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量子革命
我們常說二十世紀有兩大物理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兩者都是從根本上挑戰了世界在我們腦中的形象以及我們認為牢不可破的觀念。量子物理學更是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稱之為「量子革命」,就像我們會說蒸汽機的發明帶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
因為量子物理學不僅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概念,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社會。沒有對量子世界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發明電腦,也不可能發明可以透過光纖快速傳輸資訊的雷射。結果是,我們所熟知的資訊與傳播社會就不會存在。無論在加州還是其他地方,沒有哪個業餘愛好者可以在自家車庫裡發明雷射和作為電腦基礎的積體電路。
事實上,如果我們多花一點心思審視二十世紀量子物理學的歷史,就會發現量子革命不是一次,而是兩次。第一次革命始於二十世紀初,始於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和後來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這次革命建立在著名的波粒二象性(dualité onde‐particule)之上,這個概念徹底改變了整個物理學,並且成為許多應用的基礎。
到了一九六○年代,人們一度認為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已近尾聲。然而奇怪的是,就在此刻,人們意識到了一個概念的重要性,儘管早在一九三○年代,愛因斯坦和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就提出了這個概念,但是直到當時,這個概念還一直被低估,那就是糾纏(intrication),這是和波粒二象性完全不同的概念。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實驗技術的進步讓人們可以對個別的量子物體進行精細程度大幅提升的實驗。這些進步催生了正在我們眼前開展的第二次量子革命。這裡要談的就是這兩次量子革命。
第一次量子革命
第一次量子革命始於二十世紀初,當時普朗克發現,要解釋黑體輻射(受熱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的性質,必須假設物質與輻射之間的能量交換不是以無限小的量在進行,而是以一包包有限大小的量在進行。這就是所謂能量交換的量子化:能量的傳遞不能少於某一特定的量。
一九○五年,愛因斯坦又踏出了更具革命性的一步。他發現,不只是輻射和物質之間的能量交換是以基本量(quantités élémentaires)在進行(我們稱之為「量子」〔quantum〕),而且輻射本身也是由帶有能量的粒子組成(我們後來稱之為「光子」〔photon〕)。
這在概念上比普朗克跨出了更大的一步。愛因斯坦立刻由此推導出光電效應(輻射從物質中激發出電子的現象)的一些定律。這些定律令古典物理學家相當驚訝、震撼,以至於當時沒人相信。大約十年後,美國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羅伯特.米利肯(Robert Millikan)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承認,這些實驗是要證明愛因斯坦的預測是錯的。這些精彩的實驗歷時長久而且十分艱難,他最終得出結論:愛因斯坦是對的。
諾貝爾委員會非常清楚愛因斯坦的假設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在一九二一年將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他,表彰他在光電效應的法則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因為相對論,這和我們經常以為的不同。
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輻射是由能量的基本粒子組成,即所謂的光子。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前人的成果,特別是十九世紀累積的知識。那些天才物理學家──英國的托馬斯.楊(Thomas Young)和法國的奧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透過無可辯駁的實驗證明,光的許多特性只能以光的波動性來解釋。特別是干涉(interférences)和繞射(diffraction),這些現象只能用光的波動性來詮釋。結果愛因斯坦卻認為光是由粒子組成的。
該如何調和這兩種觀點呢?這就是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光的部分是愛因斯坦從一九○九年就開始提及,物質粒子的部分則是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在一九二○年代發表的。粒子的二象性是以兩種不同的數學形式的方程式來呈現,但是剛開始人們很難理解這兩種架構之間的對應關係:一個是薛丁格發展的波動方程式,它駕馭了著名的波函數,描述粒子的演化;另一個是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的矩陣力學。
經過幾年的努力,先有薛丁格,繼之是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人們才理解了這兩種數學形式的對等關係。一直要到一九三○年代初,狄拉克提出的統一數學形式才能夠同時解釋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並且對稱地解釋了物質粒子(例如物質中的電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
