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多不擅長對抗權威?
即使是好人,被權威命令後也會做壞事嗎?1963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發表的「米爾格蘭實驗(Milgram experiment)」,就是測試人類服從心理的實驗。
這個實驗透過報紙廣告募集了「協助進行記憶方面實驗」的40位男性志願者,首先先一個個將實驗者帶到耶魯大學的實驗室,實驗室裡還有一位協助者擔任內應,兩人會在這裡抽籤扮演老師跟學生。然而籤被動了手腳,來應徵的人一定會擔任老師。
接著,再對參加者說明這是為了人類進步、有重大意義的研究,並表示「接下來我們會出簡單的題目給學生,這個學生如果說錯答案,你就用手邊的裝置來電擊學生」,裝置的電流從15伏特到450伏特分成30個階段,數字旁邊附上衝擊程度的簡單說明,寫著15伏特=輕微衝擊,75伏特=中度衝擊,135伏特=強力衝擊。而375伏特的地方寫著「危險」,435伏特以上寫著「XXX」,明顯是會威脅到對方性命的等級。
實驗就這樣開始後,扮演學生的演員會故意答錯,這時研究者就會要求扮演老師的參加者給予更高程度的電擊。數值提升後學生的慘叫會愈來愈大聲,超過180伏特就會大喊「痛得受不了」,300伏特就會開始敲打牆壁並悲痛大叫「拜託停止!」並要求實驗中止。但是無論學生多麼大聲呼痛,研究者都沒有絲毫動搖,要求扮演老師的人繼續按下按鈕。當然,實際上並未真正給予電擊,學生痛苦的樣子也是演技而已。
要是扮演老師的參加者如果中途開始猶豫或是拒絕,研究者就會要求「請繼續」,並催促繼續按下按鈕。如果參加者還是拒絕,那研究者就會以「責任由我方來負」為前提,並表示「這個實驗必須由你來進行」「絕對需要你來繼續」「沒有其他選擇,你應該繼續下去」,幾乎可以說是強行指示實驗繼續。即使如此參加者還是拒絕按下按鈕,實驗便會就此結束。
該實驗的目的是當科學家這樣的權威下令時,參加者們會不會同意執行,並看看達到危險數值時參加者會不會持續給予電擊。實驗亦針對耶魯大學的老師及學生發放問卷,請他們猜測米爾格蘭的實驗會有怎樣的結果,大多數人的猜想都認為千人中只有一人左右會給予最大電流,多數參加者應該在150伏特就會拒絕實驗了。
實際上,真正的實驗結果顯示,參加者40人中的26人都按下了最大電流450伏特的按鈕。當然,參加者並不是心平靜氣地按下,所有人都在中途表現出了猶豫,或是想要中止實驗。但是,如果研究者很強烈建議繼續進行的話,只要不用負責,參加者就會繼續實驗。沒有任何人在寫著「危險」的300伏特以內就停止實驗。
為什麼人類會服從這樣不人道的實驗呢?米爾格蘭解釋,這個理由是因為參加者服從權威因而陷入「代理狀態」。代理狀態就是認為自己對於發號司令的權威者有責任,但對於被命令的行為沒有感覺到任何責任。以這個實驗來說,參加者被權威者命令電擊,所以自己只是服從指令按下按鈕而已。結果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降低,一直按按鈕直到最後。
另外,「惡」與「善」依據狀況可以互相置換,也是其中一個被討論的原因,例如,扛出「為了國家」這種大義來將戰爭正當化,或是用「為了公司」「為了員工的生計」這類話語來遮掩不正當的行為,而一般人視為「惡」的行為,只要背後賦予更大的目的,那就很容易認為是「正確的」。這次的實驗中,一開始研究者就告知「這是為了人類進步的實驗」,而給予電擊一個正當理由。
另外,這個實驗別名「艾希曼實驗」。艾希曼是指納粹德國負責將猶太人送進集中營的負責人阿道夫.艾希曼。戰後,艾希曼被逮捕時,多數人都稱他為「冷酷無比的殺人鬼」,但是在審判中,他的樣子給人的印象只是個平凡的官員。米爾格蘭為了調查「一般市民為什麼會服從權威進行殘虐的行為」而進行本次實驗,並揭開了這種心理,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有成為艾希曼的可能性。
【檢證結果】人只要被權威下令就容易參與壞事
想要「延後再做」是因為睡眠不足?
你有「最後一天才做暑假作業」「報告死線前一天才在熬夜」這些把必做事項延後,最後才辛苦趕工的經驗嗎?
