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OpenAI執行長奧特曼遭到解雇的隱情
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uel Harris Altman)為了參觀一級方程式賽車(F1),住在拉斯維加斯的高級旅館。
前一晚,他接到同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兼董事的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傳來訊息,說是「明天中午有事要談」。
於是隔天中午,山姆奧特曼便透過筆記型電腦參加視訊會議,沒想到除了蘇茨克維之外,連他在內的四名董事全部到齊。奧特曼突然覺得「事情不大對勁」。
不祥的預感成真,他從蘇茨克維口中聽到「山姆,你出局了。你被開除了」。
儘管當下奧特曼懷疑自己聽錯了,卻還是立刻開口問「我還能幫忙什麼事情?(How can I help?)」。
對此,蘇茨克維這四位董事只拜託奧特曼「請協助臨時上任的執行長」,據說奧特曼也表示同意。
以上是根據《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些美國媒體的報導所寫的內容,但是奧特曼知道自己被開除之後的反應,讓我有點驚訝(甚至覺得有些不對勁)。我想,當下的他應該正努力掩飾自己的不安;換成一般人,恐怕很難開口問對方「我還能幫忙什麼事情?」。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放馬後炮,不過我覺得這時候的奧特曼已經比其他四位董事更勝一籌。明明他就是「披著羊皮的狼」,卻還是不動聲色,一邊接受遭到解雇這件事,一邊表現順服,事後立刻透過自己的人脈全面反擊。
短短四天,他就奪回OpenAI的執行長寶座,還反過來驅離所有想要趕走自己的董事。
本書的讀者應該早就了解這場公司內鬥的來龍去脈,但其中有幾個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奧特曼是何等人物的小故事,所以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他被解雇後,OpenAI總裁兼董事葛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也被蘇茨克維請來視訊會議,同樣被告知解除董事務,但希望他能繼續擔任總裁。不過,布羅克曼為了抗議董事會的決定,當天就辭去OpenAI的職務,幾名研究人員也跟著他辭職。
這四位董事未具體提出開除奧特曼的理由,只以「奧特曼總是未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解釋。
▉比起股東的權益,更重視「AI安全性」的特殊董事會
OpenAI特殊的統治體制,也影響了這場宮鬥劇的發展。OpenAI最初是於2015年,由知名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與奧特曼共同創立的非營利研究團體,創立的目標是「打造對全人類做出貢獻,而且十分安全的高階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而不只是創立一間公司」。
不過,為了籌集開發ChatGPT這類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簡稱LLM)所需的數億至數十億美元,不得不於2019年實質轉型為營利企業(OpenAI LP)(詳見第二章)。但是就連此時,上層組織仍維持最初的非營利團體(OpenAI Inc.),任何與企業經營有關的重大問題,都還是由非營利團體的董事會決定。
為了避免誤解,在此先說明一下,有些人認為,若是非營利團體,就不該將上層組織稱為「董事會」,而是「理事會」,但如今大部分的人都認為OpenAI的實體是株式會社OpenAI LP(目前的公司名稱為OpenAI Global,LLC),所以本書才將統治OpenAI的組織稱為「董事會」。順帶一提,不管是「理事會」還是「董事會」,在英文都稱為「board」。