我們常說二十世紀有兩大物理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兩者都是從根本上挑戰了世界在我們腦中的形象以及我們認為牢不可破的觀念。量子物理學更是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稱之為「量子革命」,就像我們會說蒸汽機的發明帶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
因為量子物理學不僅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概念,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社會。沒有對量子世界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發明電腦,也不可能發明可以透過光纖快速傳輸資訊的雷射。結果是,我們所熟知的資訊與傳播社會就不會存在。無論在加州還是其他地方,沒有哪個業餘愛好者可以在自家車庫裡發明雷射和作為電腦基礎的積體電路。
事實上,如果我們多花一點心思審視二十世紀量子物理學的歷史,就會發現量子革命不是一次,而是兩次。第一次革命始於二十世紀初,始於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和後來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這次革命建立在著名的波粒二象性(dualité onde‐particule)之上,這個概念徹底改變了整個物理學,並且成為許多應用的基礎。
到了一九六○年代,人們一度認為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已近尾聲。然而奇怪的是,就在此刻,人們意識到了一個概念的重要性,儘管早在一九三○年代,愛因斯坦和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就提出了這個概念,但是直到當時,這個概念還一直被低估,那就是糾纏(intrication),這是和波粒二象性完全不同的概念。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實驗技術的進步讓人們可以對個別的量子物體進行精細程度大幅提升的實驗。這些進步催生了正在我們眼前開展的第二次量子革命。這裡要談的就是這兩次量子革命。
第一次量子革命
第一次量子革命始於二十世紀初,當時普朗克發現,要解釋黑體輻射(受熱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的性質,必須假設物質與輻射之間的能量交換不是以無限小的量在進行,而是以一包包有限大小的量在進行。這就是所謂能量交換的量子化:能量的傳遞不能少於某一特定的量。
一九○五年,愛因斯坦又踏出了更具革命性的一步。他發現,不只是輻射和物質之間的能量交換是以基本量(quantités élémentaires)在進行(我們稱之為「量子」〔quantum〕),而且輻射本身也是由帶有能量的粒子組成(我們後來稱之為「光子」〔photon〕)。
這在概念上比普朗克跨出了更大的一步。愛因斯坦立刻由此推導出光電效應(輻射從物質中激發出電子的現象)的一些定律。這些定律令古典物理學家相當驚訝、震撼,以至於當時沒人相信。大約十年後,美國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羅伯特.米利肯(Robert Millikan)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承認,這些實驗是要證明愛因斯坦的預測是錯的。這些精彩的實驗歷時長久而且十分艱難,他最終得出結論:愛因斯坦是對的。
諾貝爾委員會非常清楚愛因斯坦的假設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在一九二一年將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他,表彰他在光電效應的法則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因為相對論,這和我們經常以為的不同。
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輻射是由能量的基本粒子組成,即所謂的光子。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前人的成果,特別是十九世紀累積的知識。那些天才物理學家──英國的托馬斯.楊(Thomas Young)和法國的奧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透過無可辯駁的實驗證明,光的許多特性只能以光的波動性來解釋。特別是干涉(interférences)和繞射(diffraction),這些現象只能用光的波動性來詮釋。結果愛因斯坦卻認為光是由粒子組成的。
該如何調和這兩種觀點呢?這就是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光的部分是愛因斯坦從一九○九年就開始提及,物質粒子的部分則是路易.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在一九二○年代發表的。粒子的二象性是以兩種不同的數學形式的方程式來呈現,但是剛開始人們很難理解這兩種架構之間的對應關係:一個是薛丁格發展的波動方程式,它駕馭了著名的波函數,描述粒子的演化;另一個是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的矩陣力學。
經過幾年的努力,先有薛丁格,繼之是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人們才理解了這兩種數學形式的對等關係。一直要到一九三○年代初,狄拉克提出的統一數學形式才能夠同時解釋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並且對稱地解釋了物質粒子(例如物質中的電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