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招桃花求姻緣的來由
自從就讀宗教研究所後,培養了凡事從歷史的脈絡探討現在的社會現象,例如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傳播到中國呈現為漢傳佛教,西藏則為藏傳佛教,日本與韓國則為北傳佛教,東南亞則是小乘的南傳佛教,同樣是佛教卻有頗大的差異,出家人的戒律也大不相同,這與佛教傳播到不同地區的歷史背景、天然環境都有關,即便有極大的差異,卻絲毫不減信徒對信仰的虔誠與受益。前一段談到了到宮廟求助的婦女,對於婚姻與外遇態度的轉變,現在則來討論招桃花與求姻緣的來由與演變。
    
何以人們以「桃花」來形容異性緣呢?或許因其花雖美麗燦爛,卻是一遇風雨便很容易被打落,又因為桃花就開在春暖的三月,綻放花開的花期又遇到黃河流域的雨期,就如同人們對愛情的體驗:燦爛而又脆弱;此外,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也有記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芬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為一首祝賀女子出嫁之詩,以桃花來形容貌美的少女與出嫁後家族興旺、和諧美滿的祝福,因此後人除了將「桃花」借用為異性緣之外,「于歸」、「宜家宜室」也都用來比喻女子出嫁。
    
古人視婚姻為終身大事,《禮記‧昏義》:「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將婚姻看重為禮之根本,這樣的觀念與男女有別的分際一直到這數十年來才有巨大的轉變,因此人們大多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為連理,私訂終身可是要鬧家庭革命的!因此在離我們不是很遙遠的爺爺奶奶時期之前,招桃花、求姻緣並沒有多大的市場。
    
從流傳下來的戲曲中也能知道,不同的環境與背景也保有小部分的彈性,總算有留下來少部分求桃花的方法。相較於今日複雜的社會,古人的人際關係較為簡單,求桃花的方式也簡單多了:「去桃花樹那邊繞一繞。」…….是的,就這麼簡單,或許是太過與簡單了,後來有新增了:「要順時鐘繞才有效。」人類的社會果然是越來越複雜化,之後又演進為:「拿一桃花樹枝刻上彼此的名字,埋七吋深在心上人必經的路上。」這年頭沒有人這樣做了,除了不小心被發現很丟臉之外,現在都是柏油路了要怎麼挖?而且為了求桃花而出動怪手破壞公有財產,很快就有SNG車來,要嫁出去也恐怕更難了….。
    
所以後來的「老師」建議要把小樹枝放在枕頭下,但是全民睡樹枝也不可能解決天底下所有的愛情課題啊!大概是因為這樣,所以又有老師說:「傻孩子,用樹枝怎麼有效呢?要用充滿生氣的桃花,妳的愛情才會開花結果啊!」睡一把盛開的桃花是難度太高了點,所以大家改成插在房間裡,可惜這還是沒能改善千百年來天底下所有的愛情課題,因此逐漸專業化的「老師」就配合陰陽五行、風水方位,建議不同的人應該在不同的地點擺上不同狀況的桃花。
    
招桃花一直到在二十世紀中葉左右,這些方法搭配拜月老、帶鉛錢 ,就是大部分人招桃花的方式,況且古早古早的時候,男人除了娶妻之外,有點錢的男人另養細姨、小妾是常態,沒有找到對象的女性相較之下成了少數,就算未走入婚姻或找到另一半,也有進齋堂當菜姑的選擇。這時代真的是翻轉了:古人離婚是眾人所恥,養小三是普遍尋常,才多少年的光景,離婚已是社會常態、外遇小三則是眾人皆惡。不論怎麼演變,很希望還能保有是非道德的底線,不要在我的兒女之輩,就連外遇小三都能無所謂了。
記得有次上節目錄影談到台灣常拜的神祇,一旁的兩性專家很納悶,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兩性關係,卻沒有多少神祇來主責呢?我是告訴她,過去的社會還真不把求偶當作很重大的困難,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之下,女性承擔了婚姻中維持和諧的多數壓力,既然一方總是忍讓,自然沒有所謂兩性相處的「問題」,就如同這年頭年輕人不再甩婆婆,也就不再有所謂的「婆媳問題」,現在所討論的兩性、婚姻等等,都是在這二十年來才有極大的轉變,所以過去管桃花姻緣的因為業務量不多,所以就由月下老人統包。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複雜化,單就「求桃花」這項業務,也不能像過去擺擺桃花就算了,況且現代人追求「效率」,求神拜佛就像是看診一般,除了掛號、收費、看診之外,為符合效率也要降低失敗風險、提高成功率!
    