OpenAI董事會的成員(董事:director)原則上為九位,公司成立之際也是九人,但後來經過多次更迭,到了2023年11月(公司內部政變爆發前夕)只剩下六人。
其中包含內部董事三位和外部董事三位。
內部董事包含山姆‧奧特曼(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葛雷格‧布羅克曼(共同創辦人兼總裁暨董事長)和伊利亞‧蘇茨克維(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科學家);外部董事包含亞當‧安捷羅(Adam DAngelo,美國Q&A網站Quora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海倫‧托納(Helen Toner,美國喬治城大學研究學者)和塔莎‧麥卡利(Tasha McCauley,美國智庫「蘭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在董事會成員之中,能夠擁有OpenAI LP股份的成員低於半數,換言之,若董事職位共有九名,只有四名能夠擁有股份,若董事只有六名,就只有兩名能夠擁有股份。順帶一提,奧特曼曾自述「未擁有OpenAI LP的股分」。
這種特殊董事會擁有絕對的人事權。因此,比起公司(OpenAI LP)或是股東的利益,更重視「AI開發的安全性」,一旦經營方針有違這項理念,就算是奧特曼這種共同創辦人、執行長、董事,也會透過表決被立刻開除。
▉煽動對立,操控人心
OpenAI董事會與執行長奧特曼之間,早有嫌隙。
尤其在ChatGPT發表將滿一週年的2023年10月,外部董事海倫‧托納(Helen Toner)與大學的同事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這篇論文之中,托納與同事嚴厲批判了OpenAI的產品開發模式,同時給予AI新創企業Anthropic(也就是OpenAI競爭對手)高度評價。
這篇論文指出:「OpenAI急著發表ChatGPT,卻在安全檢查這些部分偷工減料,但是Anthropic(為了對抗ChatGPT)自製的聊天機器人(對話型AI)為了確定安全無虞,所以才延後發表。」
讀到這篇論文的奧特曼,心情當然不好。
他打電話警告托納「這篇論文遲早會引起問題」。此時,美國的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FTC)著手調查OpenAI,所以奧特曼擔心托納的這篇論文,剛好成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質疑OpenAI的絕佳素材。
聽到在電話另一頭奧特曼的不斷抱怨之後,托納只解釋「這不過是篇學術論文(所以不需要那麼擔心)」。
雖然奧特曼暫時接受了托納的解釋,卻還是立刻寫信給其他的董事,也在信中提到「我們所有人對於這篇論文帶來的傷害未取得共識」。
奧特曼之後又立刻打電話給多位董事,告知「另一位外部董事塔莎‧麥卡利想開除托納這位外部董事」。
被告知此事的董事紛紛與麥卡利確認「妳真的想要開除托納?」麥卡利則回應「這完全是謊話」(absolutely false)否定了這個說法。
這些董事覺得「奧特曼想讓我們彼此對立,藉此操控董事會」。
其實在此之前,蘇茨克維也有相同的感覺。
以首席科學家的身分參與OpenAI創立,負責技術開發的蘇茨克維是公認的天才研究者(詳見序章和第一章)。
不過,奧特曼透過2023年10月的人事異動,將另一位對當時該公司最新的大型語言模型GPT-4的開發做出貢獻的研究者(技術人員),拔擢至地位與蘇茨克維幾乎相等的職位。
這讓蘇茨克維覺得「自己被羞辱了」,也覺得「奧特曼有意讓公司內部的研究人員互相對立,藉此操控公司」。
蘇茨克維告訴其他董事「再這樣下去,我或許會辭職(離開OpenAI)」,也告訴這些董事「選擇站我這邊,或是站在奧特曼那邊吧」(不過,蘇茨克維的律師否認這一連串的事件)。
▉令人不悅的小摩擦引發不滿
奧特曼非常擅長操控人心,為自己謀利。早在他擔任OpenAI 執行長之前,還只是新創企業Loopt執行長之際,矽谷就已經傳出「只要能為自己謀利,騙人又何妨」這類與他有關的謠言。
