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米凱拉‧馬札諾
米凱拉‧馬札諾(Michela Marzano),義大利哲學家、左派政治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長期研究身體哲學的議題,寫作不輟,以法文撰寫的著作有《思考身體》(PUF,二〇〇二)、《身體哲學》(PUF,二〇〇七)、《應用倫理學》(PUF,二〇〇八)、《法西斯主義:沉重的迴光返照》(LAROUSSE,二〇〇九)等書。
我們經常談到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虛擬化身,身體似乎已經完全被網路文化吞沒了。但是「虛擬身體」究竟是甚麼?我們的肉身還剩下甚麼?「真實」與「虛擬」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呢?
虛擬性(virtualité)的拉丁詞源指向一種特質(vertu [virtus])的概念,也就是指向純粹可能性的狀態。正因如此,形容詞「虛擬的」(virtuel)才會被用來形容潛在的、可能實現的、可能的等意思。今日這個詞的意思主要是指3D合成影像互動模擬系統(所謂的虛擬實境),系統裡面都是一些去物質化的身體。
但是這些合成影像與人類身體之間有甚麼關聯呢?我們是否能將肉身轉變成一道或者數道影像呢?真實的身體只不過是一團「肉」,早晚要被遺忘,就像那些大讚網路文化的人所認為的那樣嗎?
哲學家亞蘭‧米龍(Alain Milon)探討了虛擬身體的論述,以及其中產生的意識形態,手法新穎奇特,有時也撼動我們約定俗成的想法,提醒我們遺忘身體、否認身體可能帶來的危機。他便是從這樣的脈絡中點出某些關於虛擬的理論學者之間彼此的矛盾。對他們而言,網路文化撤除了時空的束縛,讓人類可以用一個非物質身體生活。但在我們眼前的究竟是一個夢想——好萊塢掠奪了這個夢想,甚至變本加厲——還是一場惡夢?
好萊塢的電影過度使用虛擬身體,普遍認為這個身體遠遠優於我們物質性身體,這些都帶來更多的迷思,影響了我們對於人類的想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摒棄虛擬真實中龐大的可能性。關鍵在於必須理解真正的意義:虛擬並非真實的對立,相反的,虛擬指出一切的可能;並非消弭身體的侷限,而是仔細審視身體,發展其潛能,不論在科學領域或是藝術領域。
這本書相當嚴謹,可說是哲學分析與虛擬身體的當代體現雙管齊下。閱讀此書,就像閱讀同樣收錄在「重審身體」(Le corps, plus que jamais)叢書中的其他作品一樣,相當令人振奮,有助於讓讀者辨識出執迷「虛擬真實」的關鍵點,最終也得以辨識出真實的我們。
內容摘要:
「醫生,我想要整容
讓鼻子更挺拔
我想要減脂
重塑我的大腿和臀部線條
消除雙下巴
雙下巴讓我困擾不已
去除痘子
填充膠原讓嘴唇更翹
………
先生,讓我改變你的人生
只需改造你的身體
手術刀劃幾下
如果你同意的話
我可以對抗死亡以及死亡帶來的謬誤
用手術刀即可
只要劃開皮膚
在沉睡的病患身上
你只需要繳費
愛美就要受苦
不要害怕歲月催人老,傻瓜,
讓我在你身上留下一些永不磨滅的痕跡。」
這是法國歌手艾德貝爾(Aldebert)二〇〇二年發行的專輯《內用還是外帶?》(Sur place ou à emporter)中收錄的一首歌曲〈永不磨滅〉(Indélébile)。歌詞內容提及改造身體,以及身體承載的社會形象等問題。
然而,改造身體是意味著改變身體,讓身體變得更加理想,讓身體蛻變,還是貶低、否認或是消滅身體呢?改造身體時,觸碰的是身體本身,還是負載身體的外層呢?是否可以說身體已經過時報廢,今後取而代之的是虛擬真實?
令人驚訝的是可以發現到,虛擬這個概念現今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虛擬隨著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模式呈現。電影、大眾媒體、電玩、電視,各以各的方式搶攻虛擬這個概念,好跟得上現代感。但是為何「虛擬」這個詞如此廣泛地運用,有如打開現代性入口的通關密語?虛擬是否能夠讓我們擺脫身體的桎梏?
