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多重宇宙」(multiverse)」,是相對於「universe(單一宇宙)」而誕生的一個科學術語。

儘管如此,「宇宙有很多個」這樣的想法,並不算是什麼新奇的觀點,也並非只存在於科學領域。若是不要考慮什麼形式,應該有不少人會說:「我早就這樣想過了啊。」

事實上,早在1946年於美國上映的電影《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中,就已經描繪了與平行世界相關的多重宇宙觀。在很早以前,無論電影或漫畫等作品中,多重宇宙已算是常見的題材。

此外,即便統稱為「多重宇宙」,每個人心中的形象也可能千差萬別。對某些人而言的多重宇宙,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過,多重宇宙在近年來之所以這樣備受矚目,並不是因為大家天馬行空地說著「可能有很多個宇宙喔~」而且聲量愈來愈大,並沒有這麼簡單。

至少在科學的語境中所談論的多重宇宙,幾乎都建立在某個特定理論假設的基礎之上。

這個所謂的理論假設,是指1987年由美國物理學家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所提出的多重宇宙相關理論。對於當時科學界長久以來無法解釋的一個謎團——「宇宙為何如此完美地適合人類生存」,他主張,其實可以藉由一個假設來解開,也就是「除了我們所認識的這個宇宙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宇宙」。

然而這樣的多重宇宙論,在當時被視為極度不合常理,因此幾乎不被科學界理會。

然而在1998年,隨著驚人的「某項觀測事實」被發現,原本的那套「常識」被推翻了。

而正是因為這樣看似意外的事件,溫伯格當年的理論才得以在多年後重新被挖掘出來。

當我們在新的「常識」基礎上認真檢驗這個理論時,便會發現過去被認為最為「異想天開」的部分,其實在原本廣為人知的理論框架中,並非那麼不合理。此外,也有其他理論顯示,只要打破「我們所處的宇宙就是全部宇宙」這種「定見」,便能合理地解釋溫伯格所提出的多重宇宙論。

隨著各種拼圖逐漸拼湊在一起時,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多重宇宙」是必然的存在。當然,寫下這段文字的我,也是其中一人。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Edwin Hubble)成功觀測到「幾乎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且愈遠的星系移動得愈快」。

這意味著「宇宙正在膨脹」。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將當時的常識:「宇宙是靜止不變的」,完全推翻的驚人發現。

然而,或許有一個人會對這個發現最感到驚訝。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因為那個發現,正是他在1916年完成的「廣義相對論」早就提出的「解答」。

即使如此,他並沒有大喊「太好了!」來表達興奮。

因為,這個「解答」在當時實在不合常理,連愛因斯坦自己都無法接受,甚至還特地對被譽為「物理學史上最美的理論之一」的廣義相對論進行了不必要的修正。

據說在得知哈伯的發現後,愛因斯坦曾表示:「試圖修正那套理論,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錯誤。」這則軼聞是否屬實無從考證,但他深感後悔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這正是科學。(待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