過去會把這種拖延的狀況視為自我調整能力低落的結果,也就是說沒辦法好好控制自己的行動,所以沒有採取達成目標必要的行動而延後了。另一方面,普遍認為與生俱來就能自我控制得很好的人,這樣的人不容易拖延。可以說前者是自制力較弱的人,後者是自制力較強的人。
但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 Wendelien van Eerde和Merlljn Venus認為,是因為自我調節會對大腦產生負擔,為了恢復大腦功能,品質好的睡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兩人對不同職業的71名男女進行問卷調查。最初的問卷只做一次,回答「我很擅長抵抗誘惑」「我很難停止壞習慣」「要是我能更加有紀律就好了」「別人都說我擁有鐵的紀律」等四個問題,並設有五種不同程度,讓受試者自我評價哪種程度最符合自身狀況,以此來調查自制力的強弱。
接著下一個階段,則是連續十天進行一天兩次的問卷調查,調查前一晚睡眠品質並以五個程度自我評價,最後再以「我今天浪費了時間」「今天我雖然浪費了時間,但我束手無策」「今天我告訴自己要做點什麼事,但是沒有做」等三個問題,同樣以五種程度給予評估,記錄每天的拖延程度。
Van Eerde分析問卷結果,結論是「睡眠品質會影響隔天的拖延情況」「睡眠品質好的人,不管自制力強弱,都比較不會拖延」「睡眠品質不好的情況,自制力弱的人會比自制力強的人更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另外,比較同一人的拖延情況,每天會有很大的變動,容易拖延的人比起個人自制力強弱,受到睡眠品質的影響更大。
【檢證結果】拖延比起個人特質更受到睡眠品質的影響
身體的哪個部位被蜜蜂螫到最痛?
世界上有很多「到底為什麼要調查這個」的研究,而最極致大概就是「身體的哪個部位被蜜蜂螫到會最痛」這一項研究了吧!
這研究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所學生麥可.史密斯(Michael Smith)發想,他在大學進行蜜蜂及螞蟻相關研究,某天他突然對「被蜜蜂螫哪裡最痛呢?」這問題產生興趣,然後決定讓蜜蜂螫身體各處,並對痛感評分,用這種超乎想像的方法來調查最痛的部位。
研究流程相當認真,首先他用鑷子夾住蜜蜂,將牠刺向定為「標準痛」的前臂。再來把要測定痛度的部位遞向蜜蜂,被螫後一分鐘內不退開,這個時候再對痛的程度以10分來給分。實驗的最後再一次刺向手臂來確認跟測定部位之間的差別,有必要的話就修正評分。他經過38天後,在身體25個部位各刺了3次,最終給出每個部位的痛度。
結論是他認為被螫到後感覺最痛的部位是鼻子,獲得9分的高分。這個痛似乎非比尋常,評語是不只有被刺傷的鼻子,而是「全身都感到痛」。
另外,第二名是8.7分的「上嘴唇」,第3名是7.3分的「生殖器」。這些都是很敏感的部位,可以輕鬆想像被螫可不能簡單了事,而鼻子的痛竟然超過這些,想必是相當可怕。如果被蜜蜂襲擊的話,首先保護鼻子是很重要的。
但就算是為了研究,每天被蜜蜂螫只是「因為有興趣」,恐怕一般人也不能辦到這些事吧。他的熱情到底從何而來,比起研究結果,這更讓人感到好奇。是因為求知慾一旦被點燃後就停不下來的學者天性嗎?至少可以知道一般人是做不到這樣的研究的。
【檢證結果】鼻子被螫是最痛的
如果在SNS上打腫臉充胖子,會使幸福度下降?
很多人會使用Twitter或是Facebook之類的社群軟體(SNS),那麼人們到底想讓人看到怎樣的自己呢?
會有故意搞笑或是打腫臉充胖子,打造一個不同的自己的人,也有完整表現原本自己的人。
於是,好奇的研究學者便開始實驗並調查了在SNS上寫什麼東西會感覺到幸福。
哥倫比亞大學的艾莉卡.貝利(Erica Bailey)團隊,從2007年到2012年間蒐集1萬560個Facebook使用者的數據並加以分析,內容是使用Facebook的人實際的性格和Facebook上表現的性格相比,嘗試分析會有怎樣的影響。
結果是在Facebook上誠實表現自己的人,會獲得高程度的幸福感。
SNS總是讓人忍不住想要受注目並且被視為很棒的人,使人進而想要偽裝自己,結果這樣反而會降低幸福度。使用SNS不要勉強,展現出原本的自己應該會更好。
【檢證結果】在SNS上誠實表現自己的心情會比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