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中國古代科學儀器史略

79特價23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天文儀器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產生很早,如太陽黑子的觀察,在《漢書·五行志》中記載:「成帝河平元年(前28),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在《晉書·天文志》中也有記載:「永寧元年(301)九月甲申,日中有黑子。」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迅速,且與中國古代的曆法相關。天文觀測,不僅為曆法服務,也為皇家效力。在天文觀測中,單憑人眼難以觀測到宇宙的深處,也不能使觀測精準,人善假於物,於是發明了許多天文儀器,這些儀器不僅可以觀天,也可在地上模擬天象,以便觀測計算。中國歷代都十分重視天文觀測,在朝專科門設立司天監、欽天監等機構,專司天文觀測。民間也有不少天文愛好者,為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服務,創造發明了不少天文儀器,有力地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也為精準造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裡介紹的天文儀器,大型的以清代製造的「銅質八大件」為主;小型的天文儀器種類繁多,列有圭表、日晷、御製銅鍍金星晷儀等。

1. 圭表

圭表,也叫土圭,古代測量日影長度以定方向、節氣和時刻的天文儀器。圭表由兩部分組成:表,直立的標竿;圭,平臥的尺。表放在圭的南、北端,並與圭相垂直。圭表用以測量連續兩次日影最長或最短之間所經歷的時間,以定迴歸年長度,成為編曆的重要儀器。

古人發現:當太陽照在樹枝上時,地上有影子,影子的長短隨一天的時間和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於是發明了圭表,同時產生了許多「經驗之談」,如「日長一線」,宋代歐陽脩《漁家傲》中有「初日已知長一線」之句,意思是說冬至以後,白晝漸長。還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陰」指日影,用「寸金」來衡量「寸光陰」,是說時間的可貴。

圭表,在甲骨文中已有記載。春秋時,古人使用圭表測量時間。《周禮·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東漢經學家鄭玄注曰:「以致四時日月者,度其景至不至,以知其行得失也。冬夏以致日,春秋以致月。」鄭玄又注曰:「土地,猶度地也。封諸侯,以土圭度日景,觀分寸長短,以制其域所封也。」可見古代封建諸侯還用土圭丈量他們的封地。

圭表使用中最重要的是表影長度的讀取,鄭玄以為夏至日正午,日影長度差一寸,兩地相差一千里。學者錢玄(1910—1999)說:「據後人精確推測,差一寸,則地偏南或偏北為一百三四十里,鄭說不確。」

對圭表日影長度讀取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他曾任都水監、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等,修治了許多河渠,與王恂、許衡等編制《授時曆》,創造和改進了簡儀、仰儀、高表、候極儀、景符和窺几等十餘種觀測天象的儀器,以及玲瓏儀、靈臺水渾等演示天象的儀器。他在全國設立多個觀測站進行大地測量,重新觀測二十八宿以及一些恆星的位置,測定的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精確度。著有《推步》、《立成》、《曆議擬稿》、《儀象法式》等著作14種,共105卷。

立表測影,表的高度一般有8尺,到了元代,郭守敬做了很大的改進,首創高表,把表身做成碑柱形,並增加到36尺,在表頂再用兩條龍抬著一根直徑3寸的橫梁,從梁心到圭面共40尺,這樣,使梁影到表底的距離等於8尺表表影的五倍,使高表的相對誤差僅是8尺表的五分之一,也就是將測量的精確度提高了五倍。

元末明初的葉子奇在《草木子》中也對這一做法予以肯定:

歷代立八尺之表,以量日景,故表短而晷景短,尺寸易以差。元朝立四丈之表,於二丈折中開竅,以量日景,故表長而晷景長,尺寸縱有毫杪之差則少矣。

但是高表增加了觀測表影模糊的問題。為此,郭守敬又發明了「景符」,我們將在第八章的光學儀器中介紹。

用來測定投在圭表上日影長度的是表影尺。表影尺南北放置是因為地球的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有23°26′的交角,要使日影投在圭表表面正中,圭表必須南北放置,太陽從東方升起時,表影正好落在表影尺上,且與表影尺平行並處於其正中。

表影尺測定的是真太陽時,又稱視時,是一種時間計量系統。某地的真太陽時,以太陽視圓面中心對於該地子午圈的時角來量度,並以太陽視圓面中心在該地上中天的瞬間作為真太陽時零時,真太陽時的基本單位是真太陽日,下面要介紹的日晷表示的時刻即為真太陽時。

2. 日晷

日晷,也叫「日規」,是土圭的發展,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是一個有刻度的盤,大多由石頭鑿成,裝置時平行於赤道平面,傾斜地放置;晷針是金屬針,按南北方向,與地球自轉軸平行,裝置在晷盤中央。它是利用晷針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長度以測量真太陽時的儀器,晷針的日影隨太陽運轉而移動,在晷盤上指示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時刻。

日晷的晷盤平行於赤道平面,這是改善日晷性能的關鍵一步,使晷針的日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影子的運動速度很均勻,並與晷盤上時間的刻度一致。有一種地平式日晷(也叫水平式日晷),晷盤與地平面平行,晷針的日影在晷盤上分佈不均,根據日影隨時間變化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刻劃,這顯然是不方便的。

西晉文學家左思寫過一篇《魏都賦》,其中有「揆日晷,考星耀」,這說明當時日晷已流行使用。《隋書·天文志》記載,開皇十四年(594),鄜州司馬袁充曾發明過地平式日晷,也叫短影平儀。南宋人曾敏行(1118-1175)在他的《獨醒雜志》卷二記載他的族人曾瞻民發明了一種晷影圖,其結構與赤道日晷基本相同,晷盤用木製成。明末清初,各國傳教士紛紛來華,帶來了西方使用的各種日晷。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陸仲玉著《日月星晷記》,介紹各種日晷的製作方法。清代學者劉獻廷在他的《廣陽雜記》卷二中記述:

楊升菴云:《史記》旁羅日月星辰,《文選·陸佐公新刻漏銘》:「俯察旁羅,升臺登庫。」《尚書·考靈曜》云:「冬至十月,在牽牛一度。求昏中者取六項,加三旁蠡,順除之。」鄭元注曰:「盡行十二項,中正而分之,左右各六項也。『蠡』,猶『羅』也。昏中在日前,故言順數也;明中在日後,故言卻也。」據此則「旁羅」乃測天之器。如今之日晷地羅也。十二項者,十二時分為十二方也。此可補《史記》注之遺。此說有據,而晦伯非之。「傍羅」為測器,即不可以證《史記》。而今人名向盤曰羅經,則確本之此也。余謂十二項,即十二向也。

如果「旁羅」即日晷的字盤,中國關於日晷的最早記載應是在漢代了。

蘇聯Φ·C·扎維里斯基在他的《時間及其計量》中,認為日晷是波斯(即今伊朗)人帕羅芝在紀元前五百多年發明的。

3. 渾儀

渾儀,也叫渾天儀,是中國古代測定天體位置的一種儀器。儀器的支架上固定兩個相互垂直的圈(地平圈和子午圈),其內還有若干個可繞地軸平行轉動的圈,分別代表赤道、黃道、時圈、黃經圈等。在可轉動的圈上,附有繞中心旋轉的窺管,用以觀測天體。現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渾儀,為明朝正統年間(1437—1442)所造。中國最早的渾儀係西漢時天文學家落下閎創製。落下閎,複姓落下,名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屬四川)人,精通天文,擅長曆算,受漢武帝徵聘,官居太史待詔。他曾與鄧平、唐都等創制《太初曆》,測定過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並首先提出交食週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