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學習「天氣的基本概念」

01 雲的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風」與「雲」是左右天氣發生變化的兩大關鍵,而兩者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我們先從「雲的形成方式」談談有關「天氣的基本概念」。

◎雲因上升氣流而形成
說到風,一般都認為風若不是從北往南吹(或者從南往北吹),就是從東往西吹(或是從西往東吹)。事實上,地球是三度空間,所以也會上下吹。
「從下往上(從地表往上空)吹的風」稱為上升氣流,「從上往下(從上空往地表)吹的風」稱為下沉氣流。
「上升氣流」是雲形成的必備條件。也就是說,雲的形成,幾乎可以和「一定要有上升氣流存在」畫上等號。而且,上升氣流愈強,形成的雲層就愈厚,同時也會下大雨、下大雪。
一般的低氣壓,會引起秒速約幾公尺的上升氣流。但如果是激烈的雷雨,有可能達到秒速10公尺以上。換句話說,風每1秒往上吹10公尺。
雖然在日本相當少見,但是在美國等地,在各種產生強烈龍捲風的巨型積雨雲當中,有一種最為劇烈的稱為超級胞(※1)。超級胞的秒速甚至會達到50公尺。
※1所謂的超級胞,就是某一種異常發達、壽命長的積雨雲,造成非常暴烈的天氣現象。一般認為超級胞之所以在日本不常見,原因是日本沒有像美國一樣廣大的平原,而凹凸不平的地形會產生「摩擦」,不利於發生積雨雲異常發達的現象。

◎為什麼會產生上升氣流?
產生上升氣流的契機有好幾種。
第一種是兩股不同方向的風互相碰撞時,畢竟風不能鑽進地面,所以往空中升起時會產生上升氣流。
另外,地表的空氣因日照而變暖時,變暖的空氣會變輕,所以會像熱氣球一樣升空。

07 為什麼「看到被夕陽染紅的天空,隔天就會放晴」?
風也有各式各樣的種類。例如在地球表面上大規模的空氣流動、從海上吹向陸地的風等。不過,共同不變的重點在於「風都是從氣壓高的地方吹往氣壓低的所在」。

◎貿易風
整個地球最熱的地方在赤道附近。這些氣溫炎熱的地方,空氣容易變得稀薄,形成低氣壓的機率很高。
位於赤道附近,像圍住地球的「低壓帶」,是氣壓最低的風帶,又稱為赤道低壓帶和熱帶輻合帶(ITCZ)。赤道低壓帶經常出現積雨雲,所以驟雨與雷雨頻發,也就是俗稱的暴風雨(Squall,※1)。這個地區的降雨量十分充沛,生長著茂密的熱帶雨林。
在赤道附近上升的空氣,在北緯與南緯各20〜30度附近的地方開始下降,這一帶就是副熱帶高壓帶。副熱帶高壓帶不容易形成雲,降水量少,容易形成沙漠。
不過,前面提過風從氣壓高的地方吹往氣壓低的地方。換言之,在緯度低的地方,風永遠從氣壓高(空氣稠密)的副熱帶高壓帶吹往氣壓低(空氣稀薄)的赤道低壓帶,這樣的風稱為貿易風(※2)。在北半球吹的貿易風原本應該是從北往南吹,但是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所以風向轉為東北。
※1嚴格來說,Squall的意思是「突來的強風」。
※2「貿易風」是地球上最穩定、風向規律恆定的風。因為永遠從同樣的風向吹過來,據說古代進行海上貿易的帆船,一定利用此風航行於大海上,因而得到此名。

◎西風帶
另外還有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氣壓相對較低的高緯度方向的盛行風,就是所謂的西風帶。西風帶原本應該是從南吹向北,但是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所以轉為西風。
日本附近的上空吹的是偏西風,風最強的地方稱為高速氣流。風速達每秒100公尺,換算成時速的話超過300公里,可媲美新幹線。低氣壓和高氣壓也會乘著偏西風移動,所以天氣從西往東產生變化。
搭機前往美國等往東飛行的地方時,去程和回程的飛行時間會有明顯的差異。原因在於風向,去程是順著偏西風,而回程是逆著偏西風。
另外,「看到被夕陽染紅的天空,隔天就會放晴」是日本一句有關天氣的諺語。原因是看得到夕陽的西邊,一直都沒有雲。這也意味著沒有雲乘著偏西風移動過來,所以暗示著「會放晴」。

