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摘文)
雖然英語世界確實有一小部分人,從一九八〇年代就開始質疑QWERTY鍵盤的神聖地位,甚至有人呼籲廢除它。但除此之外的拉丁字母世界裡,有更多的人在一百年前開始就這麼說了。早在一八八〇年代(不是一九八〇年代),語言改革者、技術專家、國家建設者以及跨越現在的東亞、南亞、中東、北非等地的人,就已經開始提問:我們該如何克服QWERTY鍵盤的阻礙?20
來自非西方對QWERTY鍵盤的批評,其所涉及到的利害關係,遠比大衛等人著作中所表達的更為深刻。大衛抱怨由於QWERTY鍵盤的佈局,讓人每分鐘損失了幾個單字的輸入速度。而戴蒙只想從他的鍵盤上榨取更多潛力,以減輕手腕的負擔。與此同時,中國評論家則在爭論以QWERTY鍵盤為代表的鍵盤介面,以及其他以拉丁字母為中心的資訊技術,是否會將中文寫作完全排除在全球科技語言的現代化過程之外。日本、韓國、埃及、泰國、印度等地的改革者,則是擔心他們文字文化的命運,亦即擔心他們國家的未來。
大衛文章裡的諷刺重點,是作者探索所謂的QWERTY鍵盤「解決方案」時經常遇到的。因為就英語世界批評QWERTY鍵盤的人來說,我們通常聽到的答案裡,除了少數例外,通常都覺得應該更換鍵盤佈局。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為只要把按鍵移動到鍵盤上的不同位置,就可以擺脫QWERTY鍵盤的束縛。許多人提到最喜歡的鍵盤佈局之一就是「德沃夏克鍵盤」(Dvorak Keyboard),這是由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德沃夏克所設計,他從大約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三〇年代以及之後,都一直在研究他的鍵盤介面。許多西方世界批評QWERTY鍵盤的人,都在吹捧德沃夏克鍵盤的字母排列比較「科學」,宣稱它是一種拯救打字員的工具,可以把他們從「罪魁禍首」QWERTY的「陰謀」中拯救出來。21儘管在英語世界的人機互動情況下,這些作法似乎太過激進,但與非西方世界提出的方案相比,這些替代方案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說是輕描淡寫。 中國科技工作者和語言改革者以及許多非西方世界的人,都知道情況不止如此。要想「克服」QWERTY鍵盤的阻礙,需要的補救措施絕不止是簡單重新排列字母而已。除了必須直接對抗和克服 QWERTY鍵盤本身,還要攻克根深蒂固、環環相扣的「假設」網路,QWERTY鍵盤只是其中最醒目的部分而已。還要克服的是「一鍵一符號,所見即所得」、「即時寫作」等神話,這些才是最終需要克服的障礙,因為寫作就是作為一種創作行為別無其他可能。所以無論德沃夏克鍵盤或其他鍵盤,都無法透過簡單的「重新排列」來解決問題。最終的答案,就是我在這本書中主張的超書寫。
中文只是眾多放棄傳統即時人機互動模型,一頭栽進超書寫輸入法方向的非拉丁文字系統之一。從全世界的範圍看,QWERTY鍵盤和其他QWERTY樣式的鍵盤無所不在。但傳統意義上的「打字」卻非如此。對於中文、日語、阿拉伯語、緬甸語、梵文或任何其他非拉丁文字來說,輸入法及其他許多「中介」程式,才是規則而非例外。它們被用來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個人電腦(以及之前的電報、打字機、熱鉛排版等)輸入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偏見有利於拉丁字母,而不利於其他書寫系統。
請考慮以下幾點:
• 對於這個世界上大約四.六七億阿拉伯語使用者來說,電腦解決方案是必需的,才能讓阿拉伯語(這是一種字母幾乎都是連接在一起,並且會根據前後文改變形狀的文字),跟西方構建的文字處理程式的互動順利。因為在這些程式中,字母被預設為並不會互相接觸,也不會改變形狀。
• 對於超過七千萬以上的韓語使用者來說,電腦解決方案也是必需的,才能讓韓語(這是一種字母的尺寸和位置,都會依據前後文字因素而改變的語種)能在西方構建的電腦環境中運行,因為這些環境在個人電腦早期時,並沒有為其他類型的文字提供支援。
