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十四章 理解何以成為可能

  愛因斯坦說:「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思議的。」

  柏拉圖堅信「理念世界」的存在。

  康德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的本能,沒有這個本能,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

  人類與宇宙同源,這為人類理解世界提供了客觀基礎。我們說兩者同源,主要有兩點:外部世界的同一性,即每個個體雖然生長的起點不一樣,但隨著認知深化、個體發展,最終會發現他們面對的外部世界一樣;內部構造的同一性,即不同的人之間,有99%以上的基因都完全相同,生物結構大部分也都一致。

  理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理解可以視為認知膜融合的過程。比如當讀者閱讀理解一篇文章的時候,讀者既有的認知膜A與文章的知識結構B相融合,以A為主,將B融合到A中,豐富、更新讀者的認知膜。結合自身的認知膜,人類理解可以分為兩個維度,既可以朝簡單的方向發展,也可以朝複雜的方向發展,先將書本由厚讀到薄(提取大綱,掌握核心要義),再由薄讀到厚(透過要點結合自己的理解,再詳細展開),對應的就是兩種理解維度。目前,機器就不具有認知膜或知識結構,只能單純地讀取和計算,而這種知識結構和人類大腦的理解同構。

  傳統上認為,人的理解存在「模糊」性,是不精確的;但事實上,要完全精準反而不可能,模糊與偏差的普遍存在,只是因為不同人的注意力焦點不一樣罷了。對於焦點的內容,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認識,區分得非常清楚;但其他被主觀認為不重要的部分,就會被模糊化處理。

  人類認知的另一傾向,是誇大或極端化。不同人對同一對象的理解多種多樣,我們已經知道,這和理解主體的認知膜有關係,因此不存在完全客觀的理解。推動人理解方向和深度的背後動力,是自我肯定的需求,自己的心理狀態反映於理解的對象。一開始理解主體的心理狀態,可能是一個「黑盒子」,只有理解不同對象,才能逐漸反映出主體心理狀態;或者可以說,主體理解所有對象的總和,就是其心理狀態。比如理解某些文章,就反映出我們的心理狀態,這種理解在已有認知影響下的主觀解讀,不是全面、客觀的資訊擷取。

  在此基礎上,可以透過理解文章的結構,定義主體的心理狀態,這就好比我們定義認知膜,就是透過觀察主體如何看待外界一樣。

思想實驗

  可以透過程式模擬一些簡單、適當複雜的例子,建議採用簡單的樹狀或圖展示內容的知識結構,以及人類認知膜的部分知識結構,使電腦能初步了解人類的理解過程。

  我們在前文討論過「概念」的內容,實際上每一概念可以對應到知識結構中的一個結點,且概念之間也有重合的地方,因而它們的座標不是垂直,彼此也不是完全獨立,而是相互關聯,在整個結構框架中就會涉及一些度量問題。寫作就像是將一棵小樹(或者一張簡單的圖)豐富成一棵大樹(或者一張複雜的圖),總結的過程則恰好相反。

  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各自認知膜接觸作用的過程。在與他人認知膜交互的過程中會交換資訊,自身的認知膜在吸收、過濾了新內容後,很可能會發生局部變化。有意思的地方也在於,每個人的認知膜都不盡相同,加之認知主體會受到主觀和資訊處理能力的限制,其認知不會、也不可能是完整的,認知膜也有可能完全無法融合,表現為不理解,甚至矛盾衝突。真正徹底的理解,應該是完全融合多個理解對象,但實際上我們只能部分融合,或無法融合,這依然可以被視為一種理解。大部分人能夠處理的認知結構,往往只有代表性的幾種類型,表現出來的內容,常常是比較容易引起共鳴、或者容易讓人欣賞的對象。

