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看極光……但小心電器故障
極光觀測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但通常僅限於接近極區的高緯度地區,然而在1859年9月1日的這天晚上,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範圍極光秀,在夜空中以難以置信的樣貌呈現,令所有的目擊者印象深刻。
當這場極光秀開始時,北美洲正值夜晚時分,北極光的目擊者所在的位置中,最南方遠達佛羅里達州、古巴與墨西哥,甚至是哥倫比亞。當夜晚隨著地球自轉橫越太平洋,來到彼岸的亞洲時,夏威夷、日本南部以及中國南方,也都有人見證了當地首次的極光。
歐洲在9月2日迎來夜晚時,極光已經有所消退,但是較高緯度的地區依然可以見到。南半球的澳洲北部,也見證到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南極光。這次的極光現象,不只地理範圍上達到前所未有的廣闊,實質強度也是超乎想像,其明亮的程度遠勝過滿月月光,當時在科羅拉多州洛磯山脈上的工人,甚至將窗外的極光誤認為日出而準備開始上工。
儘管歐洲人錯過這場極光秀最壯觀的部分,但是也經歷許多同等怪異的事情。1859年最尖端的科技結晶是電報機,它是一臺笨重的機器,能藉由電話線將訊號傳送到接收者的電報機上,這時人類還未發明電話,因此電報僅能傳送文字訊息而非聲音。
當美洲的夜空正在經歷極光,同時正當9月2日白天的歐洲,開始發生各種關於電報機的異常現象:許多在關機狀態下,甚至已經拔除電源的電報機,依然持續發送或是接收電報,在這種沒有供電的情況下依然運作的電報機⋯⋯簡直就是鬧鬼了;而其他原先正在運作的電報機則出現火花,讓電報員遭受一些小規模的電擊。甚至包括維基百科條目在內,更是認為電報機曾爆炸起火,然而這種說法因為缺乏可靠的歷史證據,並未獲得證實。
我認為人們即使沒有目睹電報機爆炸,也會覺得這是個有趣的故事,畢竟電報機靈異的出現訊號,就已經非常奇特而且引人入勝了(即使少了視覺震撼)。
當聽聞發生盛大的極光現象以及機器奇怪的行為後,理查.卡林頓立即認為這兩者有所關聯,即使受限於當時知識,他無法得知任何造成這種現象的物理機制,卻仍然堅信地球上這些異常的現象,與他僅僅一天前觀測到的太陽明亮特徵有關。
卡林頓的發現,使人類首次知道太陽表面的活動會影響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也同時發現「太空氣象」(space weather)的存在。
這些由卡林頓觀測到的現象所引起的異常情況,包含極光與儀器故障,最終都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卡林頓事件」(The CarringtonEvent)。
磁暴可能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當地球磁場受到太陽活動而出現變化時,就可能會出現磁暴。其原理是當帶有明顯南向磁場的日冕巨量噴發(coronal mass ejection,以下簡稱CME。太陽電漿的爆發現象,會將大量電漿拋射到太陽系的其他地方,也能抵達地球)或是高速太陽風流,在地球晝側影響磁層,造成地球夜側發生磁重聯的現象。
當地球磁場在經歷磁暴而產生變化時,地球上的長距離導線就會出現明顯的感應電流。不幸的是,我們的電力輸送線、電報線與鐵路供電系統,正是這種長距離的導線。
在1859年卡林頓事件期間,即使沒有人為輸送電流,地磁變化在電報線中產生的電流足夠大,使得電報機獲得明顯的電報訊號。
對正在運作的電報系統而言,額外的電流出現使得系統過載,導致電報機出現火花並電擊操作人員。
普遍來說,當快速變化的電場出現時,如果電子元件沒有抵抗的設計,就會遭受許多損害。在我們的居家環境當中,快速的開關電器,或是電器忽然發生故障,都可能會導致開關跳脫或保險絲熔斷,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避免家中電力系統產生永久性的損壞。
在磁暴期間產生的電流,會明顯大於吹風機造成短路的電流。更不幸的是,我們現代生活中有大量的電器,因此要擔心的問題,遠多於當年的卡林頓事件。
在太空中,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依賴的人造衛星,如果身處在磁場變化劇烈的區域,就可能出現超出其設計範圍的感應電流,引發暫時的故障或永久性的損傷。
而在地面上,火車供電設施中,長達數公里的直條電纜(十分良好的導體),也會因為磁場劇變而引發類似的技術故障。