• 對於大約五.八八億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使用者、約二.五億孟加拉語使用者以及幾億其他印度語言使用者來說,也必須開發其他電腦解決方案。例如,儘管梵文的子音字母的數量相對較少,但它們通常以「合體字」的形式出現,其形狀可能與原始構成部分有很大的差異(這是這類書寫系統的特點,早期西方製造的電腦同樣無法處理)。
即使在今天,為了使基於QWERTY鍵盤的個人電腦與緬甸語、孟加拉語、泰語、梵文、阿拉伯語、烏爾都語等相容,仍然需要超過七種以上的不同電腦解決方案(請注意,我並沒有寫成「讓緬甸語⋯⋯與QWERTY相容」)。這些方案包括:
1. 輸入法以及遞迴(不停出現)的彈出式選單(正如我們在書中所見),中文、日語、韓語和許多其他非拉丁文字系統都需要
2. 上下文形狀調整,對於阿拉伯語及其衍生形式以及緬甸語等文字都是必要的
3. 動態連字,阿拉伯語和泰米爾語等也需要
4. 放置變音符號,泰語等具有疊加變音符號的語系需要用到
5. 上下文重新排序,字母或字形的順序會根據上下文而改變(對於孟加拉語和梵文等印度文字來說相當重要,這些文字中的子音和隨後的母音會結合成組)
6. 拆分,對於印度文字來說也是必要的,單一字母或字形會同時出現在一行中的多個位置
7. 雙向性,適用於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等從右向左書寫的閃語系文字,但其數字會從左向右書寫(圖 7.2)
如果我們統計因其書寫系統而被「系統性」的排除在西方製造的打字機、鑄排機、蒙納鑄排機、個人電腦等的人口總數,亦即被迫轉向超書寫人機互動模式的人口總數,就會發現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換句話說,在個人電腦革命初期和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地球上絕大多數的人,如果不透過硬體或軟體的方式「改裝」,就無法使用個人電腦。
我們可以說,正是受益於非西方和非拉丁世界這股狂熱的超書寫「改裝」潮流,電腦和各種新媒體才能持續發展並取得如此成就。舉例來說,雖然未臻完美,但這些改裝讓阿拉伯語文字首次能以正確連接的形式,出現在螢幕和印刷品上;讓韓語字母比例能夠完整顯示;讓印度語合體字也得以正確呈現等,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如今的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等,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利潤最豐厚的IT市場,讓歐美公司爭先恐後地想要打入這些市場。對於那些執著於「即時性」神話的人來說,這樣的景像似乎印證了他們早已知道的事實:亦即西方工程和創新的輝煌,再次將恩賜灑遍了世界「其他」地區。
但這完全是一種謬誤。並不是西方設計的電腦拯救了中國和非西方世界,反而是中國和非西方世界拯救了西方設計的電腦——確切地說是拯救了西方電腦根深蒂固的局限性(無論是在概念上或物質上)。如果沒有各種輸入法、上下文調整、動態連字、渲染引擎、排版引擎、自適記憶體、上下文分析、自動完成功能、預測文本輸入、BIOS改裝、印表機驅動程式的破解、中文語言晶片,以及最重要的,擁抱超書寫等各種努力,西方製造的電腦在美洲和歐洲以外的世界,都將無法取得有意義的立足之地。22如今,超書寫已經成為全球標準,因為正是超書寫讓全球的電腦得以實際應用。
當需要「輔助」程式的語言數量,超過了電腦原先運作的語言數量時,我們對於電腦和新媒體的理解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當超書寫技術比原本「正常」的正字法輸入技術更普遍時,我們對電子寫作的理解,又將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讓我們回到二〇一三年中國輸入法大賽的黃振宇身上,我們不禁要問:黃振宇是否能夠用紙和筆「手寫」出胡錦濤主席的演講稿呢?如果他做不到,如果他也「提筆忘字」,我們真的會認為他是失憶、失語或文盲嗎?