◎海陸風
接著讓我們把焦點轉移到陸地與海(海水)。
不容易變熱,卻容易冷卻是水的重要特徵之一。陸地的氣溫會隨著太陽升起而升高,但海水的溫度卻不會上升。總而言之,白天海水的溫度相對較低,而陸地較為溫暖。
風從氣壓高的地方往氣壓低的地方吹,所以風會從相對而言氣壓較高(沒有加溫)的海上,朝著氣溫變暖的陸地(氣壓低)吹,這種風就是海風。
相反地,到了夜晚,陸地的氣溫會不斷降低,但海水的溫度卻很難變得更冷。所以在陸地相對較冷(高氣壓),而海水較為溫暖(低氣壓)的情況下,風就改為從陸地吹向海,這種風就是陸風。
我相信在日本常聽天氣預報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當東京天氣穩定時,當天的風向大多是「北風,白天吹南風」;如果是新瀉,「吹南風,白天吹北風」的機率很高。從這個現象可以充分看到海陸風所發揮的影響力。
不過,遇到颱風接近,或是雲層密布,導致日照不足時,海陸風就會變得較不明顯。

08 為什麼天空有8成被雲覆蓋還是會「放晴」呢?
請問大家知道「天氣晴朗」的定義是什麼嗎?要清楚區分晴天與陰天的界線實在有點困難。另外,除了讓人神清氣爽的「晴天」,還有溼熱、讓人覺得很難受的「晴天」。

◎「晴天」的定義
就氣象學的定義而言,所謂的晴天是「雲量介於2〜8的時候」。具體而言,如果把整個天空當作10,那麼,在這10成當中有幾成是雲就是總雲量。換句話說,當天空有20〜80%的範圍被雲覆蓋時,就稱為「晴天」。就算太陽被雲遮住,還是稱為「晴天」。
雲量介於0〜1最少的時候,日文稱為快晴,很接近中文所說的萬里無雲,而9〜10的時候是陰天(如果沒有降水和打雷閃電等)。

◎「晴天」與不快指數
雖然一樣都是晴天,但有些是氣溫維持25℃左右,讓人覺得神清氣爽的「好」晴天,但也有讓人覺得又悶又熱的「壞」晴天,兩者的差異在於「溼度」。即使氣溫相同,但溼度愈高,體感溫度也會愈高。
如果溼度低,汗水會不斷蒸發。蒸發時會帶走汽化熱(※1),使皮膚冷卻下來,所以體感溫度會跟著下降。相反地,如果溼度升高,汗水就難以蒸發,會讓人覺得黏膩不舒服。而所謂的不快指數,就是用來表現這樣的體感溫度。
至於數字要達到多少才會讓人感到不快,據說取決於人種等因素。
日本四面環海,所以溼度高,盛夏的氣溫普遍超過30℃,溼度介於60〜70%。因為兼具氣溫和溼度這兩大條件(也把熱帶夜、風等因素納入考量),東京夏季的酷熱程度可說是世界頂級。另一方面,拉斯維加斯等地,雖然夏季也會出現氣溫超過40℃的日子,但因為是沙漠城市,溼度低,身體所感受到的熱,程度還不至於超乎想像。
※1所謂的汽化熱,就是液體蒸發為氣體時,被周圍拿走的熱。液體蒸發時需要熱量,所以液體會從與其接觸的物質吸收熱量。如果放任身體溼淋淋的都不擦乾,就很容易感冒,也是因為體溫的熱能透過汽熱化被帶走所致。

◎冷氣和除溼有什麼差異?
遇到溼度高、氣溫炎熱的日子,相信每個人都會迫不及待地開冷氣。不過,冷氣機的功能分為冷卻空氣(使氣溫下降)的「冷房」和降低溼度的「除溼」。到底這兩者有何差異呢?
冷房的功能是將熱氣趕出炎熱的房間,使溫度下降,讓人感覺變得涼爽。
相對地,除溼的功能是帶走房間的水分,降低溼度。其原理是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透過熱交換器帶走熱,使溼度下降(※2)。除溼又可細分為「弱冷房除溼(冷氣除溼)」和「再熱除溼(將除溼後的空氣加熱到適當溫度再送回房間)」的模式。
弱冷房除溼的作用是藉由帶走潮溼空氣的熱,同時帶走水分,恢復空氣的乾爽,所以溫度會稍微下降(電費比開冷氣少)。
另一方面,再熱除溼則是讓房間的空氣恢復乾爽時,將空氣再次加熱。雖然會多花點電費,但是很適合在氣溫不算很高的梅雨季使用。
希望各位都能依照季節與需求,讓冷氣與除溼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2空氣中「能夠儲存的水分量」是固定的,而且儲存量依照氣溫產生變化。當氣溫升高時,空氣中的儲水量就會增加,相反地,當氣溫下降時,儲水量就會減少。受氣溫變化的影響所減少的水分,會化為水滴排出。和夏天炎熱的日子裡,裝了冰水的杯子周圍會出現水滴是同樣的原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