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靈戰神
2012年,美國休學的醫學院學生24歲的詹姆斯,在科羅拉多州影城放映《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時,闖入電影院內舉槍掃射,造成12死亡、58人受傷。被捕後,詹姆斯自稱是《黑暗騎士》中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The Joker);這起暴力凶殺,震驚全球。
太多凶狠殘暴的3C電玩,充斥著現代的社會,許多少年及青年終日與它們為伍,已經變成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可以說他們與這些凶狠戰神相處的時間,其實遠比跟他們的爸媽、手足、老師、同學多很多很多。所以不可忽視的是這樣的影響,將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值得大家重視的。
當事情勝敗,是用殺戮來呈現結果時
在最新的研究顯示,迷戀電玩的人,大腦裡面的神經活動在視覺皮質區會活化,在理性控制區的活性會減弱,長期感官刺激的結果,這群重度使用暴力遊戲的人,可能已經生活在一個以視覺感官、想像的空間裡。他們的想像空間,比實際理性的現實環境重要許多,甚至有可能在未來,影響他的理性判斷,暴力成為大腦主宰的優勢能力。
想像一下,這些聲光活靈活現的殺戮畫面,血淋淋的結局,是帶來了情緒的抒發?還是帶來痛快與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當勝敗的結果是用殺戮來作呈現的時候,我們不禁會懷疑,文明這件事情是否又倒退到史前時代,只有殺戮和暴力能帶來歡愉及快樂。
在古代,是需要靠這樣生活才能夠生存下去。人和野獸的搏鬥,是為了求生存或換取食物、得到生存的空間。現代的人,的確對生活有許多的不滿,或許在殺戮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許多的釋放。可是當過度使用這樣的機制,沉浸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禁懷疑,這些過度享受暴力遊戲的人,在街頭看見不滿的事物時,他腦中浮現的,會不會是另一個殺戮戰場?那他又要怎麼用他已經有限的理性腦區去抑制自己?又要怎麼去抑制過度活化的感官大腦皮質,想要藉由一場殺戮去暢快一下呢?
在門診發現,長期使用暴力型電玩的孩子們,很容易有暴躁、易怒,或者是跟長輩們衝突、唱反調的狀況,我們不禁擔憂,這樣的電玩遊戲,到底是帶來情緒的釋放?還是釋放後帶來更多負面的情緒?
這些孩子的情緒嚴重失調,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沒有辦法忍受,容易生氣、踹東西、摔門、講話很大聲,對於師長、爸媽所交代的事情,常常不願意配合、或激烈地反抗。他們思考速度很快,通常是個直腸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幾乎不考慮後果。
臨床觀察發現,許多被帶來門診,有情緒障礙的青少年,有很高的比例同時使用暴力型電玩。當父母親開始了解到問題嚴重時,想要阻絕、禁止孩子繼續使用,卻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孩子為了要繼續使用電玩,不斷地和父母衝突和爭執,有些孩子甚至拿刀威脅爸媽。
在門診聽到這樣的案例,常常令我膽戰心驚,到底是電玩影響他們?還是他們的情緒管控出了問題?當父母親坐在我的面前無助流淚時,我不禁在想,邪靈是戰神嗎?怎麼可以戰勝父母親十幾年的心血付出?戰神竟然只要花短短的時間,就攻無不克,擄掠了孩子們的心,爸媽的寶貝從此和戰神黏在一塊,和爸媽對立,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戰神,要怎麼樣才會放過我們的孩子?暴戾的人格養成,未來可有回頭路走
從發展心理學來說,我們知道青少年階段,是一個追求自我,從原來要依賴父母的角色逐漸成熟,發展到有一個「自我」的形成。如果這個時候,給一個青少年的是一個過度擴張的想像空間,或是一個恣意釋放、不受牽制、和現實脫節的行為模式,這樣的人格養成到未來,是不是有回頭路可以走?這時候,我不禁要問的是:
到底,電玩陪伴長大的青少年到成人,所養成的自我,和沒有電玩陪伴的人,他所養成的自我,有沒有不一樣?
