。上大學後,我的三餐全都外食,午晚餐一律在自助餐廳打發。

某個假日,屋外下起了傾盆大雨,我看那雨勢,心想若出門外食,一定會淋得一身濕,於是向室友抱怨,說天降大雨,無法出門用餐,今天要餓肚子了。

一位室友對我說:「我還有麵條跟蛋,你可以煮個麵,煎個蛋,解決一餐。」我告訴室友,我不會煮麵,也不會煎蛋,他說:「我教你,這很簡單。」於是他帶我到廚房,那是我第一次煮麵與煎蛋。

室友一邊教我煎蛋,一邊告訴我:「做菜其實很簡單,如果你不學習做菜,三餐就都只能交給外面的餐廳了。」

是的!如果我不學習自己做菜,只要肚子餓,就必須依賴「做菜專業人士」,也就是餐廳的廚師。

在醫學院求學時,我學習了許多醫理及醫術,再經過醫院的訓練,成了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在多年的醫療門診中,我曾醫治過許多人。

雖然我自己是醫師,不免也會生病,每當我生病時都會想,人們生病真的都得靠醫師治療嗎?難道醫療不像綁鞋帶或做菜,只要自己學會綁鞋帶,就不必依賴「綁鞋帶專業人士」;只要自己學會做菜,就不必依賴「做菜專業人士」?

後來我學習了「身心靈整體健康」,明白所有的疾病都是內在衝突的顯現,只要消融內在衝突,就可以治癒疾病,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每個人真的都可以為自己治療疾病,而不必總是依賴「醫療專業人士」,也就是醫師。

這本書就是我多年來從事身心靈治療的心得。我將引導大家成為自己的醫師,既能為自己治病,也能為自己創造更完全的健康。

2身心靈整體健康三大絕招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醫師,為自己治病,並為自己創造健康。

然而,一個人生病時,若是不會自我治療,就只能把治病的責任交給「醫療專業人士」,也就是醫師。

治病跟綁鞋帶、做菜可是不同的,綁鞋帶不論是自己綁或請他人綁,結果都大同小異;做菜也是如此,如果廚藝差不多,自己做菜或請他人做,都可以做出一盤好菜。然而,治病可就不一樣了,自己的身體自己最了解,因此,「自己治」比「請醫師治」,更有效。

從身心靈整體健康的觀點來看,身體是心靈的一面鏡子,疾病是內在心靈衝突的外在顯現。慣性的內在衝突可稱為一個人的個性,慢性病即是個性在身體上的展現,因此,若想療癒慢性病,就必須改變個性。醫師只能治療身體的症狀,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故而醫學大多只能「治標」,無法「治本」。若想徹底療癒慢性病,就必須改變個性、創造快樂。

改變個性、創造快樂、擁有健康的三招是「覺知」、「安心」與「創造」。

第一招「覺知」:如果想改變個性,首先必須認識自己的個性。若想認識自己的個性,就必須對自己的所思所想保持覺知。

頭腦中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若要覺知頭腦裡的每一個念頭,會使人非常疲憊,因此建議大家在所有念頭中,只要覺知負面念頭即可。

不過,對許多人來說,「負面念頭」一詞可能過於含糊籠統,因此更明確來說,最需要覺知的就是「受害者意識」的相關念頭。

本書會詳細介紹各式各樣有關「受害者意識」的念頭,只要順隨書中的引導,就能愈來愈覺知自己的「受害者意識」。

所有慢性病都起因於「受害者意識」,只要「受害者意識」消融,慢性病一定可以不藥而癒。不當受害者,你就百病全消。

覺知並消融「受害者意識」,繼而轉化出快樂的個性,正是療癒百病的不二良方。

第二招「安心」:身體本就有自我療癒的能力,但一顆不安的心只會讓身體焦慮煩亂,也無法療癒自己。因此,我會引導大家安心及靜心,讓心靈安頓、能量穩定,身體就會愈來愈健康。

第三招「創造」:若想擁有全然的健康,就必須創造快樂。快樂與熱情是健康的最佳能量,最深的快樂無非就是創造成就感,我會引導大家奔赴夢想,創造成就感。當一個人因擁有成就感而快樂時,身體自然就會健康。

只要在生活中熟練「覺知」、「安心」與「創造」三招,每個人都能自然改變個性、創造快樂,並擁有全然的健康。

3與其要治病,不如改個性

我從事醫療工作已經近二十五年了,行醫生涯中,看過無數患者與病症。

在我的診療工作中,我會以藥物或西醫方法治療個案,也會在每位患者描述病況時,以身心靈醫學的觀點,傾聽他們的心。

多年的臨床經驗,我非常確定,每個人的疾病都是他心靈的顯現,世上沒有任何疾病是只屬於身體的,所謂的疾病都是內在衝突的映照,只要內在衝突消融,疾病也就隨之消失了。

從身心靈醫學觀點,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所有的慢性病都是「個性病」,每種慢性病的病根都在「個性」,因此,若想完全療癒慢性病,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個性。

所以,我要請大家記得這四句口訣:

身病非真病,真病是個性;與其要治病,不如改個性。

許多人生病時,都習慣找西醫診治。當代主流醫學的西醫既有精密的儀器可以發現病灶,也有藥效良好的藥物以及精細的手術技巧,可以解決患者一時的病痛,但西醫並不能改變患者的個性,故而難以根治疾病。

比如某個患者苦於肩頸痠痛,西醫診斷出他罹患頸椎骨刺,而後為他進行脊椎減壓(Decompression)與融合(Fusion)手術,去除他的肩頸疼痛。然而,醫學既無法讓他改變生活習慣,也無法讓他從此擺脫「頸椎長骨刺的性格」,因此若是性格不變,他可能會在一段時日之後,又開始肩頸痠痛。

西醫大多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因為西醫是針對症狀來治療,而非針對症狀的本源,也就是個性來根治。因此,不論西醫再怎麼發展,西醫師再怎麼高明,都很難根治疾病。若想根治疾病,就必須改變個性,而改變個性就只有患者本人做得到。

若想改變個性,就必須認識自己的個性,要認識自己的個性,就必須保持覺知,因此,「身心靈整體健康三招」中的第一招就是「覺知」。

個性是屬於自己的,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認識自己。比如我在門診中,就聽過某些糖尿病患者明明煩惱極多,卻告訴我:「我一切都看得很開。」也有些高血壓患者明明個性急躁,卻跟我說:「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壓力,個性很淡定。」還有些癌症患者明明眉頭深鎖,一臉憂愁與落寞,說的卻是:「我的個性一直都很開朗、陽光,不知道為什麼會得癌症?」

如果不認識自己,就無法改變自己。認識自己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唯有真切認識自己,才能改變個性,創造健康的身心靈。因此,請大家一定要記住:
身病非真病,真病是個性;與其要治病,不如改個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