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創新者們

79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腦雖然誕生,卻沒能立刻掀起巨浪、啟動革命,原因是最初的電腦仍需仰賴昂貴、脆弱又耗電的巨大真空管來運作,成本十分高昂,唯有企業、研究型大學和軍方才負擔得起。真正的數位時代(電子裝置滲透到生活的每個層面)其實要等到 1947 年 12 月 16 日午後才發端。當天在美國新澤西州默里丘(Murray Hill)的貝爾實驗室,兩位科學家用小條金箔、一小片半導體材料和扭曲的迴紋針,把他們的巧妙設計組裝成功,只要把幾個東西擺弄到正確位置,就可以放大電流,也可以把電流開開關關。新裝置很快命名為「電晶體」,就好比蒸汽機啟動工業革命,電晶體也對數位時代帶來重大衝擊。

電晶體誕生後,各種創新發明紛至沓來,新科技能夠把數百萬個電晶體蝕刻在小小的微晶片上,換句話說,比 ENIAC 強大數千倍的資訊處理能力,從此可藏身於火箭鼻錐、筆記型電腦、掌上型計算機和音樂播放器,以及能和網路世界任何節點交流資訊或共享娛樂的手持裝置之中。

三位對科技懷抱強烈熱情的工作伙伴(他們的個性既互補,也相互衝突)後來都名垂千史,被譽為電晶體的發明人,這三人是技巧熟練的實驗高手布拉頓(Walter Brattain)、量子理論學家巴丁(John Bardeen),以及三人之中最熱情執著(後來因此成為悲劇人物)的固態物理學家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

但是,這齣戲裡還有一個要角,重要性和任何發明家不相上下:三人所任職的貝爾實驗室。電晶體的發明並非單憑少數天才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綜合了各種不同才能後的成果。由於電晶體的本質使然,研究小組必須結合對量子現象有敏銳直覺的材料科學家、善於在矽中摻入雜質的專家,以及熟練的實驗高手、工業化學家、製造專家和靈巧的工匠。

貝爾實驗室—創新的搖籃

貝爾實驗室真空管部門的主管名叫凱利(Mervin Kelly),是個能幹的密蘇里人,凱利最初在密蘇里礦業學院研習冶金,後來成為芝加哥大學教授密立坎(Robert Millikan)的門生,並獲得物理博士學位。雖然他設計的水冷卻系統提高了真空管的可靠性,但他也明白,真空管絕對不可能成為高效率的放大器和開關。1936 年,凱利被拔擢為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主任,首要之務就是設法找出替代方案。

凱利的偉大洞見在於,貝爾實驗室過去雖然是實務工程的技術重鎮,但也應聚焦於原本屬於大學範疇的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於是,他開始積極獵才,網羅美國最出色的年輕物理學博士,希望把創新變成組織的常態,而不是袖手旁觀,只靠古怪的天才躲在車庫和閣樓裡獨自鑽研。

「貝爾實驗室開始思考發明的關鍵究竟繫於個人天分,還是仰賴團隊合作,」歷史學家葛特納(Jon Gertner)在關於貝爾實驗室的著作《創意工廠》(The Idea Factory)中寫道。答案是兩者皆是。

無論對貝爾實驗室或對數位時代整體而言,創新的關鍵都在於,必須了解培養個別天才和提倡團隊合作並不衝突,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的確,在數位時代,兩種方式可以並行不悖。有創意的天才(莫渠利、蕭克利、賈伯斯等)想到的創新構想,必須仰賴和他們緊密合作的工程師(艾科特、布拉頓、沃茲尼克等)把概念變成新發明。然後技術專才和創業家組成團隊,合力把新發明變成實際產品。像這樣的生態系統如果缺了一角,偉大的概念很可能淪為泡影,最後只能塵封在歷史中,愛荷華州立大學的阿塔納索夫或在倫敦自家後院小棚子裡的巴貝奇,情況就是如此。偉大的團隊如果缺乏高瞻遠矚、滿懷熱情的夢想家,創新的火花也會慢慢熄滅,例如莫渠利和艾科特離開後的賓大團隊、馮諾伊曼求去後的普林斯頓、或蕭克利離開後的貝爾實驗室。

(摘自本書第四章 電晶體)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