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24-25

骨架與頭骨

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相同的基礎骨架。舉例來說,雖然長頸鹿和人類外表看起來截然不同,但是頸椎的數量一模一樣;即使貓比老鼠大得多,牠們的骨架卻相差不遠。哺乳類的身體在這樣的基本骨骼結構下,演化出不同的形態,這些差異反映出每個物種的生活方式、棲地和食性。

頭骨和牙齒

現代哺乳類的下顎已經演化出重要的特徵:下顎骨不但直接銜接在頭骨上,還是一塊單一的骨頭;強壯的肌肉能讓嘴巴做複雜動作;食性不同的動物,特化的牙齒也不一樣。這些特性都增進了哺乳類進食的效率。

大部分哺乳類的牙齒有四種類型:門齒用來咬斷和切斷食物;犬齒用來緊咬和撕裂食物;大臼齒和小臼齒則用來壓碎和磨細食物。哺乳動物牙齒的形狀、尺寸和排列方式隨著牠們吃的食物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即使我們在研究已滅絕的動物時只有少量的頭骨碎片和牙齒,也可以大致推測出牠們的習性和生活方式。

肉食動物的頭骨

肉食動物利用大犬齒來撕扯和刺穿獵物;臼齒邊緣尖銳,則用來切開肉和咬碎骨頭。牠們的頭骨具有強壯的下顎,能夠用力咬住食物。

草食動物的頭骨

為了咀嚼堅韌的植物,草食動物的下顎不僅能上下咬合,還可以左右移動,配合寬大的臼齒磨碎食物。大部分的草食動物沒有犬齒,但是有又長又利的門牙用來切斷枝葉。

雜食動物的頭骨

雜食動物,例如人類,既吃動物也吃植物,這樣的頭骨和牙齒能夠咀嚼的食物類型較廣泛。牠們的臼齒咬合面上通常會有數個突起,能用來處理各種不同的食物。

圖[灰熊的骨架]

哺乳類動起來

大多數哺乳類能步行、奔跑、攀爬。有些還會游泳、挖洞和飛行。無論牠們怎麼運動,甚至身體已經依不同生活方式而特化,牠們的四肢仍然有相同的基礎骨骼結構。

長頸鹿

經過長時間的演化,長頸鹿的腿特別適合奔跑,四肢末端為偶蹄,由厚實的趾甲包覆整個趾尖而形成。

星鼻鼴鼠

前肢短而強壯,適合用來挖掘,手指末端形成銳利的爪子。

長鼻蝠

特化的長指骨可以用來支撐皮膜,幫助飛行。

藍鯨

前肢特化,變得扁平,就像鰭或槳,能幫助藍鯨游泳。P30-31

動物的遷徙

許多動物為了全年都能有充足的日照或雨水,在每年的特定時節會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稱為「遷徙」。遷徙的時間通常與季節的循環密切相關。有些動物的遷徙距離長達數千公里:可能飛越天空,陸上長途跋涉,或游經一大片海域;但有些動物只會移動很短的距離。

● 動物遷徙的原因不盡相同,可能是為了尋找更溫暖或更涼爽的氣候環境、更豐富的食物資源,或是更好的繁殖地以養育後代。

● 有些動物會在長途旅行前盡可能吃下許多食物,儲備能量;有些動物則在旅途中沿路覓食補給。遷徙需要消耗大量熱量,有些動物甚至撐不到旅程的終點。

● 動物遷徙時用不同的方法辨認方向:有的是依據地球的磁場,有的會判斷陸地的形狀,甚至河水的礦物質成分也能幫助遷徙的鮭魚預測目的地還有多遠。

A.斑尾鷸鷸:所有的動物中,斑尾鷸締造了最遠的不落地飛行紀錄。斑尾鷸在北極繁殖,經過九天的連續飛行後,在澳大利亞及紐西蘭過冬。

B.座頭鯨:這種巨型海洋動物的遷徙距離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遠的。牠們在溫暖的熱帶水域繁殖,再前往極圈覓食,這趟環洋之旅來回有16,000公里!許多鯨豚,包括地球上最大的物種藍鯨,都會在夏季時遷徙到極區,那裡日照長,又有溫度適宜的海水,因此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可供牠們食用。

C.北極燕鷗:北極燕鷗是遷徙距離最長的動物,每年飛行超過7萬公里,來回北極和南極,好取用兩個極區的夏季自然資源。北極燕鷗一生30年的壽命中,遷徙距離可以超過240萬公里。

D.非洲牛羚:非洲牛羚每年成群從坦尚尼亞北部的賽倫蓋蒂大草原遷徙到肯亞西南部的馬賽馬拉,數量約百萬隻,是最龐大的遷徙隊伍。

E.薄翅蜻蜓:遷徙距離最長的昆蟲,整趟飛行旅程超過15,000公里。薄翅蜻蜓需要充沛的雨水,因此會追隨雨季,從印度季風帶,遷徙到非洲東部及南部。薄翅蜻蜓需要超過四個世代接力,才能共同完成這項遷徙壯舉。

F.馴鹿:每年有超過50萬隻馴鹿行進超過3,000公里尋找食物,是陸地上遷徙距離最遠的哺乳動物。馴鹿到南邊度過冬天,並在短暫的夏天花季回到北極苔原。

G.帝王蝶:每年的夏季尾聲,都會有超過1億隻的帝王蝶聚集,準備跨越北美洲到墨西哥度冬。這趟來回共4,000公里的遷徙,所需的時間比帝王蝶的一生還要長,必須要靠幾代帝王蝶接力才能完成。H.耶誕仿地蟹:位在印度洋東側的耶誕島,每年有超過4千萬隻耶誕仿地蟹從森林出發到海岸邊產卵,看起來就像鋪了一層移動式紅地毯。這些紅蟹得在雨季來臨前的一星期內完成5公里的旅程。為了保護牠們,當地的部分道路還會在牠們遷徙期間暫時封閉。

I.太平洋黑鮪魚:牠們是又快又強壯的游泳健將,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里,而且能下潛1,000公尺深。如同其他魚類,太平洋黑鮪魚也會回到繁殖地產卵。牠們是目前遷徙速度最快的動物之一,根據追蹤紀錄,曾有一條黑鮪魚在20個月內游了超過4萬公里,來回橫渡太平洋。

J.帝王鮭:帝王鮭像大部分鮭魚一樣會回到出生地繁殖。這趟旅程通常超過3,000公里,成年帝王鮭從牠們在太平洋中的覓食區出發,終點則是在河川上游。牠們必須逆流而上,還要躍過急流和小型瀑布才能到達目的地。

K.綠蠵龜:如同其他海龜,在海洋漂泊的綠蠵龜天生有著驚人的導航能力,帶牠們回到出生地。牠們會游超過2,500公里,橫越大洋,回到當初孵化的海灘上挖洞產卵。

浮游動物

雖然浮游動物體型微小,有些物種也會成群結隊遷徙。牠們會垂直游過不同的海水層,這種遷徙稱為晝夜垂直遷徙。

這些微小動物為了躲避白天海面上的掠食者,會先到視線不佳的海洋深處活動,等到夜晚再往上游將近1公里到海面覓食。就參與的動物數量來說,這是地球上最壯觀的遷徙隊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