書寫已經改變了。我們理解書寫的框架也必須隨之改變。
雖然英語世界確實有一小部分人,從一九八〇年代就開始質疑QWERTY鍵盤的神聖地位,甚至有人呼籲廢除它。但除此之外的拉丁字母世界裡,有更多的人在一百年前開始就這麼說了。早在一八八〇年代(不是一九八〇年代),語言改革者、技術專家、國家建設者以及跨越現在的東亞、南亞、中東、北非等地的人,就已經開始提問:我們該如何克服QWERTY鍵盤的阻礙?20
來自非西方對QWERTY鍵盤的批評,其所涉及到的利害關係,遠比大衛等人著作中所表達的更為深刻。大衛抱怨由於QWERTY鍵盤的佈局,讓人每分鐘損失了幾個單字的輸入速度。而戴蒙只想從他的鍵盤上榨取更多潛力,以減輕手腕的負擔。與此同時,中國評論家則在爭論以QWERTY鍵盤為代表的鍵盤介面,以及其他以拉丁字母為中心的資訊技術,是否會將中文寫作完全排除在全球科技語言的現代化過程之外。日本、韓國、埃及、泰國、印度等地的改革者,則是擔心他們文字文化的命運,亦即擔心他們國家的未來。
大衛文章裡的諷刺重點,是作者探索所謂的QWERTY鍵盤「解決方案」時經常遇到的。因為就英語世界批評QWERTY鍵盤的人來說,我們通常聽到的答案裡,除了少數例外,通常都覺得應該更換鍵盤佈局。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為只要把按鍵移動到鍵盤上的不同位置,就可以擺脫QWERTY鍵盤的束縛。許多人提到最喜歡的鍵盤佈局之一就是「德沃夏克鍵盤」(Dvorak Keyboard),這是由華盛頓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德沃夏克所設計,他從大約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三〇年代以及之後,都一直在研究他的鍵盤介面。許多西方世界批評QWERTY鍵盤的人,都在吹捧德沃夏克鍵盤的字母排列比較「科學」,宣稱它是一種拯救打字員的工具,可以把他們從「罪魁禍首」QWERTY的「陰謀」中拯救出來。21儘管在英語世界的人機互動情況下,這些作法似乎太過激進,但與非西方世界提出的方案相比,這些替代方案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說是輕描淡寫。 中國科技工作者和語言改革者以及許多非西方世界的人,都知道情況不止如此。要想「克服」QWERTY鍵盤的阻礙,需要的補救措施絕不止是簡單重新排列字母而已。除了必須直接對抗和克服 QWERTY鍵盤本身,還要攻克根深蒂固、環環相扣的「假設」網路,QWERTY鍵盤只是其中最醒目的部分而已。還要克服的是「一鍵一符號,所見即所得」、「即時寫作」等神話,這些才是最終需要克服的障礙,因為寫作就是作為一種創作行為別無其他可能。所以無論德沃夏克鍵盤或其他鍵盤,都無法透過簡單的「重新排列」來解決問題。最終的答案,就是我在這本書中主張的超書寫。
中文只是眾多放棄傳統即時人機互動模型,一頭栽進超書寫輸入法方向的非拉丁文字系統之一。從全世界的範圍看,QWERTY鍵盤和其他QWERTY樣式的鍵盤無所不在。但傳統意義上的「打字」卻非如此。對於中文、日語、阿拉伯語、緬甸語、梵文或任何其他非拉丁文字來說,輸入法及其他許多「中介」程式,才是規則而非例外。它們被用來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個人電腦(以及之前的電報、打字機、熱鉛排版等)輸入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偏見有利於拉丁字母,而不利於其他書寫系統。
請考慮以下幾點:
• 對於這個世界上大約四.六七億阿拉伯語使用者來說,電腦解決方案是必需的,才能讓阿拉伯語(這是一種字母幾乎都是連接在一起,並且會根據前後文改變形狀的文字),跟西方構建的文字處理程式的互動順利。因為在這些程式中,字母被預設為並不會互相接觸,也不會改變形狀。
• 對於超過七千萬以上的韓語使用者來說,電腦解決方案也是必需的,才能讓韓語(這是一種字母的尺寸和位置,都會依據前後文字因素而改變的語種)能在西方構建的電腦環境中運行,因為這些環境在個人電腦早期時,並沒有為其他類型的文字提供支援。