  雖然理解的結構,從整個框架看來很複雜,但對於人而言又可以很簡單。我們在理解結構的度量方式上,使用相對度量、能夠比較就足夠了,因為最終判斷需要額外的資訊,也說明人類的理解機制是開放的,與外界息息相關。這種開放性就和圖靈機的機制非常不同:圖靈機是一個封閉的環境,需要提供各個條件或規則,而人類的理解則是不確定、不完整的,當外界因素(比如有待理解的對象)發生變化時,內部(認知膜)也在改變。理解的分層結構框架是有機、動態的,但不是隨意,它始終有一個核心,就是自我肯定需求。在任一狀態下,圍繞自我肯定需求的內核是確定的,但整體又不會一成不變,因為它可能會隨著外界變化。除了受外界影響,確定的內核又會反過來影響外界,因為它會促使主體向外界施加能夠反應內核的行為,從而影響整個系統,也就是說,個體可能影響整個系統演化,哪怕只是從一個點出發。因此,系統的演化也是不確定的,而且有很多可能的方向。

  人的複雜性,還在於會在自我肯定需求上,加諸未來的判斷和期望。自我肯定需求要透過比較,判斷是否已適當滿足,如果當前我們能夠預計,自我肯定需求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內會得到極大的滿足,那麼即使現在所得沒有想像的多,也可以接受;同時,我們由於相信能達到未來的期望,會有意無意朝那個方向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自我肯定需求就在逐漸被滿足,並且也會根據我們努力的成績和對未來的再判斷調整,目的就是能夠滿足自我肯定需求,維持並促進「自我」成長。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語言的例子,解釋這個理解框架:比如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天淨沙·秋思〉中的一句「小橋流水人家」,我們讀這個句子,就能感受到強烈的畫面感,能自動想像出「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的情景,句中只包含了三個詞,但這三個詞語正是想要表達內容的關鍵詞,可以視為圖的結點,而不同的讀者對於這張圖,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也就是與把自己的認知結構融合再重組的過程。這首小令原本表達的是旅人淒苦的心境,但讀者根據自身的情況,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比如嫻靜淡泊或孤寂悵然。

  透過生理上的刺激,能得到最根本的意識,比如疼痛感等,透過觸覺過濾得到的感覺,就像意識結構裡的根基,然後逐漸豐富,才形成意識結構的結點和網路。在語言中,有很多概念其實都能夠與生理感覺對應,再透過迭代演化不斷延伸。比如「痛心疾首」,字面的意思就是心痛,頭也痛,但實際上是用這種痛的感覺,表達極其怨恨的心情。

  人對某一個對象的理解,從簡單到複雜,可能有多種版本。從不同視角出發的理解,也可能是相對孤立、完全不交叉的圖或樹;但隨著理解加深、結構逐漸豐富,兩個原本獨立的結構,可能在某些結點連接。比如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形而上與形而下等,剛開始彼此認為與對方毫不相干,甚至對立;但隨著理論發展,卻發現兩者在某些方面如出一轍。人的理解結構可以是複雜、不相連的,而我們需要簡化結構,形成一棵樹或簡單的圖,使電腦能理解人類思維。

思想實驗

  圖靈機沒有「自我」意識,也就是沒有認知膜,也沒有初始的認知結構,想幫助機器形成「自我」的觀念,就要讓機器建立起基本的認知結構,為形成認知膜奠定基礎,才能將這一認知結構與其他數據連結,使機器逐漸形成自我意識。

  我們現在定義的「理解」,需要建立在特定的主體和特定背景之上,不同人或者同一人,在不同時期對某一客體的理解,其表達形式也很可能不同。而「理解」真正的含義,就像是「概念」一樣,無法說明得一清二楚,比如以前分析過的「白色」和「馬」等,即便是非常簡單的概念,每個人的理解也不會完全一致,更不用提一篇文章、一部小說或是更加豐富的內容了。

  雖然語言體系非常複雜,但我們還是認為,語言的本質並不是文法,而是「自我」、「外界」與兩者之間的關係表達,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變化(省略、倒裝等),加上語氣詞和標點符號,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豐富語言體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