所以有「老師」認為不能只有配合五行方位擺桃花,還要一起放「百合」,如此與異性相處才能既招得到又留得住。如果無效的話,那就是「數量」沒有控制好:如果希望很多人追求,就放一大把!如果已經有對象,那麼就放單枝,象徵著只有單純一對一的關係。只是不知道老師要怎麼處理有小孩的狀況?旁邊放桃花蜜餞嗎?現代人又有許多衣服款式的選擇權,因此「老師」也會建議多穿桃色、粉色,反正跟「桃花」越接近越好,只差沒貼兩片桃花花瓣在臉頰上。
    
灣不是四季都有,還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多半以
										招桃花求姻緣的來由
自從就讀宗教研究所後,培養了凡事從歷史的脈絡探討現在的社會現象,例如源於印度地區的佛教,傳播到中國呈現為漢傳佛教,西藏則為藏傳佛教,日本與韓國則為北傳佛教,東南亞則是小乘的南傳佛教,同樣是佛教卻有頗大的差異,出家人的戒律也大不相同,這與佛教傳播到不同地區的歷史背景、天然環境都有關,即便有極大的差異,卻絲毫不減信徒對信仰的虔誠與受益。前一段談到了到宮廟求助的婦女,對於婚姻與外遇態度的轉變,現在則來討論招桃花與求姻緣的來由與演變。
何以人們以「桃花」來形容異性緣呢?或許因其花雖美麗燦爛,卻是一遇風雨便很容易被打落,又因為桃花就開在春暖的三月,綻放花開的花期又遇到黃河流域的雨期,就如同人們對愛情的體驗:燦爛而又脆弱;此外,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也有記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芬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為一首祝賀女子出嫁之詩,以桃花來形容貌美的少女與出嫁後家族興旺、和諧美滿的祝福,因此後人除了將「桃花」借用為異性緣之外,「于歸」、「宜家宜室」也都用來比喻女子出嫁。
古人視婚姻為終身大事,《禮記‧昏義》:「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將婚姻看重為禮之根本,這樣的觀念與男女有別的分際一直到這數十年來才有巨大的轉變,因此人們大多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為連理,私訂終身可是要鬧家庭革命的!因此在離我們不是很遙遠的爺爺奶奶時期之前,招桃花、求姻緣並沒有多大的市場。
從流傳下來的戲曲中也能知道,不同的環境與背景也保有小部分的彈性,總算有留下來少部分求桃花的方法。相較於今日複雜的社會,古人的人際關係較為簡單,求桃花的方式也簡單多了:「去桃花樹那邊繞一繞。」…….是的,就這麼簡單,或許是太過與簡單了,後來有新增了:「要順時鐘繞才有效。」人類的社會果然是越來越複雜化,之後又演進為:「拿一桃花樹枝刻上彼此的名字,埋七吋深在心上人必經的路上。」這年頭沒有人這樣做了,除了不小心被發現很丟臉之外,現在都是柏油路了要怎麼挖?而且為了求桃花而出動怪手破壞公有財產,很快就有SNG車來,要嫁出去也恐怕更難了….。
所以後來的「老師」建議要把小樹枝放在枕頭下,但是全民睡樹枝也不可能解決天底下所有的愛情課題啊!大概是因為這樣,所以又有老師說:「傻孩子,用樹枝怎麼有效呢?要用充滿生氣的桃花,妳的愛情才會開花結果啊!」睡一把盛開的桃花是難度太高了點,所以大家改成插在房間裡,可惜這還是沒能改善千百年來天底下所有的愛情課題,因此逐漸專業化的「老師」就配合陰陽五行、風水方位,建議不同的人應該在不同的地點擺上不同狀況的桃花。
招桃花一直到在二十世紀中葉左右,這些方法搭配拜月老、帶鉛錢 ,就是大部分人招桃花的方式,況且古早古早的時候,男人除了娶妻之外,有點錢的男人另養細姨、小妾是常態,沒有找到對象的女性相較之下成了少數,就算未走入婚姻或找到另一半,也有進齋堂當菜姑的選擇。這時代真的是翻轉了:古人離婚是眾人所恥,養小三是普遍尋常,才多少年的光景,離婚已是社會常態、外遇小三則是眾人皆惡。不論怎麼演變,很希望還能保有是非道德的底線,不要在我的兒女之輩,就連外遇小三都能無所謂了。
記得有次上節目錄影談到台灣常拜的神祇,一旁的兩性專家很納悶,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兩性關係,卻沒有多少神祇來主責呢?我是告訴她,過去的社會還真不把求偶當作很重大的困難,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之下,女性承擔了婚姻中維持和諧的多數壓力,既然一方總是忍讓,自然沒有所謂兩性相處的「問題」,就如同這年頭年輕人不再甩婆婆,也就不再有所謂的「婆媳問題」,現在所討論的兩性、婚姻等等,都是在這二十年來才有極大的轉變,所以過去管桃花姻緣的因為業務量不多,所以就由月下老人統包。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複雜化,單就「求桃花」這項業務,也不能像過去擺擺桃花就算了,況且現代人追求「效率」,求神拜佛就像是看診一般,除了掛號、收費、看診之外,為符合效率也要降低失敗風險、提高成功率!
所以有「老師」認為不能只有配合五行方位擺桃花,還要一起放「百合」,如此與異性相處才能既招得到又留得住。如果無效的話,那就是「數量」沒有控制好:如果希望很多人追求,就放一大把!如果已經有對象,那麼就放單枝,象徵著只有單純一對一的關係。只是不知道老師要怎麼處理有小孩的狀況?旁邊放桃花蜜餞嗎?現代人又有許多衣服款式的選擇權,因此「老師」也會建議多穿桃色、粉色,反正跟「桃花」越接近越好,只差沒貼兩片桃花花瓣在臉頰上。
灣不是四季都有,還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多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