此外,磁暴引起的電場也會在其它地方生成額外的電流,例如在電力輸送網中,電纜與變壓器等設備本身就已經帶有電流,當額外的電流出現,就可能造成許多元件損壞。
如果變壓器損毀,可能造成局部地區出現數小時至數天不等的停電狀況。在1989年時發生的一場CME,就造成加拿大東海岸的電網癱瘓了13個小時,使得數百萬人無電可用。
就如同極光出現在極區一樣,磁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地球兩極的區域也最為明顯。
差點引發美國與古巴的戰爭
X光會傷害身體,因此人在一生當中都應盡可能減少暴露在X光當中。
幸運的是,地球的大氣層會吸收X光,因此太陽閃焰發出的X光不會抵達地球表面,但也正因為吸收了X光的能量,大氣的外層就會升溫而膨脹。雖然大氣層外圍的升溫不會影響地表的溫度,卻會影響我們的通訊系統,這是因為要傳送遠距離的無線電訊號,必須藉由外圍的大氣層(譯註:稱為電離層)來反射無線電波,為不同地點之間的衛星、船舶與飛機提供通訊服務。
當太陽閃焰(當太陽表面的磁場發生磁重聯,使得大氣當中的電漿升溫、粒子獲得加速和產生耀眼光芒的現象)發生時,如果地球的外圍大氣層因X光影響而膨脹,就會使得無線電波難以有效傳播,這種現象稱為「無線電中斷」(radio blackout),而最嚴重的區域則是在地球的晝側。
在無線電中斷的期間,應用無線電波傳送訊號的技術將難以正常運作,甚至會完全停擺。對於執行軍事行動和救災而言,了解無線電通訊在何種情況下會失效,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例如2017年的9月分,艾瑪颶風重創加勒比海時,地球恰巧遭受一系列大型太陽閃焰的影響,出現無線電中斷的情況,導致救援受到阻礙。
無線電中斷如果發生在國防軍事上,使得決策者無法判斷這究竟是來自太空氣象,抑或是敵方陣營的干擾攻擊,將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在古巴飛彈危機最嚴峻的1967年,美國的追蹤系統因為太陽活動而導致無線電中斷,當時軍方的初步判定認為這是敵方進攻的前奏,所幸美國在下令報復反擊之前,科學家意識到這是太陽的傑作,而非敵人的行動。為了避免產生誤判而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這件事情也成為美國挹注經費在研究太空氣象的轉捩點。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例如由美國營運操作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通訊,也是藉由通過大氣層的無線電波來傳遞。
在太空氣象發生劇烈事件的期間,人造衛星的訊號將受阻而無法傳達到地表,雖然乍聽之下,生活中失去GPS訊號不需要大驚小怪,但是許多領域如航空、船運、急難服務、大型自動化農業生產或採礦,都依賴GPS來運作。
大規模的無線電中斷相當罕見,衛星定位導航的技術從發明至今,我們還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中斷事件,不過小規模的中斷事件則時有所聞,影響許多倚賴無線電科技的專業用戶。
在家就能下載太空資料
自從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陽動力學探測器(SDO)發射後,它每分鐘內都會以10種不同波長的濾鏡分別拍攝太陽數次,並將獲得的4K解析度影像傳回地球,至今幾乎未曾間斷過。
SDO上所搭載的大氣成像組件(AIA),能觀察太陽光中不同波長的影像,而不同波長的陽光則會反映出太陽不同分層的狀態。
其中標示濾鏡所對應的光波波長,以埃(angstrom,符號為Å)為單位,1Å相當於0.1nm。
有些濾鏡允許一條以上的發射譜線通過,因此拍攝的影像也會同時反映出多種的溫度。
這些影像主要的使用者,是太陽物理學研究員以及太空氣象預報員,然而一般民眾也可以輕鬆取得SDO的觀測結果,這是由於SDO與多數NASA的太空任務一樣,經費都來自於納稅人,而美國的政策則認為取之於公眾的經費,成果就應當開放給公眾共享,因此這些科學任務所獲取的影像與數據,所有人使用都可以使用。
至於其它的航太機構,如歐洲太空總署(ESA)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有類似的政策。
事實上,多數的太空任務所獲取的資料都不是影像,然而太陽則是一個例外,AIA 9個不同通帶(passband)下的影像,雖然你會看到各種鮮豔的色彩,但是這並不是太陽的真實顏色,這是因為拍攝的波段大多屬於紫外線,而人眼本來就無法看見而不會有所謂「真實」的顏色,因此NASA只是利用顏色來區分不同濾鏡的影像。