從暴力的感官刺激,和恣意殺戮暴力中成長的青少年,是不是少了一些機會,能夠從現實生活中,他人的眼光或反應中,學會「尊重他人」的能力?
在社會化行為的養成中,我們的確需要有一些像是從鏡子中看自己的一個能力,稱為「鏡像神經元」。這些神經迴路所負責的功能是──去感受他人的痛、體會他人的感受。這些神經迴路的訓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藉由別人的言語或臉色,甚至是別人的肢體,來告訴我們:「你所傳達的訊息,是不是別人喜歡的?」
例如你今天講了一句話,可以從別人的壞臉色中知道他不高興了;例如今天別人受傷了,你看到他的表情,可以感同身受,知道他很痛。所以這樣的過程中,讓這些神經迴路不斷地做修正、不斷的訓練,讓人成為一個成熟、具有以互動、包容為基礎的一種行為模式。
而今我們擔心的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青少年,當他生氣的時候,還沒有接受過這樣的神經迴路訓練,他在網路的世界裡,可以盡情地殺人,藉由別人的痛苦來達到自己情緒的放鬆。那在真實世界裡,會不會造成他沒有辦法像一般人,學會在釋放自我的同時,也要考慮旁人的存在、並且尊重他人的感受?
當我看到來門診的青少年,用三字經幹譙他正在傷心哭泣的媽媽:「妳去死啦!」而且揮拳作勢要打媽媽的時候,我在想,他是不是完全沒有想到媽媽是多麼糾結而心痛?我們下一代的青少年們,如果都是這樣的話,在學校,老師要怎麼處理他們的問題?同學要怎麼跟他們互動?在家裡,爸媽、手足要怎麼跟他們相處?暴力,難道是電玩網路訓練出來的唯一解決情緒的方式嗎?
2012年,美國休學的醫學院學生24歲的詹姆斯,在科羅拉多州影城放映《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時,闖入電影院內舉槍掃射,造成12死亡、58人受傷。被捕後,詹姆斯自稱是《黑暗騎士》中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The Joker);這起暴力凶殺,震驚全球。
太多凶狠殘暴的3C電玩,充斥著現代的社會,許多少年及青年終日與它們為伍,已經變成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可以說他們與這些凶狠戰神相處的時間,其實遠比跟他們的爸媽、手足、老師、同學多很多很多。所以不可忽視的是這樣的影響,將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值得大家重視的。
當事情勝敗,是用殺戮來呈現結果時
在最新的研究顯示,迷戀電玩的人,大腦裡面的神經活動在視覺皮質區會活化,在理性控制區的活性會減弱,長期感官刺激的結果,這群重度使用暴力遊戲的人,可能已經生活在一個以視覺感官、想像的空間裡。他們的想像空間,比實際理性的現實環境重要許多,甚至有可能在未來,影響他的理性判斷,暴力成為大腦主宰的優勢能力。
想像一下,這些聲光活靈活現的殺戮畫面,血淋淋的結局,是帶來了情緒的抒發?還是帶來痛快與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當勝敗的結果是用殺戮來作呈現的時候,我們不禁會懷疑,文明這件事情是否又倒退到史前時代,只有殺戮和暴力能帶來歡愉及快樂。
在古代,是需要靠這樣生活才能夠生存下去。人和野獸的搏鬥,是為了求生存或換取食物、得到生存的空間。現代的人,的確對生活有許多的不滿,或許在殺戮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許多的釋放。可是當過度使用這樣的機制,沉浸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不禁懷疑,這些過度享受暴力遊戲的人,在街頭看見不滿的事物時,他腦中浮現的,會不會是另一個殺戮戰場?那他又要怎麼用他已經有限的理性腦區去抑制自己?又要怎麼去抑制過度活化的感官大腦皮質,想要藉由一場殺戮去暢快一下呢?
