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曲球這回事嗎?相信今天已沒有人會去懷疑曲球的存在。但五十年或是一百年前呢?是否有曲球這檔事可就不再是那麼肯定了。甚至在1941年的《紐約客》雜誌上還出現一篇老球探寫的文章,聲稱世間根本沒有所謂的曲球,球場上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曲球的傳聞,僅是棒球人士喜歡暗藏玄機。如此不是讓球賽更有趣嗎?可想而知,這篇文章在刊出後引起不小的騷動,正反意見又吵成一堆。怎麼會這樣呢?或許科學上的實驗檢視可解決此紛爭。於是《生活》雜誌便邀請了攝影師Gjon Mili利用當時正紅的快速閃光照像術 (high-speed stroboscopic lighting technique) 對當時大聯盟的兩位投手–費城菲立隊的Cy Blanton與紐約巨人隊的Carl Hubbell做了一次實地的拍攝調查,並刊登在《生活》雜誌上。希望能以較為科學的方式,來裁定此有無曲球之爭議。畢竟眼見為憑,凍結時間演進的照片影像想當然爾是可以給我們較為仔細的端詳。(Fig.1-2)左邊的照片是Carl Hubbell所宣稱的曲球(curve ball),右邊則是他的螺旋球(screwball)。你覺得呢?
老實說,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在這兩張照片上,去揣測棒球飛行的曲度。但怎麼看就像是兩顆直線加速的筆直速球。怎麼會這樣呢?事實上,當年《生活》雜誌上的結論也是如此: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輕易地讓乒乓球或網球偏離常軌的飛行,但棒球太重了!曲球是不存在的–Blanton投出的最佳曲球實際上是顆明顯下掉的直球;至於Hubbell,即便他投出他所有的看家本領,但終究僅是兩條直線。
然而,物理學家對這樣的結果並不買單,且很快地在隔年的美國物理期刊上刊載一篇由物理學家Frank L.Verwiebe所寫的短文。文章的作者用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實驗推翻掉生活雜誌上的結論。為追蹤棒球的飛行軌跡,作者在投手與本壘當中等距架設起數個垂直木框(Fig.1-3),每個木框內都編上長寬間隙一吋的棉線纖維,如此使棒球飛過木框後可在上面留下行經時的確實位置,誤差一吋。然後比對棒球行經不同木框時所留下的位置,我們便可畫出投手球路的飛行軌跡。垂直地面的方向必定受到重力的影響,因此棒球在垂直方向上不可能是直線的掉落(見下章的說明)。又由於文章的目的僅是要證明曲球確實存在,所以作者僅須簡單地測量投手出手後棒球的橫向位移即可(即由投手板指向一三壘的方向)。假設棒球飛行時沒有橫向力作用其上,如此棒球在此方向上便會是直線前進。又根據幾何學,我們都知道兩點決定一直線,所以此直線可藉由球投出後,球所經過的前兩個木框上之位置來決定。然後再去比對每個木框所給出的實際橫向位移,若沒有偏差,則曲球便真的不存在!然而作者實際測量的結果發現,投手投出的每一顆球都有將近5到15公分的差異,當然這差異會隨不同投手或不同球路而有所不同,但這已足夠讓我們去證明曲球確實存在!同時,文章也指出這大半的橫向位移會發生在球進本壘板前的霎那間。這對打擊者來說可真是一個難以應付的事實,但物理原理可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便是如此!