他身邊的人紛紛以「被紙張劃傷的傷口」(paper cut)形容他這個壞習慣。
就算是柔軟的紙,不小心被紙張邊緣劃傷皮膚,還是會留下類似被美工刀割傷的傷口。雖然這不會是致命傷,但還是會隱隱作痛。如果只是一、兩次,或許還能夠忍耐,但如果同樣的傷害一再出現,不管是誰都無法繼續壓住內心的怒火。
由此可知,蘇茨克維在內的四位董事為什麼會想解雇奧特曼了。
奧特曼並非做了會直接傷害OpenAI的壞事或是做了違法行為,但是他卻不斷地操控人心,說謊,在董事會成員的心中留下一道又一道被紙劃傷的痕跡。久而久之,這些傷痕成為難以忍受的疼痛,致使公司內部政變爆發。
因此,就算問這些人為什麼要發動政變,他們也只能說出「奧特曼總是未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這種抽象的答案。
美國媒體雖然提到這類與奧特曼有關的傳聞,也認為這是引起這場經營權爭奪戰的原因之一,但是奧特曼對此感到非常意外,因為他自認為是個正直又誠實的人。
▉猶如玩笑的OpenAI的事業計畫
其實過去也有證實這類傳聞的報導。
OpenAI因為ChatGPT席捲全世界而聞名世界的前幾年,擔任執行長的奧特曼就曾擔任某個棚內的電視節目(或是廣播、播客這類節目)的來賓(該記錄現在還留著,但只有聲音的部分,所以分不清楚是哪一個)。
在錄製當下,節目的女主持人問奧特曼「OpenAI要如何賺錢呢?能否請教貴公司的事業計畫」,結果奧特曼回答:「老實說,我們現在根本沒什麼事業計畫,我們到目前為止,一毛錢也沒賺到,甚至沒想過某天會開始賺錢。
不過,我們與投資者達成了某些軟性協定。
我們正在開發遠超人類智慧的AGI,等到這個超級AI開發完成,我們就會問這個AI該如何產生投資報酬」
「意思是,你要先開發超級AI,再請AI教你怎麼賺錢。這就是你們的事業計畫對吧?」主持人向奧特曼確認這點。
當下,從攝影棚的一般觀眾傳來笑聲。在場的觀眾有超過一半是女性,所以傳出來的笑聲有點大聲。雖然是不帶惡意或敵意的笑聲,但已經算是失去控制的笑聲了。
聽到笑聲的奧特曼便自嘲地說「這聽起來像是矽谷的玩笑,對吧?」
「真的是這樣啊」主持人也跟著附和。
觀眾席再次傳出笑聲。
奧特曼也跟著附和「真的是這樣喔!」他知道主持人與觀眾有點驚訝,卻接著說:「被當成笨蛋也沒辦法,我能理解大家的想法。」
奧特曼本來就是極度聰明,又很有口條的人,就算遇到創投資金這類大投資家也不會膽怯,還是口若懸河,推銷自己的公司。
如果是像他這種善於話術又經驗豐富的人,就算節目主持人問他:「OpenAI要怎麼賺錢?」他應該能輕鬆地回答像樣的事業計畫,度過當下的難關。
但是他卻老實地回答:「我們根本沒想到這點。」
甚至,他還說出「我們打算問AI怎麼賺錢」這種脫離現實的事業計畫,引來觀眾的嘲笑。
這也算是奧特曼「幾乎愚蠢的老實」的一面。他真的是充滿矛盾與謎團,又十分複雜的人物。
此外,奧特曼領軍的OpenAI也有既是非營利團體,又是營利企業這種本質上的矛盾,從創立之初就是一個隨時都可能消失的弱小集團。
為什麼他們能造就引起世界熱潮的ChatGPT?甚至有可能藉著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出通往超越人類,超級人工智慧AGI呢?內文將透過在矽谷流傳的幾個小故事,以及相關的分析與考察,帶領大家一起解開這個謎團。
本書是以OpenAI為主軸,介紹微軟、Google這類主力玩家開發生成式AI的開發故事。
這些不僅是科技巨頭與衝勁十足的新創企業之間的企業連續劇,同時也是OpenAI 執行長的奧特曼與其競爭對手伊隆‧馬斯克,或是其他科技巨頭經營者的群像劇,而這些經營者的個性都十分鮮明。
若大家能透過充滿矛盾與謎團的奧特曼,以及以OpenAI為舞台所展開的連續劇,了解這個新時代需要哪種新領袖或是企業,那將是作者的榮幸。
本書開頭的「序章」會先介紹OpenAI或ChatGPT問世之前的AI開發史。對於OpenAI或生成式AI特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序章,直接進入第一章。但如果能從序章開始讀起,了解相關組織與技術的背景或起源,應該就能進一步了解本書的內容。
本書的主要來源為美國主要媒體(報紙、雜誌、網路媒體、YouTube影片)的公開資訊,這些資訊也於本書最後的「參考來源」。
