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坊間寫給學生的數學書參考書很多,寫給家長和老師使用的一對一互動書,真不多。
寫給學生的數學書,有些是題目集錦、有些是幻想故事、有些是別的國家的算法介紹、也有針對一兩個主題深入探討的書。有些像是演算練習本、有些則以漫畫形式、彩色的插圖包裝,但是,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經驗:買回來,孩子不看!
為什麼孩子不看呢?
或許可以先問自己:我有沒有認真去看呢?我有沒有和孩子一起看呢? 其實,兒童、少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最需要陪伴。
如果想要孩子把數學好,丟給他多少本書、送他去多少地方上課,都不管用。您需要用一些時間,捲起袖子,陪他一起玩、一起創作、一起思考、一起討論、一起練習。 這個時間,可長可短,從每天五到十分鐘短短的遊戲或對話、偶而半小時一小時的共同創作,到一整天的體驗、好幾週的專題計畫都是好的。
有些家長真的這麼做了,安排了親子互動的數學時間,但是親子數學的時間,卻常以親子都不愉快收場。為什麼呢?因為光是時間還不夠,還需要有一些陪伴引導的方法,和一起學習的態度。
這方面怎麼參考呢?
坊間有不少談親子溝通的書,談如何正面思考、正向用語、開放式提問和耐心聆聽、明確表達等等。
這些正向溝通的習慣,在平常的生活對話,的確很有幫助。 但是,在教數學的時候,孩子不會就是不會啊?他的挫折感並不是來自溝通方式,而是來自「學不會」這件事。
父母的挫折感,大概也無關乎孩子的溝通方式,而是「教不會」這件事上。
正向溝通方式,在互動時很重要,但是光靠正向溝通方式,不足以創造好的親子數學互動。
所以,本書透過介紹「診斷式教學」,引入「互動八法」,協助你找到自己的力量,在數學時間,創造正向的互動和踏實的學習流動。
聽到陪孩子重新學數學,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
‧我以前數學就不好,這樣怎麼教?
‧我以前成績還滿好,可是不知道怎麼教? ‧我只知道要怎樣算,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怎麼教?
‧我不大會舉孩子能懂的例子,這樣怎麼教?
‧我不大能觀察和聽懂孩子的解題方法,這樣怎麼教?如果父母有這類疑惑,那很正常。請別因此打退堂鼓,看完本書,相信讀者就會明白自己有多大的潛能可以發揮。
照我過去和數百位學習者合作互動的經驗來說,家長有沒有時常和孩子有感性與知性上的互動、有沒有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是孩子學習動力和學習成就的一大關鍵。
跟據經驗,父母自己如果不陪孩子學習,只送孩子去補習班、安親班和各種開發、動腦的課程,或是陪伴的過程太急躁敷衍,將會面臨很大的危險。
畢竟外面的教學再怎麼好,也不能取代家庭的支持。更何況,如果您沒有參與孩子的學習,怎麼能分辨外面教學的好壞呢?
教育商品化的市場,像是一個雷區。
有些好的,但是也有很多是有問題的,外表也看不出來。有些業者把父母當「肥羊」,做表面工夫讓父母安心,等孩子出問題了,反正只要不違法,他也不用負責任,還可以跟家長編個理由,說孩子太難教或是資質不好,把責任推到不會抗辯的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胡謅就變成事實,孩子也以為自己就是數學不好,產生數學恐懼症。
太多的朋友跟我講到過去的學習經驗,孩子的數學,愈補愈糟。如果父母沒有充份的規劃、評估和參與、陪伴,花錢補習不僅沒效,反而更糟。
即使我自己的工作,我也要求家長一定要協同。或是參與教學現場,或是平常跟孩子要有知性互動。單純的外包,我是不接受的。
讓家長誤以為「不必操心,交給老師就好」的教育工作者,是很危險的。那會害了孩子。對於教學者來說,即使可以因此得到輕鬆的收入,也很難問心無愧。
有些老師表面上很有解題方法,但是喜歡用威權壓制學生的思考,結果學生反而被教笨了。
成績好但不會自己思考,是最危險的情況之一,因為一旦上了國中、高中,原本的方法不管用,要學新方法時,他缺少彈性,就會突然跟不上,成績下滑,信心一下子垮了。
這些細緻的關鍵、潛在的危險,沒有陪孩子學習、只看表面成績、只看到孩子一去補習成績就馬上提高的父母,怎麼會知道呢?