極光觀測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但通常僅限於接近極區的高緯度地區,然而在1859年9月1日的這天晚上,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範圍極光秀,在夜空中以難以置信的樣貌呈現,令所有的目擊者印象深刻。
當這場極光秀開始時,北美洲正值夜晚時分,北極光的目擊者所在的位置中,最南方遠達佛羅里達州、古巴與墨西哥,甚至是哥倫比亞。當夜晚隨著地球自轉橫越太平洋,來到彼岸的亞洲時,夏威夷、日本南部以及中國南方,也都有人見證了當地首次的極光。
歐洲在9月2日迎來夜晚時,極光已經有所消退,但是較高緯度的地區依然可以見到。南半球的澳洲北部,也見證到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南極光。這次的極光現象,不只地理範圍上達到前所未有的廣闊,實質強度也是超乎想像,其明亮的程度遠勝過滿月月光,當時在科羅拉多州洛磯山脈上的工人,甚至將窗外的極光誤認為日出而準備開始上工。
儘管歐洲人錯過這場極光秀最壯觀的部分,但是也經歷許多同等怪異的事情。1859年最尖端的科技結晶是電報機,它是一臺笨重的機器,能藉由電話線將訊號傳送到接收者的電報機上,這時人類還未發明電話,因此電報僅能傳送文字訊息而非聲音。
當美洲的夜空正在經歷極光,同時正當9月2日白天的歐洲,開始發生各種關於電報機的異常現象:許多在關機狀態下,甚至已經拔除電源的電報機,依然持續發送或是接收電報,在這種沒有供電的情況下依然運作的電報機⋯⋯簡直就是鬧鬼了;而其他原先正在運作的電報機則出現火花,讓電報員遭受一些小規模的電擊。甚至包括維基百科條目在內,更是認為電報機曾爆炸起火,然而這種說法因為缺乏可靠的歷史證據,並未獲得證實。
我認為人們即使沒有目睹電報機爆炸,也會覺得這是個有趣的故事,畢竟電報機靈異的出現訊號,就已經非常奇特而且引人入勝了(即使少了視覺震撼)。
當聽聞發生盛大的極光現象以及機器奇怪的行為後,理查.卡林頓立即認為這兩者有所關聯,即使受限於當時知識,他無法得知任何造成這種現象的物理機制,卻仍然堅信地球上這些異常的現象,與他僅僅一天前觀測到的太陽明亮特徵有關。
卡林頓的發現,使人類首次知道太陽表面的活動會影響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也同時發現「太空氣象」(space weather)的存在。
這些由卡林頓觀測到的現象所引起的異常情況,包含極光與儀器故障,最終都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卡林頓事件」(The CarringtonEvent)。
磁暴可能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當地球磁場受到太陽活動而出現變化時,就可能會出現磁暴。其原理是當帶有明顯南向磁場的日冕巨量噴發(coronal mass ejection,以下簡稱CME。太陽電漿的爆發現象,會將大量電漿拋射到太陽系的其他地方,也能抵達地球)或是高速太陽風流,在地球晝側影響磁層,造成地球夜側發生磁重聯的現象。
當地球磁場在經歷磁暴而產生變化時,地球上的長距離導線就會出現明顯的感應電流。不幸的是,我們的電力輸送線、電報線與鐵路供電系統,正是這種長距離的導線。
在1859年卡林頓事件期間,即使沒有人為輸送電流,地磁變化在電報線中產生的電流足夠大,使得電報機獲得明顯的電報訊號。
對正在運作的電報系統而言,額外的電流出現使得系統過載,導致電報機出現火花並電擊操作人員。
普遍來說,當快速變化的電場出現時,如果電子元件沒有抵抗的設計,就會遭受許多損害。在我們的居家環境當中,快速的開關電器,或是電器忽然發生故障,都可能會導致開關跳脫或保險絲熔斷,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避免家中電力系統產生永久性的損壞。
在磁暴期間產生的電流,會明顯大於吹風機造成短路的電流。更不幸的是,我們現代生活中有大量的電器,因此要擔心的問題,遠多於當年的卡林頓事件。
在太空中,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依賴的人造衛星,如果身處在磁場變化劇烈的區域,就可能出現超出其設計範圍的感應電流,引發暫時的故障或永久性的損傷。
而在地面上,火車供電設施中,長達數公里的直條電纜(十分良好的導體),也會因為磁場劇變而引發類似的技術故障。
此外,磁暴引起的電場也會在其它地方生成額外的電流,例如在電力輸送網中,電纜與變壓器等設備本身就已經帶有電流,當額外的電流出現,就可能造成許多元件損壞。