2024年6月23日
小林雅一
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uel Harris Altman)為了參觀一級方程式賽車(F1),住在拉斯維加斯的高級旅館。
前一晚,他接到同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兼董事的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傳來訊息,說是「明天中午有事要談」。
於是隔天中午,山姆奧特曼便透過筆記型電腦參加視訊會議,沒想到除了蘇茨克維之外,連他在內的四名董事全部到齊。奧特曼突然覺得「事情不大對勁」。
不祥的預感成真,他從蘇茨克維口中聽到「山姆,你出局了。你被開除了」。
儘管當下奧特曼懷疑自己聽錯了,卻還是立刻開口問「我還能幫忙什麼事情?(How can I help?)」。
對此,蘇茨克維這四位董事只拜託奧特曼「請協助臨時上任的執行長」,據說奧特曼也表示同意。
以上是根據《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些美國媒體的報導所寫的內容,但是奧特曼知道自己被開除之後的反應,讓我有點驚訝(甚至覺得有些不對勁)。我想,當下的他應該正努力掩飾自己的不安;換成一般人,恐怕很難開口問對方「我還能幫忙什麼事情?」。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放馬後炮,不過我覺得這時候的奧特曼已經比其他四位董事更勝一籌。明明他就是「披著羊皮的狼」,卻還是不動聲色,一邊接受遭到解雇這件事,一邊表現順服,事後立刻透過自己的人脈全面反擊。
短短四天,他就奪回OpenAI的執行長寶座,還反過來驅離所有想要趕走自己的董事。
本書的讀者應該早就了解這場公司內鬥的來龍去脈,但其中有幾個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奧特曼是何等人物的小故事,所以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他被解雇後,OpenAI總裁兼董事葛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也被蘇茨克維請來視訊會議,同樣被告知解除董事務,但希望他能繼續擔任總裁。不過,布羅克曼為了抗議董事會的決定,當天就辭去OpenAI的職務,幾名研究人員也跟著他辭職。
這四位董事未具體提出開除奧特曼的理由,只以「奧特曼總是未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解釋。
▉比起股東的權益,更重視「AI安全性」的特殊董事會
OpenAI特殊的統治體制,也影響了這場宮鬥劇的發展。OpenAI最初是於2015年,由知名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與奧特曼共同創立的非營利研究團體,創立的目標是「打造對全人類做出貢獻,而且十分安全的高階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而不只是創立一間公司」。
不過,為了籌集開發ChatGPT這類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簡稱LLM)所需的數億至數十億美元,不得不於2019年實質轉型為營利企業(OpenAI LP)(詳見第二章)。但是就連此時,上層組織仍維持最初的非營利團體(OpenAI Inc.),任何與企業經營有關的重大問題,都還是由非營利團體的董事會決定。
為了避免誤解,在此先說明一下,有些人認為,若是非營利團體,就不該將上層組織稱為「董事會」,而是「理事會」,但如今大部分的人都認為OpenAI的實體是株式會社OpenAI LP(目前的公司名稱為OpenAI Global,LLC),所以本書才將統治OpenAI的組織稱為「董事會」。順帶一提,不管是「理事會」還是「董事會」,在英文都稱為「board」。
OpenAI董事會的成員(董事:director)原則上為九位,公司成立之際也是九人,但後來經過多次更迭,到了2023年11月(公司內部政變爆發前夕)只剩下六人。
