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物理學大概是最古老的科學,歷史非常悠久。自古人類對事物運作的道理總是充滿好奇,更有不少人絞盡了腦汁,想要解開自然界的祕密。想必曾經有成千上萬的原始民族坐在夜空下,看著月亮和星星在頭頂上移動,想不通發生了什麼事。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傳說用來解釋天象和世界的創造,而物理學則是訴諸邏輯、推論,尤其是實驗,來尋求事實的真相。
天文學向來是科學發展的先鋒;我們用肉眼就能觀測天空,然後編列星表和星圖,註明奇特的行星運動,以及偶爾出現的流星、彗星和超新星。約公元1600年,望遠鏡的發明讓天文學的發展前進了一步,但因為天文學者不做實驗,所以本書收錄的天文學家很少。
恩培多克勒的漏壺實驗,和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的頓悟相隔了200年,在計算和理解的程度上也不可同日而語。希臘文明式微之後出現了一段停滯期,一直到伊斯蘭黃金時代來臨,阿拉伯科學家、工程師和鍊金術士才繼續帶領科學的發展。但之後又來了一段停滯期,直到哥白尼在公元1543年發表著作闡述日心說,和67年後觀察到木星的衛星,使哥白尼學說得到實證支持的伽利略出現後,才有了改變。
伽利略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實驗,接著勞勃‧波以耳和牛頓建立了物理和化學的堅實基礎。後來的科學家憑著這些新的實踐方法和理論,測量出聲速、光速、地球質量和翅膀的空氣動力學。這些成果絕大部分在歐洲完成,尤其是德國;後來美國開始嶄露頭角,從此一路領先。
到了19世紀末,科學界在短短五年間接連發現了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這些驚人的成果進一步造就了新的觀念、新的理論和新的實驗,並在20世紀初,在物質本質的理解上獲得了重大突破。
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迫使科學家全心投入軍事研究,結果發明了雷達、微波,托克馬克反應器和核能發電。儘管如此,戰後基礎科學再一次蓬勃發展,尤其是太空人、天文物理學家和太空科學家開始深入探索宇宙的本質。望遠鏡被送上太空,在視野不受大氣干擾的地方觀測星空;電腦的運算能力則依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以每二年加倍的速度增加)成長。
21世紀是「大科學」(Big Science)的時代,牽涉到史上規模最大、最昂貴的實驗;有的實驗動員了數以千計的物理學家,利用許多超級電腦來分析實驗產生的龐大數據流。
即使在這一切努力之下,物理學還是永遠研究不完。不論完成多少個實驗,每個實驗都會帶出新的問題,所以一直會有問題等待解答。
物理學大概是最古老的科學,歷史非常悠久。自古人類對事物運作的道理總是充滿好奇,更有不少人絞盡了腦汁,想要解開自然界的祕密。想必曾經有成千上萬的原始民族坐在夜空下,看著月亮和星星在頭頂上移動,想不通發生了什麼事。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傳說用來解釋天象和世界的創造,而物理學則是訴諸邏輯、推論,尤其是實驗,來尋求事實的真相。
天文學向來是科學發展的先鋒;我們用肉眼就能觀測天空,然後編列星表和星圖,註明奇特的行星運動,以及偶爾出現的流星、彗星和超新星。約公元1600年,望遠鏡的發明讓天文學的發展前進了一步,但因為天文學者不做實驗,所以本書收錄的天文學家很少。
恩培多克勒的漏壺實驗,和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的頓悟相隔了200年,在計算和理解的程度上也不可同日而語。希臘文明式微之後出現了一段停滯期,一直到伊斯蘭黃金時代來臨,阿拉伯科學家、工程師和鍊金術士才繼續帶領科學的發展。但之後又來了一段停滯期,直到哥白尼在公元1543年發表著作闡述日心說,和67年後觀察到木星的衛星,使哥白尼學說得到實證支持的伽利略出現後,才有了改變。
伽利略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實驗,接著勞勃‧波以耳和牛頓建立了物理和化學的堅實基礎。後來的科學家憑著這些新的實踐方法和理論,測量出聲速、光速、地球質量和翅膀的空氣動力學。這些成果絕大部分在歐洲完成,尤其是德國;後來美國開始嶄露頭角,從此一路領先。
到了19世紀末,科學界在短短五年間接連發現了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這些驚人的成果進一步造就了新的觀念、新的理論和新的實驗,並在20世紀初,在物質本質的理解上獲得了重大突破。
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迫使科學家全心投入軍事研究,結果發明了雷達、微波,托克馬克反應器和核能發電。儘管如此,戰後基礎科學再一次蓬勃發展,尤其是太空人、天文物理學家和太空科學家開始深入探索宇宙的本質。望遠鏡被送上太空,在視野不受大氣干擾的地方觀測星空;電腦的運算能力則依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以每二年加倍的速度增加)成長。
21世紀是「大科學」(Big Science)的時代,牽涉到史上規模最大、最昂貴的實驗;有的實驗動員了數以千計的物理學家,利用許多超級電腦來分析實驗產生的龐大數據流。
即使在這一切努力之下,物理學還是永遠研究不完。不論完成多少個實驗,每個實驗都會帶出新的問題,所以一直會有問題等待解答。