在門診發現,長期使用暴力型電玩的孩子們,很容易有暴躁、易怒,或者是跟長輩們衝突、唱反調的狀況,我們不禁擔憂,這樣的電玩遊戲,到底是帶來情緒的釋放?還是釋放後帶來更多負面的情緒?
這些孩子的情緒嚴重失調,遇到一點點挫折,就沒有辦法忍受,容易生氣、踹東西、摔門、講話很大聲,對於師長、爸媽所交代的事情,常常不願意配合、或激烈地反抗。他們思考速度很快,通常是個直腸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幾乎不考慮後果。
臨床觀察發現,許多被帶來門診,有情緒障礙的青少年,有很高的比例同時使用暴力型電玩。當父母親開始了解到問題嚴重時,想要阻絕、禁止孩子繼續使用,卻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孩子為了要繼續使用電玩,不斷地和父母衝突和爭執,有些孩子甚至拿刀威脅爸媽。
在門診聽到這樣的案例,常常令我膽戰心驚,到底是電玩影響他們?還是他們的情緒管控出了問題?當父母親坐在我的面前無助流淚時,我不禁在想,邪靈是戰神嗎?怎麼可以戰勝父母親十幾年的心血付出?戰神竟然只要花短短的時間,就攻無不克,擄掠了孩子們的心,爸媽的寶貝從此和戰神黏在一塊,和爸媽對立,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戰神,要怎麼樣才會放過我們的孩子?暴戾的人格養成,未來可有回頭路走
從發展心理學來說,我們知道青少年階段,是一個追求自我,從原來要依賴父母的角色逐漸成熟,發展到有一個「自我」的形成。如果這個時候,給一個青少年的是一個過度擴張的想像空間,或是一個恣意釋放、不受牽制、和現實脫節的行為模式,這樣的人格養成到未來,是不是有回頭路可以走?這時候,我不禁要問的是:
到底,電玩陪伴長大的青少年到成人,所養成的自我,和沒有電玩陪伴的人,他所養成的自我,有沒有不一樣?
從暴力的感官刺激,和恣意殺戮暴力中成長的青少年,是不是少了一些機會,能夠從現實生活中,他人的眼光或反應中,學會「尊重他人」的能力?
在社會化行為的養成中,我們的確需要有一些像是從鏡子中看自己的一個能力,稱為「鏡像神經元」。這些神經迴路所負責的功能是──去感受他人的痛、體會他人的感受。這些神經迴路的訓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藉由別人的言語或臉色,甚至是別人的肢體,來告訴我們:「你所傳達的訊息,是不是別人喜歡的?」
例如你今天講了一句話,可以從別人的壞臉色中知道他不高興了;例如今天別人受傷了,你看到他的表情,可以感同身受,知道他很痛。所以這樣的過程中,讓這些神經迴路不斷地做修正、不斷的訓練,讓人成為一個成熟、具有以互動、包容為基礎的一種行為模式。
而今我們擔心的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青少年,當他生氣的時候,還沒有接受過這樣的神經迴路訓練,他在網路的世界裡,可以盡情地殺人,藉由別人的痛苦來達到自己情緒的放鬆。那在真實世界裡,會不會造成他沒有辦法像一般人,學會在釋放自我的同時,也要考慮旁人的存在、並且尊重他人的感受?
當我看到來門診的青少年,用三字經幹譙他正在傷心哭泣的媽媽:「妳去死啦!」而且揮拳作勢要打媽媽的時候,我在想,他是不是完全沒有想到媽媽是多麼糾結而心痛?我們下一代的青少年們,如果都是這樣的話,在學校,老師要怎麼處理他們的問題?同學要怎麼跟他們互動?在家裡,爸媽、手足要怎麼跟他們相處?暴力,難道是電玩網路訓練出來的唯一解決情緒的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