本書旨在探討虛擬身體在我們社會中的地位,特別關注網路文化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身體的使用相當多元,從虛擬裝置標榜身體「此在」(là),到企圖甚高卻從未確實思考身體的理論。但身體究竟還剩下甚麼?
通常,網路文化只是用替代物或偽裝物來取代身體,指涉的必然不再是身體,也沒有真正看待虛擬身體的概念。畢竟,所謂的虛擬身體,並不是用一些科技的人造物來取代真實的身體,而是能夠關注身體真正的侷限。從這個觀點來看,虛擬這個概念之所以有意義,並非虛擬與真實對立,也不是因為虛擬是真實的補充,而是在於虛擬是真實的衡量(mesure)。我們沒有理由把虛擬身體和真實身體視為對立。這樣的對立反而無法讓我們真正思考何謂虛擬。
筆者試圖闡釋,虛擬並不是真實的替代,就像虛擬也不比真實還要真實或不真實。虛擬就只是真實的一個屬性,在諸多現實中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果我們回溯「virtuel」(虛擬)這個字的演變,我們必須說,這個字從未被視為真實的對立面,甚至也不是真實的延伸。虛擬值得探討,主要在於它能夠從整體脈絡來審視真實,以便衡量真實的弱點、缺陷、力量或特徵,而非只是科幻文學所演繹並一味挪用的幻象。
虛擬身體真正的本質,這個問題依然有待全面探討。針對身體的虛擬性所提出的問題,網路文化只提供了片面的回應。我們必須思索虛擬身體所揭示出的社會想像,觀測它所衍生的多重文化再現,同時深入了解為何虛擬與真實其實是同質共存的關係。究竟我們的文化是如何透過虛擬身體建造了身體意象,就像整形外科讓幻想成形實現,而其中第一個效果經常是打造了一個失真的身體。但是為什麼虛擬身體經常被視為人造身體?而面對這類的貶抑與窄化,其實還存在著另一個虛擬真實的世界,正如本書後續會探討到的,這個虛擬真實的世界啟動了「沉浸」和「擴增」的身體,無論如何,這些身體也都是真實的。
米凱拉‧馬札諾(Michela Marzano),義大利哲學家、左派政治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長期研究身體哲學的議題,寫作不輟,以法文撰寫的著作有《思考身體》(PUF,二〇〇二)、《身體哲學》(PUF,二〇〇七)、《應用倫理學》(PUF,二〇〇八)、《法西斯主義:沉重的迴光返照》(LAROUSSE,二〇〇九)等書。
我們經常談到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虛擬化身,身體似乎已經完全被網路文化吞沒了。但是「虛擬身體」究竟是甚麼?我們的肉身還剩下甚麼?「真實」與「虛擬」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呢?
虛擬性(virtualité)的拉丁詞源指向一種特質(vertu [virtus])的概念,也就是指向純粹可能性的狀態。正因如此,形容詞「虛擬的」(virtuel)才會被用來形容潛在的、可能實現的、可能的等意思。今日這個詞的意思主要是指3D合成影像互動模擬系統(所謂的虛擬實境),系統裡面都是一些去物質化的身體。
但是這些合成影像與人類身體之間有甚麼關聯呢?我們是否能將肉身轉變成一道或者數道影像呢?真實的身體只不過是一團「肉」,早晚要被遺忘,就像那些大讚網路文化的人所認為的那樣嗎?
哲學家亞蘭‧米龍(Alain Milon)探討了虛擬身體的論述,以及其中產生的意識形態,手法新穎奇特,有時也撼動我們約定俗成的想法,提醒我們遺忘身體、否認身體可能帶來的危機。他便是從這樣的脈絡中點出某些關於虛擬的理論學者之間彼此的矛盾。對他們而言,網路文化撤除了時空的束縛,讓人類可以用一個非物質身體生活。但在我們眼前的究竟是一個夢想——好萊塢掠奪了這個夢想,甚至變本加厲——還是一場惡夢?