如果變壓器損毀,可能造成局部地區出現數小時至數天不等的停電狀況。在1989年時發生的一場CME,就造成加拿大東海岸的電網癱瘓了13個小時,使得數百萬人無電可用。
就如同極光出現在極區一樣,磁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地球兩極的區域也最為明顯。
差點引發美國與古巴的戰爭
X光會傷害身體,因此人在一生當中都應盡可能減少暴露在X光當中。
幸運的是,地球的大氣層會吸收X光,因此太陽閃焰發出的X光不會抵達地球表面,但也正因為吸收了X光的能量,大氣的外層就會升溫而膨脹。雖然大氣層外圍的升溫不會影響地表的溫度,卻會影響我們的通訊系統,這是因為要傳送遠距離的無線電訊號,必須藉由外圍的大氣層(譯註:稱為電離層)來反射無線電波,為不同地點之間的衛星、船舶與飛機提供通訊服務。
當太陽閃焰(當太陽表面的磁場發生磁重聯,使得大氣當中的電漿升溫、粒子獲得加速和產生耀眼光芒的現象)發生時,如果地球的外圍大氣層因X光影響而膨脹,就會使得無線電波難以有效傳播,這種現象稱為「無線電中斷」(radio blackout),而最嚴重的區域則是在地球的晝側。
在無線電中斷的期間,應用無線電波傳送訊號的技術將難以正常運作,甚至會完全停擺。對於執行軍事行動和救災而言,了解無線電通訊在何種情況下會失效,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例如2017年的9月分,艾瑪颶風重創加勒比海時,地球恰巧遭受一系列大型太陽閃焰的影響,出現無線電中斷的情況,導致救援受到阻礙。
無線電中斷如果發生在國防軍事上,使得決策者無法判斷這究竟是來自太空氣象,抑或是敵方陣營的干擾攻擊,將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在古巴飛彈危機最嚴峻的1967年,美國的追蹤系統因為太陽活動而導致無線電中斷,當時軍方的初步判定認為這是敵方進攻的前奏,所幸美國在下令報復反擊之前,科學家意識到這是太陽的傑作,而非敵人的行動。為了避免產生誤判而導致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這件事情也成為美國挹注經費在研究太空氣象的轉捩點。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例如由美國營運操作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通訊,也是藉由通過大氣層的無線電波來傳遞。
在太空氣象發生劇烈事件的期間,人造衛星的訊號將受阻而無法傳達到地表,雖然乍聽之下,生活中失去GPS訊號不需要大驚小怪,但是許多領域如航空、船運、急難服務、大型自動化農業生產或採礦,都依賴GPS來運作。
大規模的無線電中斷相當罕見,衛星定位導航的技術從發明至今,我們還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中斷事件,不過小規模的中斷事件則時有所聞,影響許多倚賴無線電科技的專業用戶。
在家就能下載太空資料
自從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陽動力學探測器(SDO)發射後,它每分鐘內都會以10種不同波長的濾鏡分別拍攝太陽數次,並將獲得的4K解析度影像傳回地球,至今幾乎未曾間斷過。
SDO上所搭載的大氣成像組件(AIA),能觀察太陽光中不同波長的影像,而不同波長的陽光則會反映出太陽不同分層的狀態。
其中標示濾鏡所對應的光波波長,以埃(angstrom,符號為Å)為單位,1Å相當於0.1nm。
有些濾鏡允許一條以上的發射譜線通過,因此拍攝的影像也會同時反映出多種的溫度。
這些影像主要的使用者,是太陽物理學研究員以及太空氣象預報員,然而一般民眾也可以輕鬆取得SDO的觀測結果,這是由於SDO與多數NASA的太空任務一樣,經費都來自於納稅人,而美國的政策則認為取之於公眾的經費,成果就應當開放給公眾共享,因此這些科學任務所獲取的影像與數據,所有人使用都可以使用。
至於其它的航太機構,如歐洲太空總署(ESA)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有類似的政策。
事實上,多數的太空任務所獲取的資料都不是影像,然而太陽則是一個例外,AIA 9個不同通帶(passband)下的影像,雖然你會看到各種鮮豔的色彩,但是這並不是太陽的真實顏色,這是因為拍攝的波段大多屬於紫外線,而人眼本來就無法看見而不會有所謂「真實」的顏色,因此NASA只是利用顏色來區分不同濾鏡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