其中包含內部董事三位和外部董事三位。
內部董事包含山姆‧奧特曼(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葛雷格‧布羅克曼(共同創辦人兼總裁暨董事長)和伊利亞‧蘇茨克維(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科學家);外部董事包含亞當‧安捷羅(Adam DAngelo,美國Q&A網站Quora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海倫‧托納(Helen Toner,美國喬治城大學研究學者)和塔莎‧麥卡利(Tasha McCauley,美國智庫「蘭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在董事會成員之中,能夠擁有OpenAI LP股份的成員低於半數,換言之,若董事職位共有九名,只有四名能夠擁有股份,若董事只有六名,就只有兩名能夠擁有股份。順帶一提,奧特曼曾自述「未擁有OpenAI LP的股分」。
這種特殊董事會擁有絕對的人事權。因此,比起公司(OpenAI LP)或是股東的利益,更重視「AI開發的安全性」,一旦經營方針有違這項理念,就算是奧特曼這種共同創辦人、執行長、董事,也會透過表決被立刻開除。
▉煽動對立,操控人心
OpenAI董事會與執行長奧特曼之間,早有嫌隙。
尤其在ChatGPT發表將滿一週年的2023年10月,外部董事海倫‧托納(Helen Toner)與大學的同事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這篇論文之中,托納與同事嚴厲批判了OpenAI的產品開發模式,同時給予AI新創企業Anthropic(也就是OpenAI競爭對手)高度評價。
這篇論文指出:「OpenAI急著發表ChatGPT,卻在安全檢查這些部分偷工減料,但是Anthropic(為了對抗ChatGPT)自製的聊天機器人(對話型AI)為了確定安全無虞,所以才延後發表。」
讀到這篇論文的奧特曼,心情當然不好。
他打電話警告托納「這篇論文遲早會引起問題」。此時,美國的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FTC)著手調查OpenAI,所以奧特曼擔心托納的這篇論文,剛好成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質疑OpenAI的絕佳素材。
聽到在電話另一頭奧特曼的不斷抱怨之後,托納只解釋「這不過是篇學術論文(所以不需要那麼擔心)」。
雖然奧特曼暫時接受了托納的解釋,卻還是立刻寫信給其他的董事,也在信中提到「我們所有人對於這篇論文帶來的傷害未取得共識」。
奧特曼之後又立刻打電話給多位董事,告知「另一位外部董事塔莎‧麥卡利想開除托納這位外部董事」。
被告知此事的董事紛紛與麥卡利確認「妳真的想要開除托納?」麥卡利則回應「這完全是謊話」(absolutely false)否定了這個說法。
這些董事覺得「奧特曼想讓我們彼此對立,藉此操控董事會」。
其實在此之前,蘇茨克維也有相同的感覺。
以首席科學家的身分參與OpenAI創立,負責技術開發的蘇茨克維是公認的天才研究者(詳見序章和第一章)。
不過,奧特曼透過2023年10月的人事異動,將另一位對當時該公司最新的大型語言模型GPT-4的開發做出貢獻的研究者(技術人員),拔擢至地位與蘇茨克維幾乎相等的職位。
這讓蘇茨克維覺得「自己被羞辱了」,也覺得「奧特曼有意讓公司內部的研究人員互相對立,藉此操控公司」。
蘇茨克維告訴其他董事「再這樣下去,我或許會辭職(離開OpenAI)」,也告訴這些董事「選擇站我這邊,或是站在奧特曼那邊吧」(不過,蘇茨克維的律師否認這一連串的事件)。
▉令人不悅的小摩擦引發不滿
奧特曼非常擅長操控人心,為自己謀利。早在他擔任OpenAI 執行長之前,還只是新創企業Loopt執行長之際,矽谷就已經傳出「只要能為自己謀利,騙人又何妨」這類與他有關的謠言。
他身邊的人紛紛以「被紙張劃傷的傷口」(paper cut)形容他這個壞習慣。