好萊塢的電影過度使用虛擬身體,普遍認為這個身體遠遠優於我們物質性身體,這些都帶來更多的迷思,影響了我們對於人類的想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摒棄虛擬真實中龐大的可能性。關鍵在於必須理解真正的意義:虛擬並非真實的對立,相反的,虛擬指出一切的可能;並非消弭身體的侷限,而是仔細審視身體,發展其潛能,不論在科學領域或是藝術領域。
這本書相當嚴謹,可說是哲學分析與虛擬身體的當代體現雙管齊下。閱讀此書,就像閱讀同樣收錄在「重審身體」(Le corps, plus que jamais)叢書中的其他作品一樣,相當令人振奮,有助於讓讀者辨識出執迷「虛擬真實」的關鍵點,最終也得以辨識出真實的我們。
內容摘要:
「醫生,我想要整容
讓鼻子更挺拔
我想要減脂
重塑我的大腿和臀部線條
消除雙下巴
雙下巴讓我困擾不已
去除痘子
填充膠原讓嘴唇更翹
………
先生,讓我改變你的人生
只需改造你的身體
手術刀劃幾下
如果你同意的話
我可以對抗死亡以及死亡帶來的謬誤
用手術刀即可
只要劃開皮膚
在沉睡的病患身上
你只需要繳費
愛美就要受苦
不要害怕歲月催人老,傻瓜,
讓我在你身上留下一些永不磨滅的痕跡。」
這是法國歌手艾德貝爾(Aldebert)二〇〇二年發行的專輯《內用還是外帶?》(Sur place ou à emporter)中收錄的一首歌曲〈永不磨滅〉(Indélébile)。歌詞內容提及改造身體,以及身體承載的社會形象等問題。
然而,改造身體是意味著改變身體,讓身體變得更加理想,讓身體蛻變,還是貶低、否認或是消滅身體呢?改造身體時,觸碰的是身體本身,還是負載身體的外層呢?是否可以說身體已經過時報廢,今後取而代之的是虛擬真實?
令人驚訝的是可以發現到,虛擬這個概念現今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虛擬隨著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模式呈現。電影、大眾媒體、電玩、電視,各以各的方式搶攻虛擬這個概念,好跟得上現代感。但是為何「虛擬」這個詞如此廣泛地運用,有如打開現代性入口的通關密語?虛擬是否能夠讓我們擺脫身體的桎梏?
本書旨在探討虛擬身體在我們社會中的地位,特別關注網路文化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身體的使用相當多元,從虛擬裝置標榜身體「此在」(là),到企圖甚高卻從未確實思考身體的理論。但身體究竟還剩下甚麼?
通常,網路文化只是用替代物或偽裝物來取代身體,指涉的必然不再是身體,也沒有真正看待虛擬身體的概念。畢竟,所謂的虛擬身體,並不是用一些科技的人造物來取代真實的身體,而是能夠關注身體真正的侷限。從這個觀點來看,虛擬這個概念之所以有意義,並非虛擬與真實對立,也不是因為虛擬是真實的補充,而是在於虛擬是真實的衡量(mesure)。我們沒有理由把虛擬身體和真實身體視為對立。這樣的對立反而無法讓我們真正思考何謂虛擬。
筆者試圖闡釋,虛擬並不是真實的替代,就像虛擬也不比真實還要真實或不真實。虛擬就只是真實的一個屬性,在諸多現實中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果我們回溯「virtuel」(虛擬)這個字的演變,我們必須說,這個字從未被視為真實的對立面,甚至也不是真實的延伸。虛擬值得探討,主要在於它能夠從整體脈絡來審視真實,以便衡量真實的弱點、缺陷、力量或特徵,而非只是科幻文學所演繹並一味挪用的幻象。
虛擬身體真正的本質,這個問題依然有待全面探討。針對身體的虛擬性所提出的問題,網路文化只提供了片面的回應。我們必須思索虛擬身體所揭示出的社會想像,觀測它所衍生的多重文化再現,同時深入了解為何虛擬與真實其實是同質共存的關係。究竟我們的文化是如何透過虛擬身體建造了身體意象,就像整形外科讓幻想成形實現,而其中第一個效果經常是打造了一個失真的身體。但是為什麼虛擬身體經常被視為人造身體?而面對這類的貶抑與窄化,其實還存在著另一個虛擬真實的世界,正如本書後續會探討到的,這個虛擬真實的世界啟動了「沉浸」和「擴增」的身體,無論如何,這些身體也都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