這樣的家長,當後來孩子學習出問題時,反應通常都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遇過好幾個一再換地方補數學的孩子,他們在每個地方問題都沒解決,因為班級課堂的老師和家教老師,都不知道怎麼去做倒溯式的診斷。事實上,他們只需要把握住互動八法中的「倒溯法」,就可以讓問題不致惡化。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老師,在接受教師培訓時,大都是著重班級經營、秩序管理、教材教法、心理輔導等等,沒有學習單一學門的診斷法。
目前在台灣,只有特教老師的培訓中,有包含相關的知能,也就是做個別化教育計畫(Idividualized Eduction Program)的能力。 但是特教老師通常比較缺少完整的數學概念,除非重新把數學概念弄清楚,否則還是難做精準的數學診斷。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大部份專業的老師都做不好診斷,那我怎麼能呢?
其實,診斷式教學是一個過程,一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一開始可能不太順,等到經驗累積,就會愈來愈順利。重點是在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樂在學習。
老師和學生的相處比較短暫,父母則是全面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做不到的,父母就做得到。
當父母和孩子經驗到良好的互動過程,持續累積,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支持與瞭解,就會超過所有的專業工作者,包括我在內。
那時,專業工作者就只是一個從旁參照的角色,提供一些可能父母沒有留意的點、或是引入一些新的學習管道、學習資源。
因為父母有真實的互動、有一手經驗、觀察入微,就不會被專家的意見牽著跑,也可以在孩子的安排上趨吉避兇了。
親子數學的一對一互動,往往玩了好幾種不同的遊戲、試好幾種不同的角度,才找到問題點,加以協助克服,孩子還是會很高興。
最重要的不是診斷的速度,而是透過親子數學的互動,不再只看表面成績,而能真實看到孩子的學習歷程、看到他的努力與困惑,給予實際的協助。
讀者也不會覺得有關孩子學習的疑惑都一定要問老師。老師的觀點可以參考,但是父母也有互動的一手經驗,這就不會被牽著鼻子走,而能對等討論。
懂得如何陪孩子學習,才能靠著一手的經驗去協助孩子,在引借外力時,也比較能判斷他們是否適合,而不會被表面的宣傳給炫惑。
坊間寫給學生的數學書參考書很多,寫給家長和老師使用的一對一互動書,真不多。
寫給學生的數學書,有些是題目集錦、有些是幻想故事、有些是別的國家的算法介紹、也有針對一兩個主題深入探討的書。有些像是演算練習本、有些則以漫畫形式、彩色的插圖包裝,但是,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經驗:買回來,孩子不看!
為什麼孩子不看呢?
或許可以先問自己:我有沒有認真去看呢?我有沒有和孩子一起看呢? 其實,兒童、少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最需要陪伴。
如果想要孩子把數學好,丟給他多少本書、送他去多少地方上課,都不管用。您需要用一些時間,捲起袖子,陪他一起玩、一起創作、一起思考、一起討論、一起練習。 這個時間,可長可短,從每天五到十分鐘短短的遊戲或對話、偶而半小時一小時的共同創作,到一整天的體驗、好幾週的專題計畫都是好的。
有些家長真的這麼做了,安排了親子互動的數學時間,但是親子數學的時間,卻常以親子都不愉快收場。為什麼呢?因為光是時間還不夠,還需要有一些陪伴引導的方法,和一起學習的態度。
這方面怎麼參考呢?
坊間有不少談親子溝通的書,談如何正面思考、正向用語、開放式提問和耐心聆聽、明確表達等等。
這些正向溝通的習慣,在平常的生活對話,的確很有幫助。 但是,在教數學的時候,孩子不會就是不會啊?他的挫折感並不是來自溝通方式,而是來自「學不會」這件事。
父母的挫折感,大概也無關乎孩子的溝通方式,而是「教不會」這件事上。
正向溝通方式,在互動時很重要,但是光靠正向溝通方式,不足以創造好的親子數學互動。
所以,本書透過介紹「診斷式教學」,引入「互動八法」,協助你找到自己的力量,在數學時間,創造正向的互動和踏實的學習流動。
聽到陪孩子重新學數學,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
‧我以前數學就不好,這樣怎麼教?
‧我以前成績還滿好,可是不知道怎麼教? ‧我只知道要怎樣算,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怎麼教?
‧我不大會舉孩子能懂的例子,這樣怎麼教?
