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入門:最常用的6種提問方法
1-1 指令式提問:提問越清楚,回答更明確
想要駕馭AI,就要掌握與AI 對話的技巧。從某種角度來看,和AI 對話,就像指派下屬任務一樣。面對同樣的任務、同樣的下屬,懂得指派任務的主管,更容易帶領下屬完成工作。來看看以下的案例。公司要求完成一個宣傳專案,兩位主管都指派了下屬任務,如果你是那名下屬,較容易完成哪個主管所指派的任務?
一般主管
「我們最近和×× 品牌合作,要出一個宣傳專案, 你來做一下,後天給我。」
優秀的主管
「最近×× 品牌要和我們合作。馬上就是五一勞動節了,他們想以勞動節結合新產品為主題,做一個節日宣傳專案,以帶動這款新產品的銷量。活動主要針對25~35 歲的女性族群,包含節日共三天。專案以PPT 呈現,不要超過10 頁,週五下午6 點前將方案給我。」
優秀的主管所指派的任務,是否看起來更容易完成? 因為該主管提供的訊息完整、要求清楚,下屬一聽就知道任務是什麼。否則就得花費許多時間,再次確認這個方案的具體要求。
當主管明確指出期望的結果、工作標準以及截止時間,下屬能更完整理解任務要求,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拖延。同理,向AI 提問時,下的指令越清楚和具體,得到的結果越接近自己的期望。什麼才是好的指令呢?以四大原則供大家參考。
1.結構清楚
下達指令前,我們可以借助經典結構(比如常用的5W),讓自己的表達更有邏輯、更順暢,從而形成清楚的指令。
2.重點突出
越是想表達出清楚的需求,可能導致指令的內容越多。指令一複雜,就不利於AI 去理解提問者的需求。這時可以藉由換行,來突顯出重要的指令。
3.語言簡練
多用短句,少用長句,有助於精簡訊息。
4.易於理解
儘量使用量化或具體場景的詞彙,尤其希望達到某種效果的時候。比如當我們想控制篇幅時,比起下「不要太長」這個指定,明確提出「控制在300 字以內」,更容易讓AI 理解。
了解以上原則後我們會發現,利用常用的結構化提問思路,是善用指令式提問的關鍵。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實際場景,來看看指令式提問的魅力。
場景1:寫活動行銷案
小李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行銷專員,最近公司和一個牙刷品牌合作,要小李撰寫針對五一勞動節的活動專案, 來增加新品銷量。小李沒有想法於是想求助AI,我們來看看給AI 不清楚的指令和清楚的指令,會得到怎樣不同的效果。(AI 回答內容略)
可以很明顯看到,下達清楚的指令後,AI 的回答更符合提問者的需求,也更容易實行了。以下再展示幾個不同場景的應用案例,以便大家更理解什麼是清楚的指令。
AI 雖然任勞任怨、不會發脾氣、不會提出抗議,但是如果接收到的指令不清楚,它只能把工作做到60 分,甚至不及格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