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兩位西藏僧侶正彎腰站在一張桌子旁,手裡托著一個黃銅製的斗狀物。彩色的沙粒從銅斗的尖嘴裡淌了下來,有如一股涓涓細流,灑落在桌上,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線條,使得那曼荼羅圖案變得愈來愈大。僧侶們是從圓心開始著手,沿著以粉筆繪成的輪廓線向外發展,然後再根據他們記憶中的印象將成千上百個細部填滿。
圖案的中心有一朵象徵佛教的蓮花,其周圍則環繞著一座精雕細琢的華美宮殿。宮殿的四座大門外有一個個塗滿顏色、繪著各式象徵符號的同心圓,代表開悟的各個階段。這個曼荼羅要花好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之後便會被掃去,而那些混在一起的各色沙粒則會被倒入流水中。繪製這樣一個圖案具有許多層面的意涵:繪製過程所需要的專注;圖案的複雜性與一貫性之間的平衡;圖案中所包含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曼荼羅本身的無常性。然而,繪製曼荼羅的終極目的並不在彰顯這些特性。事實上,它所要呈現的是生命的道路、宇宙的樣貌,和佛陀的開悟。透過這個由沙粒組成的小小圓形圖案,我們可以看見一整個宇宙。
在那兩位僧侶附近,有一群來自北美地區的大學生正擠在一條繩子後面,像蒼鷺般伸長了脖子,注視著這個曼荼羅誕生的過程。他們安靜的看著,不像平日那般喧鬧。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看得入了神,也或許是因為眼前這兩位僧侶非比尋常的生活方式令他們感到訝異。這群學生剛開始上他們的第一堂生態學實驗課。觀賞過曼荼羅的繪製過程後,他們將前往附近的一座森林,各自把一個圓箍丟在地上,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曼荼羅。接著,他們會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審視圓圈內的這塊土地,觀察這個森林群落如何運作。……我相信一塊曼荼羅般大小的土地中,便蘊含著整座森林的生態故事。更確切的說,若要更清晰、生動的揭露森林的真實面貌,與其遊走四處卻了無所獲,倒不如對一小片土地進行仔細的觀察。
在微小的事物中尋求宇宙的真理,是古往今來大多數文化都有的現象。西藏的曼荼羅藝術固然是此中之最,但在西方文化中也可見到這樣的脈絡。在布萊克的詩作《純真預言》中,甚至連一粒微塵也可以成為一個曼荼羅:「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中握無限/剎那即永恆。」這樣的嚮往乃是源自西方神祕主義的傳統,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基督教的靈修派人士。對聖十字若望、聖方濟,或諾里奇的朱利安等人而言,無論一座地牢、一處洞穴,抑或一顆小小的榛果,都可以成為一面鏡子,從中窺見上帝的存在。
本書是一名生物學家對西藏的曼荼羅、布萊克的詩作,或朱利安的榛果所提出的挑戰所做的回應。我們是否可以藉著觀察一小塊土地上的樹葉、岩石與水,看清整座森林的面貌?針對這個問題,我試著在田納西州山間老生林之內的一個「曼荼羅」當中尋找答案。這個「林中曼荼羅」是一塊圓形的土地,直徑約略超過一公尺,大小相當於那兩位僧侶所創作的曼荼羅。
……
我坐在曼荼羅地旁邊一塊平坦的砂岩上,擬定了我在觀察這塊地時的幾項原則。這些原則很簡單:以一年為期,經常訪視;悄悄來去,盡量不造成任何擾動;不殺害也不移除此地的任何生物;不挖掘;也不在上面爬行。頂多只是偶爾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訪視的時間並不固定,但每個星期都有許多次。本書所描述的,就是這段觀察期間在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情。
有兩位西藏僧侶正彎腰站在一張桌子旁,手裡托著一個黃銅製的斗狀物。彩色的沙粒從銅斗的尖嘴裡淌了下來,有如一股涓涓細流,灑落在桌上,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線條,使得那曼荼羅圖案變得愈來愈大。僧侶們是從圓心開始著手,沿著以粉筆繪成的輪廓線向外發展,然後再根據他們記憶中的印象將成千上百個細部填滿。
圖案的中心有一朵象徵佛教的蓮花,其周圍則環繞著一座精雕細琢的華美宮殿。宮殿的四座大門外有一個個塗滿顏色、繪著各式象徵符號的同心圓,代表開悟的各個階段。這個曼荼羅要花好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之後便會被掃去,而那些混在一起的各色沙粒則會被倒入流水中。繪製這樣一個圖案具有許多層面的意涵:繪製過程所需要的專注;圖案的複雜性與一貫性之間的平衡;圖案中所包含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曼荼羅本身的無常性。然而,繪製曼荼羅的終極目的並不在彰顯這些特性。事實上,它所要呈現的是生命的道路、宇宙的樣貌,和佛陀的開悟。透過這個由沙粒組成的小小圓形圖案,我們可以看見一整個宇宙。
在那兩位僧侶附近,有一群來自北美地區的大學生正擠在一條繩子後面,像蒼鷺般伸長了脖子,注視著這個曼荼羅誕生的過程。他們安靜的看著,不像平日那般喧鬧。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看得入了神,也或許是因為眼前這兩位僧侶非比尋常的生活方式令他們感到訝異。這群學生剛開始上他們的第一堂生態學實驗課。觀賞過曼荼羅的繪製過程後,他們將前往附近的一座森林,各自把一個圓箍丟在地上,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曼荼羅。接著,他們會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審視圓圈內的這塊土地,觀察這個森林群落如何運作。……我相信一塊曼荼羅般大小的土地中,便蘊含著整座森林的生態故事。更確切的說,若要更清晰、生動的揭露森林的真實面貌,與其遊走四處卻了無所獲,倒不如對一小片土地進行仔細的觀察。
在微小的事物中尋求宇宙的真理,是古往今來大多數文化都有的現象。西藏的曼荼羅藝術固然是此中之最,但在西方文化中也可見到這樣的脈絡。在布萊克的詩作《純真預言》中,甚至連一粒微塵也可以成為一個曼荼羅:「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中握無限/剎那即永恆。」這樣的嚮往乃是源自西方神祕主義的傳統,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基督教的靈修派人士。對聖十字若望、聖方濟,或諾里奇的朱利安等人而言,無論一座地牢、一處洞穴,抑或一顆小小的榛果,都可以成為一面鏡子,從中窺見上帝的存在。
本書是一名生物學家對西藏的曼荼羅、布萊克的詩作,或朱利安的榛果所提出的挑戰所做的回應。我們是否可以藉著觀察一小塊土地上的樹葉、岩石與水,看清整座森林的面貌?針對這個問題,我試著在田納西州山間老生林之內的一個「曼荼羅」當中尋找答案。這個「林中曼荼羅」是一塊圓形的土地,直徑約略超過一公尺,大小相當於那兩位僧侶所創作的曼荼羅。
……
我坐在曼荼羅地旁邊一塊平坦的砂岩上,擬定了我在觀察這塊地時的幾項原則。這些原則很簡單:以一年為期,經常訪視;悄悄來去,盡量不造成任何擾動;不殺害也不移除此地的任何生物;不挖掘;也不在上面爬行。頂多只是偶爾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訪視的時間並不固定,但每個星期都有許多次。本書所描述的,就是這段觀察期間在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