‧我不大能觀察和聽懂孩子的解題方法,這樣怎麼教?如果父母有這類疑惑,那很正常。請別因此打退堂鼓,看完本書,相信讀者就會明白自己有多大的潛能可以發揮。
照我過去和數百位學習者合作互動的經驗來說,家長有沒有時常和孩子有感性與知性上的互動、有沒有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是孩子學習動力和學習成就的一大關鍵。
跟據經驗,父母自己如果不陪孩子學習,只送孩子去補習班、安親班和各種開發、動腦的課程,或是陪伴的過程太急躁敷衍,將會面臨很大的危險。
畢竟外面的教學再怎麼好,也不能取代家庭的支持。更何況,如果您沒有參與孩子的學習,怎麼能分辨外面教學的好壞呢?
教育商品化的市場,像是一個雷區。
有些好的,但是也有很多是有問題的,外表也看不出來。有些業者把父母當「肥羊」,做表面工夫讓父母安心,等孩子出問題了,反正只要不違法,他也不用負責任,還可以跟家長編個理由,說孩子太難教或是資質不好,把責任推到不會抗辯的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胡謅就變成事實,孩子也以為自己就是數學不好,產生數學恐懼症。
太多的朋友跟我講到過去的學習經驗,孩子的數學,愈補愈糟。如果父母沒有充份的規劃、評估和參與、陪伴,花錢補習不僅沒效,反而更糟。
即使我自己的工作,我也要求家長一定要協同。或是參與教學現場,或是平常跟孩子要有知性互動。單純的外包,我是不接受的。
讓家長誤以為「不必操心,交給老師就好」的教育工作者,是很危險的。那會害了孩子。對於教學者來說,即使可以因此得到輕鬆的收入,也很難問心無愧。
有些老師表面上很有解題方法,但是喜歡用威權壓制學生的思考,結果學生反而被教笨了。
成績好但不會自己思考,是最危險的情況之一,因為一旦上了國中、高中,原本的方法不管用,要學新方法時,他缺少彈性,就會突然跟不上,成績下滑,信心一下子垮了。
這些細緻的關鍵、潛在的危險,沒有陪孩子學習、只看表面成績、只看到孩子一去補習成績就馬上提高的父母,怎麼會知道呢?
這樣的家長,當後來孩子學習出問題時,反應通常都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遇過好幾個一再換地方補數學的孩子,他們在每個地方問題都沒解決,因為班級課堂的老師和家教老師,都不知道怎麼去做倒溯式的診斷。事實上,他們只需要把握住互動八法中的「倒溯法」,就可以讓問題不致惡化。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老師,在接受教師培訓時,大都是著重班級經營、秩序管理、教材教法、心理輔導等等,沒有學習單一學門的診斷法。
目前在台灣,只有特教老師的培訓中,有包含相關的知能,也就是做個別化教育計畫(Idividualized Eduction Program)的能力。 但是特教老師通常比較缺少完整的數學概念,除非重新把數學概念弄清楚,否則還是難做精準的數學診斷。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大部份專業的老師都做不好診斷,那我怎麼能呢?
其實,診斷式教學是一個過程,一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一開始可能不太順,等到經驗累積,就會愈來愈順利。重點是在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樂在學習。
老師和學生的相處比較短暫,父母則是全面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做不到的,父母就做得到。
當父母和孩子經驗到良好的互動過程,持續累積,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支持與瞭解,就會超過所有的專業工作者,包括我在內。
那時,專業工作者就只是一個從旁參照的角色,提供一些可能父母沒有留意的點、或是引入一些新的學習管道、學習資源。
因為父母有真實的互動、有一手經驗、觀察入微,就不會被專家的意見牽著跑,也可以在孩子的安排上趨吉避兇了。
親子數學的一對一互動,往往玩了好幾種不同的遊戲、試好幾種不同的角度,才找到問題點,加以協助克服,孩子還是會很高興。
最重要的不是診斷的速度,而是透過親子數學的互動,不再只看表面成績,而能真實看到孩子的學習歷程、看到他的努力與困惑,給予實際的協助。
讀者也不會覺得有關孩子學習的疑惑都一定要問老師。老師的觀點可以參考,但是父母也有互動的一手經驗,這就不會被牽著鼻子走,而能對等討論。
懂得如何陪孩子學習,才能靠著一手的經驗去協助孩子,在引借外力時,也比較能判斷他們是否適合,而不會被表面的宣傳給炫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