就算是柔軟的紙,不小心被紙張邊緣劃傷皮膚,還是會留下類似被美工刀割傷的傷口。雖然這不會是致命傷,但還是會隱隱作痛。如果只是一、兩次,或許還能夠忍耐,但如果同樣的傷害一再出現,不管是誰都無法繼續壓住內心的怒火。
由此可知,蘇茨克維在內的四位董事為什麼會想解雇奧特曼了。
奧特曼並非做了會直接傷害OpenAI的壞事或是做了違法行為,但是他卻不斷地操控人心,說謊,在董事會成員的心中留下一道又一道被紙劃傷的痕跡。久而久之,這些傷痕成為難以忍受的疼痛,致使公司內部政變爆發。
因此,就算問這些人為什麼要發動政變,他們也只能說出「奧特曼總是未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這種抽象的答案。
美國媒體雖然提到這類與奧特曼有關的傳聞,也認為這是引起這場經營權爭奪戰的原因之一,但是奧特曼對此感到非常意外,因為他自認為是個正直又誠實的人。
▉猶如玩笑的OpenAI的事業計畫
其實過去也有證實這類傳聞的報導。
OpenAI因為ChatGPT席捲全世界而聞名世界的前幾年,擔任執行長的奧特曼就曾擔任某個棚內的電視節目(或是廣播、播客這類節目)的來賓(該記錄現在還留著,但只有聲音的部分,所以分不清楚是哪一個)。
在錄製當下,節目的女主持人問奧特曼「OpenAI要如何賺錢呢?能否請教貴公司的事業計畫」,結果奧特曼回答:「老實說,我們現在根本沒什麼事業計畫,我們到目前為止,一毛錢也沒賺到,甚至沒想過某天會開始賺錢。
不過,我們與投資者達成了某些軟性協定。
我們正在開發遠超人類智慧的AGI,等到這個超級AI開發完成,我們就會問這個AI該如何產生投資報酬」
「意思是,你要先開發超級AI,再請AI教你怎麼賺錢。這就是你們的事業計畫對吧?」主持人向奧特曼確認這點。
當下,從攝影棚的一般觀眾傳來笑聲。在場的觀眾有超過一半是女性,所以傳出來的笑聲有點大聲。雖然是不帶惡意或敵意的笑聲,但已經算是失去控制的笑聲了。
聽到笑聲的奧特曼便自嘲地說「這聽起來像是矽谷的玩笑,對吧?」
「真的是這樣啊」主持人也跟著附和。
觀眾席再次傳出笑聲。
奧特曼也跟著附和「真的是這樣喔!」他知道主持人與觀眾有點驚訝,卻接著說:「被當成笨蛋也沒辦法,我能理解大家的想法。」
奧特曼本來就是極度聰明,又很有口條的人,就算遇到創投資金這類大投資家也不會膽怯,還是口若懸河,推銷自己的公司。
如果是像他這種善於話術又經驗豐富的人,就算節目主持人問他:「OpenAI要怎麼賺錢?」他應該能輕鬆地回答像樣的事業計畫,度過當下的難關。
但是他卻老實地回答:「我們根本沒想到這點。」
甚至,他還說出「我們打算問AI怎麼賺錢」這種脫離現實的事業計畫,引來觀眾的嘲笑。
這也算是奧特曼「幾乎愚蠢的老實」的一面。他真的是充滿矛盾與謎團,又十分複雜的人物。
此外,奧特曼領軍的OpenAI也有既是非營利團體,又是營利企業這種本質上的矛盾,從創立之初就是一個隨時都可能消失的弱小集團。
為什麼他們能造就引起世界熱潮的ChatGPT?甚至有可能藉著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出通往超越人類,超級人工智慧AGI呢?內文將透過在矽谷流傳的幾個小故事,以及相關的分析與考察,帶領大家一起解開這個謎團。
本書是以OpenAI為主軸,介紹微軟、Google這類主力玩家開發生成式AI的開發故事。
這些不僅是科技巨頭與衝勁十足的新創企業之間的企業連續劇,同時也是OpenAI 執行長的奧特曼與其競爭對手伊隆‧馬斯克,或是其他科技巨頭經營者的群像劇,而這些經營者的個性都十分鮮明。
若大家能透過充滿矛盾與謎團的奧特曼,以及以OpenAI為舞台所展開的連續劇,了解這個新時代需要哪種新領袖或是企業,那將是作者的榮幸。
本書開頭的「序章」會先介紹OpenAI或ChatGPT問世之前的AI開發史。對於OpenAI或生成式AI特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序章,直接進入第一章。但如果能從序章開始讀起,了解相關組織與技術的背景或起源,應該就能進一步了解本書的內容。
本書的主要來源為美國主要媒體(報紙、雜誌、網路媒體、YouTube影片)的公開資訊,這些資訊也於本書最後的「參考來源」。
2024年6月23日
小林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