相信當今的球迷都已不再像一甲子前的人們,去爭辯曲球的存在與否,曲球的的確確是存在的!而我們真的想知道的是,在真實棒球賽中投手投出的曲球幅度到底可以有多大?同時又是什麼樣的物理原理可以解釋這曲球的出現?老實說,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就如同Robert K. Adair在他著名的《棒球物理學》一書中所說的「當我們看見物理學家如此成功地對深奧自然界分析–例如基本粒子的性質,或界定我們所處宇宙間的基本作用力,甚至是宇宙創生後幾分鐘內的性質等等。我們一定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棒球與物理學之間的精確關係卻幾乎是在我們的掌握之外。」
即便如此,本書還是要把棒球場上的各個現象,盡可能地以物理學的定律去解釋清楚。也藉由國人普遍喜愛的棒球運動,來提供學習物理的動機,特別是物理學中最基礎的古典力學體系。同時也為顧及過去不曾接觸過物理學的讀者,我們特地在下一章的「力學初探」中介紹運動學的基礎知識,好讓所有的讀者均能循序地由簡開始。然後在後面的章節中,讀者將可發現在逐步增加問題複雜性的同時,我們也將會越來越貼近真實棒球比賽的場景。希望在這樣的安排中,可燃起更多人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老實說,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在這兩張照片上,去揣測棒球飛行的曲度。但怎麼看就像是兩顆直線加速的筆直速球。怎麼會這樣呢?事實上,當年《生活》雜誌上的結論也是如此: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輕易地讓乒乓球或網球偏離常軌的飛行,但棒球太重了!曲球是不存在的–Blanton投出的最佳曲球實際上是顆明顯下掉的直球;至於Hubbell,即便他投出他所有的看家本領,但終究僅是兩條直線。
然而,物理學家對這樣的結果並不買單,且很快地在隔年的美國物理期刊上刊載一篇由物理學家Frank L.Verwiebe所寫的短文。文章的作者用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實驗推翻掉生活雜誌上的結論。為追蹤棒球的飛行軌跡,作者在投手與本壘當中等距架設起數個垂直木框(Fig.1-3),每個木框內都編上長寬間隙一吋的棉線纖維,如此使棒球飛過木框後可在上面留下行經時的確實位置,誤差一吋。然後比對棒球行經不同木框時所留下的位置,我們便可畫出投手球路的飛行軌跡。垂直地面的方向必定受到重力的影響,因此棒球在垂直方向上不可能是直線的掉落(見下章的說明)。又由於文章的目的僅是要證明曲球確實存在,所以作者僅須簡單地測量投手出手後棒球的橫向位移即可(即由投手板指向一三壘的方向)。假設棒球飛行時沒有橫向力作用其上,如此棒球在此方向上便會是直線前進。又根據幾何學,我們都知道兩點決定一直線,所以此直線可藉由球投出後,球所經過的前兩個木框上之位置來決定。然後再去比對每個木框所給出的實際橫向位移,若沒有偏差,則曲球便真的不存在!然而作者實際測量的結果發現,投手投出的每一顆球都有將近5到15公分的差異,當然這差異會隨不同投手或不同球路而有所不同,但這已足夠讓我們去證明曲球確實存在!同時,文章也指出這大半的橫向位移會發生在球進本壘板前的霎那間。這對打擊者來說可真是一個難以應付的事實,但物理原理可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便是如此!
相信當今的球迷都已不再像一甲子前的人們,去爭辯曲球的存在與否,曲球的的確確是存在的!而我們真的想知道的是,在真實棒球賽中投手投出的曲球幅度到底可以有多大?同時又是什麼樣的物理原理可以解釋這曲球的出現?老實說,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就如同Robert K. Adair在他著名的《棒球物理學》一書中所說的「當我們看見物理學家如此成功地對深奧自然界分析–例如基本粒子的性質,或界定我們所處宇宙間的基本作用力,甚至是宇宙創生後幾分鐘內的性質等等。我們一定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棒球與物理學之間的精確關係卻幾乎是在我們的掌握之外。」
即便如此,本書還是要把棒球場上的各個現象,盡可能地以物理學的定律去解釋清楚。也藉由國人普遍喜愛的棒球運動,來提供學習物理的動機,特別是物理學中最基礎的古典力學體系。同時也為顧及過去不曾接觸過物理學的讀者,我們特地在下一章的「力學初探」中介紹運動學的基礎知識,好讓所有的讀者均能循序地由簡開始。然後在後面的章節中,讀者將可發現在逐步增加問題複雜性的同時,我們也將會越來越貼近真實棒球比賽的場景。希望在這樣的安排中,可燃起更多人對科學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