• 對於大約五.八八億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使用者、約二.五億孟加拉語使用者以及幾億其他印度語言使用者來說,也必須開發其他電腦解決方案。例如,儘管梵文的子音字母的數量相對較少,但它們通常以「合體字」的形式出現,其形狀可能與原始構成部分有很大的差異(這是這類書寫系統的特點,早期西方製造的電腦同樣無法處理)。
即使在今天,為了使基於QWERTY鍵盤的個人電腦與緬甸語、孟加拉語、泰語、梵文、阿拉伯語、烏爾都語等相容,仍然需要超過七種以上的不同電腦解決方案(請注意,我並沒有寫成「讓緬甸語⋯⋯與QWERTY相容」)。這些方案包括:
1. 輸入法以及遞迴(不停出現)的彈出式選單(正如我們在書中所見),中文、日語、韓語和許多其他非拉丁文字系統都需要
2. 上下文形狀調整,對於阿拉伯語及其衍生形式以及緬甸語等文字都是必要的
3. 動態連字,阿拉伯語和泰米爾語等也需要
4. 放置變音符號,泰語等具有疊加變音符號的語系需要用到
5. 上下文重新排序,字母或字形的順序會根據上下文而改變(對於孟加拉語和梵文等印度文字來說相當重要,這些文字中的子音和隨後的母音會結合成組)
6. 拆分,對於印度文字來說也是必要的,單一字母或字形會同時出現在一行中的多個位置
7. 雙向性,適用於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等從右向左書寫的閃語系文字,但其數字會從左向右書寫(圖 7.2)
如果我們統計因其書寫系統而被「系統性」的排除在西方製造的打字機、鑄排機、蒙納鑄排機、個人電腦等的人口總數,亦即被迫轉向超書寫人機互動模式的人口總數,就會發現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全球人口的一半。換句話說,在個人電腦革命初期和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地球上絕大多數的人,如果不透過硬體或軟體的方式「改裝」,就無法使用個人電腦。
我們可以說,正是受益於非西方和非拉丁世界這股狂熱的超書寫「改裝」潮流,電腦和各種新媒體才能持續發展並取得如此成就。舉例來說,雖然未臻完美,但這些改裝讓阿拉伯語文字首次能以正確連接的形式,出現在螢幕和印刷品上;讓韓語字母比例能夠完整顯示;讓印度語合體字也得以正確呈現等,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如今的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等,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利潤最豐厚的IT市場,讓歐美公司爭先恐後地想要打入這些市場。對於那些執著於「即時性」神話的人來說,這樣的景像似乎印證了他們早已知道的事實:亦即西方工程和創新的輝煌,再次將恩賜灑遍了世界「其他」地區。
但這完全是一種謬誤。並不是西方設計的電腦拯救了中國和非西方世界,反而是中國和非西方世界拯救了西方設計的電腦——確切地說是拯救了西方電腦根深蒂固的局限性(無論是在概念上或物質上)。如果沒有各種輸入法、上下文調整、動態連字、渲染引擎、排版引擎、自適記憶體、上下文分析、自動完成功能、預測文本輸入、BIOS改裝、印表機驅動程式的破解、中文語言晶片,以及最重要的,擁抱超書寫等各種努力,西方製造的電腦在美洲和歐洲以外的世界,都將無法取得有意義的立足之地。22如今,超書寫已經成為全球標準,因為正是超書寫讓全球的電腦得以實際應用。
當需要「輔助」程式的語言數量,超過了電腦原先運作的語言數量時,我們對於電腦和新媒體的理解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當超書寫技術比原本「正常」的正字法輸入技術更普遍時,我們對電子寫作的理解,又將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讓我們回到二〇一三年中國輸入法大賽的黃振宇身上,我們不禁要問:黃振宇是否能夠用紙和筆「手寫」出胡錦濤主席的演講稿呢?如果他做不到,如果他也「提筆忘字」,我們真的會認為他是失憶、失語或文盲嗎?
書寫已經改變了。我們理解書寫的框架也必須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